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联合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机构,其文件涉及国际事务处理,语言风格正式,包含大量名词化结构。恰当的联合国文本翻译可以提升沟通效率,促进国际问题解决,反之则可能造成误会和冲突。因此,本文聚焦联合国文件中英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问题,为今后提升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名词化指为了满足表达需要,将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转化成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语言现象,虽能使文本更加客观严谨,但也增加了理解难度[1]。研究旨在提升译者对名词化结构的处理能力,改进译文质量,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语言支持。
2. 文献综述
本章旨在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名词化理论、联合国文件翻译现状以及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明确研究的切入点。
2.1. 名词化结构的研究
名词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Halliday (1994)将其视为一种语法隐喻,在语意层面将各成分与意义融合,在词汇语法层面则是将其他成分向名词转化[2]。Quirk (1973)则从句法角度,将名词化定义为使用名词短语来替代本可以由从句表达的动作或状态[3]。
本文采纳郝婧(2020)的观点,将名词化视为一个过程,即把动作、状态等非名词性概念转化为名词,以此达到简化句式、提高信息密度和表达精确性的目的[4]。在分类上,本研究借鉴唐革亮、曲英梅(2022)提出的派生型、转类型和短语型名词化的划分方法[5]。该分类主要依据词汇形态,易于在语料库中进行结构识别和分析。
此前,已有学者关注名词化在不同类型专门文本中的翻译问题。例如,赵宁提出英语名词化现象是科技英语的两大特征之一[6],李丙午、燕静敏[7]以及陈丽红[8]研究探讨了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特点与翻译策略,相关研究也涉及医学、法律等领域。然而,对于联合国文件这类兼具政治性与专业性的重要国际文本,尤其是其名词化结构的翻译问题,现有研究的关注度尚显不足。尽管姚斌(2020, 2024)曾对联合国裁军文件的翻译策略等进行过分析[9] [10],但专门针对名词化现象的系统性研究仍有待深入。因此,联合国文件中名词化结构的具体表现及其翻译特点,是本研究希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2. 语料库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语料库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Mona Baker (1993)论述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及其方法论对翻译研究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潜力[11]。Michał Ziemski等(2016)则通过介绍联合国平行语料库的构建,进一步展示了大型平行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潜力[12]。
在语料库工具方面,Sketch Engine (Kilgarriff, 2004, 2014)因其强大的检索和分析功能而被广泛应用[13] [14],其支持的语料库查询语言(CQL) (Jakubíček et al., 2010)能够实现对大规模语料库进行复杂的句法结构检索[15]。本研究正是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
虽然语料库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但对联合国翻译进行的语料库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拟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探讨联合国文件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总结其翻译规律。
3. 研究方法
在系统梳理了联合国文件、名词化结构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现状后,本章重点说明研究采用的语料、工具、名词化结构的识别与分析方法,以及这些方法获得的数据如何用于英汉名词化现象对比和翻译技巧的识别与评估。
3.1. 语料库UNPC v1.0的选择与说明
本研究选用联合国平行语料库UNPC v1.0。该语料库是官方多语言语料库,收录了1990年至2014年间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各类官方记录与会议文件,共计799,276份文件(形成1,727,539对文件对)。本研究使用其英汉平行文本,包含91,028对对齐句子,总词元数为15,886,041个,均进行了词性标注[12]。
选择UNPC v1.0作为研究语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其为官方发布的最新版本,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二是其数据量较大,能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充分支持,如果自建语料库,规模可能受限,例句不足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代表性。
3.2. 名词化结构的提取
本研究结合语料库工具与自研AI辅助软件TTAT (Translation Technique Analysis Tool)提取名词化结构,可以解决Mikolič Južnič提出的传统语料库标注中非派生词名词化难以全面提取的问题[16]。提取流程如下:
提取流程如下:
第一步,构建子语料库。利用Sketch Engine平台的Parallel Concordance及CQL (Corpus Query Language),依据三种名词化类型的词性与构成,从UNPC v1.0中初步筛选含名词化结构的句对。
第二步,随机选取样本。在子语料库内使用Sketch Engine的“Shuffle lines”功能进行随机排序,导出前10,000组为研究样本。
第三步,数据清洗与筛选。将样本导入TTAT,清除标签和多余空格,并排除非目标语言、不完整及字符数异常的句对,最终获得7683组有效句对。
第四步,AI识别分类。将有效句对连同提示词提交给AI模型(选用Gemini 1.5 Flash)进行名词化结构识别及汉译方法判断。
第五步,结果整合与人工校验。AI分析结果整合输出为CSV文件后,人工复核检查AI识别失败案例,并随机抽样以确认结果可靠性。
3.3. 质性分析方法
完成数据收集后,本研究进一步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关注具体的语料实例,重点考察译者针对不同名词化结构采用的翻译策略、策略选择的原因及其在译文中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从子语料库中选取了若干有代表性的英汉句对作为分析样本。针对选定的每个例句,识别其中名词化结构和译文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并描述其具体处理方式。随后对比原文与译文,从忠实性,流畅性,文化适应性等方面,评估翻译策略效果。
这些例句分析为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语料证据,使讨论更具针对性,结论也更有说服力。
4. 结果和讨论
基于前文所述研究方法,本研究系统采集整理了联合国文件的名词化结构。本章将首先呈现UNPC v1.0语料库的提取结果。然后,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名词化结构常见翻译模式,从不同角度评估各类译法的应用效果。最后,本研究将总结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选择,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4.1. 名词化结构与翻译技巧的种类与频率
本节基于所提取的7683组句对和25,695个名词化结构,分析各类名词化结构的出现频率及其翻译方法的运用情况。量化分析旨在明确各类名词化结构的分布特征、不同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并探讨这些结构与其翻译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4.1.1. 名词化类型的整体分布
根据唐革亮和曲英梅的研究,名词化结构通常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派生型、转类型和短语型[5]。本文将基于这三种类别提取并总结相关数据。
派生型名词化通过添加-ment、-tion、-cy、-ty等特定词缀将其他词类转化为名词,以表达状态、过程或性质。例如,动词“achieve”可转化为“achievement”,“inform”则对应“information”。此类名词化在联合国文件中占比高达63.6%,是最主要的类型。这类名词在科技、法律、政治领域尤其常见。
转类型名词化,亦称零派生,指动词或形容词不加词缀、保持原形直接用作名词,常见例子包括“design”(设计)、“increase”(增加)等。此类型占所有名词化现象的32.5%,是第二常见的类型。由于其形式简单且多为日常词汇,能够使表达更为清晰直接,因此使用较为频繁。
短语型名词化则采用“V-ing of”模式,即动词以-ing形式后跟介词“of”来表示持续的行动或过程,如“the building of the new museum”(新博物馆的建设)。此类名词化结构占比最小,为3.9%。因其结构较长,且很多时候可以被另外两类代替,使用较少。表1是样本中名词化种类的分布数据统计。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nominalization types in the sample
表1. 样本中的名词化种类分布
名词化种类 |
频率 |
比例 |
派生型 |
16,341 |
63.6% |
转类型 |
8344 |
32.5% |
短语型 |
1010 |
3.9% |
总计 |
25,695 |
100.0% |
4.1.2. 翻译技巧的整体分布
在所分析的25,695个名词化实例中,保留名词性结构的翻译方法占比83.3%,是最主要的方法。词类转换位列第二,占比15.1%。相比之下,句法重构和省略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频率较低,分别占1.3%和0.3%。
保留名词性结构作为最主要的翻译方法,反映了联合国文件翻译中对准确性和形式对等的重视。词类转换虽然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作为第二常用的方法,表明译者在必要时会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句法重构和省略这两种方法使用极少,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涉及对原文结构的较大调整。在联合国文件这种高度强调忠实原文的翻译情境中,这类调整的优先级较低。表2是样本中翻译技巧的分布数据统计,关于各种翻译方法的详细分析将在4.2节进一步展开。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n the sample
表2. 样本中的翻译技巧分布
翻译技巧 |
频率 |
比例 |
保留名词结构 |
21,397 |
83.3% |
转换词性 |
3873 |
15.1% |
省略 |
336 |
1.3% |
句式重构 |
89 |
0.3% |
总计 |
25,695 |
100.0% |
4.1.3. 名词化类型和翻译技巧的关联
统计数据显示,不同类型名词化结构在选择各种翻译方法时的总体趋势相似,但每种名词化类型在具体的翻译方法选择上仍表现出各自的倾向。派生型名词化在翻译成中文时,直接译为对应名词形式的比例为89.7%。这主要是因为派生型名词化通常表示已确立的概念或结果,而汉语中一般有对应的现成名词表达。相比之下,转类型名词化虽然也倾向于保留名词结构(占77.3%),但其词类转换的比例(21.1%)明显高于派生型名词化。这种差异表明,转类型名词化更多地表达动作或过程,这类概念在汉语中通常更适合用动词结构来表达。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by nominalization type
图1. 按名词化类型划分的翻译技巧分布
短语型名词化在翻译方法选择上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翻译方法是词类转换(占61.1%),保留名词结构的比例为28.4%。此外,短语型名词化在翻译时需要进行句法重构的比例(10.4%)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这是因为短语型名词化本身的结构较为复杂,导致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语言调整。图1是根据名词化类型搭配的翻译技巧分布情况的图示。
4.2. 名词化结构的不同翻译技巧
本节讨论联合国英文文件中名词化结构汉译时可采用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保留名词结构、转换词类、省略以及句式调整。下文将结合实例对每种方法及其效果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
4.2.1. 保留名词结构
翻译名词化结构时,可以直接保留其名词形式。尤其是当英语名词化结构本身即为专业术语或固定表达时,保留其名词形式通常是更合适的选择。虽然这样做有时可能略微影响译文的流畅性,但在专业和正式文本中,表意的准确性更为重要,并且直接翻译也更符合读者对相关术语的认知习惯。
例1
原文:…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 of databases and their use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o prevent disasters or to monitor, mitigate and redress the effects of disasters when they occur.
译文:……介绍数据库的开发及其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使用,以便预防灾害或在发生灾害时监测、减轻和补救自然灾害的后果。
在上例中,英文原文的“development”和“use”在译文中均保留了名词形式。尽管句子较长,但其并列结构使其易于理解。对应的中文名词简洁明了,直接翻译效果良好,避免了不必要的工作量。此外,鉴于其技术内容,保留名词形式也更便于专业读者理解。
采用这种方法,译文在基本保持流畅的同时,也能与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保持一致。
4.2.2. 转换词性
将名词化结构转换为动词或形容词,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尤其适用于避免因直接翻译名词化结构而导致的语句冗长。所谓“欧化”汉语,是指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受到印欧语言,尤其是英语影响的现象[17]。
连淑能指出,与汉语相比,英语更倾向于使用名词化结构,语言风格偏于静态;而汉语则常以动词为核心进行表达,语言更具动态感[18]。因此,将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转换为动词或形容词,有助于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2
原文:Some UNICEF programmes of cooperation, such as in Nigeria, are now aiming to integrate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clusion of marginalized children in all sector-based interventions.
译文:儿童基金会的一些合作方案,如在尼日利亚实施的方案,目前正在致力于将保护和接纳贫困儿童的措施纳入所有部门领域的干预措施中。
在此句中,“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clusion of marginalized children”作为“measures”的修饰成分,包含多个名词化结构。若将这些名词结构全部直译,会使句子显得累赘,表达不清。为改善表达效果,译者选择保留核心名词“措施”,同时将“protection”和“inclusion”分别转换为动词“保护”和“接纳”,使句子更为简练、清晰,也符合中文动态的特点。
4.2.3. 省略不必要成分
在英译汉过程中,省略不必要成分是处理名词化结构的一种实用方法。英语表达中有时会使用一些抽象名词,这些名词本身并不承载新的核心信息,或仅重复了上下文中已有的含义。若将这类名词结构直译到中文,容易导致句子冗长、表达不够流畅。因此,译者可以有意识地省略这些冗余成分。这种处理并非随意删减,而是基于中英文表达习惯差异的一种翻译策略。
例3
原文:In order to better accomplish those ends, the President of CSA has recently begun a process of reorganizing the Agency.
译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加拿大航天局局长最近开始改组该航天局。
在此例中,“process”(过程)是典型的可以在中文里省略的名词。若将其译为“加拿大航天局局长最近开始了一个改组该航天局的过程”,虽然语法无误,但“过程”一词并未增加实质信息。省略该词后,句意和核心信息并未减少,句子反而更为简洁。
翻译时,译者应注意判断某些意义是否已通过结构间接表达,从而省略不必要的词语,提升句子的简洁性和表达效果,确保译文内容清晰、准确。
4.2.4. 句式重构
当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差异较大,局部调整难以达到理想翻译效果时,译者通常需要采用句式重构的方法。这要求译者在准确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句子结构进行整体调整。具体方法包括调整语序、转换句型(例如将被动句改为主动句)、分解长句或合并短句,以及改变以名词为中心的句式等。
例4
原文:Questions were also asked on the nature of the NGO, whether or not its members explicitly condemned pedophilia, its view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on age of consent laws, as well as its views on juvenile sexuality and relations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even by consent.
译文:人们还问到,该组织的性质,其成员是否明确谴责恋童癖,该组织对性取向和法定同意年龄的看法,以及对成年人和儿童(即使在得到同意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和性关系的看法。
这句话是典型的被动与主动句式转换。英文原句使用了被动语态“Questions were asked”,译文不仅改变“question”词性为动词,还将其调整为主动语态,提升译文自然程度,符合中文不常使用被字句的习惯。
例5
原文:While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has improved, the ageing of unpaid assessments with varying uncertainty of collectability, however, remains a concern for the Board.
译文:虽然维持和平行动的财政状况已有改善,但是,未缴摊款久拖不付,而且在能否收到这些款项方面,各笔欠款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这仍然是委员会关切的一个问题。
本例的译文通过句式重构,将“the ageing of unpaid assessments”处理为“未缴摊款久拖不付”,将客观化的短语变为带有主语和谓语的描述性短句,两个四字结构具有中文的韵律美,用词也突出了负面情感色彩。其修饰成分“with varying uncertainty of collectability”则被调整为“且其可收回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层次分明更具逻辑。
句式重构是处理英汉语言结构差异以提升翻译质量的重要方法。然而,灵活运用此策略对译者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扎实的双语基础,还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义、语用含义及文化背景。如果对原文理解不够准确,句式重构可能导致译文意义歪曲、逻辑混乱或风格不符。
4.3. 名词化翻译技巧的选择机制
分析联合国文件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模式后,如何在特定语境下选择最合适翻译策略同样是一个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选择翻译策略时的参考。
1) 名词化的类型是首要考虑因素。对于派生型名词化,通常建议在汉语中保留名词形式,以确保语义准确。对于由词类转换形成的名词化结构,若其表达动作或过程,将其转换为动词或动词短语通常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对于短语型名词化(如“V-ing of”结构),由于其常用于描述持续的过程,可以考虑将其转换为动词短语或调整句式,以突出动作的意味。但如果这类结构是政策或技术领域中的固定表达,则可以直接保留名词形式。
2) 语境和句子结构也十分重要。如果名词化结构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并且与汉语的常见表达或固定搭配一致,可以直接译为名词。当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时,可以调整语序、将抽象名词还原为具体动作。对于那些信息量有限或缺乏实质内容的名词化结构,应避免生硬照搬,必要时可以省略,以突出核心信息。
3) 文本类型同样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联合国文件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其首要目的是清晰传达信息,而非追求文采。因此,在忠实原文与语言流畅之间,应优先确保意义的准确性。
4) 高质量的翻译要求译者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名词化结构通常与句子中的其他成分紧密相关,其承载的信息功能以及文本的整体风格都会影响具体的翻译方法。在一些复杂情况下,译者可以考虑同时运用多种技巧,如转换词类和句式重构结合。
翻译策略的选择最终依赖于译者对具体语境的细致判断和灵活运用。语料库分析得出的规律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但不应盲目套用。译者需要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并结合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判断。
5. 总结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准确翻译联合国文件对于促进各国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联合国文件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策略,分析数据并归纳了多种翻译策略,为译者提供参考。
联合国文件中名词化结构的主要翻译方法包括:保持名词结构、词类转换、省略和句式重构。定量分析表明,虽然多采用保留名词形式,但在英语中以转化或短语型为主的名词化结构,词类转换策略使用更为频繁。
未来的研究可以构建包含更多最新文献的语料库,以更准确地反映当前的语言使用情况。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翻译工具的进步,其识别翻译细节的能力有望提高,以提升结果质量和减少人工工作量。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也有潜力应用于其他专业领域和语种的翻译研究,为深入理解跨语言转换规律提供思路。
基金项目
本文受到东华大学校级课程教学创新和教学能力提升培育项目《英语3》的资助。项目号114-03-000701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