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
Summary of Research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NKI Core Journals
摘要: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极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在对相关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及演进脉络。围绕这一研究主题具体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意蕴、运用阵地及主体、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并通过时区图谱进行了研究热点演化分析。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和旅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从强化研究意识,增强学界重视和研究者问题意识;拓展研究主体,实现均衡发展;加强课程和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等层面进一步形成建设系统化、理论化、时代性的研究体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ontinuously explored the esse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visu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levant effec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hot spots and evolution of research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is research them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application position, main body, and practice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hotspots through the time zone graph. In the new era, the researc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consciousness, enhance the academic circle’s attention and researchers’ awareness of problems, expand research subjects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curriculum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ay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olicy support and other levels to further form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contemporary research system.
文章引用:张苗苗.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1): 1185-119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65

1. 引言

文化这个词语由来已久,是一个被广泛使用且含义丰富的词语,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进行,人们对文化的概括也在不断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在马克思文本中,诸多文化概念的使用就等同于文明概念,文化泛指人类文明。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时代外延也有许多研究成果,徐永春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本书中解释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在一个民族中持续传承的,能够反映该民族的特点和面貌的文化,它是该民族在历史上对各种文化观点、思想形式的总体表达。”“两个结合”的第二个结合也着重强调了新时代发挥利用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政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旅美学者田振山在以《易经》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研究中国辩证法的过程中谈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与灌输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以及理论方针的主渠道,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蕴。

目前,国内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和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近30年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与深入挖掘,从整体上把握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背景与发展脉络、相关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研究方法路径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本文将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CNKI中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相关的近30年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检视,从更深层面揭示其时代研究热点主题和未来趋势方向。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同时使用了CiteSpace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技术。通过计算和生成显示知识演变过程和结构关系的知识地图,使用可视化技术通过提取、分析、构建、映射和表示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文献计量学知识资源及其载体。[3]为确保文献的真实可靠性,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主题 = “优秀传统文化 + 思想政治教育”OR“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检索式,在知网核心期刊进行高级检索,文献发表时间区间限制在1995年至2023年近30年间,经过文献检查,去除与本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227篇。通过CiteSpace软件并结合图表绘制工具对筛选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整理研究。

3. 研究现状分析

(一) 发文数量分析

发文的年度趋势及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主题在特定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也可以明显清晰了解本研究主题在不同时代的热度和研究进展。通过CNKI导出与分析中的30年来发文量曲线图,可以获得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总趋势,可知:2014年以前,国内学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研究成果极少,关注度和研究方向都不够重视和局限性强;2014年~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交流和结合发展。但国内对此研究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相关学者较少、研究深度较浅;2019年后,随着“两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在思政课中要设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定模块。[4]研究成果呈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热度不断上升;但在2020~2021出现了小幅回落,总体上呈波动式发展状态。发文量峰值在2020年,发文数量为40篇;2020年~2022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但在2023年后出现回升,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新时期受到了极大关注。CNKI预计在2023年此研究热度将持续上涨,热度依旧不减,并极有可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二) 期刊载文分布

文献分析中的期刊载文分布可以了解国内各个期刊中发表关于本研究主题相关论文的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与本研究主题相关发文量较多的核心期刊有《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育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表1中只列出总发文量超过3篇的核心期刊。由表1可知,发文量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发文量为33篇,还有一些核心期刊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福建茶叶》等。从成果的基金支持项目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中,数量为13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数量分别为8篇和7篇。此外各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均有分布。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序号

期刊

发文量(篇)

1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33

2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2

3

教育与职业

9

4

教育理论与实践

8

5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

6

福建茶叶

5

7

教学与管理

3

8

广西社会科学

3

9

中国成人教育

3

10

科技管理研究

3

11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3

12

语文建设

3

(三) 发文机构及作者分布

表2可知,在发文机构中,高等学校以及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机构阵地。本文根据数据显示,对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进行排序(并列发文2篇的机构不再详列)。表2中不难得出,高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主要机构,特别是师范类高校较多,马克思主义学院则是各高校研究的主力军。在本研究领域发文量机构较多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4篇),其他高校的发文量都较为集中(3篇)。

在进行文献收集和可视化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虽然近年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热度高、各机构和基金项目也较多,但核心作者的发文量、相关权威性期刊载文较少。本文研究的文献是在宏观上整体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学理建构、融合路径等等,但也有大量学者从传统文化微观层次讨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通过讨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认识、意识形态、道德观、价值观来进行理论研究。

Table 2. High yield institutions for research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高产机构

序号

机构

发文量(篇)

1

中国人民大学

4

2

山东大学

4

3

中国矿业大学

4

4

华中师范大学

4

5

吉林大学

3

6

东北林业大学

3

7

厦门大学

3

8

东北农业大学

2

9

首都师范大学

2

10

淮阴师范学院

2

4. “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演进脉络

(一) 研究主题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知网核心期刊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共现发展图谱(见图1),从中可以清晰得出近30年来有关此研究的高频相关关键词。由图1可知,我国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所有关键词可以归结为7个主要聚类,除#0、#4为概述性聚类外,其余聚类都属于本研究主题的重要分支,通过对这些聚类的分析大致可以描述出30年来本研究的时代特征和演进脉络,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方面: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围绕着聚类#0传统文化和聚类#4思政教育两大聚类形成了关于本研究主题的历史溯源以及科学内涵。首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性科学内涵阐释较为繁多,根据文献及著作调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大多学者有着自己的不同理解。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基本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策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研究我国传统哲学文化时指出,儒家提倡的是通过研究人本身来探讨整个人类世界。[6]关于二者的价值联系中,方涛、郑永廷认为,之所以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重要的优势资源,不仅是由我国的文化国情决定的,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的独特资源和文化价值,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发展。[7]表明在研究的早期就已经有学者根据我国当时的文化国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价值探索。在面对运用哪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跨越时空的文化基因,蕴含着思政课丰富而独特的教学资源,是与思政课融合的首选内容。”[8]学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教育方法,有助于培育“四有”新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文明是多方位宽领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9]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以成人”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的契合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仍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阵地及主体。聚类#1高校和#2大学生分别体现了近年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结合渠道阵地以及适用的主体。首先,聚类#1高校体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研究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近年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深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灌输”过程,同时也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发展要求。学者骆郁廷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验概括为“五个坚持”,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坚持为党的中心服务、服务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10]韩喜平、李影也认为在不断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思政课承担着中华文化现代传承的历史任务,分别包括了三个价值意蕴:提供力量源泉、蕴藏着重要启示、开阔了世界视角。[11]在高校思政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同时,高校其他专业课程也要落实课程思政这一任务要求,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道德文化素质。其次,聚类#2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内化和“灌输”的主体,也要将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外化,承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李国良、周向军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通过汲取其中的精华,才能增进师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对大学生的时代价值。[12]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研究。目前学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关注较高。但学界在研究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相关的专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研究的专著较少,国家投入的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政策与经费投入较少。研究意识与创新性存在明显短板,导致研究选题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未达到理想标准,缺乏系统性的学科阐述和深入细致的探究,使得研究成果难以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框架。有学者通过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入现状得出,一是思政课教师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二是传统文化资源量丰富多样,高校思政课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难以将具体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达到显著有效的教育实效,三是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和虚无主义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较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无私意识。

第四,“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路径。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交流,在方法路径上的实践研究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方面。聚类#5创新和聚类#7融入两个关键词体现了近年来学者们关于方法路径的重点。首先,在关于思政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学者佘双好认为,要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必须首要唤醒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精神基因、唤醒中华民族日用不觉的精神文明,让这种内在精神文化基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独特资源优势。[13]不同的学者从各个维度探讨了实现二者结合的有效路径,探讨研究“融入”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沈江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14]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万美容、曾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规范引领人们精神生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并从社会价值性内容、社会规范性内容和对象需求性内容三个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15]根据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的、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东西方文化对比时就肯定了中国的独特地位,产生了“亲缘国家”的见解。[16]

Figure 1. Co-occurrence development map of keywords

1. 关键词共现发展图谱

(二) 研究热点演化分析

近年来,在“两个结合”战略提出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又重新散发了活力与光辉。推动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发展,就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运用Citespace软件的时间区视图功能,对下载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时区图谱(见图2)。通过时区图谱可以发现,在1995年~2002年间,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极少,这个阶段是孕育探索时期。直到2003年后,开始出现了“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等关键词节点,并逐渐增多。2013年后关于研究主题的实践路径增多,出现了“融入”、“文化融入”等关键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时代”、“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关键词开始出现,体现了新时代要求下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提出了新的创新发展要求,“立德树人”、“中国梦”、“使命担当”等关键词的出现也表明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要求的,学界学者们也着重将研究热点与政策导向相联系。

Figure 2. Keyword co-occurrence time zone map

2.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5. 展望与思考

近30年来,在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诸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梳理提炼了不少成果。一些学者在宏观上进行系统整理,一方面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出发,从中国历年对中华文化具有深刻影响的思想家的理论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实践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独到解读。也有学者通过局部简要提及或者微观重点分析多维度研究,丰富了理论界对此主题的理论体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在某些具体领域也进行了开拓,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成熟,仍需要进一步形成系统性、理论性、时代性的研究体系。

1) 强化研究意识,增强学界和学者的重视和问题意识。通过本文对于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发现,近年来学界虽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优秀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连续性和重视程度不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意蕴研究、中华文明背后的当代价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发挥育人作用等,也未形成共同认可的共识。学者的研究创新性不足,局限于现有的研究主题和前人的成果基础上,问题意识薄弱,学者间或跨学科沟通交流成果较少。

2) 拓展研究主体,实现均衡发展。研究过程中的关键词视图主要集中于高校和大学生两个主体,对于其他领域或者主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国家提出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各大高校推广研究,也要深入推广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兴则国家兴,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从小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心。

3) 加强课程和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目前,据研究显示,同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双领域功底研究的学者较少,高校以及有关政府部门未能有意识地培养相关专业化人才以及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质量。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将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硕士、博士课程来培养,但总体上范围较小、研究也比较浅显。由此,政府及教育有关部门需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以及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报, 2013-08-21(01).
[3] 刘妍, 高凯, 汪全莉. 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研究综述——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3(5): 103-111.
[4] 李元旭, 刘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综述[J]. 皖西学院学报, 2022, 38(1): 28-32.
[5]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英]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8.
[7] 方涛, 郑永廷. 认识我国文化国情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1): 41-43.
[8] 陈文殿, 张立兴. 儒家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功能[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3): 47-49.
[9]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10] 骆郁廷.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19): 36-41.
[11] 李影, 韩喜平.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 32(3): 66-69.
[12] 李国良, 周向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9): 91-95.
[13] 佘双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 理论与改革, 2021(1): 30-35.
[14] 沈江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1): 113-116.
[15] 万美容, 曾兰. “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 2014(6): 51-55+72.
[16] [美]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 刘绯, 张立平, 王圆, 等, 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0: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