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景洪市勐龙镇为例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ly Empowered Rural Tourism—Taking Menglong Town, Jinghong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sd.2025.154103, PDF, HTML, XML,   
作者: 赵 珊: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Cultural Empowerment Rural Touris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摘要: 高质量发展始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旅游需求持续增长,乡村旅游魅力凸显,乡村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资源,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利用文化本身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活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农民增收创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为研究地域开展深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了解和发掘当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优势旅游、文化资源,深层次分析当前勐龙镇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及现实困境,展望未来的发展机遇,并结合实际为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赋能勐龙镇乡村旅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可行性和针对性的相关构想和建议,期望为勐龙发展高质量旅游业提供一些参考,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Abstrac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primary task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 In the new era,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is stronger, the demand for tourism continues to grow, the charm of rural tourism is highlighted, and rural tourism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way of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enabled by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n fully exploit and utilize rural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ural resources. Empowering rural tourism with culture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of culture itself and activ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rural tourism,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mote farmers’ income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help create new driving forces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is study takes Menglong Town in Jinghong City,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as the research area to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other methods to understand and explore local advantageous tourism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dvantages and realistic difficulties of Menglong Town’s tourism development, looking forward to futu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empower rural tourism in Menglong tow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t different levels,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and targeted relevant ideas and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ourism in Menglong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赵珊. 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景洪市勐龙镇为例[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4): 193-203.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410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与2018~2023年中央政府发布的多个一号文件意见一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进一步指明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目标、新要求,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1]该意见系统说明了总体要求、重点领域、政策举措和组织实施,强调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及其他文化产业领域赋能乡村振兴,具体地指出了“赋能什么”、“谁来赋能”、“怎样赋能”的问题,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指导和遵循。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此外,随着《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关键,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勐龙镇作为边境口岸城市,亟待通过乡村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来恢复疫情冲击下持续减弱的经济增长动能。

1.2. 研究目的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过深入挖掘勐龙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剖析其乡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将勐龙镇特色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并通过多形态、多形式措施提高勐龙镇乡村旅游质量,使其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边境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文化是辅助传统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不仅有利于丰富文化旅游等相关科学内涵,也能对因地制宜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 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第一,结合勐龙镇特色乡土文化和乡村资源,以文化赋能推动乡村旅游从传统低效型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有利于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第二,挖掘当代人们更高维度的物质精神需求,以更多更好的文化输出形式提升勐龙镇乡村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勐龙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宽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路径,实现乡村产业、文化振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随着工业化进程以及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于20世纪80年代飞速发展,直至今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新旅游模式,对人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聚焦于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变迁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2] [3],通过研究乡村旅游业转型中的文化想象来挖掘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4];另一小部分学者主攻的是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探索[5],发掘文创产业在乡村旅游中的潜力[6],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国外经验借鉴。

2) 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我国乡旅的相关研究总体来看起步较晚,以文化赋能乡旅发展的研究更是近十年才刚刚起步,但发展十分迅速,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不同地域间的不平衡性。以“文化赋能”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检索后,可以发现文化赋能的运用领域非常广,其主要探讨内容多为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发展路径研究。

通过梳理整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本领域问题的探讨大多从以下几个层面出发:文化赋能与乡村的结合首次运用于苏嘉栋,他提出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动乡村发展[7]。王晴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逻辑与动力机制为主题,深入研究乡村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在衔接逻辑、政策契合、价值耦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他认为乡村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源自于新形势下乡旅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外部动力则来源于科技驱动与政策保障,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与当地资源、发展战略相统一[8]

从实际层面出发,现下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存在内涵缺失、文化开发单一、文创产品过度商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欠缺、专业人才匮乏、有效创新和评价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文化赋能乡旅要遵循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整体协调与重点突出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从文化驱动、文化创新、产业融合三个方面探析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9] [10]

以上学者的研究大部分都立足于国家整体大背景之下,对特殊地域的现实参考价值相对缺乏针对性。刘红梅与龚秀勇两位学者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背景,剖析民族地区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资源优势(如少数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独特生态文化等)以及现实问题。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并针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利用落后、文化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旅游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为民族地区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双层面的参考[11] [12]。此外,苏发祥针对西藏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13]

3)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丰。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发展现状、发展方向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外经济和社会体制的不同、研究范式与研究目标的中西差异较大,导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没有太大的借鉴价值。国外研究旅游质量注重个体的感受不容忽视,并且十分重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国内学者则是将乡村的本土文化上升到文化遗产的高度,强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利用乡土文化丰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内涵,为我国农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学者虽然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发展方向及路径等多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数都是立足于国家层面,基于某个特定地区或者某个乡村的探讨还相对较少;多数侧重于旅游业经济效益提升,对社会效益的关注较少。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主要强调对乡土文化助力景观的合理利用及规划方面的研究,如对古遗迹的保留、旧房改造、特色民居规划、乡村建筑风貌改造等,研究的范围较小、较单一。云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少数民族文化繁多,如何将文化转换为“生产力”,以文化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探讨的主题。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1) 文化赋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赋能就是围绕提升人的文化素养,通过价值观念、知识方法、制度安排、社会舆论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给予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文化赋能应立足于文化继承的主客体一致性,着眼于个体文化习得,通过道、法、术、舆、习五个维度促进其能力建构。[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文化产业发展要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振兴文化内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追求“文化赋能”。文化赋能是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的重要突破口,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挖掘乡村旅游独特的人文内涵,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新理念、新观点相结合[15],以丰富精神文明产品的供给,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0]。数据显示,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量达25亿人次,其中文化体验型项目贡献率超60%。这印证了文化赋能在重构乡村价值体系、培育新型业态、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显著效能,标志着文化赋能已成为驱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

2)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表述,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在“三农”领域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16]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乡村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与质量提升,以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为引领,以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性”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以“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为途径,为城乡旅游者提供充足、优质、安全、健康的绿色旅游商品,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精准扶贫的一种发展模式[17]

2.2. 理论基础

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最初源于对技术交叉渗透的观察。美国学者Nathan Rosenberg提出“技术融合”(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概念,指出不同产业通过共享通用技术(如蒸汽机、电力)实现技术路径的交叉融合[18]。1980~1990年,随着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技术的数字化发展,产业融合现象在ICT领域凸显。欧洲委员会在《绿皮书》中首次将“融合”定义为技术、服务和市场的整合[19]。2000年后,学者开始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产业融合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逐步科学化、体系化。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20]。产业融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从融合方向的维度看,产业融合分为纵向融合(沿着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行为)与横向融合(围绕产业的多功能性开发的融合行为)。从融合结果的维度看,产业融合可分为吸收型融合(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融合形成一个共同的产业)和拓展型融合(原来两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交叉处融合进而产生一个新产业) [2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22]。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路线,积极创新“乡村旅游+”的新模式。

3. 勐龙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勐龙县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1) 独特的地理位置

勐龙镇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西南部,西南毗邻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嘎洒镇,东南部分接壤缅甸。辖区总面积约为1217平方公里,东西向最大距离34.5公里,南北向最大距离44.8公里,国境线78.39公里。辖区内的“240”通道是云南至泰国直线距离最近的边境通道,也是我国内地通向中南半岛距离最短的陆路通道。全镇人口105,174人,其中流动人口21,562人,常住人口83,612人。辖区内有傣、哈尼、布朗、拉祜等20个少数民族定居,少数民族约占全镇总人口的97%。勐龙镇是西双版纳境内面积最大的坝子,人口最多的边陲乡镇,因此也被当地人们称为“大勐龙”。

勐龙镇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枢纽的功能,有利于中缅两国更加紧密、更加和谐的交流互动;我国也能从孟加拉湾的海上出口拓宽进出口经济贸易,绕开美国长期通过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便捷的跨国购物旅游也有利于满足人们多样的物质需求;两国的文化也能在此得到进一步的沟通和交融。随着国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勐龙240口岸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其边境口岸的地理位置也会对乡村旅游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 丰富的旅游资源

全镇共有4处旅游资源集合区,共有18种基本类型和52处类型实体,占全市20.31%。镇内的泉、树林、古树名木、宗教建筑、塔、纪念地与标志物、特色城镇与村庄等7项旅游资源极具独特性与优越性,最适合发展观光、温泉疗养、宗教朝觐、民俗文化体验、生态、边贸和跨国购物旅游。当地的旅游景点包括大勐龙镇双塔、北斗七星塔、大勐龙佛寺、勐龙城子反击战遗址、曼飞龙水库以及小街温泉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大勐龙镇双塔。大勐龙镇双塔指的是曼飞龙塔(白塔)和塔布兰(黑塔)。塔布兰(黑塔)修建于公元784年,1202年(南宋嘉泰二年)重建,现存塔体系于1992年修复。2002年11月21号,被景洪市政府公布为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曼龙飞塔(白塔)建于1201年(傣历565年),1988年曼飞龙白塔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塔历史文化悠久,塔体做工细致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勐龙反击战是在党的领导下以较小代价取胜的一次重要战斗,勐龙城子反击战遗址的红色底蕴也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

勐龙镇世居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等16个民族,有着各种各样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例如傣族庆祝傣历新年的泼水节、哈尼族纪念先祖的嘎汤帕节、拉祜族最隆重的拉祜扩也节、康湾甜角节等等。其次,蕴意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也是勐龙乡村旅游的一大卖点,如哈尼族无字文化、贝叶文化等。贝叶文化起源于傣族人民采摘贝叶棕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刻写于上,称为贝叶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叶文化演变发展成了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23]。最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为文化赋能勐龙乡旅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模式新构想。

3.2. 勐龙县乡村旅游发展困境分析

1) 独特地理位置带来的现实困境

上文优势分析提到勐龙镇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一把“双刃剑”,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其挑战性。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边境地区资源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勐龙镇到景洪市大概有59公里路程,无高速公路,仅有二级公路,自驾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交通便利性有待优化。勐龙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结合地域特色进行整体设计,在游客住宿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各种各样风格的建筑混杂,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体验感较差。第二,存在安全隐患。当前缅甸果敢地区战争如火如荼、金三角地区常年的地下毒品交易、缅北暗黑的诈骗和器官贩卖产业都为中缅边陲小镇发展旅游业埋藏着安全隐患;近两年国家积极宣传全民反诈,关于电信诈骗的影视作品频出,人民逐渐重视反诈意识的树立,对于边境地区旅游存在一定的踌躇观望甚至抵触心理。

2) 文旅产业及产品趋于同质化

勐龙镇文旅产业发展与全国许多乡镇存在同样的趋同化问题,主打千篇一律的自然景观观赏项目,一部分还是无鲜明特色的小规模人造景观,欠缺参与型项目。文旅产品普遍采取简单复制民族传统服饰、花纹的方式,有的产品甚至仅是使用同款模具制作完成后粘贴简单的城市名贴纸,商业感过重,缺乏创新。文旅产业的过度商业化导致勐龙乡旅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流失,核心竞争力逐渐减退,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文化内涵发生偏离扭曲;形式单一的旅游模式及质量欠佳的文创产品使得游客无法实现心理预期,导致乡村旅游体验感不佳。

3) 遗保护和传承力度较小

勐龙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失去竞争力,发展也相对落后。深入挖掘其成因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很难与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抗衡。第二,我国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使得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物质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转变,非遗产品的影响力持续衰退。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传承人。当代年轻人对非遗缺乏了解及其意愿的改变使得勐龙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走向消亡,对树立文化自信也有着不良影响。

4) 专业人才欠缺

由于勐龙镇地理位置较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到此地就业的意愿较低,难以吸引人才流入;当地高素质人才在本地难以满足其物质文化需求,加剧了人才流失。

3.3. 勐龙县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1) 数字技术助力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VR技术、大数据等数字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增速以及传播范围的扩大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机遇,网络流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技术借助新兴媒体平台能够生动地呈现乡村生态美景、特色美食、风土人情,通过数字技术能够给予消费者“云旅游”、“云体验”等新形式的参与互动感,多主体、多渠道地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促使乡村文旅焕发新活力。

2) 政策战略支持

在“一带一路”主体框架下建设孟中印缅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战略实施下,云南省又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对中缅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与资金支持,为边境地区乡村旅游向外延伸为跨国乡村旅游的构想提供了可行性支撑。

4. 文化赋能勐龙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4.1. 以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1) 实施龙农耕文化资源系统化保护工程

首先,开展数字化建档工程。组建由农史学者、非遗传承人、数字化团队构成的工作专班,挖掘勐龙传统农耕文化,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传统农具(如木制水碾、竹编谷筛)进行数字建模,运用口述史方法记录12类传统农耕技艺流程,建立包含文字、影像、实物的多媒体数据库。

其次,制定《勐龙农耕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标准》,将康湾甜角节等6个农事节庆列入非遗名录;建设“时空农场”体验博物馆和“种子图书馆”,引导人们保护勐龙传统农耕文化及本土生物多样性,了解农耕变迁史。

2) 开展农耕+产业融合创新计划

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构建特色香糯小玉米“种–收–加–销”全链条:划定200亩传统农法种植保护区;购置适配勐龙梯田地形特征的中小型玉米收割机、脱粒设备及智能分拣装置,实现从收割、脱粒到分级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开发玉米秸秆编织工艺品生产线;设计“玉米的一生”研学课程(含育苗认领、生长观测等环节)。

推动跨产业横向融合。积极发展“农耕+”产业,催生农耕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多形式融合:“农耕 +科技”:开发AR农耕游戏APP,游客扫描农田可解锁虚拟种植任务;“农耕 + 教育”:与高校合作开发课程包,学习地理、农业知识;“农耕 + 康养”:打造一个康养疗愈园,结合传统药膳开发农耕主题SPA项目。

3) 构建农耕文化品牌体系

打造沉浸式旅游动线——“四时农旅走廊”(如见表1),同时配置电动接驳车系统,串联8个体验点。

Table 1. “Four-hour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corridor” planning table

1. “四时农旅走廊”规划表

节点类型

春季节点

夏季节点

秋季节点

冬季节点

生产节点

玉米育苗基地

茶园采摘区

甜角加工坊

温室农艺馆

文化节点

春耕祭祀广场

农具博物馆

晒秋艺术区

围炉煮茶区

通过制作24节气短视频,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设“云种地”慢直播频道,以及出版《勐龙农书》系列图书等举措搭建特色农耕文化传播矩阵。

4.2. 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1) 革命记忆数字化保护工程

采用“原真性修复 + 场景化叙事”模式,对勐龙城子反击战遗址实施分级保护,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建立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同步开发AR战场还原系统;集结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组建“三老团队”,开展口述史采集,联合高校历史系建立“勐龙红色基因库”,对战时文书、军用品等红色遗产进行区块链存证。

2) 红色+产业矩阵构建

首先,差异化主题定制——将部分独栋民宅改造为“战时招待所”,游客办理入住即可选扮卫生员、电报员等身份,餐厅结合地域饮食文化特色推出“行军粮套餐”。

其次,运用文化符号转译法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将红星标识转化为模块化设计元素,开发可拼接徽章盲盒、夜光战术地图丝巾等系列潮品。

最后,开发“红色 + 教育”产业。设计深度研学产品——“48小时民兵体验营”,还原战时训练科目(摩斯密码教学/野战包扎训练/模拟侦察任务),配套开发学分认证系统;在景区接驳车植入红色故事音频系统;景区设置红色回忆展板,扫码即可获取随机战时日记。

4.3. 以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第一,以勐龙优越的交通网络为依托,加速规划打造“景洪–勐龙–布朗山–打洛”民族风情走廊,同步开通文化巴士专线,在路侧增设哈尼梯田玻璃观景台和傣族佛塔文化解说牌,让游客能够一站式领略不同地区的多元民族风情。

第二,利用数字渠道提高特色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委托云技术团队搭建勐龙元宇宙,1:1还原大勐龙双塔等12处地标,让外地游客即便足不出户,也能沉浸式欣赏勐龙秀美的生态景观,感受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魅力;在抖音、bilibili、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拍摄手工制作傣族贝叶经、哈尼无字文化的科普视频等来扩大勐龙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第三,推动民族文化文创产品提质创新。勐龙镇要在严格把控文创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例如遴选5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道德模范,设计Q版可动关节手办,以直售或盲盒的形式出售;提取传统民族服饰中的特色标识(例如傣族“菱形织锦纹”),设计符合当下人们审美观念的新中式服装;使用当地标志性佛教建筑——大勐龙双塔设计两款文创冰淇淋或夜光树脂摆件,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4. 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1) 构建高精度影像档案系统

组建专业团队,使用8 K超高清 + 360˚环拍技术,完整记录傣族慢轮制陶108道工序(含选土、揉泥、阴干等濒危技法),配套采集工匠手部特写、环境音效等细节,建成总时长超200小时的动态数据库。开发非遗区块链存证平台,为每件陶器生成唯一数字身份证,游客扫码即可追溯制作过程视频、工匠电子签名。

2) 打造勐陶工坊品牌体系

建立三级产品矩阵:聚焦功能性开发日用级产品,推出勐龙陶土特质化茶器、炊具、餐具;联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推出“龙窑十二器”年度限量典藏级产品;设计陶艺DIY体验级产品,内含勐龙红土原料包、竹制慢轮组件、72课时线上大师课等。

构建直播工厂:在核心工坊部署全景直播系统,消费者可通过弹幕交互实时定制器型纹样,例如婚庆主题刻字、企业LOGO浮雕等,配套建立物流专线,实现“观看–定制–收货”全链闭环,重塑非遗产品的消费参与范式与文化价值感知。

3) 跨界融合开发

联名云南本土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推出“陶煮奶茶”茶饮 + 周边套餐,选用勐龙古树普洱为原料开发新品奶茶,以非遗陶罐为承装器具,顾客下单还可获赠一个贝叶经冰箱贴。

4) 开展非遗主题游学

设计“陶艺溯源之旅”三日线路(如表2),形成“非遗体验–乡村观光–生态研学”深度融合的旅游新模式。

Table 2. “Tracing the origin of pottery” three-day study route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2. “陶艺溯源之旅”三日研学线路实施框架

时间轴

活动模块

游学内容

教育目标与成果输出

Day 1上午

雨林陶土科学采集

地质专家带队识别采集3类制陶专用黏土

获得个性化陶土样品

Day 1下午

古法揉泥沉浸体验

传承人演示7种揉泥手法

完成达标陶泥

Day 1晚

非遗传承人故事夜话

老匠人口述制陶世家谱系、 陶器修复技艺现场展示

形成《我的陶艺笔记》手账

Day 2上午

龙窑烧制工艺解密

穿戴热成像眼镜观察窑温变化

获得烧制过程数据图谱

Day 2下午

陶器符号篆刻工作坊

学习12种传统图腾雕刻技法

完成专属符号陶器

Day 3全天

勐巴拉娜西生态艺术创作

雨林写生指导、生态陶坯彩绘

创作雨林主题陶艺作品

4.5. 以饮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以饮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关键就是要立足热带雨林生态本底与多民族文化特质,构建“食材开发–产品创新–场景营造”三位一体的饮食文化价值转化体系:依托辖区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打造“雨林鲜果盲盒”(随机组合神秘果、木奶果等5种珍稀水果)、“季候野菜日历宴”(每月推出时令山茅野菜套餐)及“昆虫蛋白体验站”(竹虫、蜂蛹等8类昆虫小吃),以新奇感扩大当地乡村旅游吸引力;根据勐龙地区人们喜食酸辣、偏爱生食的口味特点,打造特色凉品,创新特色傣味轻食,例如酸辣青芒沙拉、百香果凉粉等,满足当代人们低油低脂的健康饮食趋势;结合少数民族不同的饮食习俗和禁忌(如布朗族不吃马肉;拉祜族不吃狗肉;瑶族、基诺族不食狗、马、蛇肉等),创新民族餐饮场景化运营,规划“一寨一味”主题美食聚落——布朗族茶膳馆、拉祜族火塘烧烤院、基诺族药膳堂,为旅客提供更多不同选择。通过“食材猎奇–味觉革新–文化沉浸”的体验链设计,预计带动餐饮消费提升40%,游客停留时长增加1.8天。

5. 研究结论

本文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业为主题,以勐龙镇乡村旅游业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了勐龙镇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其各方面发展的优劣势,并立足于地域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1)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勐龙镇资源禀赋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其辖区内自然风光秀丽、动植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以佛寺、佛塔等古建筑遗迹为主)众多、民族特色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节日)源远流长。

2) 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勐龙镇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及发展机遇。其优势在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交流枢纽功能和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劣势在于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边境地区带来的安全隐患、文旅产业和文创产品的单一化同质化、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力度欠缺以及专业人才缺乏;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进步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合作走廊战略的推行,也为勐龙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

3) 结合勐龙镇实际情况,从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和饮食文化五个方面助力乡村旅游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能推动当地文化和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委: 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J]. 中国食品, 2023(3): 48-49.
[2] Randelli, F. and Martellozzo, F. (2019) Is Rural Tourism-Induced Built-Up Growth a Threat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Areas? The Case Study of Tuscany. Land Use Policy, 86, 387-398.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9.05.018
[3] Agnoletti, M. (2014) Rural Landscape,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Culture: Some Notes on Research Trends and Management Approaches from a (Southern) European Perspectiv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26, 66-73.
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14.02.012
[4] Stokowski, P.A., Kuentzel, W.F., Derrien, M.M. and Jakobcic, Y.L. (2021) Social, Cultural and Spatial Imaginaries in Rural Tourism Transition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87, 243-253.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21.09.011
[5] Chang, W. (2022)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Rural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Data Min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2022, Article ID: 2351906.
https://doi.org/10.1155/2022/2351906
[6] Pourzakarya, M. (2022) Searching for Possible Potential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of Rudkhan Castle Rural Areas. 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17, 180-196.
https://doi.org/10.1108/cbth-09-2021-0210
[7] 苏嘉栋. 文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 北方经贸, 2019(2): 65-67.
[8] 王晴.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2(4): 61-69.
[9] 郝争光.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2(22): 57-59.
[10] 金玉玲, 孙浩.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J]. 西部旅游, 2023(16): 1-3.
[11] 刘红梅. 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乡村振兴的机制及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21(4): 58-63.
[12] 龚秀勇, 莫色阿木. 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凉山州越西县为例[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1): 64-69.
[13] 苏发祥, 吕众林.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西藏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及策略——以勒布沟门巴族非遗为例[J]. 中国藏学, 2023(4): 11-19, 209-210.
[14] 陈乙华, 曹劲松. 文化赋能城市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8): 129-137.
[15] 罗志慧, 王宁. 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23): 111-113.
[16] 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等.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 管理世界, 2019, 35(7): 1-7.
[17] 于法稳, 黄鑫, 岳会.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8): 27-39.
[18] Rosenberg, N. (1963)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3, 414-443.
https://doi.org/10.1017/s0022050700109155
[19]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 马健.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 经济学动态, 2002(5): 78-81.
[21] 苏毅清, 游玉婷, 王志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 2016(8): 17-28.
[22] 马晓河.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 中国合作经济, 2015(2): 43-44.
[23] 秦家华. 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J]. 思想战线, 2006, 32(3):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