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协同:陕西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The Synergy of Digital Finance and Traditional Finance: An Exploration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haanxi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探讨了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在陕西乡村振兴中的协同作用及其优化策略。通过分析陕西省乡村振兴中的金融实践,包括金融政策的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完善、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创新、特色金融产品的开发等,揭示了金融服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金融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能力。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推出,将进一步支持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new era,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goal for China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financial services play a crucial supporting role in this proces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ynergy between digital finance and traditional finance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it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practic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policies,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basic financial services, the supply and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financial products, the key rol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reveale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financial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nd blockchain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credit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The continuous introduction of new financial products will further support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文章引用:王艺颖. 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协同:陕西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8): 1-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8215

1. 引言

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来看,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从而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程度。同时,普惠金融理论强调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数字金融的发展正好契合了这一理念,通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使更多人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数字金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而传统金融则以其深厚的客户基础和丰富的产品经验保证了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也体现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实践价值。通过整合数字金融的技术优势和传统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推动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和普惠化,从而满足乡村振兴中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把握,旨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陕西省是西部重要省份,农业资源丰富,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探索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赋能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制订中的耦合作用及实践应用,有利于支撑陕西省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也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实证支持。

已有研究对数字金融、传统金融以及两者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数字金融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程度,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1] [2]。在传统金融方面,研究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传统金融机构是农民了解和接受新的金融产品的桥梁[3]。然而,关于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作用,已有研究相对较少。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两者在乡村振兴中的结合,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4]。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在陕西乡村振兴中的协同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

2. 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结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结合,不仅体现了金融创新的理论内涵,也符合金融包容性发展的要求。金融创新理论指出,金融服务的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结合正是金融创新的具体体现。同时,金融包容性理论强调金融服务应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和地区,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此外,区域金融发展理论也表明,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应结合自身特点,数字金融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实现金融发展跨越的新机遇。

2.1. 传统金融的定义、特征与二元性

传统金融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中心,依靠实体网点提供服务,其特点是稳定性高、覆盖面广、监管强。这种金融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差距。在中国中部地区,传统金融业的发展一直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但与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相比,金融业的改革相对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贷款行为往往受政策驱动而非市场驱动,导致资金严重错配,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增长。此外,传统金融服务的不发达加剧了农村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排斥问题。这些群体往往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服务,被迫依赖成本较高的非正规金融,从而加剧了农村和城市、正规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分化,扩大了发展差距[2]。因此,传统金融具有促进共同繁荣和解决发展不平衡的双重作用,既是现实的挑战,也是转型的关键。

2.2. 数字金融的定义、特征及优势

数字金融是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主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提供金融服务[3]。其核心特点是高效、普及、创新。数字金融通过线上平台和移动应用,可以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符合金融包容性理论的要求,即通过技术创新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特别是针对农村和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金融可及性。特别是在传统金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和落后地区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例如,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数字金融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升级,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而且显著促进了区域创业活动;这种影响在城市化率低、注册资本少的地区尤为突出。数字金融填补了农村和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空白,取代了传统的非正规金融供给,缓解了金融市场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金融资源市场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尤其有利于乡村振兴[5]

2.3. 两者在乡村振兴中的协同效应和相互影响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耦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要的协同效应[6]。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传统金融服务相对落后,数字金融的兴起为这些地区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根据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数字金融可以结合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当地金融发展的跨越,进而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引入数字金融,可以迅速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从而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7]。然而,数字金融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传统金融的基础。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这种结合体现了协同效应的理论,即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产生1 + 1 > 2的效果,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和合作社信用社,在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这些机构不仅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而且是农民了解和接受新的金融产品的桥梁。结合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机构在数字金融时代可以发挥新的角色,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同时保持与农村社区的紧密联系。例如,经常使用传统金融服务的当地村民将有机会了解金融知识。这是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和接受数字金融服务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传统金融的基础设施和网络,结合数字金融的创新性和便利性,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提升。这种合力不仅促进了金融服务的普及,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通过对陕西省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服务实践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发现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耦合优化方向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一方面,数字金融技术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满足了乡村振兴中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为金融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5] [6]。这种耦合优化方向不仅推动了陕西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陕西省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区域差异

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陕西省积极响应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综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政府引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明显,有效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人居、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这些举措使乡村振兴战略初见成效,区域间总体差距缩小[8]。根据陕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从2012年的0.478增长到2022年的0.706,进步明显,特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年增长率达到10.58%,表明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总体向好。目前,全省各地区发展仍不平衡。从陕北、关中到陕南三个区域分析,虽然三个区域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都在逐年提升,但陕北发展相对较好,关中次之,陕南发展速度最快,起点较低。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绝对区域差异的扩大,表明未来需要金融服务发挥作用,通过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和资源配置来缩小这种差异[9]

4. 金融服务在陕西乡村振兴中的实际应用

4.1. 完善金融政策和基本金融服务

在陕西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和组织体制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三农”政策措施,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加快农村的全面发展[11]。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省内主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设立了专门的农业金融部门,重点开发和提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还激励金融机构通过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陕西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重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完善,致力于将金融服务向更广泛的农村地区延伸[12]。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措施,扩大了农村居民获得和利用金融服务的渠道。陕西省在所有行政村推广农村支付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民金融交易更加便捷,有效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的融合。以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为例,该县通过引入数字金融技术,建立了农村信用信息平台,整合了农户的信用信息,为农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该县还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针对农业产业的特色金融产品,如“苹果贷”、“猕猴桃贷”等,有效支持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陕西省设立了近万个“农民提现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服务点,极大地便利了农村居民的日常金融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农民对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和使用频率。这些服务点在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同时,积极推广金融知识,增强农村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陕西省还定期开展“黄金福利工程”、“金融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确保农民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获得必要的保护和支持。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金融服务在农村的渗透率和效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基础[13]

4.2. 金融资源供给与创新

在陕西乡村振兴进程中,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陕西省大力加大农村信贷投资力度[14]。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灵活运用再融资、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我省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截至2022年底,涉农贷款余额大幅增长,金融资源向农村有效流动。

金融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实施面向农业生产全周期的金融支持战略,为种植、仓储、流通等环节提供专业化金融产品。陕西省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中的独特经验在于,将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两者在金融服务中的优势。一方面,通过数字金融技术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普及程度;另一方面,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保障了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种结合模式不仅符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些金融产品通过为特定农业链条提供金融保障,促进了区域农业现代化升级。金融创新不仅限于传统的贷款产品,还包括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开发的金融解决方案,如基于交易数据的流动贷款,大大增强了金融产品的可及性和实用性。例如,针对苹果和猕猴桃等特定农业产业链的信贷产品已经推出,包括“防冰雹贷款”和“冷藏贷款”,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特定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还探索了生物资产动态评估和浮动抵押模式。这些创新金融产品有助于盘活农村蛰伏资产,提升农村蛰伏资产的金融属性,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通过这些金融资源供给和创新举措,陕西省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强了农业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整体发展[15]

5. 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耦合优化方向助力陕西乡村振兴

5.1. 金融服务战略支持区域均衡发展

在陕西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金融服务的核心目标之一。针对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差异,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战略至关重要。首先,金融机构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通过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如低息贷款、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等,刺激当地的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增设服务网点、推广手机银行平台等,确保金融服务的全面覆盖。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金融可及性,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行经济活动,从而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再次,金融机构还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推出专门的金融产品,如特定农产品保险产品、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等,支持当地产业的成长和升级。这些特殊的金融服务可以直接支撑地方经济的核心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最后,应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通过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和研讨会,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金融服务进行生产投资和风险管理。此外,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通过数据共享和政策协调,准确识别各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风险,制定更有效的金融战略。通过对陕西省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服务实践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发现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耦合优化方向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一方面,数字金融技术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满足了乡村振兴中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为金融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种耦合优化方向不仅推动了陕西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些举措不仅可以增强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金融的力量促进陕西省区域均衡发展,使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

5.2. 深度融合数字金融科技

在陕西乡村振兴过程中,数字金融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是提升金融支持效能的重要途径。首先,数字金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和效率。通过推广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服务和数字钱包等技术手段,使农村居民更容易进行金融交易和管理他们的财务。这不仅减少了地理和时间限制,而且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第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进行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通过分析农民的生产数据、消费行为和信用记录,金融机构可以建立更可靠的信用评分体系,提供更符合农民需求的信贷产品。这种技术驱动的信用评估方法不仅可以降低贷款违约风险,还可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第三,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通过区块链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实现更安全、更防篡改的交易记录,减少金融欺诈和信息不对称,增强农民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区块链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产品的追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第四,数字金融技术还可以支持小额保险、众筹、P2P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

这些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地区小而分散的金融需求,提供更加灵活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例如,小额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针对自然灾害、疾病和其他风险的低成本保险产品,减少他们的经济损失;众筹和P2P贷款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农村创业和就业。实现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科技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金融服务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支持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城乡金融服务的均衡发展,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6. 总结

本研究探讨了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在陕西乡村振兴中的协同作用,发现两者的有效耦合可以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研究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效率,弥补了传统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不足,而传统金融的稳健性和信任基础为数字金融的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两者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发展。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范围有限,未能全面覆盖所有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

总之,陕西省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中的实践表明,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充分挖掘和推广陕西省的独特经验和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共同推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数据收集范围,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策略。通过不断研究和改进,可以更好地支持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旭生, 何德旭. 数据驱动的金融创新: 数智管理视角下的价值创造[J]. 新金融, 2025(6): 46-54.
[2] 王一凡.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 2025.
[3] 徐伟祁, 谭卓敏, 柳松. 数字普惠金融、资源要素配置与农业农村现代化[J]. 统计与决策, 2025, 41(11): 139-143.
[4] 姚升, 吴国松. 科技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19(2): 1-8.
[5] 王红娟.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 转型逻辑与实践路径[J]. 热带农业工程, 2025(4): 1-5.
[6] 陈秉月, 陈秉廉.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的机制创新研究[J]. 山西农经, 2025(10): 142-144.
[7] 柳长青, 洪慧. 共同富裕下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村高质量发展: 内在逻辑、障碍与推进路径[J]. 中国集体经济, 2025(17): 117-120.
[8] 陈魁.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与突围路径[J]. 中国经贸导刊, 2025(10): 109-111.
[9] 谢巧燕, 张艺蒙, 王昱崴. 金融资源配置水平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J]. 征信, 2025, 43(3): 84-92.
[10] 徐敏声. 财政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 今日财富, 2025(11): 34-36.
[11] 魏龙飞. 中央“三农”政策宣讲走进陕西镇巴县[J]. 农村工作通讯, 2025(10): 15.
[12] 蒋丽省. 振兴乡村经济的新型金融服务改革[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 35(14): 208-211.
[13] 刘佳, 白云凯, 麦郎群宗. 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 2025(16): 9-12.
[14] 黄雯馨, 王浩浩, 曾维莲. 农村金融与科技进步效应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5(9): 52-55.
[15] 汪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山西农经, 2025(11): 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