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是以肠道功能紊乱为核心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习惯相关或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可伴有腹胀等症状,根据排便特征被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四个亚型[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以反复发作的腹泻、肠鸣、排便急迫感为典型特征,其发病率在亚洲儿童中高达12.4%,我国儿童IBS-D患病率超过40% [2],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该病不仅影响儿童睡眠质量与消化功能,还常伴随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障碍等并发症,对儿童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造成双重威胁。
IBS-D属中医“泄泻”“腹痛”范畴[3],其病机与脾虚湿热蕴结、三焦气机阻滞密切相关。湿热胶结难解,导致气行不+畅,《湿热病篇》所言“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则愈横”正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言“分消上下之势”为湿热病治疗之关键。分消走泄法作为温病学重要治法,通过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湿热,配合行气药物导邪外出,契合IBS-D湿热内蕴的病机特点。湿去热不独存,湿去气机条达,则疾病的治疗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果。现代医家基于寒地儿童湿热体质偏多的临床观察,进一步验证了该法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道敏感性方面的优势。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易致湿热内生,加之现代儿童饮食结构偏嗜肥甘、运动不足,湿热之邪更易稽留体内,成为IBS-D反复发作的潜在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紊乱(如产丁酸菌减少、致病菌定植增加)及免疫调节异常(Th17/Treg失衡)密切相关。本研究拟从分消走泄法理论出发,结合温胆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系统探讨其对小儿IBS-D的疗效,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 小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1. 小儿IBS-D的研究现状
现代医学认为,IBS-D的发病与多重因素相关,包括心理社会压力、饮食结构失衡(如高FODMAP饮食)、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感染后免疫激活、维生素D缺乏等。其核心机制涉及“脑–肠轴”失调[4],通过5-羟色胺(5-HT)信号通路、肠道通透性改变及免疫炎症反应等途径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研究显示,约37%~62%的IBS-D患者存在肠道通透性异常,且与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呈正相关。
目前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解痉剂(如匹维溴铵)、止泻剂(如洛哌丁胺)、及抗焦虑药物(如SSRIs)等[5],虽能短期缓解症状,但存在药物依赖(如解痉剂),且上述药物缺乏在儿童中的系统评价,且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故不适合儿科应用。中医药治疗IBS-D通过辨证论治,有针对性的配伍用药以减轻患儿症状,调理患儿体质,存在良好的疗效。IBS-D多因湿起病,基于分消走泄通过分化湿热、疏利气机、扶助脾运三层次论治IBS-D,具有一定的优势,利用特色的中医药方法、更能延缓病情进展、控制复发,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可参考的治法。
2.2. 小儿IBS-D的病因病机
中国医学古籍中没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但与本病临床症状相似的描述在历代文献中比较多见,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腹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6]。”《难经,五十七难》中:“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在元代《丹溪心法》有着“录食泻”的记载,其云“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物,才方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录食泻,经年不愈”[7];明代《万病回春》记载:“食积泻者,腹疼甚而泻,泻后痛减,脉弦是也。”因此IBS-D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病证范畴,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与“大肠泄”“痛泄”关系密切。
2.2.1. 病因
本病病因复杂,既有外感内伤之别,亦有虚实寒热之分。一为外邪侵袭,湿热蕴肠: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卫外不固,易感湿热时邪。湿热之邪壅滞中焦,困遏脾阳,致脾失升清、胃失降浊,水谷混杂而下。与肠道菌群紊乱、促炎因子(IL-6, TNF-α)升高导致的黏膜炎症密切相关;二为饮食不节,痰湿内生:嗜食肥甘炙煿等难消化的食物,加重脾胃负担,损伤脾胃,脾胃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湿不化聚为湿浊;而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湿愈难祛。内湿蕴结,酿湿生热,湿热壅滞肠道致泄泻。与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通透性增加、短链脂肪酸代谢异常相关。如《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8]。”三为情志失调,肝郁乘脾:小儿“肝常有余”,性情急躁,所欲不遂或学习压力过重,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肝脾不和则痛泻并作,长此以往,肝经郁热化火,火热下迫大肠,灼伤津液,肠道传导失司,可见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9]。”四为久病体虚,脾肾阳虚。小儿脾常不足,泄泻日久,脾阳受损,运化无力,水湿内停,虚实夹杂,症见大便溏薄、纳呆乏力、面色萎黄。久病不愈,脾虚及肾,致脾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煦,水谷不化,关门不固,发为泄泻。《丹溪手镜》曰:“脾虚,四肢不举,饮食不化,吞酸或不下食,食则呕吐,腹痛肠鸣,溏泄[10]。”五为禀赋不足,湿热体质:部分患儿因先天胎禀不足,或孕母嗜食辛辣,致湿热内蕴于胞宫,先天伏毒,后天稍有饮食不慎或外邪触发,湿热即壅滞肠道,发为泄泻。
2.2.2. 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为六淫、饮食、情志因素影响而致病,本病病机以脾虚湿滞为根本,湿热胶结为核心,焦气机壅塞为关键环节。脾虚为本,湿邪内生,湿热为标,三焦气机壅滞,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使水湿内生,湿邪久郁则化热,湿热互结,阻滞三焦气机,形成“湿阻则热生,热壅则湿固”的恶性循环。分消走泄法通过开上、畅中、导下分消三焦湿热,契合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
3. 分消走泄法理论探析
“分消走泄”法可追溯至《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11]。”其中苦燥、淡渗与分消中下二焦之法不谋而合;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创的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等方药,麻黄宣肺透湿、白术健脾燥湿的配伍,亦蕴含分消三焦湿邪之意;清代温病大家叶香岩于《外感温热篇》第7条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12]。”叶香岩提出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三焦气分湿热证,用杏仁开宣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厚朴畅达中焦气机,恢复脾胃运化;茯苓淡渗利湿,通利下焦,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下焦气化功能恢复。又创温胆汤作为“分消走泄”之代表方药,清代医家吴配珩提出“三焦辨证”学说,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以此为基础所创立的“三仁汤”亦为分消三焦之意。
小儿IBS-D,与湿邪关系密切。湿性粘腻重着,阻遏三焦气机,易与他邪合而致病,湿热合邪致病,如油入面,胶结难解。湿性黏滞随阳热升腾,上犯清窍而蒙蔽神明;热邪壅遏乘湿性趋下,阻滞胃肠腑气而影响下焦气化。二者交蒸致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形成“湿郁生热、热郁助湿”的病理循环。此证候与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湿邪困脾则健运失司,脾虚又致水湿内停,湿郁化热,终使病程缠绵难愈[13]。正如《本草通玄·卷上》所言:“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14]。”无湿不作泻,治湿当治脾,唯有脾旺湿祛,热难独存,气机得通,腑气通畅,水液代谢恢复如常,才能清浊得分,泄利得止。
手少阳三焦纵向贯通上、中、下三焦,为周身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它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只有三焦通利,气化如常,湿、痰、水饮之邪方有径可出[15]。湿热交蒸难化,单用淡渗利湿之品难以湿去热除,唯有使湿热病邪从上、中、下三焦分消而去。故以“分消走泄”之法,使弥漫三焦的湿热病邪分而消之,走而泄之,从而使三焦得通,气机得畅。“分”为分别之意,“消”为消除之意,分消法之要义有二:一者因势利导,遵循病邪传变规律,通过三焦分道祛邪。具体而言,在上焦肺,一则宣肺气以透邪外达,二则通调水道令湿浊下行;中焦脾胃枢纽则取辛开苦降之法,通过调和脾胃气机,燥湿相济促使湿邪燥化;下焦肝肾当施以淡渗通利之法,通利水道促进湿浊外泄。此法深合“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生理特性,使湿热之邪循上中下三焦不同路径消散,最终使气化复常。湿热两邪胶结,淡渗利湿之辈难以奏效,唯有使湿热病邪上、下分消而去。二为分解湿热,湿热合邪胶着难解,唯有二者分离,使湿去热不独存,方可解之。“走”有走动、流动之意,暗合“湿随气动”之意,“泄”指使病邪透达,“走泄”即通过疏调三焦气机,使湿邪与热邪分离,分而除之,以治疗邪留三焦之证[16]。用药多参照《外感温热篇》第11条中言:“具有流动之品耳”,类似厚朴、杏仁、温胆汤之枳壳等走而不守、行气宣散之品,转枢气机,使得气行则湿自除。利用“分消走泄”祛湿行气,一是借助“分消上下之势”法,治疗湿邪留滞三焦的病证;二是选取“开泄”药物,上焦取轻清辛香之品,如杏仁、白蔻仁、炒苦桔梗等,通过宣展肺气以透邪外达,正如叶天士所言“开上郁,佐中运”,使湿浊自卫表而解;中焦配伍辛开苦降之剂,如陈皮、厚朴、半夏等,取其“苦能燥湿,辛能通降”之性,通过斡旋中焦气机,令湿随脾运而化[17]。三是选择行气的药物,气行则湿化,如吴鞠通所述“急开支河”之要义,通过调畅三焦气机,使湿邪循三焦分消,使气机升降复常,湿热分道而走,自然邪去病解。
湿热秽浊之邪胶结三焦,阻遏三焦气化,蒙蔽清阳之窍而致清阳不升之证,皆可运用分消走泄法的辨证施治[18]。此法通过疏利三焦气机,使湿热分道而去,上焦得宣、中焦得运、下焦得利,契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治湿要义。经吴鞠通《温病条辨》系统阐发“分消上下之势”治则,至王孟英《温热经纬》完善“轻可去实”理论体系,该法已形成“宣上、畅中、渗下”的完整治疗框架。分消走泄法在温病学、脾胃病等领域广泛运用,已成为临床上湿热病证重要的治法。故文章从“分消走泄”法为切入点论述,探讨此法在小儿IBS-D中的临床运用,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4. 分消走泄法在小儿IBS-D中的具体应用
儿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核心病机为脾虚湿盛、肝郁气滞、湿热内蕴,导致肠道气化失司、传导失职。分消走泄法通过疏利三焦、祛湿化浊、调和肝脾,正契合该病“湿滞气阻”的病理特点。
4.1. 分消湿热,疏调气机
针对IBS-D湿热蕴结的基本病机,湿邪重浊,与热交蒸,两气相合,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胶着难解,弥漫三焦,治疗以“分消”湿热为主,辅以“走泄”气滞。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茯苓利水渗湿,生姜散水气降逆,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均为宣导之品,所以走泄也。若患儿伴有肛门灼热,下利臭秽,可合用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葛根升阳止泻,芩连苦寒清肠热,厚朴行气化湿,共奏分消湿热、调畅气机之效。亦可配合茵陈、滑石等渗湿之品,使湿热从二便分消。若兼气机壅滞,可佐以厚朴、木香行气导滞,仿《伤寒论》“辛开苦降”之法,通利三焦而止泻。现代研究显示,分消走泄法代表方剂如葛根芩连汤具有抗炎、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内脏敏感性的作用。温胆汤可通过上调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丰度,抑制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过度增殖,从而修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肠道炎症因子(如IL-6、TNF-α)以改善IBS-D症状[19]。
4.2. 消食导滞、健运脾胃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易致食积化热,加重脾胃湿热,加之脾主思,小儿学业繁重,过度思虑会使脾功能失调,出现脾气郁滞不行,脾失运化、脾不升清等病理改变,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湿邪内生,发为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所言:“……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20]。”而内生之湿邪又会反过来伤脾,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脾虚。分消走泄法通过消食导滞与健脾运湿结合,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症见腹胀腹痛、腹泻、大便黏腻等症状。治以温胆汤合保和丸消食化滞,辅以麦芽、鸡内金健胃,但需中病即止,避免损伤脾胃。湿热分消,脾胃健运。
4.3. 走泄肝郁,调和脾土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水谷入胃,经肝之疏泄得化,然小儿生理“肝常有余”,情志易动,情志失调,易致木旺乘土,肝脾气机运行阻滞,形成肝脾不调病机。肝脏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壅不运,运化水湿作用失常,湿邪内生,糟粕与水液齐聚而下,形成泄泻。引发等症状。表现为情绪波动后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肠鸣辘辘、腹胀等症状。分消走泄法以“走泄”肝气为核心,疏肝解郁与健脾益气结合,调和肝脾功能,选用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或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为基础,加佛手、郁金疏肝解郁,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若气郁化火,可佐丹皮、栀子清肝泻热;若湿浊壅盛,加苍术、佩兰芳香化浊。痛泻要方可抑制肠道平滑肌痉挛,改善脑–肠轴功能紊乱。此法疏肝不伤阴,健脾不留邪,契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治泻不调气机难取效”之旨,契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5. 医案举隅
患儿信息:男,9岁,2024年6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腹泻2年,加重1月。平素嗜食油炸食品及冷饮,西医诊断为IBS-D,服用益生菌及解痉药效果不佳。现症:每日便4~5次,便质黏腻,夹黄色黏液,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纳呆脘痞,口苦,夜寐不安,小便色黄。舌质红,边尖有芒刺,苔黄厚腻,脉滑数。西医诊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湿热蕴结证。治法:分消走泄,清热化湿。处方:温胆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竹茹10 g、麸炒枳实6 g、陈皮10 g、清半夏6 g、葛根6 g、黄芩6 g、黄连3 g、茯苓10 g、滑石10 g (包煎)、生薏苡仁10 g、仙鹤草10 g、焦山楂10 g、炒麦芽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忌食生冷、油炸食品。
2024年6月28日二诊:大便减至每日2~3次,质黏稠,黄色黏液减少,腹痛减轻,持续时间缩短,肛门灼热减轻。口苦减轻,夜醒次数减少,仍纳差,舌红,苔黄腻渐化,转薄黄,脉滑略数。湿热渐退,中焦脾运未复,兼有余热未清。前方去黄连防其苦寒,去滑石防利湿伤阴,加白术10 g健脾扶正。续服14剂,服法同前。
2024年7月11日三诊:大便成形,每日1次,无腹痛,无口苦,纳增寐安,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缓。湿热已去八九,转为健脾化湿、调和肝脾。以参苓白术散合四逆散加减:太子参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柴胡6 g、白芍10 g、麸炒枳实6 g、砂仁3 g (后下)、炒麦芽10 g、生薏苡仁10 g、甘草6 g。7剂服法同前。
随访半年,患儿未复发,大便每日1次,成形无黏液,腹痛未再发作;体重增加0.8 kg,食欲及睡眠正常。
按语 本案为儿童湿热壅滞三焦型IBS-D典型病例,病程迁延两年,首诊清热化湿,分消走泄。患儿嗜食肥甘生冷,湿热胶结中焦,症见便黏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典型湿热蕴结证。首诊选用温胆汤合葛根芩连汤,体现“分消走泄”治则:温胆汤分消湿热,清化痰热,调畅气机,针对口苦、夜寐不安等胆胃不和症状;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升发脾阳而止泻,配伍滑石、生薏苡仁利湿泄热,焦山楂、炒麦芽消食导滞,契合“通因通用”原则。二诊转健脾固本,防苦寒伤正,二诊时湿热渐退,但脾运未复,苔转薄黄示余热未清。去黄连、滑石防过用苦寒伤胃,增白术健脾益气,体现“祛邪不伤正”的治则。此阶段用药特点:湿热十去七八即减苦寒,防“过河拆桥”损伤脾胃阳气;焦三仙消食化积,兼顾患儿纳呆特点,符合“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理念。三诊调肝健脾,固本防复。三诊时湿热已去,转用参苓白术散合四逆散: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砂仁化湿醒脾,恢复中焦运化;四逆散调和肝脾,针对“土虚木乘”病机,预防情志因素复发。本案贯穿“湿热壅滞三焦”病机,初诊侧重中焦清热化湿,二诊恢复中焦运化,三诊疏调肝脾,体现三焦同治思想。药量动态调整,黄连从3 g减撤、滑石由包煎改去,展现“效不更方,中病即止”的用药智慧。严格忌口(生冷油炸)配合治疗,符合“三分治七分养”的中医养生观,患儿体重增加0.8 kg印证疗效。
6. 结语
小儿IBS-D的核心病机为湿热内蕴、气机失调。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易致食积化热,湿热胶结于中焦,阻滞脾胃升降功能,出现腹痛、腹泻、大便黏腻等症状。湿热之邪具有“湿性黏滞,热性炎上”的特性,易弥漫三焦,导致上焦肺失宣降、中焦脾失运化、下焦肠失传导,形成“湿热弥漫,气机壅塞”的病理状态。分消走泄法以“分利三焦、宣化湿浊”为核心,通过疏通三焦气机,使湿热从上焦宣散、中焦畅运、下焦渗泄,契合IBS-D湿热内蕴的病机特点。分消走泄法不仅针对症状,更注重纠正小儿湿热体质。寒地小儿因饮食肥甘厚味、气候寒冷少动,易形成湿热内蕴体质。通过温胆汤长期调理,可减少痰湿内生,恢复脾胃运化功能,降低IBS-D复发风险。此外,辅以饮食管理(忌生冷油腻)、情志调节(缓解焦虑)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巩固疗效。
分消走泄法通过分消邪气、走泄气滞,标本兼顾地解决儿童IBS-D“湿、热、滞”交织的病机,其灵活配伍与小儿体质特点相结合,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辨证精髓。“分消走泄”法通过温胆汤疏通三焦气机,结合祛湿、消食、疏肝等治法,通过温胆汤疏通三焦气机、分消湿热邪气,契合小儿IBS-D“湿热内蕴、气机失调”的核心病机。其“祛邪不伤正,通补兼施”的特点,既可快速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又能通过体质调理减少复发,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