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社会交往中,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是成功进行人际沟通的必备因素之一。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如欲望、意图、信念和感受等)的理解,并据此预测、解释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被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Premack & Woodruff, 1978)。心理理论涵盖多个子成分,其中一级错误信念(first-order false belief)能力被认为是其发展的标志性能力。错误信念指理解他人持有与自己或者现实相悖的信念,并以此解释、预测他人信念和行为的能力(Wimmer & Perner, 1983)。研究表明,大多数3岁儿童还不能通过一级错误信念测试任务,但4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能够通过该测试任务(王益文,张文新,2002;Wellman et al., 2001)。
1.2. 补语句法与一级错误信念
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发挥着关键作用。众多研究显示,语言的诸多方面,如一般语言能力、接受性词汇、心理动词、一般句法能力、补语句法和动词叙实性均与一级错误信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如莫书亮,苏彦捷,2009;张丽锦,吴南,2010;Farrar et al., 2017;Ruffman et al., 2003;Siu & Cheung, 2022;Tardif et al., 2007等)。一项基于104项研究的元分析表明,在一般语言能力、语义、句法、补语句法和接受性词汇这五个方面中,补语句法对儿童一级错误信念发展的贡献最大(Milligan et al., 2007)。
补语句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允许整个句子的命题为真,而补语从句的命题却可能为假(de Villiers, 2000)。以“小明觉得小红在办公室”这句话为例,虽然整个句子的命题可以是真的,即小明的信念是真的,但补语从句“小红在办公室”的命题可能是假的,即小红实际上不在办公室。因此,补语句法为编码错误信念推理提供了独特的表征形式(de Villiers, 2000)。de Villiers和Pyers (2002)通过纵向研究,考察了英语儿童的补语句法理解能力与其一级错误信念的关系,发现儿童早期的补语句法理解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后期的一级错误理解能力。此外,多项训练研究也证实,补语句法在不同语言中均能促进儿童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英语:Hale & Tager-Flusberg, 2003;德语:Lohmann & Tomasello, 2003;普通话:张丽锦等,2008;Mo et al., 2014)。
尽管诸多研究表明补语句法与儿童的一级错误信念密切相关,但学界对于补语句法在一级错误信念中的特定作用仍存争议。Cheung等人对英语和粤语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虽然补语句法与一级错误信念显著相关,但在控制了年龄、非语言智力能力和一般语言能力等因素后,补语句法无法显著预测一级错误信念(Cheung et al., 2004, 2009; Cheung, 2006)。同样,在纵向研究中,Tardif等(2007),Siu和Cheung (2022)也探讨了语言与一级错误信念的关系。他们发现,补语句法在各时间点与一级错误信念均显著相关。不过,在控制了年龄、非语言智力、短期记忆、抑制控制、一般语言能力和早期错误信念后(Tardif et al., 2007),或在控制了年龄、非语言智力和自回归变量后(Siu & Cheung, 2022),儿童早期的补语句法理解能力未能显著预测其后期的一级错误信念理解。因此,目前学界对补语句法在一级错误信念中是否有显著特定作用尚未达成共识。
1.3. 执行功能对补语句法和一级错误信念关系的影响
多数先前研究在探讨补语句法对一级错误信念的作用时,未充分考量执行功能这一可能影响语言与错误信念关系的关键认知因素。执行功能指个体为了实现某项特定的目标,对认知过程及个体情绪、行为等进行协调和控制的能力(Garon et al., 2008),通常涵盖抑制控制、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计划等方面(Miyake & Friedman, 2012)。大量研究表明,即使控制了年龄和语言能力后,一级错误信念与执行功能的三个核心成分,即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仍显著相关(丁芳,李其维,2005;魏勇刚等,2005;Carlson et al., 2015;Devine & Hughes, 2014;Duh et al., 2016;Henning et al., 2011)。此外,执行功能与语言也密切相关(Bruce & Bell, 2022)。因此,为了更深入地考察补语句法在一级错误信念中的特定作用,有必要考虑执行功能的影响。
1.4. 问题提出
本研究旨在探讨补语句法在4至5岁儿童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中的特定作用,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 在控制了年龄和词汇能力后,补语句法是否仍对一级错误信念理解有显著特定预测作用;(2) 补语句法在一级错误信念中的预测作用是否到受执行功能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包括84名4至5岁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儿童,其中男孩39名,女孩45名。年龄范围为4岁2个月至5岁11个月,平均年龄为5岁2个月,标准差为6个月。这些儿童均来自深圳市的一所幼儿园,据老师的反馈,测试时他们没有任何语言或认知障碍。
2.2. 实验材料
2.2.1. 词汇能力测试
本研究采用皮博迪图片词汇测试任务-修订版(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Revised, PPVT-R,桑标,缪小春,1990)评估被试的词汇能力。测试时,被试听到一个词语后,需从4张图片中选出与之匹配的图片。在连续8题中,若被试答错6题,则测试终止。该测试共175题,答对一题得1分。
2.2.2. 错误信念测试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一级错误信念实验范式,改变地点任务(Change-of-Location, Wimmer & Perner, 1983)和意外内容任务(Unexpected-Content, Gopnik & Astington, 1988)来评估被试的一级错误信念能力。改变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各有两项测试,两项的范式一致,但使用的人物和材料不同(Li & Leung, 2020)。改变地点任务以在笔记本电脑上展示图片、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每项测试包含两个主角,如哥哥和妹妹。首先,哥哥把一个足球放进一个盒子里,随后离开房间。哥哥离开时,妹妹把足球拿出来,放到篮子里。在被试正确回答记忆问题(“哥哥一开始把足球放在哪里的?”)和现实控制问题(“足球现在在哪里?”)后,需预测哥哥回来后,会说足球在哪里。
在意外内容任务中,测试员先向被试展示一个彩虹糖盒子,并让被试猜测盒内物品。待被试猜完后,测试员打开盒子展示实际物品,接着让被试把物品放回,并回答控制问题:“你记得这个盒子里是什么吗?”被试答对后,测试员要求他们预测在打开糖果盒之前,自己和另一个主角会说盒子里是什么。
每项改变地点任务都设有一个测试问题,每项意外内容任务都设有两个测试问题,答对一题得1分,一级错误信念任务的综合得分的范围为0至6。
2.2.3. 补语句法理解测试
本研究采用记忆补语任务(Memory for Complements Task, de Villiers & Pyers, 2002)来评估被试的补语句法理解能力。该任务包含12个短故事,每个故事都描绘了主角犯错、说谎或持有错误信念的情景(Li & Leung, 2020)。每个故事搭配两张图片,以三句话的形式呈现。例如,首先通过笔记本电脑展示第一张图片,同时播放测试句子,如“奶奶说碗里有一个蛋”;接着展示第二张图片,并播放另一句“但是你看,这只是一个球”;随后提出测试问题“奶奶说碗里有什么?”答对一题计1分。
2.2.4. 执行功能测试
本研究采用数字广度任务(Digital Span, Davis & Pratt, 1995)、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 DCCS, Zelazo, 2006)和日–夜反转任务(Day-Night Stroop, Gerstadt et al., 1994),分别评估被试的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能力(Li & Leung, 2024)。数字广度任务涵盖顺序数字广度(Forward Digit Span)和逆序数字广度(Backward Digit Span)测试。顺序数字广度测试设有5个3位数字长度的练习题目,以及14个数字长度从3位到9位的正式测试题目。逆序数字广度测试设有5个2位数字长度的练习题目,以及14个数字长度从2位到8位的正式测试题目。正式测试时,每个数字长度均有两个测试题目。若被试答对一个练习题目,便可继续正式测试;若5个练习题目全答错,则测试终止。在正式测试中,若相同长度的两个题目答对一个及以上,则测试继续;若两个题目均答错,则测试终止。被试在各数字广度测试中的最终得分,以其答对的最长数字跨度为准,范围是0至7 (Davis & Pratt, 1995)。数字广度任务的总得分是顺序和逆序数字广度任务得分之和,范围为0至14。
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包括三轮测试。在第一轮测试中,被试需根据某一维度(如颜色),对6张卡片(3张红色兔子卡片和3张蓝色船卡片)进行分类。若答对5题及以上,便可进入第二轮测试。在第二轮测试中,被试需根据另一维度(如形状),对另外6张相同类型的卡片进行分类。每道题开始前,测试员重复测试规则:“在玩分颜色/形状游戏的时候,如果卡片是红色的/船,就放在这里(指向红色船目标卡片前的托盘);如果卡片是蓝色的/兔子,就放在这里(指向蓝色兔子目标卡片前的托盘)。”若被试在第二轮测试中答对5题及以上,便继续第三轮测试(Zelazo, 2006)。
第三轮测试包含12个题目与12张卡片,即有和没有黑色边框的红色兔子卡片各3张,有和没有黑色边框的蓝色船卡片各3张。被试需对有和没有黑色边框的卡片,分别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类。每题开始前,测试员重复测试规则:“如果有黑色边框,就玩分颜色游戏;如果没有黑色边框,就玩分形状游戏。”若被试在第三轮测试中答对9题及以上,则视为通过。得分规则为:未通过第一轮测试得0分,通过第一轮得1分,通过第二轮得2分,通过第三轮得3分(Zelazo, 2006)。
日–夜反转任务要求被试看到月亮卡片时说“白天”,看到太阳卡片时说“夜晚”。被试先进行两次练习测试,随后接受16次正式测试,其中太阳和月亮卡片各8张。答对一题得1分(Gerstadt et al., 1994)。
2.3. 数据分析
因8名儿童未答对错误信念任务中的所有控制问题,其数据未纳入后续分析。最终76名儿童的数据纳入后续分析。这76名儿童的年龄范围在4岁2个月至5岁11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5岁1个月,标准差为6个月,其中男孩32名,女孩44名。数据分析步骤如下:首先评估被试在各测试任务中的表现;然后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检验补语句法是否在一级错误信念中有显著特定预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执行功能的影响。数据分析使用 IBM SPSS 26.0完成。
3. 结果
3.1. 各项测试任务的得分
表1呈现了被试在每个测试任务中的得分均值和标准差。虽然在词汇能力、补语句法理解和认知灵活性测试任务中,女孩得分略高于男孩,但方差分析显示,男女在每项任务中的表现并无显著差异。基于此,性别因素未纳入后续分析。
Table 1. Means and standardized deviations of scores for each test
表1. 各测试得分的均值和标准差
变量(范围) |
男孩(n = 32) |
女孩(n = 44) |
整体(n = 76) |
|
均值 |
标准差 |
均值 |
标准差 |
均值 |
标准差 |
词汇(0~175) |
81.81 |
21.25 |
86.41 |
21.16 |
84.47 |
21.18 |
补语句法(0~12) |
8.13 |
4.09 |
8.43 |
4.39 |
8.30 |
4.24 |
认知灵活(0~3) |
2.19 |
0.59 |
2.34 |
0.53 |
2.28 |
0.56 |
抑制控制(0~16) |
15.22 |
1.39 |
14.80 |
2.88 |
14.97 |
2.37 |
工作记忆(0~14) |
6.69 |
1.69 |
6.77 |
2.00 |
6.74 |
1.87 |
错误信念(0~6) |
4.50 |
1.74 |
3.93 |
1.91 |
4.17 |
1.85 |
3.2. 各项测试任务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2展示了各项测试变量间的相关性。鉴于日-夜反转任务、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以及数字广度任务均用于评估执行功能能力,后续分析采用执行功能综合得分,即这三项测试的标准化分数之和。结果显示,年龄与词汇、执行功能以及一级错误信念显著相关;词汇与执行功能、一级错误信念显著相关,但与补语句法无显著相关性,这表明补语句法测试所评估的能力有别于词汇能力。执行功能与补语句法无显著相关,但与一级错误信念显著相关。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考察补语句法在一级错误信念中的特定作用。
Table 2. Correlations among tested variables (n = 76)
表2. 各测试变量之间的相关性(n = 76)
变量 |
1 |
2 |
3 |
4 |
年龄 |
- |
|
|
|
词汇 |
0.52*** |
- |
|
|
补语句法 |
−.06 |
0.20 |
- |
|
执行功能 |
0.41*** |
0.32** |
0.08 |
- |
错误信念 |
0.30** |
0.29** |
0.34** |
0.24* |
注:***p < 0.001;**p < 0.01;*p < 0.05。
3.3. 补语句法对一级错误信念预测的分层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层次多重回归分析(见表3),考察补语句法在一级错误信念中的显著特定预测作用。模型1和模型2的因变量均为一级错误信念。在模型1中,第一步纳入年龄和词汇,第二步加入补语句法。结果显示,补语句法显著预测一级错误信念,能够解释其11%的方差变异。
为探究执行功能是否影响补语句法对一级错误信念的显著作用,在模型2中,第二步先加入执行功能,最后一步添加补语句法。结果表明,补语句法仍显著预测一级错误信念,解释了其10%的方差变异。综上,补语句法对一级错误信念具有显著的特定预测作用,且该作用不受执行功能的影响。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es: Unique role of complement structure in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 (n = 76)
表3. 回归分析:补语句法在一级错误信念中的特定预测作用(n = 76)
模型1 |
R2变化 |
F变化 |
Beta |
p |
第一步 |
0.12 |
4.78* |
|
0.01 |
年龄 |
|
|
0.20 |
0.11 |
词汇 |
|
|
0.19 |
0.13 |
第二步 |
0.11 |
9.74** |
|
0.003 |
补语句法 |
|
|
0.34** |
0.003 |
模型2 |
R2变化 |
F变化 |
Beta |
p |
第一步 |
0.12 |
4.78* |
|
0.01 |
年龄 |
|
|
0.20 |
0.12 |
词汇 |
|
|
0.29 |
0.15 |
第二步 |
0.01 |
0.90 |
|
0.35 |
执行功能 |
|
|
0.12 |
0.35 |
第三步 |
0.10 |
9.23** |
|
0.003 |
补语句法 |
|
|
0.33** |
0.003 |
4. 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补语句法在4至5岁儿童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中的特定作用。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年龄和词汇能力后,补语句法仍能显著预测一级错误信念,且该作用不受执行功能的影响,这表明补语句法在4至5岁儿童的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中有显著的特定预测作用。
尽管先前研究发现补语句法在儿童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莫书亮,苏彦捷,2009;张丽锦等,2008;de Villiers & Pyers, 2002;Hale & Tager-Flusberg, 2003;Lohmann & Tomasello, 2003;Mo et al., 2014),但多数研究未考虑执行功能这一潜在影响因素。本研究在控制了执行功能后,证实补语句法仍显著预测一级错误信念,这为补语句法在儿童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中的显著特定作用提供了更多有力证据。此外,本研究以说普通话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提供了来自普通话的证据,丰富了补语句法与一级错误信念关系普遍性的认识。与英语不同的是,普通话补语句法不依赖英语“that”这类显性补语连词,这意味着补语句法结构的显现形式不会影响补语句法在一级错误信念中的作用。
然而,本研究结果与先前针对粤语儿童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Cheung et al., 2004, 2009; Cheung, 2006; Tardif et al., 2007; Siu & Cheung, 2022)。先前研究未发现补语句法在粤语儿童的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中有显著特定预测作用。对此差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被试的语言不同。普通话和粤语虽同属汉语,但粤语拥有丰富的句末助词系统,这些助词在日常交流中常用于表达观点(Chor, 2018; Luke, 1990)。比如,粤语句末助词“喎”可作示证标记,表明所说内容来源于听闻。研究显示,即便控制了年龄和非语言智力后,粤语儿童对“喎”的理解仍能显著预测其一级错误信念理解(Cheung, 2006)。因此,相较于英语和普通话儿童,在粤语儿童错误信念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多地依赖句末助词等其他语言形式,而非补语句法结构。
第二个原因是控制因素存在差异。本研究控制了年龄、词汇能力和执行功能,而Cheung等人(Cheung et al., 2004, 2009; Cheung, 2006; Siu & Cheung, 2022)的研究控制了年龄、一般语言能力和非言语智力能力。Cheung等人采用雷妮氏语言发展量表(Reynell Developmental Language Scales, Reynell & Huntley, 1985)评估被试的一般语言能力,该量表涵盖了语义和句法内容。在这些研究中,一般语言能力与补语句法显著相关,这意味着二者可能存在重叠成分。因此,在控制一般语言能力时,也可能间接控制了补语句法的相关成分。这可能是导致补语句法未能显著预测粤语儿童一级错误信念的原因之一。
出乎预料的是,本研究未发现执行功能与补语句法之间的显著相关性。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参与本研究的儿童已较好地掌握了补语句法。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儿童在3岁左右便能掌握复杂句结构(张云秋等,2024;Bloom et al., 1989)。本研究中的儿童在补语句法测试任务中的表现显著高于机会水平,因此他们在理解补语句法的测试句子时,可能无需执行功能的过多参与。
尽管执行功能与4至5岁普通话儿童的补语句法理解无显著相关性,但这并不排除在其他年龄阶段或其他语言背景的儿童中,执行功能与补语句法理解显著相关。例如,莫书亮和苏彦捷(2009)发现,3至4岁普通话儿童的工作记忆与补语句法显著相关;Tardif等人(2007)发现3至5岁粤语儿童的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均与其补语句法理解显著相关。
5. 结语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发展迅速。其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语言与执行功能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补语句法这一特定语言方面在普通话学前儿童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中的作用,同时考量了执行功能这一既影响语言,又影响一级错误信念的因素。本研究的结果为补语句法在儿童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来自普通话方面的证据,有助于学界进一步明晰语言和执行功能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尽管本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更多关于补语句法和一级错误信念的实证数据,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心理理论不仅涵盖一级错误信念,还包含更复杂、更高阶的错误信念能力,如二级错误信念,本研究仅考察了一级错误信念,未能呈现补语句法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作用的全貌。未来研究若同时涵盖一级与更高阶的二级错误信念,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探究语言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此外,本研究采用横向研究方法,无法明确补语句法与一级错误信念关系的方向性。后续研究可通过训练方法或纵向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二者间的因果联系。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动词叙实性在汉语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2021SJA001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