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1]。然而,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如何有效传授中国文化并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学挑战[2]。在目前的文化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呈现了老师“满堂灌”的模式[3]。随着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兴趣的增加,教师们也在不断寻求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语言能力。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语言技能的培养,但对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尤其是通过创新方式激发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创造力的探讨仍显不足。
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创造力教学模式,结合《山海经》这一经典神话资源,激发外国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促进语言能力的同步提高。基于创造力教学理念,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框架,涵盖分解、修改、重构和分享四个教学阶段,旨在探索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结合神话元素与创造力教学,既促进学生的语言技能,又增强其跨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通过这一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本研究不仅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也为文化教育和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本研究有望为文化教学领域提供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互动性和创造性并重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语言能力,并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2. 神话与创造力教学的关系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语言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研究表明,创造力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4],尤其是在语言输出方面。通过创意任务,学生能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创造力教学的理念与国际中文教育高度契合。国际中文教育旨在培养外国学生成为优秀的中文人才,不仅要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还要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5]。在这一背景下,将神话资源融入国际中文教育,通过创造力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神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山海经》作为“中国神话之源”,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作用,以其奇幻的故事情节、丰富的视觉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课堂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教学素材。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分析、改编和创作,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山海经》中的神话形象,如西王母、祝融、句芒等,既蕴含丰富的文化背景,又充满了想象力和创作空间。这些形象为创造力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极佳的素材,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分解和重构的过程,探索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本研究中,神话与创造力教学的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3. 创造力教学模式的设计框架
创造力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4年,当时Osborn成立了创造力教育基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经历了多次演变,目前学术界更广泛地采用Isaksen、Dorval和Treffinger提出的三成分六阶段模式。其中,三成分包括了解问题、激发创意和制定行动计划;六阶段则包括创造机会、探索事实、构建问题、产生创意、发展解决方案和建立接受[6]。
本研究基于创造力教学理论,结合《山海经》这一神话素材,设计了一套“四阶段九步骤”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力。该模式还配备了目标明确的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和目标导向,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并完成教学活动。以下是该教学模式四个阶段的具体设计框架:
1) 在分解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已知神话人物的主要属性,如外貌、能力、性格和背景故事。通过列举这些特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神话人物的构成要素。此阶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神话人物的全面认知,并为后续的修改和重构奠定基础。2) 在修改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神话人物的属性进行调整。例如,他们可以改变人物的外貌特征、赋予其新的能力,或重新设计其背景故事。此阶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鼓励他们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3) 在重构阶段,学生将修改后的属性重新整合,创作出一个全新的神话人物或故事情节。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技能来描述他们的创作,并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性。4) 在分享阶段,学生通过小组展示或班级交流,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能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并通过同伴的反馈进一步完善作品。
通过这四个环节,学生在语言运用和文化认知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同时通过创造性活动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创造力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次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为华东地区某高校人文学院商务汉语211班的留学生,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背景差异显著。班级中男生7名,女生15名,平均年龄为22岁。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运用《山海经》中的神话形象进行文字描述与创作。以下是创造力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及评估的简要陈述,并在每个步骤后附上大约所需的时间。
4.1. 教学过程
1) 分解阶段
步骤一: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神话人物(约10分钟)
教师首先介绍《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选择其中的典型形象——西王母,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原文或观察图画来了解该人物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识别神话人物的外貌、性格、能力和背景等要素。
步骤二:解释属性的概念及示例(约10分钟)
教师讲解“属性”这一概念,并通过具体示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列出“西王母”的特征,如“豹尾虎齿”、“擅长咆哮”等,说明这些属性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示例,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描述人物的各个方面(见表1)。
Table 1. Study plan
表1. 学习计划
写作任务:试着创造一位全新的神话人物吧。(教师示范) |
名称 |
西王母 |
性别 |
女 |
身份 |
古神 |
功能/职能 |
掌管灾难、疾病和刑罚 |
饰品 |
头戴玉胜 |
住址 |
昆仑山 |
外貌特征 |
长得像人,有老虎一样的牙齿,豹子一样的尾巴,乱糟糟的头发,戴着头饰 |
其他 |
擅长咆哮,有三只青鸟帮忙找吃的。 |
步骤三:列举人物的主要特征(约5分钟)
学生从《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中选择一个角色,并列出该角色的所有主要属性(如外貌、能力、性格等)。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些属性,并向全班展示。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补充和指导,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如何分析人物的各个特征。
2) 修改阶段
步骤四:修改神话人物的属性(约10分钟)
在理解人物的基本特征后,学生进入修改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神话人物的属性进行调整。例如,学生可以将“西王母”的威严形象改为温和的治愈神,或赋予她新的超能力。教师还提供了一些启发性问题,如:“如果你是西王母,你会如何改变她的性格和能力?”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修改。
步骤五:思考修改的目的与意义(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修改属性的目的和意义,鼓励他们在修改过程中考虑想要表达的主题、故事情节或文化寓意。教师还引导学生讨论进行这些修改的原因,并思考这些改变将如何影响人物的故事或形象。此外,教师帮助学生将修改与文化元素相结合,让他们理解创造性修改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改变,更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重构阶段
步骤六:重组修改后的属性,构建新的人物形象(约10分钟)
在修改阶段结束后,学生利用修改后的属性,开始构建全新的神话人物或故事情节。教师指导学生将不同的修改属性(例如外貌、能力、背景等)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神话人物。例如,学生创造了“云灵”这一新角色,赋予其操控天气的能力(见表2)。
Table 2. Study plan (student creation 1)
表2. 学习计划(学生创作一)
写作任务:试着创造一位全新的神话人物吧 |
名称 |
云灵 |
性别 |
女 |
身份 |
古神 |
功能/职能 |
操控天气 |
饰品 |
云朵耳环 |
住址 |
云层之上 |
外貌特征 |
像天使一样,背后有一对翅膀 |
其他 |
面对坏人会下大雨,面对好人会出现彩虹 |
步骤七:设计完整的背景故事和角色关系(约20分钟)
学生在构建新角色时,需要为其设计详细的背景故事、能力特点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角色如何与《山海经》中的其他神话人物互动,或如何与其他神话元素融合。学生通过撰写简短的故事,展示角色的功能及其在新故事中的作用(见表3)。
Table 3. Study plan (student creation 2)
表3. 学习计划(学生创作二)
写作任务:试着为你所创造的神话任务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吧。(200~300字) |
云灵的故事 云灵是一位古神,她住在云层之上,背后有一对雪白的大翅膀,她自在的在空中飞来飞去,速度快极了。她的头发也是雪白的,还带着一对云朵形状的水晶耳环。 云灵和西王母是好朋友,有时候她们一起出门碰到了坏人,云灵会操控天气让坏人淋雨,西王母也会降下刑法来惩治他们。但如果碰到的是好人,云灵就会送出一道彩虹挂在天边,西王母则会降下福祉,让好人可以平安健康。 云灵和西王母飞过一个小村庄,看到一个孩子在浇水。云灵心里觉得他很辛苦,于是她用魔法让温暖的雨滴洒下,给孩子带来清凉。孩子看到天空中的彩虹,笑了。西王母也挥动了她的法杖,让孩子的田地长得更好。云灵对西王母说:“你总是带来好运。”西王母微笑着回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力量。” |
4) 分享阶段
步骤八:创作成果展示(约10分钟)
学生在小组或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每个学生或小组将自己的新神话人物、故事情节或修改过程进行口头或书面展示。教师鼓励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详细阐述创作背景、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此步骤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习。
步骤九:合作与集体创作(约10分钟)
最后,学生将个人创作的故事或人物与他人的作品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神话故事。教师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不同的创作整合成一个统一而丰富的故事,或者根据彼此的创意共同发展新的情节。这个阶段不仅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还能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2. 教学评估
评估学生创作的指标包括对学习计划具体问题的准确回应、短文的流畅性、情节的逻辑性、故事的完整性以及题材的独创性。本次活动共有22位留学生参与,其中16位在教学课程的引导下,逐步达成学习计划所设定的目标,满足评估的各项要求。表3展示的学生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颇具吸引力。一般而言,要求留学生在短时间内创作奇幻故事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文化和语言背景差异的影响下。然而,在本次活动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与课程设计在协助留学生创作方面的显著成效。这不仅展示了课程内容的有效性,也反映了留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语言能力和创意思维的提升。
5. 神话与创造力教学模式的优势
5.1. 通过神话激发学生创造力
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历史的记忆,对学生创造力的启发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其丰富的故事背景和奇特的形象提供了广阔地创造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通过分析和创作新的神话人物或故事,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具体而言,《山海经》中的神话元素,如神兽、异境与神灵,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与改编平台。在创造力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分解、修改、重构和分享”四个阶段的任务,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例如,在“修改”阶段,学生根据已有的神话人物特征进行重新构思,赋予其新的能力或背景,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这种以神话为媒介的创造力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双重提升。Li认为,将创造力纳入第二语言学习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7]。本次教学实践的结果也表明,学生在完成创作任务后,不仅能更自如地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神话中的文化符号和哲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并促进跨文化理解。
5.2. 以学习计划来降低创作难度
将《山海经》教授给外国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挑战。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学生可能对中国神话和文化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往往需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神话的时代背景,故事中大量的生词也增加了汉语学习者理解的难度,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8]。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神话形象的相关属性被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系统地列入学习计划。根据Csikszentmihalyi (1990, 1996)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和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挑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9] [10]。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步骤和目标,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了适度的挑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创作任务。在这一指导框架下,学生成功创作了神话故事。笔者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估以及与其他中文教师的讨论,初步得出结论:明确的学习计划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表明,任务的明确性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有效提高学习成果的达成率。
通过学习计划的设计,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学习路径和目标,从而高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既定任务。将神话元素与学习计划相结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还深化了他们对神话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以创造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11],又丰富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课程的学术性与实用性。
6. 教学反思与启示
通过对本次创造力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的反思,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启示:
首先,尽管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特别是在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提升汉语语言能力方面,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由于《山海经》中的文化背景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在初期阶段对神话的理解存在困难,尤其是在掌握一些典型文化符号和历史背景方面不够深入。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对神话背景的解释,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故事。
其次,尽管大多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创造力,但部分学生的语言输出仍显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未来可以加强口语与写作任务的结合,特别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学习计划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促进他们在每个阶段的积极参与。未来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和深度,进一步个性化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实践表明,创造力教学模式,尤其是通过运用神话素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汉语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模式的普适性,并扩大样本范围,以验证其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学习环境中的应用效果。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浙江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3yjskc19)、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海权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022-jg24)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海洋通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2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