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与中学生社团活动的自我效能感研究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elf-Effic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munity Activities
摘要: 本研究聚焦多元智能理论、中学生社团活动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联,首先阐释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并剖析中学生社团与自我效能感的内在联系,呈现社团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与成长中的潜在价值。其次,本文深入探讨社团活动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揭示了成功经验的积累能够让学生在多元智能的实践中增强自信,替代经验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受榜样激励而提升信念,情绪唤醒与劝说则借助了群体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心潜能。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优化社团活动设计、创设学生主体环境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本研究致力于为理解和增强中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建议,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self-efficacy. First, it explains the basic concept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self-efficacy, and presents the potential value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in students’ self-cognition and growth. Secondly,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on the self-effic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vealing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can enhanc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in the practic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acquisition of alternative experience can motivat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faith by example, and emotional awakening and persuasion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ner potential with the help of group power.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club activities, creating the student subject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ing a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self-efficacy.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the self-effic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文章引用:黄文娴. 多元智能与中学生社团活动的自我效能感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3): 200-20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3389

1. 引言

随着教育原理的发展,当今的教育观念已逐渐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方向转变。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这一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强调了学生在认知、情感、动机等多个维度上的独特能力。在中学教育中,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本文将以文献分析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生社团的内涵与价值,剖析社团活动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促进策略,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生社团的内涵与价值

在当今教育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强调了每个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智能组合。同时,中学生社团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探索和发展多元智能的机会,还通过丰富的实践为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开辟了新的方向。

2.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国际教育新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推崇。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该理论主张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是多样的,揭示了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等。每种智能都象征着个体在特定领域解决问题和创造成果的能力,而这些智能在个体中的不同组合,塑造了每个人独特的认知风格和能力图谱。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多元智能理论予以较多介绍,并愈发认识到多元智能的重要价值,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1]。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弹性的、多因素组合的智力观,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积极的、平等的学生观,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种多样的、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它科学地阐明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重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风格,合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结构,使素质教育实践更具有操作性[2]

2.2. 中学生社团与自我效能感

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或教育机构内,由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团体。《教育大辞典》对它的界定是“学生是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空气,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3]。一般认为学生社团属非正式群体,尤其对于大学社团而言,它的非正式性更多体现在社团成立的自发性上。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中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不少情况下的中学社团是由学校出面组建的,如文学社、合唱团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学生社团一定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愿参加的学生组织”[4],“中学生在组建社团时不一定是自发的,而其在参与社团活动时一定是自发自愿的”[4]

中学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学科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5],并“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5],而文学社团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式、沉浸式的语文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阅读沙龙、小说创作、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充分释放他们的文学潜能,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此外,中学社团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使其在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运动、人际等多个智能维度上全面发展。例如,摄影社团通过构图设计与光影捕捉实践,将视觉空间智能转化为视觉叙事能力,而后期修图软件的参数调整则需数理逻辑智能的隐性支撑;志愿服务社团运用复杂的人际互动网络,借助同理心的培育来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智能,同时通过活动反思强化自我认知智能。

这种发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或任务上能够成功的信心或信念。这种信念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以及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采取有效行动的预期。一个人在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与他的学生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途径有:以往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示范效应)、社会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6]

3. 社团活动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

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维度地影响了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塑造。其中,成功经验的积累、替代经验的获得、情绪唤醒与劝说这三个关键方面,相互交织,协同作用,逐步强化了中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与信念。在多元智能发展的广阔征途中,这些要素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进而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成功经验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仅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作为衡量学生潜能的标准,却忽视了人类智能的多种维度。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领域对才能的需求也各有差异。教育者若能鼓励孩子发挥自身的智能优势,便能为每个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这种成功体验对于增强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6]。学生社团“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是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7],也为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创设了课堂之外的途径。

当代的中学生已不可同日而语,“提早的社会化、高度的创造力、强烈的平等观念和自主性已成为今日中学生的几大特点”[4],“他们喜欢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拓展自己的优势”[4]。“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群体示范的作用。”[8]尤其是文体类社团,它们不仅是校园文化活力的重要源泉,还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征文、朗诵、绘画等各级各类比赛的机会,同时为获得个人或集体荣誉的学生带来了权威性的认可和成就感。

当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非仅依赖于荣誉的获得实现,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彰显也同样重要。当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得到认可与发展时,他们不仅能够体验到满足感,还能够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获得内在的激励。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多样化的人才观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2]。这意味着在中学生社团活动的舞台上,每一种智能都有机会绽放光彩。以视觉空间智能为例,学生们在手工社和绘画社中运用创新思维精心创作,他们的作品往往可以在校园内得到展示。这种才华被看见的欣慰感能够激励他们在相关领域更自信地迎接挑战,进一步挖掘其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的潜力。

3.2. 替代经验的获得

替代经验的获得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替代性经验指的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如果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班杜拉强调榜样与个体越相似(如在年龄、性别、教育等人口特征学特征,以及地位和经验等方面相似),要完成的工作的关联性越大,对观察者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的影响就越大[6]。而中学社团正汇集了一群志趣相投且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学生,他们在同一环境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在社团活动中,替代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参照和激励,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促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比如在辩论社团中,学生观察到优秀辩手敏捷的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智能)、流利的语言表达(言语语言智能)以及强大的气场和肢体语言运用(身体运动智能)所带来的成功,就会将这些智能表现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参照标准,认为自己也能够通过努力在这些智能方面取得进步,进而增强在辩论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参与到辩论技巧的训练和知识储备的积累中。

3.3. 情绪唤醒与劝说

情绪唤醒和言语劝说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两个重要因素和变量。情绪唤醒是通过激发个体的情绪反应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当个体经历强烈而积极的情绪反应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应对任务的能力产生更强的信念。言语劝说指通过他人的语言、评价或建议来增强自我效能感。这种方式通常通过肯定个体的能力、提供鼓励和正面反馈,来帮助个体建立对自己的信心。情绪唤醒的引导与言语劝说的发生,都离不开群体中的他人。

学生社团是“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9]。学生社团隐含着人际沟通智能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同辈影响力。“学校在重视正式群体的教育力量下应充分认识并重视社团这种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力量。”[10]勒温指出:“团体生活将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地位,影响到一个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团体将能够塑造一个人的生活期望和目标,影响到一个人的是非观念或价值观等等。”[11]此外,“许多中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学习不太好,但是却可以从自己的运动技能和与同伴的相处中获得极大满足。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在别人眼中受欢迎,又是某一学生团体的成员就行了”[12]

在社团活动中,情绪唤醒与言语劝说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文学社的演讲比赛为例,老师和同伴的言语劝说对个人表现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可能会在成员的练习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夸赞,比如:“你的演讲功底(言语语言智能)非常扎实,如果比赛时增添一些肢体动作(身体运动智能)将会更加生动。”这样的话语不仅肯定了学生已展现出的智能优势,还为其改进提供了清晰方向,在成员心中种下自信的种子。而比赛现场观众们热烈鼓掌的情绪氛围,赛后朋友们赞不绝口的交互气氛也能够唤醒参赛学生的积极情绪,进一步强化他们对自身多元智能的信心,极大地增强自我效能感。

4. 多元智能视域社团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在明晰社团活动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后,如何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和社团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为了关键所在。本部分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旨在通过优化社团活动设计、创设学生主体环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来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4.1. 优化社团活动设计

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深知,每个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感知和吸收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以各种方式提供教育材料。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验证了这一观点,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建议、工具和手段[1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社团“要依据中学生不同智能发展程度的差异,组织安排切合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社团活动,把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课程与多元的智能相结合,发展他们的优势智能,激活他们的弱势智能”[7]。人类智能是多维度的,个体间的差异源于他们独特的智能组合。学校不应仅仅抱有提高成绩的目的设置社团活动,比如学科培训和竞赛,而应平等地对待各种智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开设多样化的学生社团,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自我效能感。

学校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举办综合性的社团活动,比如设计融合多种智能元素的活动主题,让学生一次性锻炼多种智能,体验不同领域的成功。例如,可以在社团文化节中设立“文化创意集市”项目,要求运用言语语言智能创作故事或剧本,利用视觉空间智能设计摊位布局和装饰,并通过人际沟通智能与他人交流互动。此外,组织社团间的联合活动和比赛,也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现才能,发现自身在不同领域的潜力,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强调目标导向与过程体验的均衡。学校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明确一个可达成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行动方向,激发他们的动力与努力意愿,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支持。例如,在戏剧社团的演出活动中,有时会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场高质量的戏剧表演。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也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深入角色,体悟情感,帮助他们在自我训练和团队合作中,逐步克服一系列挑战。这样的经历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增强了完成演出目标的信心,从而强化自我效能感。

4.2. 创设学生主体环境

在中学教育环境中,社团活动常常过多地被学校管理影响。“我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学校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生在社团生活中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动力,也削弱了中学生社团作为相对独立的‘民间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发挥的作用。”[4]这使得许多社团严重缺乏自由发展的个性特色,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教育确实必须给人指明一个方向,但这个方向应给每个人留有自由选择和发挥个性的余地,而不是狭隘地去限制扼杀这种个人选择的自由。”[14]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退居幕后的同时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中学生担当起举办社团活动和处理日常事务的一系列工作与责任。

西方教育重视管理法规化,针对社团的指导思想是依法治社团,特别注重“管理职能明确,该管的管住,不该管的不管、不干涉”[15],提倡“学生自我管理,重视指导的作用,通过提供意见和经费等方式指导社团组织开展活动”[15]。结合交往理性的要义,这也进一步要求在社团中,师生互动要符合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四项有效性标准[16]。而实现社团师生交往理性的终极价值在于促进社员“个体的自治”和“团体自治”[15]

社团活动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他们在活动中扮演核心角色并发挥关键作用。从活动主题的提出,方案的制定,到活动的执行和总结评价,整个过程都应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贡献,将社团活动视为自己的舞台,进而更加热情地投身其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运用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思维锻炼多种智能,在强烈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中增强自我效能感。

4.3.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多元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坚持三大评价标准——必须是智能展示,必须具有发展眼光,必须和学生建议的活动相关联。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推崇的是一种更自然、对情景更敏感、生态学上更可行的评估方式。评估可以是过程性的,它是双方参与的一项活动[2]

“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整齐的、有序的、线性和流畅的过程。”[17]这要求社团导师应当以开放的眼光评价学生,并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如观察法、档案袋评价、情境化评价等等。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每一种智能的符号系统的方法”[18],加德纳的“智能展示”评价也是基于观察法提出的。档案袋评价是指全面搜集与保存学生在校内外学习历程中的重要素材,并据此考察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与成长。情境化评价是发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评价,即学生掌握有效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19]。教师应在社团指导中灵活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并提供个性化指导以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和优势。在进行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时,教师应多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以此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应采纳“多主体、差异化的评价方式”[18]。科学的评价应充分考虑个体间的巨大差异,其目的不在于比较学生的优劣,而在于识别每位学生在多种智能中的强项。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使学生不仅能从自身学习成果中获得成就感,还可以与同学形成相互监督的学习氛围[20]。教师既要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也要在项目实施前和学生一起商讨制定评价标准,才能避免评价标准单一、片面[21]。这种多元反馈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在多元智能运用上的优点与不足,进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5. 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框架,以理解社团活动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通过优化社团活动设计、创设学生主体环境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支持性的氛围,使他们在社团生活中建立自信,收获快乐。未来,学校应更加重视社团活动的功能,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孟繁华, 主编.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1: 106.
[2] 钟志贤.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 7-11.
[3]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编. 教育大辞典(第1卷)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25.
[4] 赵瑞情. 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6] 周文霞, 郭桂萍. 自我效能感: 概念、理论和应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1): 91-97.
[7] 吴程佳. 中学社团活动课程化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9.
[8] 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 上海市中学生社团发展报告[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7): 22-25.
[9]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439.
[10] 陈瑞瑞, 牛秀平. 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6): 23-25.
[11] 申荷永. 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 勒温的动力心理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59-60.
[12] 约翰∙I∙古得莱得.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 苏智欣, 等,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3.
[13] Khyzhniak, I., Tsybulko, L., Viktorenko, I. and Mohyliova, N. (2021) Implementing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to Project-Based Multimedia Learning at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 Tools, 82, 18-31.
https://doi.org/10.33407/itlt.v82i2.4326
[14] 片冈德雄. 班级社会学[M]. 贺晓星, 译.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 78.
[15] 丁建洋. 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16]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01.
[17] 戴维∙拉齐尔. 多元智能与量规评价[M]. 白芸, 等,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
[18] 胡录生. 多元智能视域下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校本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17.
[19] 刘竑波. 多元智能与教师[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4.
[20] 钟昕. 湖北省某市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 2024.
[21] 潘安琪. 初中STEAM教育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2(30):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