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扶贫类型及优化路径研究
Study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yp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Sports-Characteristic Tow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ps.2025.13407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小双, 赵永兴: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池州
关键词: 乡村振兴体育特色小镇扶贫类型路径Rural Revitalization Sports-Characteristic Towns Poverty Alleviation Types Paths
摘要: 体育特色小镇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体育特色小镇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体育特色小镇扶贫类型及优化路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注重产业链条构建与优化、加大文化传承与创新力度、增进社会参与与合作等发展路径,不断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实现体育扶贫可持续发展目标。
Abstract: Sports-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social security, public services and so on. Starting from how small towns with sports characteristics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typ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sports towns i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and guida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increas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enhanc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other development paths,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ports-characteristic towns,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of sports poverty alleviation.
文章引用:王小双, 赵永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扶贫类型及优化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5, 13(4): 537-544.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5.134074

1.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出现空心化现象,从而导致农业产业衰退,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结构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地区改革创新的总体部署,在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种新型产业,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体育产业规模迈上了新台阶。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体育旅游和运动休闲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还可以吸引人才和资本流入农村,从而为农村地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状况。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和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体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其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及促进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体育特色小镇扶贫类型及优化路径进行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对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意义深远[1]。所以,本研究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体育特色小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健全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为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贡献体育的价值和力量。

2. 体育特色小镇相关理论分析

根据文献资料可知,对于其名称主要有体育特色小镇、运动休闲小镇等。《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定义为,以运动休闲为主题打造的具有独特体育文化内涵、良好体育产业基础,运动休闲、文化、健康、旅游、养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江苏省体育局根据本省的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状况,提出“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它是以体育健康为主题和特色,是体育、健康、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宜居等多种功能叠加的空间区域和发展平台[2]。虽然他们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内涵趋于一致。体育特色小镇根据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文化传统及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氛围,打造集体育赛事、培训、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小镇。与此同时,体育特色小镇是全民健身大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抓手。将体育作为核心产业和特色发展方向,以体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就业增长[3]。2016年以来,国家多个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特色小镇支持政策和文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动,促使体育特色小镇在政策、资金、规划等方面得到支持和推广,其中多项政策及文件涉及到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见表1),这些利好政策为培育体育特色小镇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实践模式,其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与乡村振兴目标相契合。

Table 1. Summary of policies related to sports towns

1. 体育特色小镇相关政策汇总

时间

文件名称

发文单位

主要内容

2016年8月

《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上报工作。

2016年10月

《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

以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和产业示范基地等为依托,发挥其辐射和带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2016年10月

《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016年12月

《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

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

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

2017年5月

《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

打造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相适应、良性互动的运动休闲产业和全民健身发展格局。

2019年3月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

国家体育总局

为指导和规范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各试点项目现状基础上,针对整体进展、存在问题和实际需求,制定工作指南。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要立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客观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不下指标、不搞平衡,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2021年9月

《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要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明确概念内涵、功能作用和主导产业,将之作为发展特色小镇的基础和前提。

3. 体育特色小镇扶贫模式

体育特色小镇扶贫模式是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模式。随着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国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推动脱贫攻坚事业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动其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相信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将会在未来持续壮大,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发展机遇[4]

(一) 体育产业聚集型扶贫模式

1. 建立体育产业生态系统

体育产业聚集型扶贫模式是通过在体育特色小镇中发展体育产业及拓展体育产业链条,延伸产业价值链,将体育产业链上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到区域内,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参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以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一种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吸引体育相关企业和机构入驻,以发展体育相关产业链条为基础,通过引进体育赛事、体育培训机构、体育用品制造商等,开拓体育设备制造、体育用品销售、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环节。从而建立完整的体育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利用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配合和协同发展,形成聚集效应,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2. 注重培育本地体育产业

培育体育新业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积极支持本地企业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体育营销策划、体育咨询服务等相关领域,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本地经济带来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广东省“南海体育小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体育小镇”等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及体育赛事、建设体育场馆和训练中心。通过发展体育培训和赛事运营等产业,带动了酒店、餐饮和零售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体育产业链,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实现扶贫效果。

3. 区域发展不平衡

体育产业聚集型扶贫模式是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一种体育特色小镇模式,但其容易导致资源及投资在少数地区集中,其他地区被忽视,加剧地域间的不平衡性。贫困地区可能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管理能力薄弱等挑战,影响游客体验和投资吸引力。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歧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不稳定。因此,要有效地满足各个地区的需求,实现更广泛的扶贫效果,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性。

(二) 体育旅游结合型扶贫模式

1. 促进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

体育旅游结合型扶贫模式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不断促进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从而实现扶贫目标。体育和旅游能有机结合,主要因为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特性。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消遣与消费活动,主要是满足人们在身体、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而体育运动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也是基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身心健康和享受需要的。这种扶贫模式在发展体育旅游项目时一方面注重结合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地域特色,同时加强体育、旅游活动一体谋划开展,推出一批“体育 + 旅游”优质体旅结合产业项目。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激发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产生美感、快感,从而丰富休闲生活。让游客在体育旅游的同时满足人们学习知识、亲近自然、健身娱乐、实现自我、张扬个性等方面的需求。

2. 注重旅游、农业、赛事一体化发展

乡村地区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增长和交通工具的普及,乡村旅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休闲的时尚选择。注重旅游、农业、赛事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合理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体育旅游作为另外一种方兴未艾的户外休闲活动,与乡村旅游异曲同工,又有极强的互补效应和广阔的结合发展空间,所以推动体育旅游与农业的结合与发展,对于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深化“旅游 + 农业 + 赛事”的融合发展,为当地的优质物产搭建展示和推介的广阔平台,充分将赛事的影响力化作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有效助力本土农产品走出去。农民能够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因此,“旅游 + 农业 + 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持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3. 商业化和资源的过度利用

体育旅游资源是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而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体育旅游资源的两大要素为体育旅游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它们是大自然长期进化和人类历史长期积淀的宝贵财富,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自然与人文资源,离开了这些资源,体育旅游将不复存在。这些资源又为体育旅游者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旅游场所,并且也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甚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体育旅游结合型扶贫模式在促进地方经济和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过于商业化和资源的开发过度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了难度,其衰退将直接威胁到体育旅游的发展与存在[5]。其次,旅游业需求的不稳定性也会导致季节性失业问题,难以维持稳定的扶贫效果。在体育旅游结合型扶贫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采取可持续的策略来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确保扶贫效果长期有效。

(三) 体育教育培训型扶贫模式

1. 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机会

体育教育培训型扶贫模式注重发展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和相关产业,提高人才培养和产业链发展水平。通过培训和教育,深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相关的课程、培训和工作经验积累,提升当地居民的体育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提升在该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培训,居民可以获取一定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取得相应资质后即可从事体育行业相关工作,为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体育培训也为居民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居民通过开设体育培训机构为更多人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经济水平增长。这种模式注重通过体育教育和培训,提供专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机会。

2. 教育资源有限

体育教育培训型扶贫模式潜力巨大,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训和教育资源在各区域配置不平衡,城市教育资源不仅在硬件和软件上明显优于农村,而且资金和人才仍在不断地流向城市教育,导致贫困地区的学生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资金政策支持,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因此,体育教育培训型扶贫模式需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来提高培训的质量、可持续性和就业机会,积极争取行业资源提供资金,学校提供师资,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加大体育教育扶贫力度和效果。

(四) 体育农业型扶贫模式

1. 发展农业体育项目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农村体育的发展常常被忽视。体育特色小镇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体育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注重将体育产业与农业相结合,为农民提供增收的机会[6]。农村地区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而农村体育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兴旺。在体育农业型扶贫模式下,体育特色小镇通过农村体育赛事等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同时,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可以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体育农业型扶贫模式还注重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通过集体经营和资源整合,引导农民共同参与农业体育项目的发展和运营来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 缺乏社会参与与合作

体育农业型扶贫模式在体育设施建设、赛事组织、培训项目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财政水平下难以承担这些高昂成本。体育特色小镇因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性的制约可能无法吸引足够的游客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和管理问题在农村地区也尤为突出,农村地区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人才,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来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并留住人才。综合考虑这些问题,体育农业型扶贫模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资金、人才等问题,以实现长久有效的扶贫保障。

4. 体育特色小镇扶贫优化路径研究

体育特色小镇在发展体育产业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体育资源,促进体育文化交流,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这项举措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使体育特色小镇发挥最大的扶贫效应,就要找到其发展的最优路径。

(一)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 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

政府要为体育特色小镇在财政、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这些政策的支持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投资并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体育特色小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保证其与当地资源和产业的紧密结合。政策支持与引导的有效性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力度,需要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对于吸引和稳定投资具有重要意义[8]。政策支持与引导是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政府部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实施和落地,才能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的生产效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畅通的道路和高效的交通系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可以方便游客和投资者的进出并促进体育特色小镇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稳定可靠的水电供应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可以保障体育设施和相关产业的正常运行,为体育特色小镇提供必要的能源支持。快速可靠的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可以支持体育特色小镇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流和电子商务发展,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9]。另外,体育特色小镇还需要建设适当的体育场馆、健身中心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体育活动和培训需求。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运动场所,吸引人才和资源,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二) 注重产业链条构建与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1. 完善相关产业链条

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围绕体育完善相关的产业链条,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通过加强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来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10]。例如,在体育用品制造方面,体育特色小镇可以培育和发展本地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应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合作来优化供应链并降低成本。在体育旅游方面,体育特色小镇可以开展体育旅游项目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赛、体验体育项目,并提供住宿、餐饮、导游等相关的旅游服务。在体育培训方面,体育特色小镇应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提供体育培训课程和训练设施来培养和培训体育人才。

2. 开发体育特色产品及服务

当前体育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市场饱和度、人才短缺和设施建设不足等难题。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等应对办法,推动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体育特色小镇还应该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发掘体育文化资源,创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体育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产业链条的构建和优化并加强产业协同合作,以提升整个体育特色小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加大文化传承与创新力度,促进教育扶贫效果提升

1. 传承弘扬本土体育文化

体育特色小镇应通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举办传统体育赛事等方式充分挖掘和弘扬本地体育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还需通过建立相关的文化机构和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对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开展体育文化创意设计和打造体育文化品牌等方式,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方面可以增强体育特色小镇的吸引力,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升,为贫困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体育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

2. 提升教育扶贫效果

教育贫困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根源,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推进教育扶贫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学校应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体育师资队伍能力,让贫困地区孩子能接受科学的体育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养勇于拼搏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扶贫,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的提升,为扶贫工作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 增进社会参与与合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加强社会参与合作

政府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应为社会各界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政府还应与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和研究机构形成良性互动来不断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企业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与企业合作不断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水平和运营能力[11]。企业也可以利用体育特色小镇的平台和资源开展相关业务和品牌推广,实现共赢发展。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等可以参与到体育特色小镇的活动和项目中,提供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和研究机构可以开展与体育特色小镇相关的教育、科研和培训项目,为其提供专业支持和人才培养。

2. 激发社会各方创造力

体育特色小镇应积极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开展社区活动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到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和管理中以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参与度。通过社会参与与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专长,形成多方合作的局面[12]。同时,社会参与与合作还应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形成社会共识和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为体育特色小镇的扶贫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参与与合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实现扶贫效应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 结语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创新的扶贫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与吸引、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参与与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效应。它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提升了当地的文化魅力和社会凝聚力[13]。体育特色小镇为贫困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了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通过持续地努力和创新,体育特色小镇将继续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20D105)。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018-02-04.
[2] 王先亮. 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聚集与空间分布[J]. 中国体育科技, 2021, 57(9): 90-97.
[3] 范尧, 肖坤鹏, 康博舒, 杨志, 高军. 新发展理念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实践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 2021(2): 89-95.
[4] 李娜, 秦伟, 李兆进. 我国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驱动机制研究——以太舞滑雪小镇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0, 19(8): 16-22.
[5] 李刚, 张林.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动力、模式与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 2020(9): 98-104.
[6] 司景梅. 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8(6): 713-718.
[7] 刘晓虎.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 2021, 6(6): 62-69.
[8] 赵子琪, 崔家琦, 刑金明. 全域旅游视域下冰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开发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20(5): 92-97.
[9] 叶小瑜. 江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问题与优化治理[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0, 19(3): 31-36.
[10] 朱罗敬, 方春妮, 肖婷. “1.0代体育小镇”阶段性实践经验、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城市近郊邻水镇体育小镇为例[J]. 体育与科学, 2021, 42(1): 106-113.
[11] 朱鹏, 陈林华.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价值及路径选择[J]. 体育文化导刊, 2021(2): 28-35.
[12] 司量, 陈淼.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内涵、窘境与保障路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1(5): 124-130.
[13] 范成文, 刘晴, 金玉强, 罗亮. 我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类型及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2(1): 63-68,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