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为例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y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Pro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Taking Zhang Peiji’s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3) as an Example
摘要: 中国现代散文的译介传播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妥当处理中国现代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归纳并分析国内翻译家张培基所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成效。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灵活运用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释以及音译加直译五种翻译方法,同时,张培基译文符合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旨在为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同时归纳有效的翻译方法以助推中国现代散文外译。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rose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dvancing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globally.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translators lies in the appropriate handling of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prose. Guided by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by Chinese translator Zhang Peiji in his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3) for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method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translator flexibly applies fiv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with annotation, and a combination of 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Furthermore, Zhang Peiji’s translations are in line with the core principles of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hrough this study, the paper aims to offer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prose and to summarize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boost the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rose into foreign languages.
文章引用:熊杰, 王天剑.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5): 323-32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5478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现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介传播对中华文化“走出去”起着关键作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是中国文学英译的领军人物,他所撰写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中国散文英译领域中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该散文选中包含大量文化负载词,这些词的翻译构成了中国散文外译的主要障碍。英国学者莫那·贝克(1992)在著作《换言之:翻译教程》(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中,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在目的语文化中可能完全未知的源语词汇表达的概念,这些概念可抽象或具体,常涉及宗教信仰、社会习俗、食物等”[1]。这些词汇的独特性,常常在目标语言文化中造成文化空白的困扰,从而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语际”翻译难题。如果仅仅从语言翻译的角度去研究,往往难以全面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流失。针对这一问题,文化翻译理论鼓励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深入挖掘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准确、生动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这样的翻译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保留源语言文化的特色,也能够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源语言文化,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因此,本文以《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下文称《散文选(三)》)为例,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视角探究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中国散文外译提供参考借鉴,促进中外沟通交流。

2. 理论基础

2.1.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之前,语言学家力求从语言层面找到解决翻译的方法,尝试把语言切分成为语素、词素、词、句子、段落或是语篇来确定最基本的翻译单位,期望从内容或是形式上达到语言的等值。但这种方式在解决文化翻译时却遇到了问题,于是翻译的文化学派开始形成。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与安德烈·勒弗菲尔在《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观点。这一观点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领域文化学派的诞生。该观点摆脱了传统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观念,为文化翻译理论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巴斯奈特的观点主要包括:翻译应超越语言表层,关注文本背后的文化符号、历史背景及社会价值观,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上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翻译应追求译语文本在目标文化中实现与源语文本在源文化中相同的功能效果;翻译的目的是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实现文化移植,从而使不同文化得到交流和交融[2]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文化传真”,即译者需要在准确传递源语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传达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可以感受,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这种翻译理念同中国散文作品外译的初衷相符,有助于译者准确、生动地将中国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厚中国文化传达给国际社会。

2.2. 文化负载词相关研究

关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廖七一(2001)认为,文化负载词是各民族在几千万年的生存过程中逐渐演化得来的,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活动。由此,“中国文化负载词”可以理解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词汇,涉及中国文化传统、历史典故、传统服饰、饮食、建筑、地理等各个方面[3]

针对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已有众多学者借助不同翻译理论进行了讨论。刘昊雨(2020)在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指导下,提出借词、调节以及笼统化等翻译策略[4]。王洪钰(2021)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总结出散文中“称谓”“诗词”以及“古语”等内容的翻译技巧[5]。罗琪瑶(2022)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分类讨论了“典故”“绰号”以及“叠词”等方面的翻译策略[6]。张学明和李慧敏(2023)在接受美学视野下,归纳出直译、直译加解释、音译加解释和意译四种翻译方法[7]。综上所述,针对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学者们已根据多种理论进行了讨论与评析。然而,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仍不常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借助文化翻译理论指导,对《散文选(三)》中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进行归纳分析,旨在为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为同类型翻译提供参考借鉴。

3. 《散文选(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探究

著名语言学、翻译学家尤金·奈达(1993)在其著作《语言文化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一书中,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8]。下文根据奈达的分类框架,借助文化翻译理论分析张培基在翻译《散文选(三)》中文化负载词时所使用的翻译方法。

3.1. 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民族表示食物、服装、器具、物品等日常用品的词汇或短语。《散文选(三)》一书中出现10个物质文化负载词,主要包括对联couplet (《记萨镇冰先生》冰心)、银角silver coin (《一千三百圆》巴金)、香云纱xiangyunsha (《上海街头》吴冠中)等。

例1

【原文】呢袍呢马褂

【译文】a woolen mandarin jacket and long gown

马褂是中国传统服饰,常穿于长袍之外,合称“长袍马褂”。民国时期,“长袍马褂”被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在《记萨镇冰先生》一文中,作者冰心描述萨镇冰先生穿衣朴素,总是穿着“呢袍呢马褂”,以此展现其个人生活的清简。在译文中,译者将“马褂”意译为“mandarin jacket”。其中,“mandarin”一词意为“满清官员”,与“马褂”作为清代官员礼服的属性在文化功能上对等,而“jacket”一词保留了其短外套的实用功能。译入语读者不仅可以通过“mandarin jacket”联想到东方官僚服饰的文化意向,也可以理解“马褂”不是普通夹克,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礼仪服饰,从而完成文化单位的传递。

例2

【原文】香云纱

【译文】xiangyunsha

注释:xiangyunsha—Silk fabric with a thin film of lacquer on the surface, manufactured in Guangdong and used as summer dress material.

“香云纱”俗称云纱,是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叫作“响云纱”,后来谐音称作“香云纱”。在《上海街头》一文中,作者吴冠中通过描述从上海回乡的人穿着香云纱,以此表达他童年时期对上海人的印象。在译文中,译者使用音译的方法,保留了“香云纱”的读音特色,实现了文化上的移植。此外,通过在脚注部分补充“香云纱”是一种广东特产的夏季服装材料的背景信息,译者在消除读者的阅读障碍的同时传播了中国服饰文化,实现了文化上的交流。

3.2. 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指属于某一种语言或语言群体的独特词汇或表达方式,包括具有独特文化意蕴的成语、俗语、俚语等词汇。在《散文选(三)》一书中出现了32个语言文化负载词,包括:喜新厌旧fickle-minded (《书与人》金圣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things seldom go one’s way (《西欧的夏天》余光中、死不瞑目make one turn in the grave (《不死鸟》三毛)、拙作zhuozuo (《欣赏自己》尹培安)等。

例3

【原文】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

【译文】They behave gingerly at table as if treading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意为“如同踩在薄冰上”,今形容谨慎戒惧。在《长寿之道》中,作者季羡林用“如履薄冰”来描述挑食的人,从而表达挑食的做法与长寿之道相悖。在例3中,译者使用直译的方法,将“如履薄冰”直接译为“treading on thin ice”,这样的翻译符合英文语法规则,准确表达了此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同时也传播了中国语言文化负载词中的隐喻文化,从而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4

【原文】如果我先去了……那么是死不瞑目的。

【译文】It would make me turn in my grave if I should be the first to die.

“死不瞑目”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意思是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在原文《不死鸟》中,作者将其用来形容如果自己比父母及伴侣先死去,那么就会担忧他们变得难过。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即“turn in one’s grave”,意思是“在就去哪之下也不得安宁”。在文化内涵上,两者都表达了死后不得安宁的意思。因此,将“死不瞑目”意译为“turn in one’s grave”,不仅体现了对两种文化背景的尊重,还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从而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5

【原文】自己的太太叫拙荆,文章曰拙作。

【译文】A Chinese will call his own wife zhuojing, meaning “my humble wife”, and his own writings zhuozuo, meaning “my poor writings”.

“拙荆”与“拙作”属于中国语言文化中的谦辞,意思分别是“我的谦卑之妻”和“我的拙劣之作”。谦辞是中华民族在日常交际与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词汇,常见的谦辞包括“家父”“舍妹”“小生”“老朽”“拙见”“鄙人”等等,这些词汇体现了中华文化重礼节的优良传统。在例5中,译者采用音译的方法,直接将“拙荆”与“拙作”分别译为“zhuojing”与“zhuozuo”。这样的音译能够保留中国语言文化负载词的原始发音,使其文化特性得以传播。同时,为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理解”两个词的含义,译者在音译之后通过添加分词进行了注释。这样的注释不仅能够增加读者对中国谦辞的了解,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3.3. 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指与某一群体社会生活相关的词汇,如社会礼仪、风俗习惯、历史事件等。在《散文选(三)》一书中一共出现40个社会文化负载词,包括:腊八节laba Festival (《记萨镇冰先生》冰心)、姨太太concubine (《一千三百圆》巴金);北伐The Northern Expedition (《初恋》谢冰莹)等。

例6

【原文】许多人一听他说话,就讥笑他在做“八股”。

【译文】Many listeners will laugh off what they are boasting about as bagu. (bagu—eight-part essay prescribed for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known as a stereotyped essay for its rigidity of form and paucity of ideas)

“八股”指中国自明清以来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一种经义文体格式。“八股文”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句子,一共包括八股,故称“八股文”。在清末,由于其缺乏实用价值,最终被废弃。在《伟大的空话》一文中,作者邓拓不赞成许多人用“做‘八股’”来形容空话。在例6中,译者采用音译的方法,直接将其译为“bagu”。同时,为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译者在音译之后添加注释以进行文化补偿。这样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八股”一词在中国的发音,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7

【原文】梁园日暮

【译文】a run-down royal palace

“梁园日暮”出自唐代岑参的《山房春事二首》,“梁园”是西汉时期梁孝王所修建的风景区。在《绿衣姑娘》一文中,作者吴冠中用“梁园日暮”来形容当年人流熙攘而如今萧条不堪的会贤堂。如果直接将其直译为“Liang Garden sunset”或者“A run-down Liang Garden”,那么就没有捕捉到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和核心要义。同时也会让目标语读者误解文章内容。因此,译者通过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A run-down royal palace”,意思是“一座破败的皇家宫殿”。这个词组不仅保留了“梁园日暮”的核心含义,而且更容易让目标语读者所接受。通过意译的方式,译者准确传达了“梁园日暮”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层含义,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例8

【原文】西双版纳

【译文】xi-shuang-ban-na

“西双版纳”发音来源于傣族语言,“西双”意为“十二”“版纳”指“合并田赋”或“合并水田”。1570年,车里军民宣尉使召应勐为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12个“版纳”,“西双版纳”因此得名。1953年自治(区)州成立之时,当地各族代表认为“版纳”具有“各族农民大团结”之意,继续沿用了“西双版纳”作为自治区(州)的名字。“西双版纳”这一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译者通过音译法,将其译为“xi-shuang-ban-na”,保留了这一词汇的傣语发音特征及其代表的历史背景信息,实现了将“文化”作为翻译单位的文化翻译理论观点。

3.4. 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反映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自然及地理环境等生态因素的词汇,承载了特定地区生态文化信息。在《散文选(三)》一书中出现了6个生态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仅涉及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庙岛Miao Island (《记萨镇冰先生》冰心)、长江the Yangtse River (《记萨镇冰先生》冰心)、井冈山Jinggang Mountain (《上海街头》吴冠中)等。

例9

【原文】未名湖

【译文】Weiming Lake

未名湖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部,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未名湖最初没有名字,国学大师钱穆于20世纪30年代在燕京大学任教时将其命名为“未名湖”,寓意这片湖泊的魅力不需要名字来彰显。“未名”一词创造了一种神秘、深邃和待探索的意境。而在《当教师的快乐》一文中,作者冰心正是通过讲述自己与学生在未名湖上的美好回忆,表现了当教师的快乐。因此,“未名湖”这一名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探索。如果将其直译为“unnamed Lake”,这将丢失“未名”所蕴含的文化深度与诗意。通过采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译者既保留了其原有的发音与文化特征,又传达了未名湖作为一个湖泊的地理特征,从而实现了文化上的移植。

3.5. 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负载词是指特定于某一宗教或宗教信仰体系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它们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宗教象征等相关联,并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在《散文选(三)》一书中仅出现的1个宗教文化负载词,主要包括苦海茫茫,回头是岸It is, however, never too late to mend your way (《初恋》谢冰莹)。

例10

【原文】苦海茫茫,回头是岸

【译文】It is, however, never too late to mend your way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本是一句佛教用语,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为俗世就像苦海一样无边无际,只有通过佛教修行才能超脱,现在指做错事的人只要悔改就有出路。在《初恋》一文中,谢冰莹用“苦海茫茫,回头是岸”来劝诫自己不要深陷对恋人的想念之中,以此表现其初恋之时的少女心态。在这句话中,原文本意并不是在传达这一佛教用语的内涵,而是其“劝人改正”的外指意义。若直译宗教文化元素,译入语读者在理解源语内涵时将会产生障碍。因此,译者没有机械保留“苦海茫茫,回头是岸”的隐喻,而是通过意译文化元素实现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4. 总结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理论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相较之下,文化翻译理论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实现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深入理解文化翻译理论,有助于译者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实施翻译活动。针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一书中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张培基采用了灵活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释以及音译加直译五种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译文在保留源语文化异质性的同时,有效传递了源语文化的内涵,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了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 Baker, M. (2018)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3rd Edition, Routledge.
[2] Bassnett, S. and Lefevere, A.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Pinter Publishers.
[3] 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83.
[4] 刘昊雨. 汉语散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差不多先生传》英译本为例[J]. 智库时代, 2020(12): 151-152.
[5] 王洪钰. 《文化苦旅》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J]. 文学教育(上), 2021(12): 142-143.
[6] 罗琪瑶. 功能对等理论下散文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析——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为例[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3): 68-70.
[7] 张学明, 李惠敏. 接受美学视野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例[J]. 今古文创, 2023(10): 105-107.
[8]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