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跨境电子商务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而欣欣向荣的新兴产业,在其诞生三十年后,依然有广阔的蓝海等待开发,发展前景广阔。在发展过程中,其交易全球性、支付电子化等都为该行业带来显性便利,极大减少了各类成本。然而面向全球市场,跨境电商也面临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的营商环境差异,引发了一系列法律冲突,如电子合同签订中的法律适用、电子签名的认证问题;知识产权地域限制产生的侵权问题;以及由产品质量标准差异和退换货政策等导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这些问题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来,如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等导致的各国和地区法律规范差异;由于缺乏相应的国际协调机制造成的各国和地区之间难以高效合作;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为牟利而采取的违法行为等。为促进该行业进一步深入发展,各国应当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电子商务立法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积极构建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框架;同时鼓励平台和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应用新技术阻断不法行为,为跨境电子商务打造和畅的营商环境。
Abstract: Cross-border e-commerce is a thriving new industry that accompani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follows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rty years after its birth, there is still a vast blue ocean waiting to be developed, and th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are broa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globalization of transactions and electronic payment have brought obvious convenience to the industry and greatly reduced all kinds of costs. However, facing the global market, cross-border e-commerce is also faced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has triggered a series of legal conflict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the signing of e-contracts and the authentication of e-signatures; infrin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ising from territorial limitations; and protection of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product quality standards and the policy on returns and exchanges. The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ces in legal norms amo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based 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difficulties in efficient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due to the lack of a corresponding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illegal behavior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s and enterprises for the purpose of profit-mak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countries should accelerate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legislative system of e-commerce;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actively build the legal framework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encourage platforms and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the industry’s self-regulation, apply new technologies to block unlawful behaviors, and create a smooth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cross-border e-commerce.
1. 跨境电子商务概述
跨境电子商务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世界各国与地区之间商品与服务快速流通的新型商业模式[1]。其萌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营者借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零售服务为网民提供商品和服务,引发网络交易热潮,以此满足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强烈需求。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和纯粹的国内电商,跨境电子商务相较于前者减少了大量的营销、库存与交易成本,更便于深度挖掘市场需求、高效捕捉市场信息、快速调整产品策略,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相较于后者,跨境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交易的地域限制,国际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全球化物流配送网络的建立使企业能够直接面对全球市场进行商品与服务销售[2]。我国抓住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浪潮,也开启了跨境电商行业,并通过建立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对跨境电商予以更规范化、标准化的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3]。跨境电子商务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也实现了迅猛增长,达到1.6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1.1%1。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2。这主要得益于跨境电商提供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服务,加之物流与支付系统的逐步完善,消费者对海外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增加,为市场的深度挖掘提供有力保障。但随着实践的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的高风险性也有所显现,如各国和地区受国内法律、历史文化、货币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国情会对相应领域制定一定的政策以保护本国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跨境电商将面临更多诸如知识产权纠纷、贸易壁垒、产品标准等法律冲突。因此需要各国和地区针对现有问题进行规制和预防,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清朗的营商环境[4]。
2. 跨境电子商务法律冲突的主要表现
跨境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各国法律与政策的差异。在跨境交易的基础上买卖双方所订立的合同如何进行法律适用,电商企业在产品上市和推广过程中是否面临知识产权的侵权风险,以及各国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不一,不同的消费者保护法规给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相应的挑战。笔者将详细阐述跨境电子商务中的法律冲突,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风险规避措施。
2.1. 电子合同法律冲突
跨境交易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买卖合同作为实现跨境交易的第一步,其所面临的法律适用问题尤为复杂[5]。根据国际私法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适用的法律,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可以依据所适用的法律进行责任划分。但在实践中,部分规模较小的跨境电商企业并不具备“约定法律适用”的法律意识,在合同订立时双方未能明确约定适用法律,则需要综合合同性质,就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当事人住所地等因素判断合同应适用的法律。跨境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在互联网空间传输,传统的合同签订地、履行地等连接点已无法满足新型合同签订方式,其物理空间难以确定,加大了合同准据法的确定难度。且跨境贸易中电子合同成为常态,这意味着电子签名将得到大面积应用,然而其在不同法域中存在效力差异。如我国在《电子签名法》中对电子签名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排除性规定,此外还要求电子签名具有可靠性,规定了相关资质的认证标准。而欧盟在其《电子身份认证和信任服务条例》规定了电子签名的不同级别,以及其在申请注册、身份核实等方面的不同技术要求,美国则不强制要求电子签名技术,主要依赖司法程序认证其有效性。这种差异将直接影响电子合同的执行力度与争议解决。
2.2.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冲突
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侵权是重大风险之一。知识产权呈现地域性特点,即受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护的知识产权仅在本国或本地区的范围内对侵权行为有抵御能力,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发生法律效力,这种地域性限制使知识产权的行使和维权都受到地域限制。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化突破了一国边界,若电商企业未对其知识产品在销售国家进行知识产权申请,极有可能使世界各地均成为侵权地。不同国家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与侵权认定标准的法律规定上也存在差异,某一电商企业即使在A国销售某产品符合规定,在B国的同一行为却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加之各国和各地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同,一些发达国家对商标和专利的保护较为严格,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商品种类繁多,不免有部分商家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侵犯他国商标权人、专利权人的权利,有关商品描述也可能侵犯相关著作权[6]。这也给跨境电商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平台是否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侵权行为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在发现侵权行为后是否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侵权行为等,为平台带来了更大的责任风险。当发生侵权行为后,首先应确定跨境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权,维权对一般当事人而言较为困难。其次此类侵权案件的判决执行需要各国和地区之间进行司法协助,实际执行时可能导致权利人难以获得足额赔偿[7]。因此,如何在不同的市场中维护自身知识产权以及避免侵犯他人权利,是跨境电商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消费者权益保护冲突
由于跨境电商的服务对象是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的不同也给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挑战。第一,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有较大冲突。基于不同国家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产品质量要求也有差异,例如我国对电子产品确立的是3C认证标准,美国则采用FCC认证,分别由两国相应政府机构官方认定,二者在测试内容和有效期限方面均存在一定区别,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后,应当应用产品销售地安全标准,并使产品质量评价信息符合相关产品质量安全基本要求。3第二,在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上,各国要求企业披露商品信息的要求不同,如欧盟依据其《化妆品法规》对所售化妆品要求其包装上标注全成分与突出特殊成分,并要求列出全部着色剂及单独列出可能导致过敏的成分;东南亚部分国家则并未过于细致要求。因此在跨境交易中会产生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丰富度和准确性不一样的情况。第三,跨境物流的退换货流程也极为繁琐,如退货商品需办理清关手续,根据各国和地区政策的不同,关税或增值税由商家或消费者承担,对于金额较低的已购商品,消费者对退换货的选择将大大降低,实际上加重了消费者责任,有损其公平交易权[8]。基于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跨境电商应当关注法律适用与平台规则,根据不同的市场制定不同的服务政策,以期尽量减少法律纠纷。
3. 跨境电子商务法律冲突的成因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海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对各国和地区而言也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贸易,深入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然而实践过程中出现诸多法律冲突以及潜在风险,原因不乏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国际协调机制的不足以及跨境电商平台与电商企业的规范多样化等,笔者将就以上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就改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出相应对策。
3.1. 各国法律制度存在差异
跨境电商需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但基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所制定的法律规范不尽相同,跨境电商所要满足的要求也有所区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是各国对跨境电商采取相应法律规范和政策导向的决定性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电商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对市场垄断方面监管更为严格;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更注重电商市场的拓展,希望本土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在知识产权领域,科技创新水平更高的国家基于其技术优势,更为注重保护本国企业创新成果;而其他国家则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传播与应用相应技术。因此跨境电商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活动时,在市场拓展与知识产权方面往往无所适从。在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下,当交易双方出现合同纠纷进入司法程序时,大陆法系国家采用成文法,可能更依赖于法律条文对合同条款的解释,然而英美法系国家则以判例法为主,类似案例的判决结果是处理纠纷的重要依据,因此跨境电商企业在面临不同法系的情况下,不易把握争议解决的关键,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
3.2. 缺乏相应的国际协调机制
为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为首的国际组织制定了相关规则,如1996年该委员会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致力于推动电子商务法治化,各国一旦以其为蓝本制定相关国内法,则示范法中的一部分规则会成为各国国内法的重要内容。我国在制定《电子商务法》时就参考了该示范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美国也竭力主张编纂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该示范法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和地区电子商务立法的统一化进程。然而其本身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作为示范性文本,该示范法仅在各国和地区制定有关电子商务的国内法时提供参考,是否采用仍取决于各国的国内立法进程。除立法外,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也是影响跨境电商发展的因素之一。跨境电商的经营活动需要政府监管,甚至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监管政策、执行力度存在差异,甚至缺乏合作意愿,复杂的政治环境加之目前国际上仍然缺乏一套统一、全面的跨境电商规则体系,不论是对于跨境电商的经营活动规范还是纠纷解决机制都尚不完善,不利于跨境电商的可持续性发展[9]。
3.3. 跨境电商平台与企业自律性不足
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许多中小企业都能依靠跨境电商平台走出国门,但在不同国家开展经营活动需要展开相应的背景调查,这需要企业建立一定的合规意识,即当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时,是否对各国的产品标准、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进行了充分的了解,且跨境电商交易模式复杂多样,涉及到多个环节和主体,如采购、仓储、销售、运输等,全流程中一旦某环节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极有可能与当地监管部门产生法律纠纷[10]、部分跨境电商企业为追求利润,在产品采购环节对供应商筛选不严格,导致销售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为获取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未经他人授权即违法使用他人商标、专利等,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诉讼风险[7],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的国家极易面临巨额赔偿;还存在部分企业为精准营销,将其在运营过程中收集到的消费者数据违法使用,如进行产品推送,或将其转售给第三方被用于诈骗、骚扰或其他违法活动等,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也显现出电商平台并未严格审查平台内经营者的相关资质,对于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平台具有相应的阻止义务,应当及时与相关经营者展开合规整改,或积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协助调查。然而部分平台为牟利,如以佣金模式营利的平台乐于促成商家的交易,尤其对于跨境交易,平台可能通过收取跨境交易手续费、货币兑换费等提高利润,对于平台内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4. 跨境电子商务法律冲突的协调路径
在跨境电子商务出现近三十年里,该行业持续向好发展,源于电商平台与企业的实践日益深化。其作为加速国际经济贸易良性发展的有力推手,在各国对电子商务的支持与监管力度尚不一致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法律冲突。为进一步深化全球经济的联系,各国需加快国内立法进程,加强国际协作,跨境电商平台和企业也应对所处行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促进该行业深入发展。
4.1. 完善国内电子商务立法体系
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各国构建完善的电子合同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尤为重要。在有关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方面应重点关注价格条款、质量保障、违约责任等,对电子签名的认证要求、保存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减小风险,各国还应当鼓励合同审查机构的建立,为缺乏法律团队的中小企业提供合同审核与可执行性等风险控制手段。跨境交易中还应重点关注相关企业是否合法对待他人知识产权,应明确跨境电子商务所应遵循的知识产权申请与使用标准,确保所售商品不侵犯他人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由于跨境电商面向全球,其服务对象数量庞大,是否合法收集、存储消费者个人信息也是亟需加强监管的内容,跨境电商并非均具有数据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加之个人信息侵权行为较为隐蔽,极易导致消费者的隐私数据被泄露[8]。同时,各国应在其法律适用法中就跨境电子商务法律适用规则进一步完善,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应有清晰的法律适用指引,使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消费者在发生法律纠纷时,能高效利用相应法律依据。建立国内电子商务立法体系,不仅限于《电子商务法》的颁布,还应在合同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领域、知识产权领域以及数据安全监管领域等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条款,实现跨境电商全流程有法可依。
4.2.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多边合作
跨境电商由于涉及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凭借国内法不足以使电商企业适应其他国家的经营环境,因此需要国家、地区之间加强合作。为建立统一的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框架,各国和地区应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如推进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定工作,就跨境电商的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达成共识,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国际公约。在跨境电商法律纠纷频发的领域,如涉及到知识产权时,各国还应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积极构建跨国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条约与相关协定,在推动跨境电商有序发展的同时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利[11]。法律框架搭建之外,各国应当在司法实践中加强司法协助,如通过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案件的协助调查取证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案件审理效率,推动判决在他国的承认与执行。
4.3. 鼓励跨境电商平台与企业加强自律管理
跨境电子商务活动展开的主体是电商企业,企业的经营行为直接与法律风险挂钩,同时平台作为跨境交易的承载者,其对于平台内发生的侵权行为有一定的监管与协助义务,二者在跨境电商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充分发挥其自律管理的作用,且二者相辅相成。就电商平台而言,其作为聚集大量商家的平台,维系着平台内企业与各国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不论是其枢纽作用还是从经济实力而言,电商平台应当对跨境电商交易行为起到统筹作用,对商家产品质量负有安全管理责任[12]。因此平台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则,协助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合法开展经营活动,跨境电商企业则应当积极配合。平台应制定商家入驻规则,对入驻企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核,要求其提供所售产品的知识产权证明等。同时,跨境电商平台基于其协调统筹的优势,可以建立内部纠纷解决机制,设立较为专业的客服团队,针对交易中出现的法律纠纷开展在线调解。平台还可以引进新技术,与电商企业协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防护等,以2019年亚马逊推出的品牌保护计划“Project Zero”项目为例,4亚马逊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主动识别并移除疑似假冒产品,品牌所有者也可以自助识别而无需亚马逊审核,为跨境贸易集提供了更加安全和公平的营商环境。
5. 结语
跨境电子商务对全球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尽管各国法律制度、经济政策等存在诸多差异,使得跨境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合同法律适用、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期限与侵权认定标准上的不一致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有别等困境,但以上问题均能得到有效治理。如通过完善国内电子商务立法体系、为国内跨境电商向全球市场进军保驾护航,同时各国和地区应当就国际贸易壁垒方面减少分歧,尽快达成普适性国际公约以减少法律纠纷的产生、提高争议解决效率,平台与企业也应规范自身跨境交易行为,提高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通过以上路径从根源上、过程中、结果处理上层层通畅跨境电子商务的经营环境,该行业将不仅能有效挖掘和发展新兴市场,优化国际贸易格局,为全球经济制高点带来机遇;还会在国际上形成合力,进一步加深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加速制度引进与优化、促进国际合作等,在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贸易便利化,打造多元化商业模式,并反哺于技术,以行业的兴旺推动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以期未来探索出更多关于跨境电商具体的创新机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良性循环。
NOTES
1《跨境电商发展步入快车道》https://www.gov.cn/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630.htm。
2《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10.8%》https://www.gov.cn/zhengce/jiedu/tujie/202501/content_6998286.htm。
3黑龙江省商务厅发布《跨境电商国家标准》,https://sswt.hlj.gov.cn/sswt/c103667/202310/c00_31676343.shtml。
4亚马逊“Project Zero”项目,https://gs.amazon.cn/zhishi/article-241206?mons_sel_locale=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