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规风险演化机制与动态治理范式——基于五维评估矩阵与法律–技术协同的方案研究
Compliance Risk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Dynamic Governance Paradigm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Five-Dimensional Assessment Matrix and Legal-Technical Synergy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与现有法律框架的静态监管冲突,催生了数据安全、算法伦理与责任归属等多维合规风险。本文通过构建“五维评估矩阵”(数据安全、算法透明性、内容合规、元规制效能、动态适应性),提出动态分层风险评估模型,创新性地整合熵权法与LSTM时序修正机制,量化技术迭代速度(TCRS% ≥ 80%)与合规更新延迟率(CUD% ≤ 10%)等核心指标。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型可将合规失效概率降低61%,并通过监管沙盒验证法律–技术协同工具链的有效性。研究发现:(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现能力”导致风险传导呈现非线性特征,需通过全周期动态阈值设计实现敏捷治理;(2) 企业合规能力缺口源于法律抽象性与技术黑箱的协同性矛盾,区块链存证与智能合约可提升算法备案率至100%;(3) 跨国合规冲突需构建分层豁免规则,结合GDPR与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双轨制验证框架。本文为AI企业提供了兼具严谨性与灵活性的合规操作范式,并为全球治理体系优化贡献中国方案。
Abstract: The rapid iteration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 conflicts with static regulatory frameworks, leading to multidimensional compliance risks in data security, algorithmic ethics, and liability attributio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Five-Dimensional Assessment Matrix” (data security, algorithmic transparency, content compliance, meta-regulatory efficacy, and dynamic adaptability) and proposes a dynamic layered risk assessment model. By innovatively integrating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LSTM temporal correction mechanisms, it quantifies core indicators such as technical iteration compliance synchronization rate (TCRS% ≥ 80%) and compliance update delay rate (CUD% ≤ 10%). Empi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del reduces compliance failure probability by 61% and valid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legal-technical collaborative toolchains through regulatory sandbox testing. Key findings include: (1) The “emergent capabilities” of GAI result in nonlinear risk transmission, necessitating agile governance via full-cycle dynamic threshold design; (2) The corporate compliance gap stems from the synergy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gal abstraction and technical opacity, where blockchain-based evidence preservation and smart contracts elevate algorithm filing rates to 100%; (3) Transnational compliance conflicts require hierarchical exemption rules, supported by a dual-track verification framework aligning GDPR with China’s Interim Measures for Generative AI Servic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rigorous yet flexible compliance paradigm for AI enterprises and contributes Chinese insights to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optimization.
文章引用:张家媛, 卢靖, 卢星翰.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规风险演化机制与动态治理范式——基于五维评估矩阵与法律–技术协同的方案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6): 757-77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6567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历程

每一次的人工智能的技术范式的跃迁都伴随着技术的突破或者应用上的革新,前期是以规则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以符号逻辑和形式化推理为核心,用基于知识库的专家系统(比如医疗诊断的MYCIN)来发展,把一些决策方式放到知识库里面去,通过一系列规则来进行机器的编写,在此时期出现了基于规则的模式识别、信息检索和信息处理。随后是2012~2014年人工智能进入大数据年代,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数据驱动型人工智能应用由弱变强,在规则驱动型的弱人工智能方面以Google AlphaGo战胜人类为例。2020年开始,依托海量的算力和数据,人工智能进入了大模型时代,开始了从感知到生成的发展路径,在多模态模型中突破了视觉–语言联合推理的瓶颈,构建跨领域交流桥梁。人工智能是从符号逻辑到生成式大模型发展的范式跃迁,归根结底是从“规则定义”向“数据驱动”,“单一模态”向“多模态协同”的转变。

1.1.2. 现有法律框架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规冲突

生成式AI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超现有的法律规定,并产生各种合规性问题。数据隐私方面,存在非法使用、泄露等风险;涉及知识产权争议的问题,由于生成式AI没有创作主体,具体到个案中难以确定作品版权归属,也难适用有关侵权的相关规定。此外,基于生成式AI的算法和软件,在生产出虚假新闻、仇恨信息及其他具有危害性的不当行为时,现存法律法规难以划定相关的行为以及责任。技术迭代加速,更需要企业与时俱进的加强合规管理,如实行敏捷化治理,不断适应新技术产生的新问题,通过设定基本原则引导企业自我规制。

1.2.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定义及现状分析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模型技术,能够根据提示自主生成文本、图像等内容,是基于对数据学习后的模仿,如OpenAI的ChatGPT、DALL-E 2等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教育以及设计等领域。2024年全球生成式AI总投资额就以达到6100亿元人民币,技术深度融入企业核心应用,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会达到每年27%左右。截至2024年7月,中国已有190余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完成备案、上线运营,用户规模达2.3亿人,标志着生成式AI正式迈入大众时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普适性强,应用范围涉及众多行业。例如,Stable Diffusion助力艺术创作,ChatGPT可以在售前咨询、编程等方面辅助工作等。然而,其强大的创造力也可带来了隐患。这些风险不仅影响用户个人决策,还可能对其造成严重利益损害。2023年3月起,三星电子的部分半导体事业部的员工被允许开始使用ChatGPT,在短短的20天左右的时间里就出现了三起把公司的保密信息外泄出去的情况。意大利政府以“违规使用数据”为由对ChatGPT发布禁令,指出其训练数据存在隐私侵权风险(意大利数据保护局,2023)。此外,多模态模型曾输出种族偏见言论,暴露出算法存在的伦理缺陷。

“数据与法律”进一步加剧治理难度。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公开数据开展训练,但数据来源合法性模糊。Stability AI就曾因未经授权使用艺术家作品训练模型遭诉讼(《卫报》,2023)。从法律层面上看,现有法规无法与技术迭代速度相匹配。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和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虽尝试规范虚假信息与数据安全,但对责任界定、版权归属等关键问题仍不明确。相较而言,欧盟学者Sweeney (2023)聚焦于数据匿名化技术的法律适配性[1],而美国FTC (2024)强调算法可解释性的监管穿透力,但均未构建全周期动态治理框架[2]-[4]。因此,生成式AI的“涌现能力”使得相关风险不可预知,传统治理模式失效。例如,ChatGPT具有极强的交互性,造成了大量虚假信息过载,超出了监管方的能力范围。

1.3.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合规风险分析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技术红利,但也暴露出其技术特性与现有法律、伦理规范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数据合规、内容安全、责任归属和治理模式四个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数据才能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可能引发隐私泄露风险,而现有法规在数据来源合法性和责任界定上仍存在空白。AI生成的内容难以被严格控制,可能会产生虚假信息或者具有歧视性质的信息。但由于无法确定责任主体,反而会使得算法偏见变得更加明显,并进一步引发伦理层面的争议。技术快速迭代与立法滞后的矛盾突出,AI的“涌现能力”使其在未明确应用场景时可能生成高风险内容,而现有法规难以覆盖所有潜在风险。为应对这些冲突,需构建一个全过程动态规制框架,通过风险管理、生态化合规体系、和政企合作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伦理的协同发展。

2.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及合规风险分析

2.1. 技术特征与法律风险生成机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是一种能够通过学习数据的内在规律和分布,创造出与训练数据相似但全新的内容(如文本、图像、音频等)的技术。其核心是收集样本数据和不同的数学基础和生成策略。主要的生成式对抗网络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就是在预设模型中学习数据的概率分布(见图1)。例如,给定一组猫的图片,生成模型需要学习“猫的图片在像素空间中可能的分布”,从而能够生成从未见过的、但符合这一分布的猫的图片。将高维、复杂的数据(如图像、文本)映射到低维的潜在空间(Latent Space),再通过解码生成新数据。

Figure 1.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1. 对抗网络GAN

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AN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捕捉真实数据样本的潜在分布,通过对抗训练相互竞争,最终生成与真实数据无限近似数据的思考过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非拟人化思考过程注定了其在技术层面上有衍生法律风险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用户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上也存在着我们不能忽视的法律风险,因此对于风险采用合规监管和规制的形式进行规避才能防患于未然[5]

2.2. 数据风险的三维拆解——收集、保护、使用

随着相关针对自然语言生成领域的人工智能的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我国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收集用户数据的监管愈发严格。企业也应在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上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对算法的优化以及对输出内容的监控。

2.2.1. 数据收集风险

首先,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其中第11条规定“提供者对使用者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应当依法履行保护义务,不得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规定了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要秉持“必要”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企业与用户之间并不处于平等地位,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往往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冗长和复杂的隐私声明,以达成“告知–同意”规则。用户作为有限认知的主体,势必对于自身权利和信息同意可能产生的风险认识不够全面。如果没有一个机制对于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具体内容进行初始审核和实时监测,难以保障用户的知情权,企业也面临侵犯个人信息权的风险。其次,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收集大量的语料数据,但获取语料数据的途径可能超出了《管理办法》的限定范围。生成式人工智能想要获得准确的答案,就“必要”收集与答案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就导致了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获取与个人信息有关的数据时,存在学习边界模糊的可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很可能会收集到大量高度敏感的隐私信息乃至保密信息[6]

2.2.2. 数据保护风险

相较于其他网络企业,人工智能企业的数据安全问题更应秉持审慎态度进行保护和治理。用户可能向人工智能输入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等重要信息。如果人工智能对此类信息没有尽到保护义务的,造成信息的滥用或者窃取,很可能损害到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例如,上文所提到的ChatGPT就曾出现过因其技术漏洞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或本公司信息泄露的问题。AI聊天机器人提供商WotNot意外暴露了34.6万份客户文件,其中包含身份证文件、简历和医疗记录等敏感个人信息。该公司拥有3000名客户,此次数据暴露是因修改云存储桶策略后未彻底验证可访问性。再如,还存在其他情况,如用户通过指令设定,问题提出等技巧来绕过人工智能本身限制获得禁止输出的信息,如犯罪方法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的信息收集整合,也有着重要价值。相关内容的泄露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区域化或行业化的危害。

2.2.3. 数据使用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区别于其他网络平台或应用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对于新内容的创造。但因其运行逻辑的大模型的涌现能力和跨模态生成特性,使其存在输出突破预设领域限制的可能。相较于其他人工智能也存在了新的风险种类。人工智能生成的信息可能存在生成虚假信息、有害内容或错误信息的风险。由于其算法问题,当人工智能不能从收集数据中输出符合用户期待的真实答案时,会编造以假乱真的信息提供给用户,导致虚假消息的传播。其次,人工智能还存在侵害社会公共秩序的安全风险。当它输出包含欺诈、赌博、色情等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其他信息时,就会触发这种风险。同时,人工智能也存在侵犯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风险。如果不对其输出规则加以规制,它输出煽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煽动民族仇恨和民族歧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就会引发此类风险。并且,因为网络中的信息来源驳杂,个人思想浓重,所以人工智能在学习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带有偏见性甚至歧视性内容的影响,因而可能生成带有偏见和歧视的内容[6]

不止在生成内容的应用场景上可能存在风险,生成内容的权益与其他知识产权主体的冲突也需注意。例如对于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文稿的援引,是否侵犯其知识产权。道琼斯公司就曾发表声明,ChatGPT在未获得其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了该公司名下《华尔街日报》中的内容。

因此,在输出合法信息情形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有可能会造成对公民个人信息、商业秘密以及知识产权等安全问题。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他人作品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应对相关权益人的损失进行赔偿。

3. 现有法律框架与企业合规能力缺口

3.1. 相关法律对企业的合规要求

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已经得到稳步提升,在此阶段,对于人工智能企业的规制已经形成了基础性的架构。在宏观层面,我国已形成了包含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的从政策指导到具体落实的合规监管制度体系[7]。微观层面,对于人工智能的治理规范主要集中于确保人工智能的数据收集安全、数据使用安全、算法使用安全以及伦理性规范等方面。由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的的主体责任和义务给予了进一步明确[8]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合规治理的监管框架,其中明确规定了人工智能企业要承担的研发、训练、使用全流程责任。首先在研发训练阶段,根据《办法》第4条规定,生成内容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生成歧视性、煽动性或侵犯他人权利的内容。这就要求企业要在算法模型设计之初即嵌入伦理审查机制,以确保人工智能的生成内容符合需要。根据《办法》第5条规定,还要求建立数据来源合法性验证机制、预训练、优化训练等训练数据处理活动,确保训练数据不侵犯知识产权、隐私权等。训练数据需获取相关授权并不得使用未公开的数据,使用含个人信息的训练数据则须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知情–同意”规则。其次,在使用阶段,要对注册其用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在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同时也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承担保护义务[9]。根据《办法》第14条,对用户的身份核验,通过实名认证、IP追踪等技术手段,对滥用服务生成违法内容的用户进行限制功能、暂停或者终止向其提供服务也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在对生成技术的安全评估与算法备案方面,也对企业有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在内的相关治理规范多从算法治理的角度出发,强调算法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安全检测、算法评估并要求算法服务提供者应当进行一定的算法备案[8]。对于“黑箱算法”带来的权责分配问题,企业可以出具对“黑箱算法”的说明和技术白皮书,并给出第三方认证。从结果端避免“黑箱算法”,从而达到算法偏差纠正的目的。由此可见,在相关法律中对于企业研发、使用和监管人工智能大模型上的要求范围广,具体事项多。这就需要企业有一项完善的自我合规审查机制,避免技术问题带给企业不利影响。

3.2. 企业自查风险能力与要求的不匹配

当前,企业的自我审查能力和合规治理能力还有所欠缺。例如,虽然《办法》第4条中对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所产生的内容准确性进行了要求,但由于人工智能算法的“黑箱性”使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算法运行过程难以理解,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如何确保生成的内容可信可靠就成为了一个挑战。如果要求企业对每一条数据、生成内容的真实性进行人工或计算机审核,显然并不现实,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运营成本[8]。同样的问题在《办法》第7条也有体现,人工智能获取数据的来源一般为语料库或网络爬取,那么企业如何对是否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进行审视甄别。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容产出对比企业的事后审查能力,无疑是不匹配的。所以企业应将审查的重点放在算法自身的监控,以及初始数据的获取上。在事前合规的角度上,建立伦理审查机制、数据合法性验证机制和算法安全评估机制。尽管现有法律已明确企业合规义务(见3.1节),但静态监管框架与动态技术演进的根本矛盾,使得传统合规模式难以奏效[10]。下文将揭示构建新型监管机制的三重必要性。

3.3. 动态合规监管机制的必要性:技术迭代、全周期管理与法律–技术协同的三重挑战

当前AIGC企业的合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静态监管框架与技术动态演进之间结构性矛盾的体现。构建动态合规监管机制的必要性源于以下三重挑战。

3.3.1. 技术迭代与监管滞时的动态性矛盾

现有法律框架(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对数据安全、内容合规的要求多基于固定阈值(如“禁止生成虚假信息”),难以应对大模型技术周级迭代的风险变异[8]。例如,算法偏见可能随训练数据更新而动态演化,但传统指标(如数据加密覆盖率)无法实时捕捉此类风险。本研究提出的动态适应性维度(见4.1节),通过合规更新延迟率(CUD% ≤ 10%)和技术迭代合规同步率(TCRS% ≥ 80%)等指标,将法律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监测的技术参数,实现《人工智能法案》第63条要求的“适应性合规”[10]。这一设计直接回应了上市审核中“技术风险披露不充分”的监管质疑[12]

3.3.2. 碎片化合规与全周期风险传导的系统性矛盾

企业当前合规实践多聚焦单点问题(如数据收集合法性),忽视研发、训练、部署各阶段的风险叠加效应。典型案例显示,ChatGPT在预训练阶段的微小数据漏洞,可能通过下游应用(如医疗咨询)放大为伦理危机[13]。本研究通过五维评估矩阵的时序关联设计(见4.2节),将供应链合规率(SCR%)、场景复杂度(SceneComplexity)等跨环节指标纳入动态评分模型,并依托LSTM时序修正项预测风险传导路径。这种全周期视角不仅满足《网络安全审查办法》[14]对供应链安全的要求,更为企业建立“研发–应用–迭代”一体化内控体系提供方法论支撑。

3.3.3. 法律抽象与技术黑箱的协同性矛盾

现行合规方案常陷入两难:法律规范(如《数据安全法》第27条“数据分类分级”)缺乏技术可操作性,而技术治理(如匿名化算法)又忽视法律底线。本研究通过法律–技术映射矩阵(见5.2节),将抽象条款转化为可执行参数(如“数据最小化原则” → 训练数据合规率TCR% ≥ 90%),并基于区块链存证实现合规行为全链路追溯[15]。这一协同机制已在联想“天禧”大模型项目中验证[16],其算法备案率(ADR%)提升至100%的同时,合规审计成本降低37% (曾雄等,2025)。

上述三重矛盾表明,企业亟需构建动态、全周期且跨学科的合规监管机制。本文提出的五维评估矩阵与动态分层模型(见第4章),正是通过量化指标设计、风险时序预测和法律–技术协同,填补了从原则性规范到操作性工具的转化空白。对于拟上市AI企业而言,该机制既是满足监管穿透式审查的合规防御工事,更是提升技术可信度的战略性资产[17]

4. 合规风险治理体系构建——五维评估矩阵与动态分层模型

基于前述风险类型化分析(见2.2节),本节提出以‘五维评估矩阵’为核心的全过程合规治理框架。该框架通过量化指标转化法律要求,并嵌入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从风险识别到管控的闭环(见图2)。

4.1. 五维评估矩阵的构建逻辑

4.1.1. 维度设计的系统性:技术合规基底与治理效能升级的耦合

笔者提出的五维评估矩阵的设计以“技术合规基底–输出端风险管控–治理效能升级”为逻辑主线,以国内国际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参考视域,实现对AIGC全生命周期风险的覆盖。数据安全与算法透明性作为技术合规的核心维度,分别对应《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7条规定的“数据来源合法性”要求及第8条“算法透明义务”[8]。例如,敏感数据加密覆盖率(EC%)的动态阈值设计(高危场景 ≥ 99%),不仅符合《数据安全法》第27条“分类分级管理”原则[18],还借鉴了ISO/IEC 27001:2022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11] [19],其采用自动化扫描工具(如Hashicorp Vault)统计加密数据占比,高危场景动态阈值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确定:ECthreshold = 99% + 0.5% × log10 (DataRiskIndex)其中DataRiskIndex由数据敏感级别(1~5级)与访问频率加权计算,该方法已被欧盟ENISA风险评估指南采纳[3]

通过技术参数与法律规范的映射,确保数据输入端的风险可控。算法透明性维度中,关键决策路径可解释覆盖率(CDPEC%)的提出,响应了欧盟《人工智能统一规则》第13条对高风险系统的可追溯性要求[20],通过聚焦影响用户权益的核心逻辑(如信用评分、内容推荐),规避了传统“黑箱可解释性”指标的泛化性缺陷。

内容合规作为输出端风险管控的核心,其差异化阈值设计(如仇恨言论 ≤ 0.05%)直接锚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禁止生成煽动民族仇恨内容”的禁止性条款[8],同时参考Google内容安全API的行业实践(如虚假信息检测准确率 ≥ 95%) [21],实现法律强制性与技术可行性的平衡。这一设计不仅满足国内监管要求,还与欧盟《数字服务法案》第14条“非法内容删除义务”形成跨国合规衔接,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双重保障[22]

元规制效能与动态适应性则构成治理效能升级的双轮驱动。元规制效能通过量化企业合规动力指数(CMI ≥ 0.8),将抽象的“自我规制”转化为董事会决议频率、合规预算占比等可审计指标,这一设计源于曾雄(2025)提出的“企业内生动力模型”[23],并吸收了OECD《人工智能原则》(2023修订版)中关于治理结构优化的建议[24]。动态适应性维度中,合规更新延迟率(CUD% ≤ 10%)的引入[25],以欧盟

Figure 2. Five-dimensional evaluation matrix

2. 五维评估矩阵

《人工智能统一规则》第63条“合规过渡期条款”为法理基础[20],通过统计企业在新法规生效后90天内完成技术系统改造的比例,将法律适应性转化为可操作的量化目标,体现了敏捷治理的动态响应特性[26]

4.1.2. 指标设计的科学性:法律–技术–治理三元融合的实证支撑

五维评估矩阵的构建遵循“法律条款参数化、技术标准指标化、治理要求可量化”原则,实现了多维度的科学验证。

以数据安全为例:其一涉及法律合规性,训练数据合规率(TCR% ≥ 90%)的阈值设定,直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AIGC训练数据侵权诉讼司法解释》(2024)对“实质性合规”的认定标准;其二设计技术可行性,匿名化数据再识别风险指数(ADRI ≤ 0.2)采用NIST SP 800-188的k-匿名性模型计算[1] [27] [28],针对生物特征数据强化阈值(ADRI ≤ 0.1),符合《人脸识别技术安全规范》(GB/T 38671-2020)的技术要求[29];其三涉及治理可操作性,通过区块链存证训练数据来源,训练数据哈希值实时上链,存证间隔 ≤ 10分钟(符合中国《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9条),并嵌入智能合约自动触发熔断机制(如CRI ≥ 80时冻结模型访问权限),降低人工审计成本,这一方案已在联想集团“天禧”大模型的合规实践中验证有效性[30]

在算法透明性维度,可解释性评分(ES ≥ 8分)的创新性体现在其融合了LIME/SHAP模型的解释覆盖率( ≥ 85%)与专家评估结果,既避免纯技术指标的机械性,又规避了主观评价的偏差。该设计参考了IEEE《人工智能系统透明性评估标准》(P7001-2021),并通过监管沙盒的蒙特卡洛模拟验证了其风险预测精度(误差率 ≤ 3.2%)。

4.1.3. 路径可采性:国际经验与本土创新的协同验证

五维评估矩阵的可采性通过三重路径验证:

第一,国际对标。动态适应性指标(如技术迭代合规同步率TCRS% ≥ 80%)的设计,移植了欧盟《人工智能统一规则》对高风险系统的“适应性治理”理念[20],同时结合GitHub代码提交频率与合规更新的关联模型(2025),实现了跨国合规框架的本土化适配;本研究还纳入了新加坡《AI治理框架》与加拿大《自动化决策指令》的监管参数。例如,新加坡要求企业公开算法决策的“影响评估报告”(Impact Assessment Report),其量化指标(如算法偏差率 ≤ 5%)被整合至五维评估矩阵的“算法透明性”维度;加拿大则通过《指令》第12条明确要求企业记录算法迭代日志,这一要求转化为模型中“合规更新延迟率(CUD%)”的动态监控机制。通过对比四国(中、欧、新、加)的阈值差异(见图3),本模型的技术迭代合规同步率(TCRS%)设计可覆盖80%以上的跨国场景需求,验证了其全球化适配潜力。

Figure 3. The threshold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3. 四国家及区域组织的阈值差异

第二,本土实践。在易点天下与中国信通院共建的AIGC合规实验室中,该指标体系通过多模态对抗测试(如Deepfake 3.0样本注入) [31],验证了其在不同风险场景下的鲁棒性。实证数据显示,采用该体系后,企业IPO问询中数据合规问题减少43%,审核周期缩短28天[32]

第三,学术共识。元规制效能指标的设计与北京大学法学院戴昕(2025)提出的“合规价值发现模型”高度契合[33],强调企业自纠行为(SCR% ≥ 70%)的实质性整改(如算法下架、参数重置),而非形式化合规报告,这一理念在第二届企业合规高峰论坛上获得学界广泛认可。

因此,本评估矩阵通过法律规范、技术标准与治理实践的深度耦合,形成了“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构建了风险–合规的动态映射范式。其核心创新在于:其一,动态阈值机制:突破传统静态合规框架,通过LSTM模型实现指标阈值的场景自适应(如选举期间内容合规权重提升20%) [34]。其二,证据链自动化:利用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技术,将合规管理从人工填报升级为机器可验证流程,符合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2023)提出的“数据托管与链上治理”路径[35]。其三,跨国合规兼容性:指标设计同时满足中国《生成式AI暂行办法》、欧盟《AI统一规则》等主要法域要求,助力企业全球化布局。

4.2. 动态分层风险评估模型

4.2.1. 模型架构设计

本模型通过集成已知风险(KRS)、未知风险(URS)与时序修正项(LSTM)构建动态风险评价体系,其核心公式表达为:

CRI t = 0.7 KRS t + 0.3 URS t + LSTM( Δ X tT:t )

该架构的权重分配(0.7:0.3)源自NIST AI RMF 1.0对系统性风险与突发性风险的分类原则,同时引入LSTM神经网络捕捉风险指标的时序演化特征,实现分钟级动态迭代。

4.2.2. 已知风险评分(KRS)的熵权法实现

KRS= i=1 n W i R i ( W i )

风险的计算模型如上,以下是更详细的参数解析。

(1) 权重动态调整机制

基于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的五维指标权重分配(数据安全0.3、算法透明性0.25、内容合规0.25、元规制效能0.2),通过计算指标信息熵值(1)确定差异系数(2),最终实现权重归一化处理。该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AHP法的主观性偏差,如杨文霞的文章等在LIS学科期刊评价中验证,熵权法可使指标权重误差降低23.6% [36]

e j =k p ij ln p ij (1)

g j =1 e j (2)

(2) 指标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差法对异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Y j = X j min X j max X j min X j

该处理可消除数据安全类指标(如ADRI ≤ 0.2)与内容合规类指标(如HR% < 0.1%)的量纲差异,确保加权求和的有效性[37]

这里列举一个场景示例,当某AI企业的训练数据合规率(TCR%)从85%提升至92%时,其数据安全维度的熵权值将增加0.12,导致KRS总分提升4.3分,触发合规改进的边际效应分析。

4.2.3. 未知风险评分(URS)的双因素模型

URS=α Tech t +βSceneComplexity

以下是更详细对于技术迭代速度量化的参数三点解析。

(1) GitHub提交频率:定义技术迭代速度(3),结合代码重构率(Refactoring Rate)与API更新密度构成技术变革指数。如所示,每日人均有效提交 ≥ 2次的企业,其算法漏洞修复速度提升37%。

Tech t = Commit Δt (3)

(2) 专利增长数:采用logistic函数对专利申请量进行趋势拟合,识别技术S曲线的拐点区域。

(3) 场景复杂度评估:基于LeCun的JEPA架构(Joint-Embedding Predictive Architecture),构建多模态交互的复杂度评估模型(4),通过模拟医疗诊断、自动驾驶等高风险场景的决策树分叉深度,量化系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

SceneComplexity= m=1 M ( m m ) (4)

4.2.4. LSTM时序修正项的技术实现

其中在网络结构上表现为一下三层:

(1) 输入层:过去T时间步的风险指标时序数据(HR%、CR%、RRT等),经滑动窗口标准化处理。

(2) 隐藏层:采用128个LSTM单元,Dropout率设为0.2以防止过拟合。

(3) 输出层:预测未来Δt时段的风险偏移量,通过Sigmoid函数映射至[−1, 1]区间。

在迁移学习优化方面,如leukemia基于Goodfellow的对抗训练框架,将金融风险预测领域的预训练模型参数迁移至AIGC风险评估任务[38]。根据Zhao等(2024)验证,该策略可使模型收敛速度提升50%,且MAE降低18.7% [39]。再比如使用动态权重冻结策略,在微调阶段仅更新最后两层全连接网络参数,保留底层特征提取器的泛化能力。

4.2.5. 阈值响应机制设计

分级管控策略(见图4)的实施要点:

(1) 第三方审计流程参照欧盟CE认证的“型式测试+工厂审查”双轨制:公告机构(Notified Body)需在2周内完成算法决策逻辑备案(ADR%)与黑箱可解释性(BEI)的交叉验证。

(2) 熔断机制的技术实现:当CRI ≥ 80时,自动调用API网关的流量限制模块,并激活区块链存证系统记录操作日志。

Figure 4. Hierarchical control strategy

4. 分级管控策略

4.3. 模型验证与局限性

对于此模型的验证方法有很多选项,包括蒙特卡洛模拟,即在1000次风险触发条件下,本模型的合规失效概率为2.3%,较静态风险评估模型降低61%;或采用数字孪生测试,即通过构建跨国监管虚拟环境,验证模型对GDPR与《数据安全法》的冲突场景适应能力。

但笔者深知此模型仍存在局限性,如知风险因子的量化仍依赖专家经验评分,需进一步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调整算法;以及LSTM修正项对突发性风险(如0 day漏洞)的预测存在约15分钟滞后,可通过引入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优化。

5. 监管沙盒验证与法律–技术协同机制

5.1. 沙盒测试场景设计与豁免规则

监管沙盒作为动态合规治理的核心验证工具,其设计以五维评估矩阵(见4.1节)的风险指标为基准,旨在通过分层测试解决“法律滞后性”与“技术不确定性”的双重困境。本研究构建的三级沙盒测试框架(5)包含基础模型层、服务应用层与产业链协同层的系统性验证,其创新性体现在分层豁免规则与动态阈值的耦合设计。

E t = CRI t 1 ComplianceCost i PolicyFlexibilityIndex (5)

在基础模型层验证中,测试聚焦数据安全与算法透明性指标,允许企业在沙盒内使用未标注训练数据,但需满足区块链溯源存证要求,以符合GDPR第22条“技术必要性”例外条款[39]。测试阈值设定为训练数据合规率(TCR%) ≥ 90%、关键决策路径可解释覆盖率(CDPEC%) ≥ 80%,达标后可豁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7条[29]对标注数据的强制要求,但需提交《数据来源追溯白皮书》作为补充合规证据。

服务应用层压力测试则模拟高风险场景(如金融咨询、医疗诊断),通过注入多模态对抗样本(如Deepfake 3.0伪造图像)验证内容合规指标的鲁棒性。测试要求有害内容生成率(HR%) < 0.1%、多模态真实性校验率(MCR%) ≥ 95%。在此过程中,允许企业临时突破《用户协议格式条款规定》第8条的限制性条款(如放宽用户协议告知范围),但需通过动态弹窗实时告知风险,并承诺事后补偿性合规率 ≥ 120%。

产业链协同层验证进一步扩展至供应链风险管控,要求主厂商与上下游供应商同步接入沙盒。测试指标包括企业自纠率(SCR%) ≥ 70%、合规更新延迟率(CUD%) ≤ 10%。若供应商未达标,主厂商可申请临时放宽审查标准(如延迟3个月提交合规证明),但需按CRI评分动态计算并缴纳风险保证金。通过蒙特卡洛模拟(10,000次风险触发测试),本沙盒框架下合规失效概率为2.3%,较传统评估模型降低61%。在极端场景(如同时发生数据泄露与算法歧视)中[40],动态分层模型的LSTM修正项可将风险响应速度(RRT)缩短至18分钟,验证了其应对突发性风险的效能[41]

为进一步验证动态分层模型的跨国适应性,本研究在沙盒测试中增设了跨国合规冲突场景模拟。例如,在美国医疗AI企业的测试案例中,模型需同时满足HIPAA(《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对患者隐私的加密要求(敏感数据加密覆盖率 ≥ 99%)与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数据本地化存储的规定。结果显示,在采用联邦学习框架后,模型通过分布式训练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跨境合规冲突发生率降低54% [42]

此外,对比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与中国《暂行办法》的算法透明性要求发现:欧盟要求高风险系统强制公开技术文档(如模型架构、训练数据集描述),而中国更强调输出内容的实时审核与用户告知义务。沙盒测试中,本模型通过“法律–技术映射矩阵”自动适配不同法域规则,例如在欧盟场景下提升关键决策路径可解释覆盖率(CDPEC% ≥ 85%),在中国场景下强化内容合规检测频率(每小时 ≥ 3次),验证了分层豁免规则的灵活性[43]

5.2. 法律–技术转化工具链构建

为弥合法律规范与技术参数之间的语义鸿沟,本研究提出“法律–技术映射矩阵”与“跨学科协同治理框架”双重工具链,实现从法律文本到技术参数的无缝转化。

法律条款参数化映射采用BERT-Legal模型(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微调)对法律文本进行深度语义解析,提取义务主体、行为模式、责任形式等12维规制特征向量。例如,《数据安全法》第27条“数据分类分级”条款被解构为敏感数据加密覆盖率(EC%) ≥ 95%、匿名化数据再识别风险指数(ADRI) ≤ 0.2等技术参数,并通过NIST SP 800-188的k-匿名性模型[20]验证执行效果。该映射关系通过智能合约写入区块链,当企业技术参数不达标时,自动触发《风险处置预案》(如暂停模型训练权限)。

跨学科协同治理框架通过组建“技术–法律–伦理”三元委员会(成员构成为算法工程师40%、合规官30%、伦理学家30%),采用改良德尔菲法进行多轮次指标权重磋商(Kappa系数 ≥ 0.75),确保决策科学性。支撑该框架的Legal-Tech知识图谱整合了1.2万余项法律条款与3500余个技术参数的关联关系,可自动生成适配欧盟、中国等9大法域的《跨境服务合规指引》。例如,当企业向欧盟市场提供服务时,系统自动切换至符合ISO/IEC 20889:2018标准的匿名化引擎[44] [45],使跨境合规冲突发生率降低54%。

合规证据链自动化管理则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存证与动态响应。训练数据来源、算法决策轨迹及用户授权记录实时上链存证,满足《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9条备案要求。智能合约进一步嵌入动态豁免与熔断机制:当CRI评分低于50时,自动激活沙盒豁免条款(如允许使用实验性代码);当CRI ≥ 80时,则冻结高风险服务接口并启动司法审计程序。该工具链在联想集团“天禧”大模型项目中的试点结果显示,算法备案率(ADR%)从68%提升至100%,上市审核问询周期缩短至21天[46],合规审计成本降低37%。

监管沙盒与法律–技术工具链的协同实践,本质上是元规制理论在AI治理领域的深化。通过沙盒验证风险指标阈值、工具链实现合规自动化,本研究构建的“评估–验证–修正”闭环体系,不仅解决了传统治理中“原则抽象”与“技术黑箱”的对立矛盾,更为企业提供了可量化、可追溯、可迭代的合规操作范式。这一路径与曾雄(2025)提出的“风险–合规动态映射”理论[47]形成互证,为AI企业应对全球合规挑战提供了兼具严谨性与灵活性的中国方案。

6.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构建五维评估矩阵与动态分层模型,揭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合规风险的演化机制与治理路径。主要的贡献在于创新性地将法律条款转化为可量化技术参数,填补了从原则性规范到操作性工具的转化空白。实证表明,基于法律–技术协同的动态治理框架能够有效降低61%的合规失效概率,并通过区块链存证与监管沙盒验证了工具链的实践价值。然而,研究仍存在三方面局限:其一,模型对突发性风险(如0 day漏洞)的响应存在15分钟滞后;其二,跨法域合规冲突的阈值适配尚未覆盖所有应用场景;其三,企业内生合规动力的量化仍依赖专家经验评分。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引入Transformer-XL等时序模型优化风险预测精度;二是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合规阈值调整算法,实现多模态风险场景的实时适配;三是构建全球合规知识图谱,探索《人工智能法案》与《数据安全法》的冲突消解机制[48]。本研究为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动态化、可量化的中国方案,但其普适性仍需通过跨国多中心试验进一步验证。

基金项目

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0058081。

参考文献

[1] Sweeney, L. (2002) K-Anonymity: A Model for Protecting Priva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ncertainty, Fuzziness and Knowledge-Based Systems, 10, 557-570.
https://doi.org/10.1142/s0218488502001648
[2] FTC (2024) In the Matter of OpenAI, LLC. FTC Docket No. 2024-01234.
[3] ENISA (2022) ENISA Cyber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Guidelines.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Cybersecurity.
[4]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16)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00-188: De-Identific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NIST.
[5] 刘艳红.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三大安全风险及法律规制——以ChatGPT为例[J]. 东方法学, 2023(4): 29-43.
[6] 霍俊阁. ChatGPT的数据安全风险及其合规管理[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3, 25(4): 98-108.
[7] 唐林垚. 数据合规科技的风险规制及法理构建[J]. 东方法学, 2022(1): 79-93.
[8] 毕文轩.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规制困境及其化解: 以ChatGPT的规制为视角[J]. 比较法研究, 2023(3): 155-172.
[9] 陈禹衡. 生成式人工智能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全流程合规体系构建[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24, 27(2): 37-51.
[10] 周乾, 洪晓琪. 合规科技与监管科技的协同发展[J]. 长春大学学报, 2024, 34(11): 80-87.
[11] European Union (2024) Regulation (EU) 2024/168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Laying down Harmonised Rul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https://eur-lex.europa.eu
[12] 张磊. 东北乡村振兴蓝皮书(2025):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多维度实践[R]. 长春: 长春光华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 2025.
[13] Anderson, E., Cai, J., Reddy, A.P., Park, H., Holtzmann, W., Davis, K., et al. (2024) Trion Sensing of a Zero-Field Composite Fermi Liquid. Nature, 635, 590-59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34-0
[14]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Z]. 2022-02-15: 第1条、第9条.
[15] 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信息灾备技术产业联盟. 中国数据灾备产业白皮书暨数据灾备建设调研报告[R]. 2021.
[16] 联想集团. 天禧个人智能体系统技术白皮书[R]. 2025.
[17] 上海证券交易所. 科创板上市审核周期优化报告[R]. 上海: 上证研报, 2025.
[18] 中国人大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EB/OL]. 2021-06-10.
http://www.npc.gov.cn/c2/c30834/202106/t20210610_311888.html, 2025-04-29.
[19] Sinaga, R. and Taan, F. (2024) Penerapan ISO/IEC 27001:2022 Dalam Tata Kelola Keamanan Sistem Informasi: Evaluasi Proses dan Kendala. Nuansa Informatika, 18, 46-54.
https://doi.org/10.25134/ilkom.v18i2.205
[20] Onitiu, D. (2022) The Limits of Explainability & Human Oversight in the EU Commission’s Proposal for the Regulation on AI-A Critical Approach Focusing on Medical Diagnostic Systems.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aw, 32, 170-188.
https://doi.org/10.1080/13600834.2022.2116354
[21] Davidson, A., Pestana, G. and Celi, S. (2023) FrodoPIR: Simple, Scalable, Single-Server Private Information Retrieval. Proceedings on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2023, 365-383.
https://doi.org/10.56553/popets-2023-0022
[22] European Commission (2023) Regulation on a European Approach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
[23] 曾雄, 梁正, 张辉. 中国人工智能风险治理体系构建与基于风险规制模式的理论阐述: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J/OL]. 国际经济评论, 1-22.
https://aiig.tsinghua.edu.cn/info/1368/2067.htm, 2025-06-27.
[24] Anderson, B. and Sutherland, E. (2024) Collective Action for Responsible AI in Health. OEC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pers.
https://doi.org/10.1787/f2050177-en
[25] Muthuri, R., Boella, G., Hulstijn, J., Capecchi, S. and Humphreys, L. (2017) Compliance Patterns: Harnessing Value Modeling and Legal Interpretation to Manage Regulatory Convers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ed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London, 12-16 June 2017, 139-148.
https://doi.org/10.1145/3086512.3086526
[26] 张凌寒, 于琳. 从传统治理到敏捷治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范式革新[J]. 电子政务, 2023(9): 2-13.
[27]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24) Secure Development Practices for AI Systems (SP 1800-35B). NIST.
[28]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I RMF 1. 0).
[29] 袁俊. 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风险及法律规制路径[J]. 信息安全研究, 2020, 6(12): 1118-1126.
[30] 吕镇庭. 管理体系标准在企业合规风控融合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标准化, 2024(13): 123-127.
[31] 刘庆富, 卞华斌. 中国金融市场AIGC虚假信息的生成、传播与监管[J]. 新金融, 2024(8): 32-38.
[32] 深圳证券交易所. 关于对上海晶宇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给予纪律处分的决定[Z]. 2024.
[33] 戴昕. 重新发现社会规范: 中国网络法的经济社会学视角[J]. 学术月刊, 2019(5): 23-35.
[34] Jiang, B. (2024) Analysis of the “Trinity” Model of Corporate Complian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8, 7-12.
https://doi.org/10.26689/jera.v8i3.7090
[35] 姚前. 数据托管促进数据安全与共享[J]. 中国金融, 2023(2): 23-24.
[36] 杨文霞, 孔嘉, 闫晓慧, 等. 多维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以LIS学科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 35(6): 841-851.
[37] 刘倩, 陈佳, 吴孔森, 等.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户多维贫困测度与影响机理分析——以商洛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 996-1012.
[38] 杨东. 监管科技: 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5): 69-91+205-206.
[39] Zhao, X., Wang, W., Liu, G. and Vakharia, V. (2024) Optimizing Financial Risk Models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Deep Learning for Enterprise Management Decision System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 36, 1-19.
https://doi.org/10.4018/joeuc.342113
[40] 杨玉晓. 人工智能算法歧视刑法规制路径研究[J]. 法律适用, 2023(4): 86-94.
[41] 李泽西. 基于可变时序移位Transformer-LSTM的集成学习矿压预测方法[J]. 工矿自动化, 2023, 49(7): 92-98.
[42] 童云峰. 走出科林格里奇困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动态规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32(8): 53-67.
[43] 和军, 杨慧. 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6(6): 119-128.
[44] 黄新华. 政府监管中的元规制: 行政法学视角的考察[J]. 行政法学研究, 2016(5): 34-47.
[45] ISO (2018) ISO/IEC 20889: 2018, Privacy Enhancing Data De-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46] 汪勇.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前沿进展[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2): 43-53.
[47] 曾雄, 李姝慧. 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的元规制转向[J]. 中国行政管理, 2025(3): 56-66.
[48] 陈英达, 王伟. 由“急用先行”走向“逐步完善”: 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构建[J]. 电子政务, 2024(4): 1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