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襄州区是全国产粮大区,也是湖北省小麦第一大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总产量超过55万吨,单产和总产常年位居湖北省首位。襄州区小麦单产在2012年突破7500 kg/hm
2,2020年突破9000 kg/hm
2,2023年进一步突破10500 kg/hm
2大关。在2024年襄阳市小麦高产竞赛活动中,襄州区小麦单产以10727.7 kg/hm
2、9827.6 kg/hm
2、9766.5 kg/hm
2的成绩包揽前三名。尽管襄州小麦单产在湖北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河南、山东、河北等小麦生产强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襄州区小麦单产提升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制约小麦高产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Abstract: Xiangzhou District is a major grain production region in China and the largest wheat producing area in Hubei Province. The annual wheat planting area in Xiangzhou District covered more than 100,000 hectares, with a total yield of more than 550,000 tons, and both of planting area and total yield rank first in Hubei Province. The wheat yield per unit area in Xiangzhou District exceeded 7500 kg/hm2 in 2012, 9000 kg/hm2 in 2020, and 10,500 kg/hm2 in 2023. In the high-yield competition in Xiangyang City in 2024, Xiangzhou District created the high yield with 10727.7 kg/hm2, 9827.6 kg/hm2, and 9766.5 kg/hm2, which covered the top three places among all the counties in Xiangyang City. Howev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in wheat yield per unit area between Xiangzhou District and other major wheat planting regions such as Henan, Shandong, and Hebei provinc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limit the increase in wheat yield per unit area, and proposes solutions to increase wheat yield per unit area in Xiangzhou District.
1. 引言
襄阳市襄州区是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也是湖北五大产粮大县之一。该区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20万公顷以上,粮食总产超过125万吨,素有“鄂西北粮仓”的美誉。小麦是襄州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总产量达55万吨。近年来,襄州区以提升粮食单产为目标,集中资源和力量,推动优质小麦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小麦单产、总产连续多年稳步增长。尽管襄州区小麦单产水平位居湖北省前列,但与山东、河南等地的产粮大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单产提升潜力较大。
2. 襄州区小麦生产现状
2.1. 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总体稳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专用粉不断细分,市场对小麦品质和数量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小麦全粉和麦麸皮的市场需求也逐渐显现,这为小麦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种麦积极性不断提高。近五年来,襄州区小麦的平均年收获面积达10.05万公顷,单产为5573 kg/hm2,总产量为58.42万吨(见表1)。
Table 1. Harvest area, yield per unit area and total yield of wheat in Xiangzhou District in recent five years
表1. 襄州区小麦近五年收获面积、单产、总产
年份 |
收获面积(×104 hm2) |
单产(kg/hm2) |
总产(×104 t) |
2019 |
10.03 |
5970.0 |
59.85 |
2020 |
10.07 |
4299.0 |
55.34 |
2021 |
10.05 |
5835.0 |
58.64 |
2022 |
10.02 |
5891.9 |
59.04 |
2023 |
10.10 |
5869.1 |
59.25 |
平均 |
10.05 |
5573.0 |
58.42 |
2.2. 全省小麦单产水平差异化显著,单产提升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小麦单产水平较高,比湖北省小麦平均单产高出近3000 kg/hm2 (图1)。襄阳市小麦单产水平一直位居全省首位,2019~2023年,襄阳市小麦平均单产为5352 kg/hm2,而全省小麦平均单产为3885 kg/hm2,襄阳市小麦单产为全省平均单产的1.38倍(表2)。2023~2024年度,襄州区小麦面积为10.10万公顷,总产量为59.25万吨,平均单产为5869 kg/hm2,全市小麦平均单产为5330 kg/hm2,襄州区单产最高(表3)。湖北省近几年小麦高产记录基本由襄州区创造,2022年湖北省自育小麦品种扶麦368创下单产10,368 kg/hm2的全省最高记录,2023年高产攻关田小麦品种郑麦136创下单产10,923 kg/hm2全省新记录,2024年0.53万公顷小麦项目区平均单产7907 kg/hm2,分别较全区平均单产增加4240 kg/hm2、4796 kg/hm2、1779 kg/hm2,增幅分别为69.2%、78.3%、29.0%。由此可见,襄州区小麦单产提升潜力巨大。
Figure 1.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of the main wheat planting provinc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图1. 主要小麦种植省份单产(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Table 2. Wheat yield per unit area in Xiangyang City in recent five years
表2. 近五年襄阳市小麦单产水平
年份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平均 |
襄阳市 |
5615 |
5238 |
5220 |
5357 |
5330 |
5352 |
湖北省 |
3839 |
3885 |
3797 |
3933 |
3953 |
3881 |
全国 |
5631 |
5742 |
5811 |
5856 |
5835 |
5775 |
襄阳/湖北省 |
1.46 |
1.35 |
1.37 |
1.36 |
1.35 |
1.38 |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和湖北省统计年鉴。产量单位:kg/hm2。
Table 3. Wheat production of the six main wheat producing counties in Xiangyang City in 2023~2024
表3. 2023~2024年度襄阳市6个小麦主产县(市、区)小麦生产情况
县市区 |
面积(×104 hm2) |
总产(×104 t) |
单产(kg/hm2) |
全市 |
35.59 |
190.00 |
5330 |
襄州区 |
10.10 |
59.25 |
5869 |
枣阳市 |
9.78 |
55.80 |
5706 |
宜城市 |
4.53 |
23.20 |
5110 |
老河口市 |
3.39 |
17.00 |
4997 |
谷城县 |
1.65 |
7.80 |
4748 |
南漳县 |
3.40 |
13.40 |
3953 |
数据来源于襄阳市农技部门统计。
2.3. 小麦区域、品种和茬口间差异明显
2.3.1. 区域气候差别明显
襄州区小麦生产区域间气候差别较大,以黄龙镇、峪山镇、张家集镇为代表的襄东小麦产区与以黄集镇、古驿镇、龙王镇、石桥镇为代表的襄北小麦产区相比,小麦全生育期气温相差3℃~5℃,导致播种和收获时间相差5~7天。
2.3.2. 不同品种表现差异明显
据市场调查,襄州区现有种植的小麦品种有56个(表4),不同品种在不同年份之间种植面积、产量、抗性和品质差异较大。2014年之前,郑麦9023种植面积占据主导地位,单产水平超8144 kg/hm2,创造全省最高记录;2014年之后,以金乐1号、扶麦368、华麦1168、襄麦系列品种为代表的省内自育小麦品种逐年增多,种植面积逐年增大。2022年扶麦368单产10,368 kg/hm2,创全省小麦单产新高;2023年郑麦136单产10,923 kg/hm2,再创新高。然而,部分外地小麦品种在相同年份单产仅约6000 kg/hm2。
2.3.3. 茬口间单产水平差别大
襄州区小麦分为旱茬小麦(玉米和花生等茬口)和稻茬小麦(水稻茬口)。由于种植环境不同,在品种和年份相同的情况下两者产量差别较大,旱茬小麦平均单产超6000 kg/hm2,最高可达10,500 kg/hm2,而稻茬小麦平均单产约5250 kg/hm2,最高仅7500 kg/hm2。
Table 4. Wheat varieties and its planting area in Xiangzhou District in 2023~2024
表4. 2023~2024年度襄州区小麦种植品种、种植面积
序号 |
品种 |
面积 (×104 hm2) |
序号 |
品种 |
面积 (×104 hm2) |
序号 |
品种 |
面积 (×104 hm2) |
1 |
扶麦368 |
1.400 |
20 |
瑞星1号 |
0.133 |
39 |
鄂麦251 |
0.047 |
2 |
郑麦9023 |
0.800 |
21 |
鄂麦590 |
0.133 |
40 |
鄂麦352 |
0.040 |
3 |
鄂麦14 |
0.730 |
22 |
漯麦6010 |
0.130 |
41 |
鄂麦19 |
0.040 |
4 |
秦鑫271 |
0.730 |
23 |
先麦8号 |
0.100 |
42 |
扬麦25 |
0.040 |
5 |
鄂麦007 |
0.730 |
24 |
宁麦16 |
0.100 |
43 |
鄂麦580 |
0.034 |
6 |
天民198 |
0.670 |
25 |
华麦2152 |
0.100 |
44 |
襄麦21 |
0.033 |
7 |
郑麦119 |
0.533 |
26 |
襄麦D31 |
0.100 |
45 |
华麦6号 |
0.033 |
8 |
金乐1号 |
0.530 |
27 |
鄂麦596 |
0.100 |
46 |
鄂麦25 |
0.033 |
9 |
华麦1168 |
0.530 |
28 |
楚襄1号 |
0.087 |
47 |
鄂麦23 |
0.033 |
10 |
华麦13 |
0.470 |
29 |
鄂麦27 |
0.080 |
48 |
西科麦4号 |
0.033 |
11 |
秋乐1302 |
0.470 |
30 |
宁麦23 |
0.080 |
49 |
荆麦103 |
0.027 |
12 |
西农979 |
0.400 |
31 |
襄麦55 |
0.080 |
50 |
宁麦15 |
0.027 |
13 |
襄麦25 |
0.330 |
32 |
鄂麦18 |
0.073 |
51 |
扬麦23 |
0.027 |
14 |
扶麦1228 |
0.330 |
33 |
鄂麦006 |
0.067 |
52 |
华麦2668 |
0.020 |
15 |
泛麦8号 |
0.330 |
34 |
襄麦75 |
0.067 |
53 |
鄂恩6号 |
0.020 |
16 |
鄂麦26 |
0.270 |
35 |
扬麦158 |
0.053 |
54 |
鄂恩5号 |
0.020 |
17 |
郑麦136 |
0.270 |
36 |
鄂麦170 |
0.053 |
55 |
荆楚麦701 |
0.013 |
18 |
襄麦35 |
0.170 |
37 |
鄂麦24 |
0.047 |
56 |
鄂恩7号 |
0.013 |
19 |
鄂麦DH16 |
0.133 |
38 |
华麦12 |
0.047 |
|
|
|
数据来源于襄州区农技部门2024年统计。
3. 襄州区小麦单产提升的制约因素
3.1. 高产、高抗品种应用率较低
单产提升的关键在于品种。市场上流通的小麦品种繁多,以外地引进品种为主,本土培育品种占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襄州区市场销售的小麦品种约60个,但稳产高产的品种较少。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育种不足,高产、高抗、广适、优质品种较少,难以满足种植区户需求,而外地品种适应性较差,高产稳产风险较高[1];二是信息不对称,农户对高产优质品种了解有限,辨识度低,易受虚假宣传影响,购买低价低质种子;三是重视度不足,小农户不以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对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重视度不够;四是推广不足,高产小麦品种的宣传、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力度不够,相关信息未能覆盖所有农户。
3.2. 良法集成应用率低
单产的提升,良法是保证,粮食作物生产各环节需要各种高产技术集成整合、同向发力。土地深翻、精细整地、药剂拌种、精量播种、播后镇压、肥水科学管理等常规高产技术应用普及率低且操作不规范。大多农户田间管理粗放,没有按照技术要求操作,比如整地不精细、肥料使用不合理、播种过早、播量过大、播种过深、病虫草害防控不到位、机收损耗大等问题普遍存在[2]。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虽然稍微重视,但技术掌握仍然不到位,如播种量过大、播种过深、氮肥使用过量[3]、病虫害防控时机不准确等问题依然突出[4]。小农户因劳动力老龄化,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老思想、老传统的耕作方式难以改变,受成本和收益的限制,对新技术的尝试意愿较低。此外,像植物疫苗、智能农机、智能农情监控等突破性技术缺乏,也限制了产量提升。
3.3. 自然灾害频发
襄州区属鄂北麦区,冬春季低温冻害、春夏之交过量雨水引起的湿害和灌浆期干热风是小麦生产的主要威胁[5] [6]。2024年2月份以来,襄州区遭遇两次大范围低温、冰冻天气过程,特别是2月下旬的寒潮导致气温骤降幅度达到20℃以上,造成小麦叶尖普遍冻伤,部分早播小麦主茎幼穗冻伤。2023年5月下旬,小麦成熟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导致收储晾晒延误,损失较重。据统计,2010、2013、2015、2023年等年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春寒天气,2002、2003、2009、2014~2019、2021年小麦生育后期发生连阴雨天气,2000、2001、2011~2014年小麦生长季遭遇长期干旱。频繁的气候变化,加之常年旋耕导致犁底层变浅,不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7],威胁粮食安全(表5)。
Table 5. Wheat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Xiangzhou District in recent 30 years
表5. 襄州区近30年小麦气象灾害统计
气象灾害 |
发生年份 |
对小麦的影响 |
春季低温 |
1998、2008、2023 |
苗期生长慢,苗弱苗小,分蘖少,减产。 |
倒春寒冻害 |
2010、2013、2015、2023 |
苗期叶片,幼穗,幼茎受冻,严重造成死亡。 |
大风阴雨 |
2003、2009、2014~2019、2021 |
稻茬麦渍害,倒伏,病虫害加重,籽粒霉变,穗发芽,
减产,品质差。 |
干热风 |
2007、2011、2020 |
叶片萎蔫卷曲,植株早枯死亡,千粒重降低。 |
干旱 |
2000、2001、2011~2014 |
缺苗断垄,形成弱苗,加剧冻害程度,分蘖少,抽穗难,
结实率和产量低,品质差。 |
高温热害 |
2012、2013、2016~2019、2022、2019、2020、2022 |
抽穗困难,结实率低,高温失水,千粒重低,严重减产,
品质差。 |
数据来源于襄州区农技部门统计
3.4.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近年来,襄州区虽对农田灌溉渠系进行了修补,但“重建轻管”现象突出,水利设施普遍处于“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农户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无人解决,被迫放弃灌溉或另寻他法,若遇连续干旱,将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部分灌溉系统设计不合理,实用性差,导致沟渠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4. 提升我区小麦单产的建议措施
4.1. 加大高产、高抗、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力度
优良品种是生产效率、产量、品质提高的关键。多举措加快培育适宜本土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抗品种,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优良品种繁育、筛选、展示和示范工作。在小麦关键生育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积极推广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8]。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对接加工企业,开展订单生产,以订单带动良种覆盖率[9] [10]。打造优良品种的高产示范样板,抓高产示范引领,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引领带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进而实现均衡增产。
4.2. 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推广良法
一是制定配套技术措施,针对不同品种,制定高产高效技术方案。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为重点,打好精细整地播种和培育齐苗、匀苗、壮苗两个基础;改常年旋耕为三年一次深翻,提高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7] [11];改大播量为精量半精量播种[12],降低播种量,构建合理群体[13];改“一炮轰”底肥为分期适量施肥,满足小麦各生育期养分需求[14];结合小麦播前播后、越冬前、返青期实际情况进行镇压,培育壮苗[15] [16],抓好春季和后期管理两个关键,定量灌水保苗,减施化肥农药,做好“一喷三防”,集成综合增产技术。二是完善田间排灌系统,全田开好三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17]。三是引进先进农机装备,全力引进智能型先进农机,为小麦高效生产提供保障[18] [19]。四是创建智慧农业示范样板,把最先进的农业高产技术集成好、示范好、推广开。五是组织好技术培训和观摩,特别是针对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培训,提高种粮大户的技术水平和产量水平,实现大户带动小户,全面提高单产。六是强化技术指导,区、镇级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动,跟踪服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全方位夯实单产提升基础。
4.3. 做好预灾、防灾、抗灾、救灾指导
针对旱灾、雨涝、高温热害、低温冻害、阴雨大风、病虫害等常见灾害,农业和气象部门联动,提前预警预判,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各级部门协同执行,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4.4.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聚焦粮食产能提升,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单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小田并大田”进程,完善各类农田基础设施,细化设计、建设、维护等环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根据现代新型农机作业需求,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归并田块,完善田间道路和排灌系统。全程使用大型机械进行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喷洒农药、收获等,将粮田变成良田,同时提升防灾抗灾减损能力,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保稳产、无灾多增产”。
5. 结论
襄州区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和湖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总产量达55万吨以上,单产和总产均位居全省首位。近年来,襄州区通过推动优质小麦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小麦单产和总产稳步提升,但与河南、山东等小麦强省相比仍有差距。制约单产提升的因素包括高产高抗品种应用率低、良法集成应用不足、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为提升小麦单产,建议加大高产、高抗、优质品种的推广力度,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推广良法集成技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综合施策,襄州区有望进一步挖掘小麦单产潜力,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