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等方法,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与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思路。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在“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下,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最大限度发挥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的综合发展。研究指出,边界民族地区存在发展理念滞后、供给量质双缺、治理结构单一、文化融合不足等体育公共服务现实困境,导致体育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综合效益不明显。基于此,提出以下优化对策:以政治主体性建设为根本,践行体育公共服务新发展理念;补齐补足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提升社会建设效能;创新体育公共文化,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加强体旅融合顶层设计,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nnotations, challeng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iming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in these region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requires prioritiz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maximiz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both the content,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he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border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ncluding lagging development concepts, insufficient supply, a singl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se challenges result in limited benefits from sports in promot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aspects of these services. Based on this, the follow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subjectivity,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suppl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stablish a “government-market-society”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e public sports culture to consolidate the diverse and integrated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sports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边、稳边固边”[1]。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体育强国建设,更攸关各族群众扎根边疆安居守业、乐业,进而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主体建设。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远离内陆,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治形态和社会治理结构比较复杂,各族群众生活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2],其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内陆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同时当地不同区域的体育公共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现象[3],相应的学界对该区域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关注也较少。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研究,不仅能够为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参考,提升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对于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以及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 少数民族地区概览
在我国陆地边疆九省区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三个自治区(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地区),既属于与他国接壤的陆地少数民族地区,又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个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5354.96万。分别接壤中亚、北亚等12个国家,边境线2.28万公里,占我国总边境线的81.6%,陆地面积407.14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2.4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多个国家接壤,是“一带一路”倡议中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关键枢纽,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边境线漫长,拥有多个边境口岸。
西藏自治区既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又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边境安全稳定意义重大,具有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之称,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全国现代化进程,边疆的社会发展事务与国家治理交叠复合[4]。自古以来“治国必治边”,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民族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既属于社会公共治理范畴,又属于社会文化建设范畴,其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守业,更涉及到稳边固边、兴边富边。基于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界定其高质量发展内涵,厘清当前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充分发挥体育公共服务的综合效能,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应有之义[5]。
3. 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3.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而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质量第一是在前期发展量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稳定性、高效率、高性价比等,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效益优先是发展带动或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效果评价和溢出效应,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最广泛的影响[7]。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的根本遵循,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它不仅是面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发展的总要求,而且是包含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3.2. 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在“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根本要求下,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质量提升与效率变革,最大限度发挥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的综合发展。具体包括质量和效益两个维度。体育公共服务包括面向社会公共群体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体育政策制定、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育文化赛事举办,以及公共健康服务等综合内容。作为社会基本公共事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体育公共服务在促进全民健康、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体育行政部门在推动社会公平、鼓励群体参与、增强社会信任等方面的职责与职能[8]。
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应在政治层面彰显其共享性与普惠性;在经济层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减少不平衡与不充分现象;在社会层面,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实现体育生活化与世俗化;在文化层面,创新性地吸收当地先进文化,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内涵;在生态建设层面,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范例[9]。
(1) 政治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国家发展红利,彰显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支持,发挥稳边固边的作用,强化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全。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感有形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治理和中央决策意志在少数民族地区治理中得到正确传递和精准执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展示我国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显著成就,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2) 经济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兴边富边的作用,促进各族老百姓消费升级。当地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的兴起,能够带动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人口流失的问题同时,吸引内地更多的人口流入,逐步形成人口经济[10]。体育与民族文化、地理资源等相融合,能够快速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间接带动偏远地区交通、餐饮、住宿等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 社会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生活化、世俗化,发挥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助力边疆社会治理的作用。能够倡导和建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摆脱不良或落后的生活习俗,促进当地社会进步,改善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提高整体公民素质[11]。通过体育社会管理改革,激发协会、企业等相关组织积极发挥作用,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协同治理体系,持续满足各族百姓的多元健身需求,增强体质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基础疾病,筑就当地群众扎根就业、安居乐业、安居守业的基础土壤。
(4) 文化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既能够传承创新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能够吸收其它民族的精华,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内涵[12]。能够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文化环境,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13]。能够培育边疆民族群众热爱体育、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围,增加老百姓参与体育的粘度,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使体育文化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4]。
(5) 生态建设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能够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形成既保护又利用的正向循环。体育发展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充分利用当地丰富而又独特的山河湖泊地理资源,开展户外露营、低空经济、休闲旅游等多模态的特色体育产业,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4. 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4.1. 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国家主体性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区域体育公共事业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因地制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广泛宣传和实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强化政府责任,确保实现国家意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下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国语推广、民族和谐、生态屏障等政治性、敏感性、风险性较强的指标,纳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治理中的独特功能,深化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创新。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兄弟省市对口支援边疆发展政策,构建发达地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对口支援体系,探索制定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深度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体育文化、产业、项目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积极申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全方位展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荣誉感、认同感。
4.2. 补齐补足体育供给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补足少数民族地区偏远乡村的公共体育设施,扩大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力度。而在成熟的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打造“体育+”经济模式,培育特色体育产业集群,设立少数民族地区公共体育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加大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效益产出,实现公共体育产业GDP贡献率逐年增加。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支持,设立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经典赛事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加大体育培训市场规模,降低准入门槛。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督体系。扩大社会企业办体育、办赛事的商业性,促进体育产业与经济融合,通过制定缴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如举办体育用品展销会、体育赛事商业赞助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4.3. 构建协同治理模式,提升社会发展效益
加快构建“政府监督、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促进边疆社会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利用数字化、智慧化的公共体育治理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赛事组织等项目,实现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比例逐年提高。鼓励社区、牧区组织开展各种小型化、家庭化体育赛事,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4.4. 创新体育公共文化,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的主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强化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要打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界限,打造各族群众喜闻乐见、共同参与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让群众体育形式百花齐放。瞄准各族百姓需求,做大做强具有丰富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的体育运动,增加老百姓参与体育的粘度,培育边疆民族群众热爱体育、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体育文化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和倡导讲文明树新风的新兴项目,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偏远乡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
利用融媒体互联网平台,创新现代体育项目的普及传播和互动交流,结合现代体育理念和科技手段,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服务产品,如线上线下结合的健身课程、智能体育赛事等,让远在边疆的人也能参与其中。
4.5. 加强体旅融合顶层设计,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创新驱动与融合发展,紧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人文价值等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体育公共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协调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打造国际级、国家级、自治区级(省级)的体旅融合示范区,如打造国界线自驾游、低空体验、康养旅游等边疆民族特色项目。同时,体育公共服务的生态建设还能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带动当地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事关中国现代化战略全局,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与边疆社会治理、少数民族自治,以及国家主体建设息息相关。新时代,要站在国家视域的视角,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为目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构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基金项目
项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两山”理论与南疆高质量绿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山西省哲社规划课题:新《全民健身条例》与山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2023YJ13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