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对体育教育事业愈发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各种课后的体育活动有效的实施起来,满足了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多方面的需求[1]。中小学体育社团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后体育活动组织,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多元、趣味的体育活动,让中小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最终帮助小学生提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体育核心素养[2]。目前国内关于体育社团研究发文的情况主要关注中小学和社会方面[2] [3],关于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多集中在中小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问题以及中小学体育社团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梳理与总结中小学体育社团有哪些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提出相应观点,为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近年来国内中小学体育社团进行研究,从发文趋势、研究主题、研究学段、研究质量、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所选文献做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系统性综述法是指带着具体的研究目的,基于精准的研究问题,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在相关文献中筛选出诸多单个文献,受一定方法论支配,采用标准化技术对所选文献资料进行数据抽取与整合,得出新问题和新理论的一整套研究方法[4]。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致力于回答以下五个问题:(1) 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是什么?(2) 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情境呈现了哪些特征(研究趋势)?(3) 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方法有哪些?(4) 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有哪些?(5) 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的当代价值是什么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效及其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2.1. 文献筛选
因为各国中小学体育社团定义制度南辕北辙因此本次文献检索范围只锁定在CNKI这一个学术期刊库中。
为了了解国内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现状,本文对中国知网中发表的有关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小学体育社团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通过严格的筛选流程对初步获取的文献进行选择,文献筛选的要求如下:① 必须是中小学体育社团领域的研究,排除幼儿园中职、高职、高校和特殊教育体育社团相关内容;② 必须是中文期刊论文;③ 有较为完整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④ 应涉及本文的一个或多个研究问题;
以“体育社团”为主题进行预检索,经过多次检验,最终确定检索词为(主题%='体育社团'or题名%='体育社团') AND (专题子栏目代码='H129?') (主题%='体育社团'or题名%='体育社团') AND (专题子栏目代码='H130?'),共检索出642篇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11日)经过筛选最终确定62篇文献(见图1)。
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编码分析
通过深度阅读文章内容,本综述设计并使用如表1所示的文献编码表对最终选取的篇相关文献进行了量化综合,并分为研究主题、研究情境、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四个维度(见表1)。
Table 1. Document coding
表1. 文献编码
一级维度 |
二级维度 |
三级维度 |
研究主题 |
主题类别 |
开展现状、社团作用、影响因素 |
研究情境 |
研究学段 |
小学、初中、高中 |
研究方法 |
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 |
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定性、定量 |
研究成果 |
成果类型 |
新颖数据、理论成果、术语概念、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等 |
3. 研究结果
3.1. 发文趋势
科研论文数量的变化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明该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速率,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研究近20年的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总体增长态势趋势,前十年发文量较少仅5篇,说明在此阶段中小学体育社团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从12年开始发文数量开始提高,表明研究者们对该话题的关注度在逐年增加,2022年发文量最多可能是国家于2021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的影响,政策中指出学校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其中体育社团是课后服务中一种重要的形式[1]。2020~2021年发文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
Figure 2. Publication trend chart
图2. 发文趋势
3.2. 研究学段
从研究的学段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均有涉及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中学阶段(N = 28.57%),其次是初中阶段(N = 21.42%),然后为小学阶段(N = 19.64)、高中阶段(N = 17.85%)最后是中小学阶段(N = 12.5%)。中学阶段明显多于小学阶段,今后可加强小学体育社团方向的研究。
3.3. 期刊分布
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能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社团领域的研究质量。通过图3可知所选58篇论文中核心文献仅4篇,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各一篇。刊发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当代体育科技(n = 22.41%),其次是运动(n = 20.69%)剩余青少年体育(n = 6.9%)吕梁教育学院学报(n = 5.17%)、内江科技(5.17%)和其他(n = 39.66%),核心期刊数量仅占据总量的6.89%占比较低,而当代体育科技的(2022)复合影响因子仅:0.256,运动期刊更是已经停刊其2018年复合影响因子为0.090,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Figure 3. Literature sources
图3. 文献来源
3.4. 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是甄辨中小学体育社团研究热点与趋向的核心指标,通过图4、表2可知目前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核心素养、体育社团实践和体育社团与体育课共融性研究4个方面。其中中小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最多,占据了文献总量的19.29%,在这个研究主题之下中学阶段的研究占比达到72.72%,与小学阶段具有明显差距。
Figure 4. Co-occurrence analysis
图4. 共现词分析
Table 2. Co-occurrence word statistics
表2. 共现词统计
排序 |
频次 |
中心度 |
年份 |
关键词 |
1 |
37 |
1.13 |
2003 |
体育社团 |
2 |
8 |
0.03 |
2003 |
中学生 |
3 |
7 |
0.1 |
2017 |
核心素养 |
4 |
7 |
0.2 |
2011 |
社团活动 |
5 |
4 |
0.01 |
2017 |
初中体育 |
6 |
4 |
0.07 |
2012 |
发展 |
7 |
3 |
0.1 |
2021 |
小学 |
8 |
3 |
0.09 |
2015 |
农村小学 |
9 |
3 |
0.14 |
2017 |
高中体育 |
10 |
3 |
0.07 |
2019 |
社团 |
(1) 通过共现词分析得出中学生体育社团是国内中小学体育社团领域的研究热点,现代都市中的不少学校处于高楼的夹缝之中,师生的校内外体育活动空间相对较少,而且中学生的家长处于创业的关键阶段,不少人忙于工作和应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健康。针对都市中学生发育早、肥胖多、活动少、心理压力大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的现状[5]我国学者对什么是中学体育社团、中学体育社团的价值是什么、怎样构建中学体育社团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观点。
(2) 近五年中小学体育社团领域的研究者十分重视核心素养方向的研究,仅次于体育社团的37次和中学生的8次,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6]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解决了一直以来让教师困惑的教什么的问题,旨在扭转过去只讲解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学生其他能力培养的局面,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在体育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内容可以归纳为3个维度,分别是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7]。通过系统训练掌握基本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习运动生理、营养与安全知识,培养健康意识等手段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总体来说,当前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更集中于理论方面的讨论,而缺乏通过定量数据的假设检验。
3.5. 研究方法
(1) 数据收集方法
对各文献的数据收集方法统计可知(见表3),中小学体育社团研究以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其中文献资料法以其50%的高频次和86.2%的覆盖率,成为中小学体育社团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不与文献中记载事物直接进行接触,主要指搜索、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钻研文献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是获得间接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其最重要的优点。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查,我们可以研究各种各样的社会情况,并避免了口头调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记录错误,而且节省时间、金钱,效率较高。它不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和专用设备,可以比其他调查方法以更少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适用于研究主体主要为中小学的背景,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许多文献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并且体育是一门应用学科仅仅研究文献难以兼顾所有方面。问卷调查法,占22%和37.9%的频次与覆盖率,该方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数据采集手段,在中小学社团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问卷调查法涉及研究人员设计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分发这些问卷给研究对象,待其填写完毕后回收,以此方式搜集所需的数据。在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中,问卷调查常用于获取包含主观倾向的数据,例如评估学生的自我感知、参与动机、学习态度等。采用问卷进行数据收集的特点是问卷发放较为简便且数据回收较为便利,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问卷收集的数据结果受被调查者的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数理统计法则占10%和17.2%,它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研究者提供量化依据,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心理测量法等方法则较少被采用。因此,为提升研究结果的信效度,获得更严谨的研究结论,后续研究可采用多样化、多源化的数据收集方法,以消解只呈现单一文献资料法的不足。
Table 3.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表3. 数据收集方法
研究方法 |
出现总频次 |
覆盖率 |
文献资料法 |
50% |
86.2% |
问卷调查法 |
22% |
37.9% |
数理统计法 |
10% |
17.2% |
专家访谈法 |
8% |
13.8% |
案例分析法 |
2% |
3.5% |
实地考察法 |
2% |
3.5% |
心理测量法 |
1% |
1.7% |
(2) 数据分析方法
对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见表4),采用最多的是定量和定性混合分析方法(46.26%),其次是定性分析(36.25%),最后是定量分析(17.49%),总体来说,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更集中于理论方面的讨论,而通过定量数据的假设检验较少。
Table 4. Data analysis methods
表4. 数据分析方法
类型 |
占比 |
混合方法 |
46.26% |
定性方法 |
36.25% |
定量方法 |
17.49% |
3.6. 研究成果
从研究结果来看(见图5),社团发展对策(35.16%)、核心素养培养(31.58%)以及课程建设方法(26.32%),行为动机(9.53%)。此外,也有研究关注学生心理等方面比如胡勇滨通过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等方法对参与体育社团活动育社团学生88人和非体育社团学生157人的学生进行研究,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社团学生[8]。颜军等人探讨持续12周不同锻炼频率的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初中生自我认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结论表明初中生持续参加不同频率的学校体育社团活动能提升自我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其中每周参加4次体育社团活动的效果非常显著[9]。
Figure 5. Research results
图5. 研究成果
4. 讨论与分析
4.1. 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的当代价值是什么?
4.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
体育社团,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让他们学会过健康的生活,还要有责任感。因为这些社团种类繁多,每个都有自己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为了公平公正。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学会遵守规则,还能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体育社团的“立德”就是要把兴趣、感情和规则意识融入到社会中去,教育学生要懂得“明德、守德、严德”。明德就是要有坚定的立场,做事有原则,能分辨对错,还要坚持到底。
4.1.2. 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价值
随着国家对于国民健康的要求和体育锻炼的认可,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和加入到体育锻炼之中,而学生这一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可塑性较大,需要加强引导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中小学中,除了体育课程以外,体育社团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双减政策也促进了体育社团这一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多学生愿意加入到其中,体育社团不仅发挥了其体育教学的作用,还慢慢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能够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4.1.3. 落实双减政策的价值
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的当代价值与“双减”政策的深度契合,使其成为优化教育生态、落实政策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压力的背景下,体育社团通过多样化课后活动填补服务空白,以兴趣为导向替代“填鸭式”补习,既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又将课余时间转化为运动实践,促进学生身心放松与体质提升;同时,社团活动以“五育融合”为内核,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强化运动能力,在团队协作与竞赛对抗中培养抗挫力、领导力及公平竞争意识,实现“以体育德”“以体育心”的育人目标,有效应对青少年近视、肥胖及心理焦虑等健康挑战。此外,社团通过普惠性服务打破校外资源分配壁垒,以分层教学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教育公平从机会均等向质量公平深化,并借助家校社协同联动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健康第一”的全方位育人生态,为“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
4.2. 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效及其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近二十年来,中小学体育社团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点到面、由浅人深的发展阶段,可以说在其历史发展进路中呈现了一定的渐进之势。随着2021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逐步推进,中小学体育社团研究将会随之走向深人、覆盖广深。
当前,针对中小学体育社团的研究仅限于局部探索,尚未实现全面深入。究其原因,体育教育领域对中小学体育社团的实质与操作原则理解尚浅;对基础教育改革及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教育内涵缺乏精确阐释与深刻理解;同时,对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及其所承载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因此,对于体育社团所蕴含的“跨学科性”、“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等核心理念缺乏系统性的关联分析,亦未将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比较、联系与思考。这导致了对体育社团活动作为育人载体在跨学科育人机会把握上的不明确和不精确,整体上缺乏对体育社团活动的系统性框架构建、深入研究与实践验证。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国内中小学体育社团发文为对象,借助Citespace对2003~2022年我国中小学社团领域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2003~2022年CNKI数据库中有关中小学体育社团领域经历了起步阶段(2003~2012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2~2023年),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重视度不断提高,2012~2022年是国内中小学体育社团领域发文的高峰期,但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比例较低,整体研究水平亟待提升;中小学是主要的发文主体,研究热点集中在开展现状与对策、核心素养研究等方面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
根据中小学体育社团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观点:首先,加大中小学社团研究领域的交流力度。可以通过高校聘用客座教授、资助师生外出交流学习等形式来鼓励跨院校、跨地区之间的合作,同时在机构内部成员交流过程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其次,在研究内容上要明确自身优势,提高发文质量。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以往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发现新的研究点;另一方面力求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从对发文作者及期刊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社团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存在交叉融合现象,而近年来有学者心理学、运动训练学方向上发文,推动了中小学社团研究的发展,未来应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并有所突破。此外,国内学者在其中的发文量也有所增加,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继续保持。最后,在研究热点的把握上与高校社团研究存在较大差距,研究视角相对比较狭窄。热点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创新性等问题是未来中小学社团研究中需要加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