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上升为关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核心命题。高校大学生正在经历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更加需要受到正确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指导。因此,将范仲淹的教育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的德育建设中,对于我国现代教育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实际影响。
2. 范仲淹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2.1. 地方兴学、兴办教育
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引领,将教育视为经世济民的重要途径。基于其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他确立了“养天下之士,教之以德行道艺”的办学宗旨,着力培养兼具明道修养与致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教育实践不仅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更开创了宋代“义理之学”与“经济之学”相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范仲淹在其作品《南京书院题名记》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教育的设想:“若夫廊朝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1]他认为,在书院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每位学生虽生来天赋不同,但通过书院的培养后可以精通六艺,全面发展。
范仲淹秉持“经邦济世”的政治理念,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在庆历新政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其《答手诏条陈十事》作为系统化的改革纲领,首次将兴学育才提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安排。这一政策创新引发了宋代教育体系的范式转换。据《洁斋集》记载“庠序之设,遍于宇内,自庆历始”,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由此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这场教育改革不仅重塑了宋代文教生态,更通过建立持续千年的官学体系,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其“为政在人”的治理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范仲淹虽于庆历五年因新政失败而遭贬谪,新政也宣告失败然其教育理想未改,在政治逆境中仍致力于教育实践[2]。从邠州到邓州,其贬谪足迹所至之处,必以兴学为首务,将培养经世致用之才视为己任。在三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中,他开创性地构建了官学引领书院的发展模式,所建学校皆规制完备、教养兼施。这种持之以恒的教育实践不仅推动了宋代地方教育体系的制度化进程,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学校遍设”的教育格局,为后世九百余年的地方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政教相资”的办学理念,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智慧,也彰显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2. 尊师重道、延请明师
范仲淹深谙师道立则善人多的教育规律,将师资建设置于办学实践的核心地位。他突破宋代官学流于形式的积弊,构建起德业兼修的师道标准体系,强调教师须兼具“穷究经义”的学术深度与“践履礼法”的道德高度。为此,他首创“察举–考课–任用”三位一体的师资选拔机制:通过奏疏荐才、亲访贤达、德行考评等方式,将胡瑗、孙复等兼具学术造诣与人格魅力的儒者纳入官学体系;建立“太学-州县学”联动的师资调配制度,使明师硕儒的教学理念能辐射全国。这种制度创新不仅打破了门第限制,更将经师与人师的双重标准制度化,为宋代教育注入了“明体达用”的实践品格。
范仲淹的师资建设思想在胡瑗的苏湖教学法中得到了典型印证。他力荐胡瑗主持太学改革,看重的正是其“分斋教学”的创新模式——既设经义斋讲明六经,又立治事斋传授时务,更通过“朔望习礼”的实践教学培育学生道德人格。这种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使太学涌现出富弼、狄青等兼具儒学修养与经世才能的栋梁之材。范仲淹的师资改革更催生了持续性的制度效应:其推行的明师荐举制被纳入《庆历兴学诏》,成为宋代教育法典的重要内容;所倡导的师道尊严理念,通过朱熹、王阳明等后世学者的诠释,最终升华为“天地君亲师”的文化传统,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尊师重教的精神基因。
2.3. 德才兼备、以身先之
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即培养一种既有“忧天下之心”的人格情怀,又有治国平天下才能的“卿大夫者。”[3]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以明体达用为价值论基础,他突破传统儒学重德轻技的局限,将仁义礼智信的德性要求与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有机结合,开创性地提出德才相资以为用的人才观。在庆历兴学实践中,他通过重构官学课程体系、改革科举取士标准,成功实现儒家伦理与治世能力的协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的历史成效显著,《宋史》载“庆历后人才彬彬,称近代之盛”,印证其教育思想对北宋中期人才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对当代教育而言,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既要传承修身齐家的传统伦理智慧,更需创新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使人才培养深度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范仲淹尤为重视教育主体的示范效应,其“师者,人之模范也”的理念开创了古代教育伦理新境界。他不仅通过《荐李觏充太学奏》等文献建构起学高身正的师德标准,更以“夜宿学宫,躬亲课试”的实践树立典范。据《范文正公年谱》记载,其执教期间“日作《中庸》义,与诸生辩难”,这种知行互证的教学方式深刻影响了胡瑗苏湖教学法的形成。研究表明,范仲淹通过学术权威与道德楷模的双重身份建构,成功塑造了宋代士林慕德向学的文化生态。这种教育者主体性建设思想对当代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镜鉴价值:在知识传授维度,教师须实现专业精深与视野广博的统一;在价值引领层面,则需达成理论阐释与行为示范的契合,从而在言传身教的辩证运动中完成教育本质的现代性回归。
3. 范仲淹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3.1. 大力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
范仲淹一生积极致力于教育事业,兴办学校、改革科举、选贤任能这些都与他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有关。范仲淹对于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其一生有着丰富的教育改革经验,在当时重科举而轻视学校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范仲淹开启了宋代兴学的高潮。然而,范仲淹与其他的教育专家有所不同,他的教育理念是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对经济专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政府各级官员的预备力量。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当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这一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驱动力,以科研创新能力为重要支撑,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代教育发展理念与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范仲淹提出的“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的治国方略形成跨越千年的历史呼应。范仲淹在其教育改革实践中强调的礼乐教化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实用主义教育传统,更为当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这种古今教育理念的深层契合,彰显了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持久生命力及其现代转化价值。
3.2. 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中,教师队伍建设占据核心地位。他认为教师素质直接决定教育质量与学校发展,将师道视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师选拔标准上,范仲淹主张德才并重,强调教师既要具备渊博学识,更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基于这一理念,他积极向朝廷举荐胡瑗、孙复等一批德才兼备的学者担任太学教官,这些明师培养出大批宋代名臣,其教育影响不仅体现在学术传承上,更通过言传身教塑造了学生的品格修养。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分类理论至今仍具启示意义。他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能传授知识;次之能启迪智慧;再次之能培养求知能力。这一理论为当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当前教育改革中,教师的选拔机制、培养体系等方面仍需持续优化,以建立更加科学的师资建设模式。
如今,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文化传承者,其专业发展应当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在专业素养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在师德修养方面,应以身作则,用高尚品格感染学生;在发展理念上,要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高校教师尤其需要平衡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的关系,既要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3.3. 善于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
范仲淹在应天府任教期间,开创性地采用寓教于学的教育方式。他长期驻守学堂,与学生同吃同住,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体现在他推行的因材施教的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不仅在当时书院教育中蔚然成风,更对北宋整体学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范仲淹的因材施教理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态度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范仲淹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教育者需要深入理解“致良知”“格物致知”等传统教育智慧的精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实践能力和人格修养。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这种教育理念的践行,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4. 范仲淹教育思想的实践路径
4.1. 课程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学方法创新滞后等问题,制约着课程育人实效的充分发挥。教育部2024年调研数据显示,全国思政课堂师生互动频次普遍低于0.5次/课时,传统讲授模式占比达58%,反映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深度不足。在此背景下,亟须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破解教学困境,范仲淹教育思想为此提供了重要启示。
范仲淹教育观中蕴含的“忠信”“气节”“宽仁爱人”[4]等道德规范,可为现代德育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通过系统梳理这些思想资源,可构建“传统–现代”价值衔接机制:在课程设计中,将“尚俭去奢”理念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形成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素养教学模块;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通过范仲淹治水智慧与当代生态治理等案例分析,使抽象价值观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范仲淹的居安思危的思想,也可以为学生树立预见性和责任感的价值观提供支撑。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既要考虑个人的利益,也要考虑社会的整体福祉。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德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让范仲淹的教育思想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因此,与当代道德教育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范仲淹关于德育的教育思想,将范仲淹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培养体系,提升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理念,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人格修养。在现代高等教育中,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强调的“忠信”“气节”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更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这些传统美德。通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德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2. 文化育人
新时代高校德育体系应立足范仲淹教育观的多维融育范式,通过隐性课程渗透与显性活动建构的双重路径实现价值内化。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高校可依托视听化载体,如专题纪录片、历史剧影等搭建认知锚点,引导学生理解“先忧后乐”思想中的责任伦理内核;继而通过诗文朗诵会、主题读书沙龙等互动性活动,推动范仲淹教育观中经世致用精神向实践认知的转化;最终借助跨学科讲座、学术工作坊等高阶平台,构建德育与通识教育联动的学术化延展机制。这种“认知建构–内化转化–学术拓展”的三阶融育模式,既回应了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现实需求,也契合了时代发展的立体化教育需要。
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深度融入校园生活的当下,高校可借助数字化手段激活范仲淹教育思想的当代生命力。具体实践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的双向奔赴:首先,可以利用动画短片与公众号相结合的形式,让忧乐观可感可知。如制作5分钟三维动画短片,用范仲淹断齑画粥等历史场景还原其忧患意识的萌芽过程,结合学生关注的就业焦虑、社会责任感等现实话题,在公众号推送中设计“忧乐观当代测试”互动,引导青年反思自身责任定位。其次,利用短视频中微话题专栏,让榜样力量破圈传播。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起当代青年在忧什么的话题挑战,邀请学生用15秒短视频分享“身边的责任担当”如支教故事、环保行动,通过算法推荐机制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形成学习榜样、模仿榜样的正向循环。最后,也可以运用AR技术构成沉浸剧场:让文化体验能够触手可及。如开发范仲淹忧乐观AR情景剧,学生扫描校园特定建筑即可触发虚拟对话场景,通过肢体互动解锁剧情,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4.3. 活动育人
在实践活动育人路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系统化、多维度的教育实践体系,将范仲淹“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首先应当设计层次分明的社会实践项目体系,包括短期调研、中期实习和长期服务三种类型,项目内容要紧密结合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内核,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主题展开。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即由高校教师负责理论指导,同时聘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担任实践导师,确保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创新文化体验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仅限于传统的参观考察,更要开发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项目,如组织学生参与复原宋代书院的教学场景,开展传统礼仪研习等,通过这些具身化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要构建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日志、成果展示、反思报告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参与成效。特别重要的是要建立实践成果的转化机制,鼓励学生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创新创业项目等具体成果,真正体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些系统化的实践育人措施,不仅能够有效传承范仲淹的教育思想,更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机衔接。从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政—校—社”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构建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传承范仲淹教育思想的强大合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常态化发展,最终达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5. 结论
范仲淹一生勤于教育,他的教育观中蕴含着宝贵的传统优秀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中“德育”“教师道德建设”等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今天,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方式,将范仲淹的教育观念与当今高校德育建设相结合,有益于实现“传统之道”与“时代之道”的融合[5],为培育德才兼备、具有应用价值的人才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