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 机遇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portunitie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mpow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门槛降低,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语言理解、信息处理、文本生成能力等,有望成为当前阶段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新动力。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中存在广泛应用。文章以高校思政课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作机理企图探索出一条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路径,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机理出发,阐述其为高校思政课带来的具体的机遇样态,利用案例分析增强论证依据,企图探索出一条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发展新路径。
Abstract: With the lowering of the threshold for the use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art of human life. With its uniqu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xt generation ability,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current stage. It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widely us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based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tempts to explore a development path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opportunities it bring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uses case analysis to enhance the demonstration basis,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a new development path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王艳阳.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 机遇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4): 821-82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4355

1. 引言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2023年4月11日,我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定义为“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2]。从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开发的GPT系列系统,到如今中国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研究的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呈现出“百模争鸣”繁荣前景。随着模型架构的不断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从追求技术层次的突破转变为能够独立完成复杂创作任务,开始进入商业应用,使用门槛不断降低。

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对文字更敏感的特性展现出强智能化和扩展性。当前市面上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多为指令型大模型,用户可以在人机对话中实时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可以将用户的信息作为新的数据库信息提升模型层数来提升性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语言理解、信息处理、文本生成能力等,有望成为当前阶段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新动力。高校思政课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拓宽教育信息交流场域、推动教育内容提质增效、满足教育对象内在需要、搭建教育教学智慧平台等,这为思政课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国家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逐渐重视。我们必须把握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机遇,精准识别其带来的挑战。当前阶段,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应对技术变革给思政课带来的挑战的能力,抓住机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者将视角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路径、风险及展望;部分学者则从伦理角度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部分学者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拓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也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此视角,本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机遇展开了研究。

2.1.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运行机理的研究

研究此问题必须先了解和研究AIGC的运行机理,可以规划好高校思政课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思路也多是如此,当前学术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研究多是以单一模板为研究对象,如ChatGPT、文心一言等。有学者基于GPT系列系统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智能原理是基于“概率”与“反馈”建立起来的,通过不断的“试错”反复强化“优质学习范例”总结规律[3]。但是此类研究认为GTP系列生成式人工智能不能真正的理解自然语言。由此可见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是靠用户的物料“投喂”才得以运行,用户的意识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的产出有很大影响。有学者对对话式通用人工智能展开了研究,介绍了其概念、主要产品,重点研究了聊天机器人。从优越的适应性、及时反馈和激励、即改即学、高水平的信息获取效率和个性化关注五个方面阐述了其支持学习的机理,认为对话式通用人工智能对学生和教师都会产生影响[4]。聊天机器人是当前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功能,研究其运行逻辑对于本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利用“超越机械思维”来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技术、产品和伦理三重维度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认为其具有高智能、自主性、全面性和自学性的特征,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技术的“双刃剑”属性[5]。此类观点以“守正创新”理念为指导进行分析,认为应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视为助手,但是必须要重视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决策地位,不可将工具凌驾于人类意志之上。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理和学习过程研究,本文认为必须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底层运行逻辑进行研究,这样才可以明白为什么AIGC时代高校思政课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2.2.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研究

有学者在大思政课建设理念下,把高校思政课看作一个整体,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增强教学与目标的契合度、知识传授与学习方法的创新、推进思政课“大平台”建设以及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这为本研究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机遇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是思政课的育人过程是一个复杂并且需要不断巩固的过程,如何积极引用并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是该类研究中较为忽略的一个观点。有学者认为生成式AI与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相比,在内容生产、信息供给、虚实交融等层面,更具有高效性、精准性、共生性等特质,是增进思政课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强大技术支撑。此类研究对比之前的研究更进一步,将机遇聚焦于变革思政课创新逻辑,增进其理论引力与情感认同,拓展育人阵地,重构评价机制。有部分学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体验,能极大地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其吸引力和教育效果。这种观点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机遇总结较为片面,更多的仍停留在其工具属性之中,参考价值略低。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当前学界部分观点虽然采用了AIGC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但是关于机遇研究并没有变化,本研究将会紧扣时代背景进行研究,试图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思政课教师、教学场景、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多方法阐述其机遇。

3. 生成式人工智能基本内涵及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运作机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原理、应用场景、数据处理方式以及对创造力与传统的人工智能存在很大区别。“这类人工智能模型不仅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来提炼信息、预测趋势,而且可以生成不同于学习样本的新内容”[6],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在的运作机理。

3.1. 生成式人工智能基本内涵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规则,从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以创造新的原创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拥有浩瀚的数据库,它利用信息处理功能,按照用书的指令对输入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代码等多种类型的内容进行处理,依据底层算法逻辑反馈原创的内容给用户,其优越的算法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传统软件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2022年末,OpenAI推出的ChatGPT标志着这一技术在文本生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年3月15日凌晨,OpenAI发布大型多模态模型GPT-4,正式宣告AI迈入新的“黄金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以颠覆性技术、生产力变革、应用变革彻底改变人机交互方式,在各行业、各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只有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思政课的底层逻辑进行理解,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基于,促进思政课建设不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该校思政课建设。

3.2.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高校思政课

3.2.1.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嵌入重塑

当前国内被普遍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如文心一言、豆包等就其运作原理而言都可以归属于聊天机器人的范围,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软件,其背后是数据库海量的信息支持。从运作功能角度分析,即“通过海量数据存储和高效设计架构理解和解读用户请求,可以以近乎人类自然语言的方式生成具有‘较高复杂度的回应文本’,甚至能完成撰写、视频脚本、文案、机器翻译、分类、代码生成、对话AI等任务”[7]。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应用、互动的过程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高校思政课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结合存在技术上的可能。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其信息“收集–整理–输出–反馈”的循环过程,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时空场域,使高校思政课中的师生互动更加生动,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过程更加具有实效性。“ChatGPT介入思政教育的技术线路描述为:ChatGPT通过跨模态深度学习模型获取了参与思政教育对话的能力,在语言元素的特征关联中识别出思政教育问题和答案的相互对应机理,进而通过反馈强化学习机制输出符合主客体预期的答案。[8]”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要不断地通过指令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训练、微调,构建起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库与实践基础,找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嵌的着力点”,使技术更好的服务思政课。从主客体关系上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政课并没有改变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现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主体–客体”互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使互动过程变为了“主体–机器–客体”。通过“输入–反馈”的过程,不断地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输出内容的调整,使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更加通畅。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更多的展现为“一对一”,能够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学习场景,使学习的主客体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学习互动,增强学习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2.2.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协调与整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就超越了其技术属性,在遵循人的主动性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去探讨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不是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被动的去对高校思政课的授课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等进行调整,而是期望寻找到二者融合的平衡点。不去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来看待,而是把它视为“第三者”的角色去对待,赋予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进行重塑的使命,把它当作实现“精准思政”的角色。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为其赋予实现“大思政课”的使命。这些角度都可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协调与整合提供支持。当然,生成式人工智能首先是作为一种技术存在,在其技术的工具属性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为了制造人与人之间的鸿沟而存在的。因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融合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与机器之间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寄希望于让生成式人工智能去完成,在此过程中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本性。就其内容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底层数据库不能脱离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对其有底层的监管与反馈,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强了人机之间的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反馈的信息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一致。高校思政课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耦合应遵循着“决定使用何种技术,而不是由技术工具来决定应用什么原理”的教育原理。不能让技术反客为主来插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不断地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训练,使技术服从思想政治教育。

4.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机遇样态

在教育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辅导、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虚拟实验室创建、教育内容生成等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不同于普通的教育领域,高校思政课是向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其独特的运行机制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机遇。这些机遇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能促进思政课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4.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拓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拓展方面表现突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够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内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思政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鸣。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思政课可以轻松整合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资源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思政课,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问题,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政教育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实时获取和分析社会数据,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案例。利用其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生成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即时教学内容。这种实时更新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创新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为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4.2. 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提升

在数字化教育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兴趣偏好。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高校思政课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力工具,这不仅是教育技术的进步,更是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进度和偏好,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内容推荐。这一功能的实现基于先进的智能算法,这些算法能够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在线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从而精准地描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画像。在思政课授课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推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视频讲座和在线讨论话题。这些推荐内容不仅涵盖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还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参与度和兴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思政课中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在思政课灌输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及时有效的辅导和反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至关重要。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理解,并以准确、清晰的方式提供答案和解释。这种智能辅导不仅能够即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还能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学习环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够帮助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这对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思政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

4.3. 教学方法的创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在互动式教学活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践教学以及多模态内容呈现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变革潜力。

在互动式教学活动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生成与思政课内容紧密相关的模拟辩论话题,这些话题不仅覆盖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社会热点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实时参与辩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则提供即时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论点和反驳对方观点。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以生成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和问题。这种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问题,增强对思政课内容的实践体验。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践教学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重现历史事件场景,如革命战争、重要会议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可以自由探索,通过互动和观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以创建虚拟的社会调研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社会调研,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模拟调研不仅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调研流程和方法,还提升了他们的实际调研能力,增强了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多模态内容呈现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通过生成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多样化。这种多模态内容不仅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思政课的知识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和分析社会数据,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案例。例如,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社会热点事件等实时数据,生成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即时教学内容。这种实时更新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

4.4. 教师角色的转变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引导者。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要负责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教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整理,制定出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引起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促进其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学习分析报告,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难点,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知识。教师也从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习支持者。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即时反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和独立。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习支持者。教师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支持,通过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同感。教师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定“一对一”的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学习帮助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学材料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其次教师从教学实施者到教学创新者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实施者转变为教学创新者,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师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堂上制定出参与性虚拟仿真实验和互动式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魅力,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研究工具,开展教育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从单一角色转变为多元角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承担了更加多元化的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还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教学效果的评估者。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授课的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教学资源,开发的个性化的教学材料,设计的互动式教学活动,都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这种多元化的角色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高校思政课从传统教学变为智慧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智慧教学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智能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学习行为分析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兴趣点,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智能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政课的理论。

5. 实践案例:前沿探索与应用场景

5.1. 中国音乐学院:AI作曲实践,人人都是作曲家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高质量发展关乎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北京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文以建构主义、技术增强学习、教育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音乐学院的实践案例,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通过个性化学习、沉浸式体验、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人工智能 + 思政”教育生态提供了重要启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人工智能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沉浸式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主办的《“问道”AI沙龙会——乐界人工智能工具分享》在付晓东教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哲学命题指引下,阐明了“问道AI”的内涵[9]。通过学术沙龙阐述了AI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交流中师生就AI生成红色音乐作品进行了讨论,将思政课内容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技术增强学习理论,认为技术能够优化学习过程并提升学习效果,为思政课的艺术化表达提供了新思路。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推荐、实时反馈等功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精准化支持。AI通识课通过个性化内容推荐,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增强课堂互动性。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人工智能通过技术研发与常态应用的双向促进,构建了“人工智能 + 思政”的健康生态。

5.2. 浙江大学:“AI +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在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知识传授与接受的矛盾。当前技术飞速发展使思政课教学虚拟化进而导致情感共鸣缺失[10],无法引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思政课的渴望,传统的传授方式不能适应当下大学生追求短平快学习的特点。AIGC改变了思政课中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模式。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为原型打造“AI德法老师”,进行思政课授课[11]。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探讨了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以及数据隐私等隐私权问题,剖析了侵权纠纷、责任归属等法律风险。积极鼓励学生以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浙江大学打造的“AI思政课一点通”为每位大学生量身定制专属思政课AI助教,支持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实现了助学(即时答疑、提供资料、研究参考)、助人(解答思想困惑,提供心理支持)和助研(辅助教师备课、课堂互动和作业指导)的功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单纯获取知识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了解AI、使用AI、改进AI是每一位时代新人的必修课。浙江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中心创新性推出的“AI +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思政课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新样态、教学改革创新的新亮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的赋能,不仅能有效减少传统“填鸭式”教学、重复性输出以及机械式育人的弊端,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程参与度,强化提升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 结语

从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的发布到现在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与人类生活都证明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不可获取的存在。多元算法中的价值悬浮,AI生成内容良莠不齐,“流量至上”等不良观念干扰青年的价值判断,置身多元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中,青年学生易陷入相对主义泥潭,导致价值取向在AI编织的多元叙事中模糊不清。过分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已成为过去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有风险存在,但是当前阶段如何更好的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的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高校治理等进行服务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我们应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的为高校思政课服务,发挥技术的正向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技术发展协同运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中国网信网. 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 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EB/OL].
http://www.cac.gov.cn/2023-04/11/c_1682854275475410.htm, 2023 04-11, 2023-08-11.
[3] 周洪宇, 常顺利.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潜在风险及其治理[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11): 1-12.
[4] 陈凯泉, 胡晓松, 韩小利, 等. 对话式通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机理、场景、挑战与对策[J]. 远程教育杂志, 2023, 41(3): 21-41.
[5] 张阳, 徐业坤. 超越机械思维: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改变高校“大思政课”[J]. 大学教育科学, 2024(3): 47-54.
[6] 陈永伟. 超越ChatGPT: 生成式AI的机遇、风险与挑战[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 127-143.
[7] 郑世林, 姚守宇, 王春峰. ChatGPT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影响[J]. 产业经济评论, 2023(3): 5-21.
[8] 王少. 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线路、安全风险及防范[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0(2): 153-160.
[9] 中国音乐学院. 图书馆举办乐界人工智能工具分享沙龙[EB/OL].
https://www.ccmusic.edu.cn/gyzx/gysx/91f562c7dc744ec1ad74413e15e3f160.htm, 2024-07-01.
[10] 王东浩. 从数字赋能到生命交融: AI思政课的“温度进化论”[N]. 天津日报(理论版), 2025-03-17(009).
[11]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AI赋能思政课, 教学改革谱新篇——“AI+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创新举措和探索[EB/OL].
http://marx.zju.edu.cn/2025/0103/c23481a3009430/page.htm, 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