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的学科[1],旨在分析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表达。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 Holmes)《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为翻译学科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之后,翻译研究的理论构建通过不断吸取相邻学科的优势而迅速发展。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不仅仅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不是简单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现源语的字面意思,而需要在目的语中实现同样的语用功能,也就是说“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一致”[2]。因此,语用学被引入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语用学作为当代语言学中最有活力以及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3],为翻译学科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
语用学作为一门活跃的、不断发展的学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关联理论的引入,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同时,近三十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语用学翻译论文有799篇,而且与语用学相关的硕博士论文亦有3373篇,可以看出,语用学翻译研究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亦不可否认,语用学的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4]。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已经达到一个瓶颈,局限性逐渐显现,因此并未真正实现理论上的创新。语用学研究已不再以文学翻译研究为主,口译等实用文体翻译研究逐渐增加。但是,我国语用学翻译研究“创新性不足,理论演绎较多,实证研究滞后”[5]。由此可见,急需引入新的理论或视角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以认知语用学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关联理论等,分析ChatGPT在翻译教育场景中教师口头禅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时的不足,进而探讨基于语用推理的AI翻译语用失误问题。其次,通过对ChatGPT翻译教师口头禅的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AI翻译系统在识别和传达言外之意方面的局限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参考视角和借鉴价值。
2. 概念界定
2.1. 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对语言使用的语用知识系统、交际语境中语言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认知语用学这一术语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但Kasher (1989)认为,语用的认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早期语用的认知研究主要局限于理性原则(Rationality principle)、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 1986, 1995)、参照的认知语用分析(Ariel1990, 1994)、语用习得的语言与心理研究(Carroll 1986)、言语理解与产生(Clark 1979)、语言使用的神经心理分析(Gardner et al. 1983)等。特别是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方语用学界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有人认为,正是以关联理论为中心的语用学才被称为认知语用学[6]。
认知语用学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融合的产物,重点关注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即从认知方面对语言现象作出解释,为语境意义的理解提供新的理论视角[7]。
2.2. 关联理论
Sperber & Wilson最早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该理论由Grice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原则发展而来,将语言的交际行为视作“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Wilson的学生Ernest-August 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他最初试图借助关联理论构建一般的翻译理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关联理论自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1994年被林克难引入国内,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 1995)基于两个原则:1) 认知原则:人类认知趋于获取最大关联。2) 交际原则:交际中的每句话或行为都被假设为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句话包含两个重要概念:明示交际行为和最佳关联性。明示交际行为指的是说话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例如话语、手势等),让听话者明白自己的意图,并对其进行推理的交际行为。这意味着说话者有意图地传递信息,并希望听话者能够理解这个意图。最佳关联性指的是说话者在明示交际行为时,会尽量使自己的话语与听话者的认知语境产生关联,并且这种关联是最佳的,即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指的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与听话者已有的认知语境相结合后,所产生的新的信息或对已有信息的修正。
交际意图是交际者在进行言语交流时所具有的目的或目标,它是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核心要素。在交际过程中,交际意图可以是多样的,包括信息交流、情感表达、请求帮助、命令指示等。交际意图的识别对于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为它指导着交际者如何选择和使用语言符号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同时也影响着听者如何解读这些符号。认知语境的构成要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交规范、文化习俗、话语上下文以及交际者的个体认知状态。物理环境指的是交际发生的具体地点和时间,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交际的内容和方式。社交规范和文化习俗则是社会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们影响着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和交际风格。话语上下文包括交际过程中已经发生的话语,这些话语为理解后续的话语提供了线索。交际者的个体认知状态则包括他们的记忆、注意力、情感和意图等。
交际意图的识别通常依赖于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建构,它包括交际者共享的知识背景、信念系统、假设、期望以及交际场景的具体因素。认知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调整。在认知语境中,交际者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经验和对当前交际情境的理解来推断对方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特点与过程出发,将交际当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认为人类的认知有一个总的目标,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就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8]”“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模式认为说话人在交际时要尽可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并提供与听话人认知语境相关联的信息;听话人要用认知机制推理所听到的信息,不仅要理解字面意义,还要获取其隐含意义。总的说来,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理论[9]。
2.3.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是由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主张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即我们通过一个熟悉的概念域(通常是具体的、物理的体验)来理解和表达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域。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被理解为从一个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始源域通常是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经验,而目标域则是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例如,当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时,这里的“时间”是目标域,而“金钱”是始源域。我们通过我们对金钱的理解(如何节约、花费、投资等)来隐喻地理解时间。
总之,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认知和语言的新视角,它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隐喻如何帮助我们通过具体经验来构建和理解抽象概念。通过分析语言中的隐喻表达,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文化差异。
3. 教师口头禅中“反语”
3.1. “反语”的应用
关联理论把语言的运用大致分为两个基本范畴:描述性运用和解释性运用。即任何话语作为一种表征形式具有两方面表征功能:描述性表征(descriptive representation)和解释性表征(interpretive representation)。反语属于语言的解释性表征用法,蕴含着字面意义之外的“隐含义(implicature)”,也就是“言外之意”或“话外之音”。
反语是语言的实例。说话人运用语言学措施,如词法、句法措施,以表达讽刺意义。这是言语另有所指的技巧。会话的不同含义会产生一些修辞效果,使人们的日常谈话更加生动活泼。之所以选择反语作为言语的例子是因为讽刺是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它的语言效果也是最显着的。人们通常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讽刺的表达形式,因为其具有讽刺意味的心理表征,其中包括故意表现的态度和故意表现的内容,而在反语中讽刺的语言表达形式中,字面意义和意图之间的差距的两种结构(特别是信息意图)是最明显的,所以它最能满足分析需要[10]。
教师口头禅中的反语现象,作为教学语言中一种独特的修辞策略,广泛存在于课堂互动的各个场景中。从表面语义与真实意图的背离中,教师通过反语构建出具有批判性或启发性(多为批判性)的语言环境。例如,当学生因粗心算错简单数学题时,教师一句“这道题真是‘天才’的解法”,实则以夸张的赞美暗示计算过程的荒谬;又如面对屡次迟交作业的学生,一句“你的时间管理能力真是‘无人能及’”,实则以戏谑口吻点出拖延问题。这种语言技巧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制造语义冲突引发学生的认知反思——当教师说出“这道题我‘讲过八百遍’了”时,看似抱怨的表述实则暗示教学重复性背后的学习疏漏;而“你‘完美’地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的表述,则将解题失误转化为对思维路径的幽默提醒。在课堂管理中,反语常作为柔性约束工具,如“某些同学‘沉浸式’体验窗外风景”的调侃,既避免直接批评的尖锐性,又通过语义反转强化课堂专注度的暗示。值得注意的是,反语的使用需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初中教师“你真是‘反面教材’的典范”与小学教师“小手举得比‘闪电’还快”的表述,分别对应抽象思维发展与具象认知阶段的心理特点。这种语言策略的广泛应用,本质上反映了教育场景中情感表达与教学目标的动态平衡——在保持师生关系和谐的同时,通过语义的创造性运用实现认知引导与行为规范。
3.2. “反语”的特点
教师口头禅中的反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表达魅力和教育功能。首先,“语义双关性”是其核心特征,教师常利用词语的多重含义制造表里不一的效果,例如“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在特定语境下,表面赞扬实则暗示粗心大意,这种语义的暧昧性促使学生进行双重解码。其次,“情感隐蔽性”体现在反语往往裹挟着温和甚至幽默的外壳,如“这位同学‘勇于’挑战高难度题目”实则暗示选题不当,将批评隐匿于看似鼓励的表述中,既维护学生自尊,又实现引导目的。再者,“场景依赖性”较为显著,反语的解读高度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脱离语境则容易造成误解,比如“教室安静得‘连针掉都能听见’”在讨论环节与自习场景中含义截然不同。
此外,“重复强化性”突出,教师口头禅的反复使用使得某些反语表达逐渐固化为特定的触发机制,例如“这道题显然是‘送分题’”的频繁使用,会让学生条件反射地重新审视在教师眼里看似简单的问题。最后,“教育指向性”明确,不同于日常交流中的反语,教师口头禅中的反语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蕴含着明确的教育意图。这些特点相互交织,使教师口头禅中的反语成为兼具语言艺术和教育智慧的特殊表达形式。
4. 案例分析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AI翻译(如ChatGPT)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尤其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已经能够实现较为流畅的翻译。然而,在涉及语境理解、言外之意、文化背景等语用层面时,AI翻译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经常出现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即“无法理解所说话语的含义”,受话者没有恰当地回应说话者表示的实际意义。这些失误会导致翻译结果虽然语法正确,却在特定语境下显得不自然、不礼貌、甚至产生误解,严重影响跨语言交流的效果。本部分笔者将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选取教师口头禅中的经典“反语”,让ChatGPT分别在有语境和无语境的情况下对“反语”进行翻译,并结合相关理论对译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AI翻译系统在识别和传达隐含义即言外之意方面的语用失误。
例1:你们真是一群小金鱼。
译文1 (无语境):You guys are really a bunch of little goldfish.
译文2 (有语境):You guys are really a bunch of little goldfish.
例2:有同学又在“小鸡吃米”了。
译文1 (无语境):Some students are at it again with the “chickens pecking rice”.
译文2 (有语境):Some students are at it again, just like “chickens pecking rice”.
隐喻一直是认知语用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Lakoff & Johnson (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颠覆了人类对隐喻的传统认识,将其从一种修辞手段提升至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本方式。教师反语中的隐喻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重要性,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隐喻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情感和意图的途径。在这些隐喻中,教师巧妙地表达了批评、鼓励或其他情感色彩,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感知能力不可或缺。
“金鱼”这一概念隐喻出自现代诗人徐志摩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诗中写道:“传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后便不记得过往物事了,所以小小的鱼缸里,它也不觉得无聊,因为7秒后,每一寸游过的地方,又变成了新天地。”在此,教师借用金鱼这一意象,来形容学生记忆力的短暂,对学过的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而不是形容学生像金鱼一样可爱。对于这句反语,ChatGPT在有语境和无语境的情况下所给出的译文没有任何区别,只是通过直译的方式完成了字面翻译,原句中的隐含义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属于明显的语用失误。从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出发,这句反语属于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的表达类(expressives),即一个言外之力的实施通过另一个间接言语行为的实施来实现,教师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个人对学生对知识记忆不牢靠的不满。但ChatGPT在提供了语境的情况下依旧难以识别这些间接言语行为的隐含义,导致译文完全丧失原有的表达效果,从而听话者无法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小鸡吃米”是对学生上课打瞌睡时候频繁点头这一行为的具体化和形象化表达,同样属于概念隐喻的范畴。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隐喻的使用,既没有直接批评学生,未对学生造成情绪上和精神上的困扰或伤害,又能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从而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同样,“小鸡吃米”这一隐喻,看似幽默风趣的话语实际上是“反语”,表达了教师对打瞌睡学生的不满。ChatGPT在有语境和无语境的情况下所给出的译文仅是句子结构上的区别,译成中文后表达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根据奥斯汀(Austin)的观点,执行一种言语行为实际上是在同时执行三个子行为(sub-acts),分别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从言内行为的角度,话语表达了一个具体的行为,即“小鸡吃米”,这个比喻用来形容某些同学的行为,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在描述哪种行为模式,未揭示其言外之意,听话者无法理解该句子的真实意图(intention),与言内行为的初衷相背离。从言外行为的角度,“小鸡吃米”的话语意图可能是在批评或指出某些同学的某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可能是频繁且重复的,或者被认为是不恰当的;但该译文仍未指出具体行为,因此说话者无法使用该句子来执行特定的功能。从取效行为的角度,话语可能引起听者的注意,或者让听者对被描述的同学的行为产生特定的看法或反应,但由于听话者无法理解说话者的所指对象,因此可能无法产生说话者期待的效果。
例3:这么喜欢说话,要不你上来讲?
译文1 (无语境):You like talking so much, why don’t you come up and speak?
译文2 (有语境):You talk so much, how about you come up and give it a try?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框架,由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 1986/1995)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即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在交际中,说话者会提供关联性的信息,而听话者则会假设说话者提供的信息是关联的,并努力寻找这种关联。关联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强弱受认知推理努力和语境效果的影响。也就说,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语境效果越好,所付出的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反之亦然。
例3这句反语的字面意义是:你很喜欢说话,那你可以上台来正式发言。但是从实际的教师用语习惯出发,其隐含义可以解释为“你已经说很多了,还不打算停下?”或“你以为你很能说,要不上来讲个够?”译文1由于没有特定的语境,听话者可能无法理解这句话背后的讽刺或挑衅意味,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句真诚的邀请。同时,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这句话的关联性较弱,听话者需要付出较多的加工和努力去猜测说话者的意图,但依旧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译文1不具备关联理论中所强调的“最佳关联性”,听话者(学生)可能会困惑,甚至误解说话者(教师)的真实意图。
译文2从明示行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没有直接翻译“喜欢”(like),而是用了“talk so much”来表达“说很多话”的意思。“how about you come up and give it a try”比“why don’t you come up and speak”更口语化,暗示了说话者对听话者能力有所质疑,也具有一定的挑衅和讽刺意味。然而,即使该译文具有讽刺意味,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本句反语的语境是课堂,说话者(教师)的意图是想让一直在讲话的学生停止目前的行为;而ChatGPT在有语境的情况下给出的译文仍旧没有将“让学生停止讲话”这一意图表现出来,听话者在付出较多的推理努力后,仍无法获取说话者想要传达的隐含义。由此可见,该译文未达到“最佳关联性”,听话者无法以最小的加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例4:你们可真行啊!
译文1 (无语境):You guys are really something!
译文2 (有语境):You really know your stuff!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通过明示行为(例如说出话语)向听话者表明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听话者则根据说话者的明示行为(ostensive behavior)和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进行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在认知语境中,交际者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经验和对当前交际情境的理解来推断对方的交际意图。
“你们可真行啊”是教师口头禅中的经典反语,通常用来表达教师对学生所作所为的极度不满,含有强烈的批评和讽刺意味。译文1中,ChatGPT将“行”这一形容词翻译成了“something”,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物化。“Something”在英语中通常是一个褒义词,表示“重要的人或物”、“大人物”等。因此,这个译文在字面上与原文相似,但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与原文存在较大差异。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译文没有考虑到语境因素,没有准确传达出原文的讽刺意味,导致了听话者(英语母语者)的认知偏差。他们可能会理解为一种赞扬,而不是批评。其次,根据“明示—推理”交际模式的角度,听话者无法从该译文理解出说话者真实的意图,二者难以进行有效的言语和行为交际,最终无法实现应有的交际意图。
译文2在提供语境的情况下,ChatGPT将“行”这一形容词翻译成了词组“know your stuff”。“Know your stuff”在英语中通常表示“精通自己的业务”、“对某事很了解”,和译文1在性质上一样,同属于积极意义的表达,很少用于反语一类的表达。因此,对说话者和听话者两者来说,都起不到本应产生的认知效果(cognitive effect),与“明示—推理”交际模式的概念相背离,属于语用失误的范畴。由此笔者可以得出,ChatGPT在常识推理、情感态度推断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例5:这次考试,你们竟然考了个“第一”!
译文1 (无语境):This time, you unexpectedly got “first place” in the exam!
译文2 (有语境):You actually got “first place” in this exam!
语境迁移下的语义顺应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者或听话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话题、目的等)对词语或句子的意义进行调整、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它体现了语言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动态的、灵活的,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说话者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例5中,“竟然”这一语气词在中文中一般表达说话者的惊讶、意外,有时可能包含赞赏、难以置信等情绪,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同时,该句教师用语中的“第一”打了双引号,双引号的使用,属于经典的反语表达,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句反语是教师在讽刺和责备学生取得了倒数第一的成绩,表达了教师个人的难以置信和情绪不佳。译文1中,没有充分考虑“竟然”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导致语气较为平淡,“unexpectedly”一词没有体现出原文的责备或愤怒的情感态度。此外,从英语的语言习惯来看,“this time”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省略,因为考试通常指的是最近的一次。译文1没有考虑到语境对“竟然”的意义的影响,属于静态的、脱离语境的翻译,没有实现语义顺应。
译文2在具备语境的情况下,ChatGPT将“竟然”这一语气词译为“actually”,虽然用词简单,但为语境的介入和补充留下了空间。需要注意的是,“actually”的语气强度可能不足以表达某些情况下“竟然”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因为它充当“竟然”这一含义时,表示想法与事实不一致而惊奇,但“惊奇”这一态度没有明确的感情色彩指代是积极或消极。该句教师用语持有明显的消极态度,但是ChatGPT在具备语境情况下所提供的译文,仍无法将其隐含义即消极意义展现出来。由此可得,语境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或隐含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语境意识,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义。语境迁移下的语义顺应要求译者不仅要理解词汇的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下的隐含意义,并在译文中灵活地再现出来。
5. AI翻译系统改进建议
认知语用学为AI翻译系统的改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结合认知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可从多个方面提升AI翻译系统的性能和翻译质量。
5.1. 融入语境认知
认知语用学强调语境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重要性。AI翻译系统应加强对语境的认知能力。在实际翻译中,同一词汇或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bank”在“bank of a river”和“bank account”中含义截然不同。翻译系统应能够准确识别和分析上下文,包括文本的体裁、主题、对话双方的背景知识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这需要系统具备更强大的语境感知能力,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学习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规律。
5.2. 考虑文化认知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存在差异。认知语用学指出,文化认知会影响人们对语言信息的解读。AI翻译系统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充分考虑文化认知差异。例如,一些习语、俚语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简单地直译。系统应建立文化知识库,包含不同文化的语言习惯、价值观、习俗等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结合文化知识库对原文进行文化适应性处理,使译文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和认知方式,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误解。
5.3. 增强语用推理能力
语用推理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在语言交际中,根据语境和共有知识推导出说话人意图的过程。AI翻译系统应具备语用推理能力,能够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例如,在对话中,“你能帮我把窗户关上吗?”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去关窗户。翻译系统应能够通过语用推理,准确传达原文的言外之意。这需要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逻辑推理算法,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语境和共有知识进行推理,从而生成更准确、更符合交际意图的译文。
5.4. 优化用户交互体验
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用户与翻译系统的交互也是一种语言交际过程。系统应优化用户交互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例如,提供用户反馈机制,让用户可以对翻译结果进行评价和纠错,系统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学习和改进。同时,系统应具备智能提示功能,在用户输入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提供相关的词汇、短语和语法建议,帮助用户更准确地表达。
6.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ChatGPT在翻译任务中处理“言外之意”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理解和使用语用推理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尽管ChatGPT在处理字面意义翻译上已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但在涉及语境理解、文化背景、隐含意义、讽刺反语等需要深层语用推理的翻译场景中,其翻译结果往往失准,甚至产生误解。这些失误不仅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也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这表明,当前的ChatGPT模型在模拟人类语言理解和生成中的语用推理机制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之,本研究在未来仍有较大改进的余地,对于不足之处,欢迎业内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