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难治性面瘫又称顽固性面瘫,多为周围性面瘫日久迁延不愈,或起病时面神经损害较重,长时间不愈,仍遗留较严重面神经损伤症状,常表现为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等,甚或出现面肌联动、倒错、面肌萎缩、面肌痉挛、鳄鱼泪等。现代医家对难治性面瘫的病程界定仍有争议,大部分将病程2个月以上不愈者,称为“难治性面瘫”。本病因其病位及歪斜症状,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尚缺乏特效药,以口服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手术为主,但仍有耐药、手术并发症等问题。中医针灸是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火针、排刺、刺血、滞针提拉、艾灸等针灸相关方法在治疗该病上疗效显著,本文就近年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的诊治思路进行归纳整理,现综述如下。
2. 陈年痼寒,寒者热之
《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筋,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寒则筋急……”。面瘫多由寒邪侵袭,致使面部筋肉拘紧挛急而发病,治当寒则热之。正如明代医家龚居中所言:“若年深痼疾,非药力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火有拔山之力”。
2.1. 火针
其中借助火力最直接的就是火针,将针身置于酒精灯火焰中加热至针身发白,迅速刺入选定穴位,迅速拔出。火针是在针灸机械刺激的基础上,借助火焰的温热之力,行气活血,鼓舞面部经脉之气,使筋肉被经气更好地濡养而恢复其功能。全剑[1]用火针治疗顽固性面瘫55例,患者全部有效,其中痊愈患者24人,占43.64%,显效率78.18%。赵金荣[2]火针治疗难治性面瘫48例,第一疗程为10次治疗,每日1次,后改为5次针灸为1疗程,隔日1次,4个疗程后,治愈率58.34%,总有效率为91.67%。冯维琪[3]等采用毫火针点刺上、下眼睑,治疗难治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患者80例的研究中,总有效率为91.2%。治疗后患者患健侧眼裂差显著减小、患侧眼轮匝肌肌力恢复明显。火针能直达病所,其结合了针刺的机械刺激与火焰的热刺激,可催动气血,疏通经脉,并有借火助阳的作用。针身热力对周围组织产生可控性灼烧,能改善组织的水肿,加快血液循环,促使神经重新修复再生[4]。
2.2. 温针灸
灸法作用广泛,其可温散通行,亦可泄浊补虚,具有行气通络、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拔毒泄热等作用。《医学入门》言:“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难治性面瘫病程迁延日久,常规针刺疗效不佳,应借助艾灸温热之力而攻拔之。王双艳等[5]于听宫、翳风穴处针刺得气后,截取2 cm左右长度的清艾条点燃一端,将点燃的一端靠近皮肤插入针柄后施灸三柱,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68%的对照组。李春雨等[6]使用针罐结合在翳风穴针刺得气后在针尾处插上长约2 cm的清艾条,拔针后于面部肌肉瘫痪处,使用闪罐法,至所拔部位皮肤泛红为度,治疗组有效率为90%。刘金等[7]于双侧足三里穴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插入2~3 cm长艾条施灸3壮,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3.5%、87.0%,同时能明显降低患者机体Ig G、Ig A、Ig M水平。
2.3. 麦粒灸
麦粒灸热力深透,温通力强,具有消炎、镇痛的功效,可调节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系统功能[7]。因其与皮肤接触密切,温热能直接刺激腧穴,可发挥温经散寒、益气通络的作用。徐学妍等[8]于手足阳明经取穴施灸,用线香点燃艾炷后待其燃至底端仅剩1~2 mm或患者感觉烫热时迅速移开艾炷,每穴灸5壮。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
2.4. 其他灸法
张彤等[9]认为,重灸翳风穴可升高T辅助细胞CD4、T淋巴细胞CD3的含量,纠正CD4/CD8比值,从而起到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而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恢复。宁晓军等[10]采用隔姜灸辅助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90例,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88.89%。隔姜灸中姜汁、艾火相辅相成,使其温热透达之力更强。梁丽嫦等[11]进行难治性面瘫热敏灸与隔姜灸的治疗疗效对比,结果两组症状积分均提示患者显著好转,热敏灸组愈显率为75.00%高于隔姜灸44.00%的显愈率。且热敏灸组能有效改善肌电图异常率(P < 0.01),两组面神经电图患侧口轮匝肌、眼轮匝肌波幅均较前下降。
综上,火针、温针灸、麦粒灸等借助火力的针灸方法,其适用于因风寒引起的,或治疗过程顾护不当而受寒的难治性面瘫,通过寒者热之的中医治疗思路,祛除面部痼着之寒,邪祛则病消。
3. 调和阴阳,温阳补虚
《黄帝内经·素问》“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古代医家认为面瘫早期病因为体内阳气不足,腠理开泄,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所致。难治性面瘫病程迁延日久,阳虚而无力祛邪,外邪稽留不去,导致面部气血瘀滞,肌肉与经筋失养而弛缓不收[12]。《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柔则养筋。”也表明经筋的功能、运动有赖于阳气的温煦及荣养。郑海峰[13]使用调和阴阳针法,在常规选穴基础上,加患侧水沟、承浆两穴,水沟穴从下向上斜刺,针后艾炷灸3~5壮、承浆穴斜刺,针后用艾条温和灸5~10 min,治疗后,患侧肌电图的面部神经传导潜伏期和瞬目反射潜伏期显著降低,面部神经传导波幅有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双侧面部统计学差异消失。水沟穴为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交会穴,承浆穴是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交会穴,灸其两穴能沟通阴阳气血运转,促进面部气血运行通畅,阳气上达头面而纠偏。
名中医吴清明教授[12]认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旺,且《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称足三里此穴:“治病万端,有白术之强,有桂附之热,有参茸之功,有硝黄之力。”《黄帝内经》又言:“三里者,理三焦之气血也”。故吴老在面部基础穴的基础上,取手三里、足三里,使用温阳助动针灸法,针刺这两穴可使手足阳明的气血充盛,并通过艾条的温热之力,补充阳气,促使阳气通过手足阳明之脉上达面部,达到温阳补虚、助动启瘫的功效。
冯维琪等[14]使用改良的“烧山火”热补针法针刺治疗,以达温阳散寒,助气行血,瘀去症除之功效。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指数、多伦多分级、患健侧眼裂差等改善显著,观察组有效率为90.0%。冯维琪认为此针刺手法对气虚血瘀型面瘫病人疗效显著。
针对阳气不足,阳气不能上达头面而致的难治性面瘫患者,可以采用以上等温阳补虚方法调整、平衡阴阳,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 久病必瘀,祛瘀生新
《黄帝内经》的论著中,涉及刺血疗法的篇章多达1/4,在这些关于刺血疗法的论述中认为不仅实证可刺血,虚证也并非不是刺血疗法的通应症,首先提出了虚症应用刺血疗法的依据。如《素问·血气形志》中曰;“凡治病先去其血,然后泻有余补不足”。而难治性面瘫迁延日久,病程缠绵,多瘀、多虚,邪气瘀滞,久病入络,而“络脉以通为用”,故应刺血通络以“出恶血”,通经活络,濡养经筋。正所谓“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瘀血祛则新血自生”。
西医认为,难治性面瘫的放血穴位,大多位于面神经干分支上,通过刺络放血能减轻局部水肿、改善微循环、促进面神经修复再生。
曾蕾等[15]对68例难治性面瘫进行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的观察,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7.65%,低于观察组91.17% (P < 0.05);治疗后对照组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有所改善,但仍显著低于观察组。曾蕾等认为,针刺结合刺络拔罐可改善面部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的收缩与扩张,增加局部微循环血流量,从而改善面瘫患者临床症状。陈武将[16]指出,刺血疗法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血浆中纤维蛋白及血栓溶解产物D-2聚体含量,降低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容。并可使各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显著增快,且血管阻力明显下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増加局部组织的氧供,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刺激体内分泌出治痛物质而减轻疼痛感。李曼曼等[17]在面颊部、耳垂前方半寸处,采用三棱针针刺放血约5 mL,治疗1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肌电图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时间也明显恢复。殷夕冉等[18]对78例面瘫患者进行电针透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88.5%,9例无效病人5例为老年患者,2例为早期失治误治者。殷夕冉等认为刺络拔罐能促进局部筋络气血运行,从而濡养经筋,促进面部筋肉恢复。覃斯妤等[19]将顽固性面瘫患者分为采用放血、热敏灸的观察组,和采用针刺、热敏灸的对照组。治疗2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动态观症状、静态观症状、以及提高患者面部功能总评分更明显。张虹教授[20]传承川派著名针灸学家杨介宾教授刺血思想,针对顽固性面瘫形成了“睑–鼻–颊–口”黏膜放血疗法。“睑–鼻–颊–口”黏膜放血部位均以点刺法为主,区别仅在于单针单次点刺或单针多次点刺,放血量强调“中病即止”,不能因未见出血而频频刺之。如出现流血不止者,可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而对于面部淤血阻滞,络脉不通的面瘫患者,采用刺血治疗思路,使恶血出,经脉通畅,则新血自生,疾病向愈。
5. 在筋守筋,以筋诊病
面瘫病位在筋,“病在筋,调之筋”,以局部筋经取穴即可。《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载:“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口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难治性面瘫以气虚为本,正气不足,不宜施加强力刺激,应予轻刺、浅刺,经筋刺法中透刺、排刺的治疗原则即为轻浅针刺。轻浅刺激也符合针刺补法的操作要求,同时能够起到补虚的作用。
5.1. 透刺、排刺
马坤琴等[21]观察发现,经筋刺法组总有效率为95.8%,相比于常规针刺,其不仅能较大程度地改善面部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情绪,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使患者能恢复正常的社交活动,提高幸福指数。倪丽伟等[22]通过经筋刺法为主治疗43例面瘫患者,以患侧面部肌群的排刺和经筋透刺为主,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为97.67%。滕秀英等[23]运用经筋排刺为主,于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行一针,排列成3~4排(针数以患者面部面积大小而定),治疗4周后在普通电针基础上采用经筋排刺治疗难治性面瘫疗效显著,明显优于普通电针组。邓越等[24]采用透刺法联合颈阔肌经筋、口轮匝肌排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观察组愈显率为66.7% (20/30)、总有效率为90.0%。邓越等认为透刺进针角度 ≤ 15˚,接近沿皮刺,且针身因自重,能随患者呼吸、躯体活动而震颤,从而增加刺激量,能更大程度激发针刺直径内的神经肌肉活性,且针对患部筋肉,气至病所。
5.2. 滞针提拉刺法
滞针提拉刺法是先将针柄沿着一个方向捻转使得肌纤维缠绕于针体,再沿针柄方向牵拉,使皮肉发生移位,此复合手法能增大肌纤维与针体的摩擦,引起肌纤维的收缩,增强针感,加强疏经通络之功,可达催气、纠偏之效。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25]治疗难治性面瘫重视滞针提拉、点按、巨刺等手法,是龙江医派循证针灸实践的优势技术。丁玉菊[26]等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选取部分经筋处穴位施以该手法,治疗6周后,肌电图结果显示,滞针提拉刺法能提高患者健侧口轮匝肌、颧肌和额睑肌的肌电图波幅比值;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23.1%显著高于对照组3.7%,且能缩短病程。冯颜庆等[27]在透刺的基础上,选取颊车透地仓、四白透地仓、阳白透鱼腰3组腧穴采用滞针提拉法,观察组治愈率为56.7%,远高于对照组20.0%。冯骅等[28]将两组均取患侧口禾髎、夹承浆、地仓三穴,观察组采用滞针牵拉法,对照组行平补平泻法。观察组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率为87.5%,优于对照组的67.9%,证明口三针滞针牵拉法是治疗难治性面瘫口角歪斜的较佳方法。杨骏教授[29]认为难治性面瘫面部肌肉瘫痪过久,患部肌肉力量退化,若要使其恢复正常位置,应当为其提供一个动力,滞针提拉手法刺激量大,且能牵拉筋肉,能有效刺激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还可改善肌肉血液供应,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6. 久病必虚,健侧取之
难治性面瘫,病程迁延,久病必虚,患侧因气血阻塞不通,局部组织功能遭受损害,若再针患侧可能加重组织的损伤,或使神经生长错位引起鳄鱼泪综合征;或使神经刺激太过导致面肌痉挛;或使机体修复过度而发生面肌联带反应[30]。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陆氏针灸”流派[31]也认为在发生难治面瘫时,需改变原来治疗方法或手段。因长时间反复刺激同一批穴位,容易引起局部的组织纤维化、钙化,进一步形成肌肉粘连、神经生长错位等。从而阻碍血管流通、神经传导,导致面肌萎缩、痉挛、联动等面瘫后遗症症状。张晓阳[32]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刺健侧相应穴位,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达90.0%,且未发生面部倒错现象。宋箱[33]在火针的基础上,治疗组联合巨刺法治疗。其治疗组总有效率87.5%,且神经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难治性面瘫以气虚为本,疾病迁延不愈,正气耗损,针对明显气虚患者,治疗应采取轻浅刺激等针刺补法的操作手法,使用透刺、排刺、滞针提拉(取穴少)、甚至于健侧取穴等针灸方法,在不伤正气的基础上纠正面瘫。
7. 讨论与展望
综上,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的诊治思路和技术手段多样,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根据个体化差异,辨证论治,选择属于每个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针灸对于难治性面瘫的优势在于:1、借助火力,祛除陈年痼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水肿、粘连、挛缩、钙化及缺血等。2、调和阴阳,温阳补虚,使经筋得受阳气的温煦及荣养,助动启瘫。3、刺络放血,祛瘀生新,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面神经修复与再生。4、在筋守筋,直达病所,松解粘连,增强刺激,牵正纠偏。5、久病必虚,健侧取之,避免反复刺激患侧,而导致局部机化、纤维化,造成肌肉萎缩、口眼联动等面瘫后遗症。但仍有诸多不足,本病的病程诊断时间都无法统一,且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明确,针刺的深度,穴位,刺激量的大小,留针时间等因素缺乏统一的标准,无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笔者认为应当在今后的研究中,着力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研究,以探究不同证型的患者,使用不同的针刺或针灸结合等的临床差异、有效率,以及不同疗法的具体作用机制,以便更精确地为难治性面瘫标准性治疗,提供有效证据。
基金项目
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ZD202223;江苏省中医院高峰学术人才培养资金资助项目:y2021rc0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