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人体膝关节中,最大的软组织结构即为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 IPFP),其具有丰富的血管化和神经支配,是已经被证实的膝关节疼痛的一个重要来源[1],相关研究表明,这一组织既可以在膝关节力学特性中发挥功能,也可充当创伤后修复细胞的储备库。髌下脂肪垫损伤(infrapatellar fat pad injury, IPFPI)的典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膝前部区域疼痛以及膝关节伸展功能障碍,病情进一步进展患者可出现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降低、跛行等症状[2]。膝关节作为人体下肢重要的运动枢纽,其生理结构复杂精密且承担着运动与承重的双重功能。由于日常活动中该关节面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导致其成为人体运动系统中退行性病变和创伤性病变的高发部位。然而在膝关节的疾病中,人们常常忽略该处引起的疼痛。既往的研究认为缓冲和润滑是IPFP的唯一功能,但是最近的研究确定该组织是炎症和纤维化反应的关键局部调节剂,这些研究提示膝关节的疼痛与脂肪垫的损伤有关。目前西医对于髌下脂肪垫损伤大多采用标准化康复训练方案或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无论是传统的手术摘除或者是关节镜微创手术,对于髌下脂肪垫损伤的患者来说都有较高的风险性,且费用不菲,患者一般会产生抵触心理;而药物干预对于髌下脂肪垫损伤疾病效果相对局限,主要表现为对疼痛症状的缓解作用,治标不治本,从长远来看未能对关节退行性改变进程有明显的延缓作用,所以在现代临床治疗中,大多数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手段。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于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多元化治疗体系,涵盖推拿手法、针灸、针刀、中药热敷与离子导入等,这些治疗方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近年的研究发现,中医外治法对于IPFPI的保守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并且安全、便捷、患者痛苦较小、临床操作可行性高等优点。本研究发现,利用针刺疗法以及中药熏蒸疗法对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新方法,现将报道如下。
2. 资料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24年1月~2025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60例符合IPFPI诊断标准的患者,遵循随机、单盲的对照原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依次编号,每一编号对应一随机数,预先从随机数字表任意一处查出60个随机数,遇到相同的随机数则去掉,再将随机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编秩,依次为1~20号为针刺组,21~40号为熏蒸组,41~60号为联合治疗组。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患者自身及评估医师对分组均不知情。本研究所有流程严格按照更新后的《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规定进行。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和/或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3]关于髌下脂肪垫损伤的部分章节所述,临床确诊需符合以下条件:① 患者主诉近30天内存在持续性膝关节区域疼痛症状。② 存在明确的膝关节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及软组织损伤既往史。③ 负荷下可见疼痛加剧或功能受限等继发性改变。④ 体格检查提示髌下脂肪垫紧张试验阳性、髌骨内侧脂肪垫组织触痛、压痛明显或膝关节过伸时诱发疼痛阳性。⑤ 影像学检查存在特征性表现,常规X线虽无骨性结构异常征象,但可发现髌下脂肪组织密度增高或体积增大,而磁共振成像(MRI)矢状位T1加权像显示脂肪垫形态学改变伴正常/低信号特征,T2加权像则于矢状位及冠状位呈现异常高信号区,提示局部渗出性改变或炎性反应。
2.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本病的临床辨识需综合以下要素:① 患者主诉以膝关节深部钝痛感伴功能障碍为特征,症状寒冷刺激或剧烈活动后呈现加重趋势。② 既往史方面存在突发性外力损伤或持续性应力积累导致的软组织病损。③ 专科查体可见髌骨下方脂肪组织触诊显示明确压痛反应,此体征对定位诊断具有特异性。④ 影像学评估中,膝关节正侧位X线影像虽多无骨性结构病理性改变,但部分病例可见脂肪垫区域密度异常,表现为纤维纹理紊乱或局部异常钙盐沉积。
2.3. 纳入标准
① 临床诊断同时满足中西医评估体系要求。② 年龄区间[18, 65]岁,入组前14天未使用NSAIDs或糖皮质激素等控制病情,确保药物代谢完全。③ 影像学评估仅提示膝关节退行性变特征或无明显器质性病变。④ 研究对象自愿签署伦理审查通过的知情同意文件,且具备良好的临床随访依从性,保障研究伦理合规。
2.4. 排除标准
① 排除继发性膝关节疼痛症状(由感染性、自身免疫性及肿瘤病变所引发)。② 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或存在危重疾病状况影响研究进程者。③ 有神志类精神疾患,自主意识无法控制,治疗依从性不足者。④ 对针刺治疗及中药熏蒸治疗不耐受者。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① 纳入后中断治疗或记录不全者。② 受试者自行退出或途中失访者。③ 未按照规定方法进行治疗者。④ 出现严重中药过敏产生不良反应者。
2.6. 治疗方法
2.6.1. 针刺组
针刺操作:患者先取坐位或者仰卧位,暴露患侧膝关节,取规格为0.35 mm × 40 m (苏州天协针灸器械公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以毫针刺入梁丘、血海、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阿是穴各穴位刺入1~1.5寸,注意膝眼处需向髌尖方向髌下脂肪垫处刺入,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针刺治疗1次,7日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
2.6.2. 熏蒸组
对患者予中药熏蒸治疗,采用本院骨伤一科自拟中药熏蒸方,本方由防风10克、荆芥10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桂枝15克、当归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牡丹皮10克、川椒15克、苦参15克,共11味中药组成,将上药水煎取汁后倒入中药熏蒸治疗机(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HB-4000型),开机预热至喷口喷雾,后将治疗机喷口对准患者患侧膝关节内外膝眼,温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30 min/次,1次/d。7日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
2.6.3. 联合治疗组
针刺(操作同针刺组)联合中药熏蒸(操作同熏蒸组)治疗,患者先进行熏蒸治疗再进行针刺治疗,时间间隔在1小时以上。7日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
2.7. 观察指标
2.7.1.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 [5]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值0~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分别对进行治疗干预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2.7.2. 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
采用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6],该项评分主要从以下维度综合评定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状态,有跛行、支持、绞索、关节松动、肿胀、疼痛、上楼、下蹲等,功能评分分数越高提示膝关节拥有越健康的活动能力。同样在治疗前,治疗后对膝关节的活动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2.7.3. 疗效评价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有关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侧膝关节肿胀及疼痛症状消失,膝关节生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膝关节过伸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有效:患侧膝关节局部肿胀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不但存在下楼梯时轻度疼痛残留现象,过伸试验仍呈阴性反应;未愈:患侧膝关节临床症状未见实质性改善,X线影像学检查可见脂肪垫区域存在钙化阴影。
2.8.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6.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 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治疗前基线资料。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各组治疗前后数据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选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反之则应用非参数检验方法。针对多组间均数比较,需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完成组间差异评估。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three patient groups ( ± s)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 s)
组别 |
例数 |
性别(男/女) |
年龄(岁) |
病程(月) |
针刺组 |
22 |
11/11 |
45.86 ± 8.03 |
12.36 ± 6.75 |
熏蒸组 |
22 |
8/14 |
46.45 ± 5.80 |
11.95 ± 4.36 |
联合治疗组 |
22 |
10/12 |
44.64 ± 6.49 |
12.09 ± 5.16 |
F |
|
0.534 |
|
|
χ2 |
|
|
35.400 |
26.102 |
P |
|
0.589 |
0.911 |
0.670 |
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3.2. 三组干预措施前后VAS评分比较
针刺组及熏蒸组经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与其他两单一疗法组在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in the three groups (score, ± s)
表2. 三组VAS评分比较表(分, ± s)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 |
P |
针刺组 |
22 |
7.59 ± 0.91 |
3.23 ± 0.97* |
31.108 |
<0.001 |
熏蒸组 |
22 |
7.68 ± 0.65 |
3.18 ± 1.05* |
23.121 |
<0.001 |
联合治疗组 |
22 |
7.55 ± 0.74 |
1.86 ± 0.64*# |
25.592 |
<0.001 |
F |
|
0.178 |
16.073 |
|
|
P |
|
0.837 |
<0.001 |
|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针刺组、熏蒸组比较,#P < 0.05。
组间两两对比统计,联合治疗组优于针刺治疗组与中药熏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刺治疗组与中药熏蒸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groups after treatment
表3. 三组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
组别 |
组别 |
P |
针刺 |
熏蒸 |
0.868 |
针刺 |
联合治疗 |
<0.001 |
熏蒸 |
联合治疗 |
<0.001 |
3.3. 三组干预措施前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组间对比
针刺治疗组及熏蒸治疗组治疗后Lyshlom评分降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联合治疗组与其他两个单一疗法组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Lysholm functional knee scores in the three groups (score, ± s)
表4. 三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比较表(分, ± s)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 |
P |
针刺组 |
22 |
47.71 ± 5.54 |
77.73 ± 3.93* |
−27.519 |
<0.001 |
熏蒸组 |
22 |
46.91 ± 4.03 |
78.55 ± 4.18* |
44.946 |
<0.001 |
联合治疗组 |
22 |
47.00 ± 4.74 |
90.59 ± 4.31*# |
−60.066 |
<0.001 |
F |
|
0.178 |
16.073 |
|
|
P |
|
0.837 |
<0.001 |
|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针刺组、熏蒸组比较,#P < 0.05。
组间两两对比统计,联合治疗组优于针刺治疗组与中药熏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刺治疗组与中药熏蒸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5。
Table 5. Post-treatment intergroup differences in Lysholm knee function scores (three-group comparison)
表5. 三组治疗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组间比较
组别 |
组别 |
P |
针刺 |
熏蒸 |
0.515 |
针刺 |
联合治疗 |
<0.001 |
熏蒸 |
联合治疗 |
<0.001 |
3.4.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三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6。
Table 6.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mong three patient groups [n (%)]
表6.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未愈 |
总有效 |
针刺组 |
22 |
3 (13.6) |
11 (59.1) |
8 (27.3) |
14 (63.6) |
熏蒸组 |
22 |
4 (18.2) |
12 (54.5) |
6 (27.3) |
16 (72.7) |
联合治疗组 |
22 |
10 (45.5) |
11 (50.0) |
1 (4.55) |
21 (95.5)# |
χ2 |
|
6.729 |
P |
|
0.035 |
注:联合治疗组与针刺组、熏蒸组比较,#P < 0.05,联合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其余两组。
3.5. 安全性评价
对受试者实施针刺治疗时,有1名受试者出现晕针现象,经施术者简单处置后,受试者无明显不适;对受试者实施中药熏蒸治疗时,有1名受试者出现皮肤局部红肿现象,经观察后未予处置,受试者自行好转。
4. 讨论
4.1. 髌下脂肪垫损伤发病机制的多维化阐述
关于IPFPI的病因众说纷纭,总的来说,膝关节因其复杂的生理结构以及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导致其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更易导致内部组织炎性因子的产生,在此环境下,膝关节内部的炎性反应源源不断的产生,使得关节出现了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Hoffa于1904年首次提出了IPFP纤维化机制,包括IPFP损伤、出血、炎症以及随后的肥大和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程[7]。
4.1.1. 解剖基础与力学创伤层面
髌下脂肪垫也称为Hoffa’s脂肪垫,是一种囊内滑膜外结构,位于股骨髁、胫骨平台、髌骨与髌腱之间,呈三角状立体结构,中央部肥厚,随着两端延伸而渐渐变薄。其侧缘超出关节囊外缘约10 mm,顶端凹陷区与半月板形成解剖连接,下端牢固附着于胫骨近端关节面。解剖学观察可见部分纤维束向前延伸至半月板前角区域,由滑膜组织包裹的脂肪细胞聚集形成,具有丰富的血管化和神经支配,其具备弹性且可变形的特性,在关节活动时能通过形态重塑有效吸收冲击力,能够起到润滑关节间隙、减轻膝关节运动负荷的作用,对于减少运动期间膝关节的关节损伤是必不可少的[8]。在膝关节过度屈伸运动时,IPFP承受的剪切力可达体重的2~3倍,反复机械应力导致微血管破裂和脂肪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引发局部缺氧微环境形成[9] [10]。
4.1.2. 炎性级联反应激活
在近年的研究中,Africha等人[11]研究发现霍法式病是膝关节髌下脂肪组织的一种急性炎症反应或慢性炎症反应,而重复性微创伤是导致髌下脂肪垫产生炎性、出血性和纤维化改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创伤后48小时内[12] [13],IPFP内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激活,释放TNF-α、IL-6等促炎因子,触发NF-κB信号通路上调。IPFP与滑膜在炎症微环境中通过旁分泌相互作用(如APOE/NF-κB通路),促使滑膜与脂肪垫间形成功能性炎症联动网络,进一步放大关节局部炎症反应[14] [15]。Dai B等人[16]的研究表明IPFP受损后产生的骨桥蛋白,能够通过旁分泌途径促进IPFP纤维化和软骨细胞肥大的过程,从而加速膝骨关节炎的进展,并且通过抑制该骨桥蛋白的功能能够有效减轻软骨侵蚀和IPFP的炎症,进而延缓关节退化,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有效策略。
4.1.3. 神经源性调控机制
最新研究[17]提出:髌下脂肪垫具有密集的神经分布,其病理改变(包括纤维化和炎性反应)是膝前疼痛的主要诱因。组织学分析显示,病变区域存在新生血管现象,同时降钙素阳性神经纤维数量异常增多。根据相关研究,髌下脂肪垫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皮下脂肪组织,其定量分析显示密度差异可达6~8倍[18] [19]。这一点也在临床影像学中得到了论证:临床影像学研究显示[20],IPFP异常强化区域与膝前疼痛VAS评分显著相关。
4.1.4. 代谢与内分泌失衡
基于现有研究[21],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其分泌的脂肪因子在机体代谢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瘦素作为白色脂肪特异性分泌的蛋白类激素,与骨关节病变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临床数据显示,该激素在关节滑液中的浓度与骨关节炎的影像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性,这使其成为评估疾病进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瘦素[14] [22]通过抑制AMPK活性,解除其对mTOR的负向调控,进一步放大促肥大效应,脂联素的减少则削弱了其对mTOR通路的抑制作用,并降低对NF-κB炎症通路的拮抗能力,形成“双重打击”效应。在肥胖患者这一群体中,IPFP分泌的瘦素/脂联素比值异常升高,即通过mTOR通路促进了软骨细胞肥大的病理微环境形成。K. Warmink等人[23]研究发现在高脂肪饮食喂养大鼠实验后,髌下脂肪垫的脂肪细胞在破坏性触发时会发生炎症和细胞应激,使得其自身产生炎症反应。同时在这种激发的环境中,释放的炎症介质可能会促进膝关节炎的形成,对整个膝关节产生负面影响。
4.2. 髌下脂肪垫损伤中医外治联合疗法作用机理
在祖国医学中,将IPFPI归为“膝痹”的范畴。痹证多由“风、寒、湿”三邪侵袭肌腠,邪气聚于机体内,进而引发经络气血运行失畅,形成“不通则痛”的病理状态,具体到膝关节层面,则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伴有关节活动度下降及功能障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说明筋与膝关节的关系密不可分,髌下脂肪垫作为滑膜组织的特殊分化结构,对保障膝关节结构稳定性及正常的生理功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针刺治疗膝关节疾病由来已久,《备急千金要方》言:“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针刺主要起到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之效。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24] [25],在对于膝关节疾病的治疗中针刺能够有效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关节肿胀,刺激软骨细胞因子的合成,维持关节软骨细胞的正常形态。在炎症状态这一病理进程中,巨噬细胞的极化具有核心调控作用,该细胞群体通过表型动态变化显著影响关节炎症微环境,其表型转化的核心特征表现为表面标志物的差异性表达——M1型以CD86为特异性分子标记,而M2型则以ARG1、CD206及IL-4等抗炎因子的高表达为特征。采用改良的强刺激针法干预可显著增强穴位感应传导,通过针刺鹤顶及足三里等特定穴位实现补益筋骨、通调经筋的生物效应,同时激活局部代偿性修复机制以缓解疼痛,该疗法能有效降低KOA模型关节软骨和滑膜组织中M1型标志物CD86的阳性率,并显著提升M2型标志物ARG1的表达水平,进而起到抑制炎性因子,消除炎症反应的效果。此外,运用该针法还可以调节炎症介质平衡,表现为血清与滑液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浓度显著下降,同时抗炎因子IL-4、IL-10表达水平呈上调,进而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由于针刺具有调节气血运行及促进软组织修复等作用,对膝关节周围腧穴进行针刺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并且促进IPFPI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消退,同时通过针刺的刺激平衡膝关节周围肌肉群的功能,以达到正常的膝关节稳定。根据研究分析[26] [27],膝关节病变的针灸治疗策略中,穴位配伍主要遵循局部与循经相结合的取穴原则,特定穴的筛选与配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取穴规律分析表明,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等经络的特定腧穴在治疗方案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与调节下肢经气运行、改善局部气血阻滞相关。该选穴模式符合中医“以痛为腧”的治疗理念,同时体现了经络系统在肢体功能障碍中的整体调节作用。本研究结合各临床文献及导师经验选择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阿是穴为针刺穴位,在本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药外治法同样对于IPFPI产生的膝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有着直接的作用,临床多选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治疗。张香林[28]等发现中药局部热敷法可以改善膝部的气血瘀滞,并且起到温热效应,从而缓解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达到治疗效果。本研究所选用的熏蒸方剂在临床使用中效果显著,能够治疗筋骨、血肉、肢体酸痛,具有活血通络的疗效。方中含性味辛温的川芎与性味甘辛的当归,二者均被称为“血中之气药”,合用气血兼顾,有活血行气的显著疗效;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苍术、苦参、黄柏以祛湿邪,从而疏利关节;川椒除湿止痛力强;防风、荆芥以祛风散寒止痛;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当归的提取物有显著的血管舒张效应,能够增加血液供应,以起到改善微循环的效果[29]。上述诸药配伍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炎症反应的功效。而中药熏蒸通过蒸汽使得药力透皮吸收直达病所,通过表皮渗透与腧穴传导途径实现双重吸收,并且熏蒸的温热效应,能够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代谢情况,与药液的功效相辅相成起到治疗的作用。
4.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本研究中针刺组及熏蒸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及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及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显著下降,与针刺组及熏蒸组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针刺及中药熏蒸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IPFPI患者的疼痛并且改善膝关节功能。针刺可以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推动炎症反应消退,缓解膝关节局部肿痛症状;中药熏蒸治疗法可自外而内渗透药效,行气散邪,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缓解膝关节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效果。两种疗法合用,发挥协同增效作用,且针刺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在拥有极佳疗效的同时相比于传统西医疗法具有费用低廉,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痛苦小,安全性更高,更易被患者所接受,同时两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优于单独使用一种。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该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且未设置安慰剂对照组;其次未对患者进行后续的随访。这既可能出现无法评估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和潜在问题的情况,又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更深一步的研究,我们仍需要扩大临床样本规模并对其进行治疗后的长期随访,为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坚实和丰富的证据支持,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在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献可视化研究中[30],文献计量分析显示,近20年间(2000~2020年)中医药治疗膝关节损伤领域的文献产出呈现稳步攀升态势。中医疗法对膝关节损伤的干预手段涵盖内服汤剂、药物熏蒸、耳穴刺激、膏剂外敷及多种针灸衍生疗法(温针灸、刺络拔罐、艾灸等),数据趋势表明,膝关节损伤的中医治疗方案及对该疾病发病机制的阐述已成为骨伤科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关学术关注度伴随临床证据积累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结合大环境研究背景及该疗法的疗效安全性综合性评估来看,针刺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在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确切疗效有待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项目(20220404071118);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项目(LBH-Q19182)。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