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了解中庸思想的内涵,对于践行中庸之道,发挥中庸思想的实践价值以及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中庸思想于个人而言,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培养为人处世的人际交往能力;于社会而言,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建设和谐社会;于国家而言,将其与我国具体的国家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国家治理以及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Abstrac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eft to us by the ancients.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practic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unleashing its practical and contemporary valu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dividuals, it can enhance their moral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e thei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erms of society, it can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thus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For the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it with the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for effective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promote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1. 引言
从滚滚历史长河中走来的中庸思想,对现在的我们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现在的社会中对中庸思想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中庸思想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中庸思想中所蕴含的方法论原则,能够很好地提升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有效地协助国家治理。中庸思想是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2. 中庸思想的历史逻辑
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中庸”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一书中,为孔子首创。《论语》中记载“子曰:‘中庸之为得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认为中庸是至善的道德标准。“执两用中”是孔子所主张的中庸思想,他认为只有正确掌握“两端”后,才能在两端中求得正确的“中”来。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表现出来而又合乎常理叫“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原则[2]。《中庸》全书的基本思想在于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道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诸多思想家对“中庸”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诸位思想家对中庸的见解认为“中”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指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二指适宜、合适、合乎标准,恰到好处;三是指内心中正和谐的境界;“庸”既有实践的含义,也有常规、平常、日常的意思。“中”和“庸”合起来,就是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中和之道、适中之道、常用之道、常人之道。中庸的本质内涵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讲求中正和谐,恰到好处。
2. 行中庸之道,成君子之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思想对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即“修身”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2]。
(一) 慎独其身的个人修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似乎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人错误地认为中庸之道是在面对问题时一味地退缩、忍让,也有人认为处事圆滑世故的人是深谙中庸之道之人。这些观点都是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存在偏差,要知道中庸不等于折中主义,中庸是一种能力,它能够在特定的一个环境下运用各种各样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达到能够在当时特定的时间内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正确地理解中庸之道有助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和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慎独”是中庸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的方法。“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3]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无论是在有人的地方还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会非常的谨慎,说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表里如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正如朱熹的这段话,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行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耍小聪明、占小便宜,到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贪官污吏在其位不谋其职,利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私利而不是为人民百姓谋幸福,最后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断送自己的前途,辜负人民的期望。这就像《中庸》中所记载的“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4],大家都知道做事要慎独自省,可是当自己真正置身其中之时便很难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慎独,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二) 知仁勇,忠恕宽容的处世之理
人是社会中的人,处于社会之中就离不开处理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以和为贵,避免偏激和冲突。这种平和、理性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修养,实现个人价值。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有“三达德”“五达道”之说。“五达道”是指个人要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在如今的社会中,这五种关系可以理解成为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家庭生活中父与子的血缘关系,爱情中的夫妻关系,亲情中的兄弟关系以及友情中的朋友关系,要处理好这五种关系蕴藏着丰富的中庸之道。“三达德”则是在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时的重要智慧,知、仁、勇便是这三德。“知”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学识和智慧,拥有丰富的学识能够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运用我们所学得的前人的经验,从而更加冷静地处理问题。“仁”也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本意有亲和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友好相处,一个人做到表里如一才能称为仁,“仁”也是能够很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有“知”、“仁”没有“勇”也很难将人际关系处理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不能有勇无谋也不能有谋无勇,要做到有勇有谋。除此之外忠恕宽容也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项重要原则。《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他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便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然中庸之道并不是让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选择明哲保身,也不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稀泥”,而是让人们能够在处理事情时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 践行和弘扬中庸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中庸之道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社会层面,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公平、公正和和谐。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偏袒任何一方,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中庸之道还要求我们在处理社会矛盾时,采取理性和平和的态度,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避免激化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一种“中和”的精神,既表达了中庸的思想又体现了包容的思想。这句话指的是世间万物共同生长,彼此之间共同孕育成长但是又不相互伤害,各家道行之间共同存在但是又不自相矛盾,自然万物和谐共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前期为追求经济总量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现了生态系统破坏的危机,例如在长江中的江豚不见踪影、水中蓝藻覆盖水下生物难以存活等生态问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要坚持中庸思想中所倡导的尊重自然秩序与规律,以一种包容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社会层面的表述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其中公平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公平要求在处理事情时不偏不倚,秉公处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体现了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在双方起争执时不偏袒一方,真正做到公平正义。就如《尚书》中所记载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5]。其中“允执厥中”所表达的就是儒家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这四个字概括表达了中庸思想的精华。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所向往期待的和谐社会,也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中庸》中提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5]这句话所倡导的就是要形成至诚尽性的社会氛围,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国民素质,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治理中运用中庸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得人民安居乐业,进而建设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
4. 中庸智慧在治理上的价值
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庸之道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晶,其无论在当时的社会还是现在的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渗透着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6]。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区冲突不断,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世界各国面临着共同的时代课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也积极参与全球共同治理。
在国内治理方面,“过犹不及”“宽猛并济”的中庸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在根据国情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时,要坚持“过犹不及”以及“宽猛并济”的中庸思想,把握好其中的度,不能因为某个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大就对这个方面“下猛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此,进而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治理顾此失彼。同时在制定政策时也要宽猛并济,既不能过于严苛也不可过于宽松,在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时考虑人民的接受程度。
在国际交往中,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及《大学》中的絜矩之道,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向往和共同心愿。当今国际局势虽然总体较为和平,但是局部战乱仍有发生,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因此,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我国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国际大局贡献了蕴含着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方案。这些方案蕴藏着丰富的中庸思想。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忠恕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相安无事地和平相处,从而建立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
5. 结论
中华文明沉淀的精神追求为中国道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7]。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念,它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将其贯彻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以及维护国家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