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驱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Driving High-Quality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摘要: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探讨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在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与对策。文章首先论述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作用,包括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产业升级以及促进基础设施改善。随后,文章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旅游项目同质化、产业融合浅层化、开发主体与本地村民的利益失衡、生态与文化系统承压以及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重塑开发模式、深化产业融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生态与文化可持续性、升级基础设施与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explores the rol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First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cluding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fiv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homogenization of tourism projects, shallow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 imbalance of interests between development entities and local villagers, pressure o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s, and shortcomings in infra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five aspects: reshap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deepening industry integration,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interest connection, strengthen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logy and culture, and upgrading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aim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paths for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文章引用:法静.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驱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8): 246-251.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8240

1. 引言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传承乡土文化。乡村地区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资源,村旅游已经实现休闲、康养、度假、研学等多元业态发展,这些资源是乡村独有的魅力,也是驱动乡村发展的资本。近年来,国家层面通过《“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国家鼓励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和改善乡村环境的重要引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2. 旅游资源开发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1. 增加农民收入

“资源激活与价值转化”以资源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为理论基石,将乡村容易被忽视或低效利用的自然景观、农耕文化、古村落建筑、民俗风情、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技艺等资源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给乡村创造经济价值源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涉及景区、民宿、农家乐、农事体验、研学旅行、康养度假、文创产品等,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例如导游、服务员、清洁工、物流运输工、手艺人、售票员、安保岗位等,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吸引本地居民返乡创业[1]。莫干山民宿集群的建设带动当地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大量的青年返乡创业开办民宿,直接带动了村民致富和集体增收。游客采摘购买农产品、农民销售土特产,可以让农民的农产品实现变现。

2.2. 带动乡村产业融合与结构升级

以产业融合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为理论基石实现乡村产业融合与结构升级,其内涵涵盖横向、纵向与交叉三个维度的融合。横向融合体现在旅游业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纵向融合表现在农产品种植、手工艺品制作、营销、电商、物流等,交叉融合是与文化创意产业、健康产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等深度融合,实现了农文旅康体综合体等新业态。农产品从论斤销售变成论体验销售,农民可以把果园打造成乐园,例如山东烟台有的樱桃园推出果树认养和直播监控,单价直接翻升。农民可以把农田打造成景区,例如江西婺源打造了油菜花海,游客进入农田要购买门票,农户收入超出种粮收益。村民可以把手工艺产品的销售变成手工艺体验课,例如一个苗绣荷包仅售卖20元,变成非遗工坊体验课可以售卖198元,既提高村民收入又提升了游客体验。

2.3. 基础设施跨越式升级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道路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全面翻新、平整修复、升级改造。很多落后的乡村实现了24小时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实现统一处理,公共卫生设施修建,方便了游客和村民,大大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后建设的景区、度假村、民宿等都需要智慧化管理平台,5G网络的覆盖是必须具备的条件,5G网络的全面覆盖让村民实现了上网自由。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使得村庄的环境卫生有效整治,路边绿化美化,村庄风貌大大提升,整体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生活和游客的旅游环境。乡村医疗点、信息咨询中心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让乡村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3.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资源开发同质化

乡村旅游项目普遍存在盲目复制,缺失当地特色。古镇和古街批量建设,白墙黛瓦、青石板路等仿古元素泛滥,缺乏文化辨识度。景区内的商铺都售卖烤肠、奶茶、小商品,活动主要是美食节,导致游客人均消费低。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超50%的乡村旅游景区存在景观雷同和活动项目重复的现象。众多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缺乏本土资源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和古村落文化被忽视,未能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只考虑短期收益,忽视了长期品牌的培养。云南的哈尼梯附近扎堆建设了大量的观景酒店,严重破坏了农耕文化景观的连续性,使村庄失去差异化竞争优势,游客重游率严重下降。

3.2. 产业融合浅层化

目前乡村智慧旅游尚未全面覆盖,AR导览、虚拟农事体验等技术的应用未全面落实,还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多数乡村旅游项目仍停留在“看风景、吃农家菜”的基础模式,游客体验链条短且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项目中大部分农产品交易,仍停留在“现摘现卖”的初级阶段,未打通产业链的增值环节。陕西某蜜桃产区虽发展了采摘游,但游客摘桃后仅以市场价购买鲜果,既没有将蜜桃加工成桃酱、桃酥等衍生品,也未设置“蜜桃罐头制作体验工坊”,更缺乏统一的品牌包装和线上销售渠道。文旅割裂让传统文化沦为“表演道具”。不少乡村将传统文化简化为“走流程式展示”,导致文化内核的失真[2]

3.3. 主体利益失衡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资本主导的开发模式,容易产生利益偏移。乡村就业结构边缘化,在民宿集群中,本地村民大部分从事的是保洁、保安、收银等岗位,管理层大多都是外来人员。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未建立完善的利润分配制度,使得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没有充分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如瑶里古镇突然设卡收费,未建立村民回馈机制,直接影响村民出行自由与经营收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村民话语权弱化,湘潭调研显示,湘莲产业链中农民仅参与初加工环节,高附加值环节被外部资本垄断。

3.4. 生态与文化可持续性危机

乡村旅游过度开发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古镇开发盲目追求大规模建设与商业利益,对文化遗产过度改造与破坏,农业产业为提高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生态平衡。民宿污水直排会导致湖体TP浓度超标,引发蓝藻爆发,严重的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传统文化商业改造,导致文化失真,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超越了生态和文化的承载力,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对破坏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行为未能及时制止与惩处,导致问题日益严重。

3.5. 基础设施与服务短板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支撑,但目前仍有众多乡村基建不足、服务滞后。在交通方面,仍有部分山区景点到达干线公路没有修建公路,游客到达乡村旅游景点交通不便,影响了游客出游意愿和旅游体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酒店民宿的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疾控中心抽检报告指出乡村民宿微生物超标率较高,很多民宿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影响游客体验。乡村旅游项目数字服务不完善,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降低了游客满意度。

4.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 重塑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前建立文化基因库,系统的采集非遗技艺、方言歌谣和传统习俗等文化。例如浙江的《千村故事》收录了大量的民俗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文化素材。将这些传统文化创新设计和策划,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独特旅游IP,安吉的稻田美术馆以稻田为背景,融入了动漫元素,打造了具有田野气息的独特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空间管控措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不受破坏。例如黄山宏村实行的双红线制度,划定了生态保护区红线,在文化核心区域内对建设的容量和人口密度进行限制区域,保护了历史文化风貌和优化了空间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才可持续发展。

4.2. 深化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要构建农旅、文旅、数旅的深度融合,延伸价值链,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农旅融合方面,将农业与旅游结合,将农作物深加工变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发展产业园区,不仅销售农产品,同时在农田开展研学活动,让村民为游客讲解农作物生长过程。例如四川蒲江丑柑基地开发了果酱DIY工坊,游客可以制作果酱,体验农事,丑柑的次级果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也提升了游客体验和参与度。

文旅融合方面,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打造非遗主题旅游路线、非遗体验工坊、非遗节庆活动等,在景区内可以建设非遗集市、传统戏剧展演,让游客在游玩时充分了解体验和传播当地的非遗文化。贵州雷山的苗绣工坊充分结合了《苗族古歌》开发了剧情体验,游客不仅可以学习苗绣还能通过剧情了解苗绣的文化故事。游客学习苗绣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苗绣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也给工坊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数旅融合方面,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乡村旅游必须要将数字技术与旅游相结合。建设数字孪生村落,用数字技术还原乡村场景,开发虚拟农事体验,让游客可以通过虚拟技术体验农事活动。江苏沙家浜的云稻梦项目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了虚拟稻田场景,游客可以在虚拟场景中插秧、收割体验农事,这一项目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拓展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

4.3. 创新利益联结

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必须要解决利益分配失衡的问题,让当地村民可以获取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推出资产联合模式,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让农户等资产入股乡村旅游项目,农户成为项目的股东按入股比例分红。浙江余存就是按照这一模式,旅游项目盈利后,农户每年都可以分红,增加了农户的收益。将当地的商户与农户组织起来,一起运营旅游项目,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实现产业联营。合作社负责旅游项目的规划、管理、营销,可以降低个体经营的风险,提高运营效率。陕西袁家村的合作社统一运营餐饮街,制定了统一的菜品标准和服务规范,对商户统一管理。商户毛利率的30%给村集体,村集体利用这些资金对村里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改善餐饮街的环境,实现了村集体和商户的协同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针对当地村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养新农人。让村民学习抖音直播、民宿管理、导游服务,提高村民的工作能力。云南腾冲的村民通过培训,有的村民开办了民宿,有的村民抖音直播销售农产品,村民们掌握了相关技能,增加了经济收益,还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政府要制定符合当地的旅游项目收益分配指引,保障村民的利益,强制企业将利润的20%用于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例如建设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和提供养老补贴等。这一措施可以保障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还可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增强了村民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生态与文化可持续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前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对开发环境进行严格的影响评估,识别敏感区域,对水源地、珍稀物种栖息地、生态脆弱区设定保护红线。对村庄科学测定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最大游客承载量,并根据游客量制定合理方案,避免超负荷运行。对村庄各区域明确划分保护区、生态缓冲区、适度开发区、传统利用区。利用生态建筑技术建设接待设施,采用本地材料和传统工艺最大限度降低生态足迹。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村庄旅游项目的照明、供暖、热水供应。村庄里建设雨水收集系统,严格管理污水排放,建设生态污水处理设施[3]。村庄道路两边间隔两百米建设一个垃圾分类点,不同的垃圾桶标注好垃圾类型,鼓励游客自带水杯和洗漱用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景区内推广使用电瓶车、自行车和徒步等低碳出行方式,设置到达景区的旅游巴士专线,鼓励游客乘坐公共交通。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同时要保护文化遗产,保持人文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政府要鼓励支持乡村地域特色、农耕文化、手工艺等传承发展,并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4]。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将生态资源和生态文化变成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发展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多种新业态[5]。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要确保当地村民可以参与到旅游项目的规划和管理,收集当地村民的意见反馈。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村民可以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并分享经济利益,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本地文化。

4.5. 基建与服务升级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升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将智慧化和标准化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础,明确建设智慧化管理平台,景区实现智能导览系统、智能预订系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制定服务标准,严格规范餐饮卫生、住宿服务和导游服务等方面。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做好基础网络建设,发展旅游项目的村庄实现5G网络全覆盖,搭建乡村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和游客投诉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打破信息孤岛,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各个景区、各个部门、各个旅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同时要对游客的个人隐私严格保护,定期安全监测。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智慧服务,大部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操作有困难还需要工作人员的帮助,所以一定要设置人工服务窗口,提供人工购票、咨询等服务,开通电话预约,方便老年人预订门票和酒店住宿等。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和游客需求的不断提高,智慧系统和规范标准需要定期评估优化,智能导览的内容随时更新。旅游企业要定期培训员工,提升工作人员在智能化操作和标准化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引进复合型人才。

5. 结语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作为连接乡村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重要纽带,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特色化、融合化、共享化、可持续化和智慧化的发展路径,将乡村旅游真正打造成为传承乡土文化、优化乡村环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幸福产业。未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需进一步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强化科技赋能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让村民真正成为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最终实现“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愿景,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元花, 陶海秀.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J]. 当代农机, 2025(5): 54-54+57.
[2] 刘枫柯.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演化研究[J]. 乡村科技, 2024, 15(2): 58-61.
[3] 陈至娴.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保护路径分析[J]. 山西农经, 2024(13): 163-165.
[4] 龚晨杰, 刘中秋, 文军.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 现代农业研究, 2025, 31(1): 54-57.
[5] 刘瑞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5(2):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