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富民产业与农村电商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ounty Rich Industry and Rural E-Commerce
摘要: 本文基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政策导向,聚焦县域富民产业与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其富民产业与农村电商的协同机制需依据县域富民产业的特征,围绕品牌化、渠道整合、价值链延伸展开,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协作机制以及整合电商驱动的县域产业“全链条”路径,实现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目标。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county rich industry and rural e-commerce based on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the No.1 docu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2025, which is “focusing on the growth of county rich industry and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for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counties, as pivotal hubs for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require a synergistic mechanism between rich industry and rural e-commerce. This mechanism should be tailor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rich industry, focusing on brand development, channel integration, and value chain extension. By establishing a tripartite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involving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along with creating an e-commerce-driven “full-chain” approach for county industries, the goals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can be achieved.
文章引用:韦雅琪. 县域富民产业与农村电商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4): 1197-1202.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41001

1. 引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一头连着城,一头带着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了县域发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县域发展不仅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非农就业创造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了从“乡村”到“县域”的政策转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从演变的过程看,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凭借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市场辐射范围,推动产业集聚与规模化发展;重塑产品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等功能为不同行业带来了机遇。例如:广西融水县通过直播电商优化林下经济产品供应链,降低运输成本近20% [1]。在政策的不断支持下,农村电商也逐渐成为县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工具。但是,如何将县域富民产业与农村电商协同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文拟就此展开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县域富民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关于县域富民产业的内涵及特征,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庄天惠等[2]认为县域富民产业是现代化产业集群,需要以县域为载体并能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同时具备高层次产业竞争优势和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其在空间层面上是集群产业;在组织层面上是一体化产业;在价值层面上是共富产业。李铜山等[3]指出县域富民产业不简单地定义为第一、二、三产业,而是在县域范围内各种产业形态的总称。县域富民产业具有县域性、富民性、乡村性、主导性和多功能性。黄少容等[4]同样认为县域富民产业需要在县域范围内,以富民为核心,聚焦“三农”领域,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涂圣伟[5]认为县域富民产业不仅具有一般产业的共通性,更表现出特殊性。县域富民产业立足资源条件和要素禀赋结构形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基础,在空间布局呈现出融合发展,形成多业态创新的产业形态,最终以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居民增收为价值取向。因此,本文赞同县域富民产业的地理独特性,将县域富民产业定义为以县域为地理空间载体,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和市场需求,通过多业态融合与集群化发展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并强化“三农”领域的发展动能。该产业体系既立足地方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又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协同,兼具经济价值与社会共富功能。

2.2. 县域富民产业与农村电商的协同机制

农村电商从品牌化、渠道整合以及价值链延伸三大核心路径,推动县域富民产业升级与价值创造。首先,农村电商通过品牌化帮助县域富民产业实现从产品到价值的跃迁。通过品牌定位、传播与资产管理,电商能够将县域特色产品(如农产品、手工艺品)从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分离出来,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其次,农村电商通过渠道整合,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增效。全渠道整合可以打破线上线下壁垒,实现资源互补,将线下门店的体验优势与线上渠道的流量优势相结合,提升服务效率,实现迅速的双向联系[6]。最后,农村电商通过价值链延伸,实现从单一环节到全链条增值。在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条深度,推动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文化体验等高附加值环节升级;在横向上,整合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资源,构建跨产业生态,实现跨产业协同创新。

3. 案例分析

广西融水县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与电商政策支持,通过整合生产、加工、物流与销售全链条,构建了林下经济产品的电商供应链优化模式,形成了“特色种植 + 数字赋能 + 直播营销”的协同发展路径。

3.1. 种植环节:标准化生产和联农带农机制

融水重点发展罗汉果、草珊瑚、灵芝等林下经济作物,通过合作社统筹林地资源,推进“小块并大块”土地整合,实现规模化种植。由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组成的“罗汉果种植技术志愿服务队”,通过微信群、视频指导等方式提供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等技术支持,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制定紫黑香糯、香鸭等产品的质量标准与有机认证,提升市场竞争力。

3.2. 加工与品控:产地仓与溯源技术应用

融水建设电商产地仓与加工设施,并统一设计“杆洞妹”“飘香大浪”等区域品牌,强化产品辨识度;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消费者可扫码查看种植、加工全流程信息,增强信任感。例如,紫黑香糯米通过溯源标签实现线上销售超3万斤。

3.3. 物流体系:三级网络与冷链配套

融水建成县域物流中心1个、乡镇物流站20个、村级寄递服务站198个,通过整合邮政和菜鸟物流等多方面的资源,成功地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同时,推广冷链物流设备,保障生鲜产品运输质量;试点“客货邮”模式,利用客运班车捎带快递,降低偏远地区物流成本。

3.4. 销售端:直播电商与区域品牌推广

融水通过“县长直播带货”“我为家乡代言”等活动,推动林下产品线上销售,2020年融水举办电商大集,单场活动成交额超1000万元。同时,融水通过入驻“832平台”、抖音电商等渠道,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

3.5. 政策与人才支撑:电商生态构建

融水出台电商企业绿色通道政策,放宽工商登记限制,优先发放证照,完善农村交通与网络基础设施,同时融水累计培训电商人才超6000人。

融水县的林业产业在农民–企业–政府的三方协调下蓬勃发展。政府为林业发展出台政策,配备基础设施,提供人才,招商引资;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为林下农产品品牌推广营销;农民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销量保驾护航。三方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结,共同实现利益最大化。

4. 机制构建

4.1. 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协作机制

在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政府、电商企业和农户是必不可少的三个主体。政府与电商企业之间是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互动关系[7]。电商企业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提升电商交易的次数并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政府维持的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企业在社会治理中扮演关键角色,需承担社会责任[8]。电商企业帮助政府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加强社会治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农业相较其他产业具有脆弱性,农产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农产品相较于其他商品,价格更低廉,农业具有薄利性。政府给予直接性的生产补贴、生产设备补贴、技术支持以及经营主体奖励,能够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有效提高产业的韧性和发展力。高质量的特色农产品因其自身易腐不易保存的特性,以及地域限制,传统的销售渠道无法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供保障。农村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了农产品销售的收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电子商务公司利用数据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农户在小规模生产与大规模市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平衡和结构性问题,从而提高了农户在生产和经营决策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农产品电商对于农户而言是一种新的技术,电商企业的加入为知识,方法,技术的传播提供媒介支持[9]。因此,本文构建地方政府–电商企业–农户机制(如图1所示)。

Figure 1. Local government-e-commerce enterprise-farmer mechanism

1. 地方政府–电商企业–农户机制

4.2. 农村电商驱动的县域产业“全链条”整合路径

在供给端,规模化种植,数据驱动的精准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县域产业可以依托农村合作社或当地龙头企业整合零散和闲置土地资源,推广统一技术标准,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农村电商平台通过终端消费数据分析反哺生产端,助力农户优化种植结构。在连接端,打通“最后一公里”,降低流通成本。产量大品质高的特色农产品卖不出去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物流。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因此,首先,在县域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实现三级物流体系全覆盖。其次,利用冷链与智慧物流技术应用保障生鲜、易腐易烂农产品的品质。最后,企业可尝试跨区域协同与逆向物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西货东输”与“东货西进”双向流动。在需求端,建设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电商企业可借助政府的力量,结合县域富民特色产业设计区域品牌,强化产品的辨识度,再通过营销,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为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使消费者可以追踪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过程,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提高消费者的回购率与忠诚度。

5. 未来展望

5.1. 培育县域电商人才和优化培训体系

目前县域电商人才尚为短缺,需要吸引年轻人回流并留住人才。在政策支持方面,县政府可以制定电商扶持和人才保障政策,对从事农村电商的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补贴;在产教融合方面,当地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覆盖直播电商、供应链管理等核心技能,引入技术课程,增强学员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县政府可联合电商企业开展“农村电商带头人计划”,制定差异化政策,如提供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及住房保障吸引务工人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对本土人才设计实用课程,开展分类分层培训,覆盖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是,吸引是仅仅不够的,人才具有流动性,如何将人才留在农村才是关键,应当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最终,形成政策支持–产教协同–长效保障的培育体系。

5.2. 完善农村电商数字基础设施

完善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电商企业进村,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但是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智能设备,村民不具备网络防范意识等问题。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提升基础网络覆盖率,可以针对偏远地区实施“光纤入户”和4G/5G基站建设补贴,优先覆盖行政村、物流节点和县域产业园区。构建普惠性网络服务,推动基础电信运营商推出“乡村振兴专属流量包”,降低农民用网成本。第二,优化智慧物流体系。在村级推广“邮快合作”模式,整合四通一达合作进村;在县级尝试打造智能化物流园区,集成自动化分拣、通过AI智能路径规划。第三,完善数字交易。打通社保卡金融功能,实现助农补贴直连电商消费,同时,联合网商银行推出“种植贷”“仓储质押贷”等数字化金融产品。第四,落实政策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对县域云服务给予财政补贴并建立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农产品电商分级标准,推行“一村一码”溯源认证和建立农村电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防范网络攻击。第五,提升农民网络意识。通过开设讲座和培训,加大农民的网络防范意识,避免网络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融水: 电商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EB/OL].
http://gx.people.com.cn/n2/2022/0530/c394007-35292419.html, 2022-05-30.
[2] 庄天慧, 邱峰, 杨浩. 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J]. 改革, 2024(3): 128-129.
[3] 李铜山, 付翔. 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正确取向、综合效应和具体举措[J]. 农业经济, 2024(1): 56.
[4] 黄少容, 林革. 基于共同富裕的广西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24(2): 146-147.
[5] 涂圣伟. 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与培育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6): 51-52.
[6] 王美美. 渠道视角的营销模式整合与创新机制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20): 68-69.
[7] 孙小梅, 朱亚鹏. 技术赋能、组织嵌入与利益耦合: 数字平台驱动的政企合作——基于退役军人“直播带岗”的质性分析[J]. 电子政务, 2025(2): 76.
[8] 王张华. 政府与平台型企业合作模式及其风险管控研究论纲——基于数字治理的视角[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7(4): 62-63.
[9] 宋瑛, 谢浩, 王亚飞. 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户增收吗——兼论农户参与模式异质性的影响[J]. 农业技术经济, 2022(1):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