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地理标志对全球及中国有重要意义
地理标志保护已有上百年历史,初始设置目的是保护葡萄酒和烈酒,为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后来逐渐扩展到家禽、奶酪等农产品方面[1]。世界贸易组织于1994年正式提出“地理标志”[2]。地理标志在历史长河中从最初聚焦于特定地区的农产品逐渐演化,又扩及至食品、中药材、手工艺品、工业品等产品,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扩散至国家甚至全球。随着商业活动的活跃,各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法律,地理标志得到了更严格的法律保护[3]。
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地的居民可以共享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价值,附加值更高,有利于当地居民增收,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区域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地方产业提质升级[4]。我国学者主要从研究国外地理标志保护制度[5]、剖析我国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6]、实证分析提出制度完善意见[7]等角度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有学者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了江苏[8]、湖北[9]、贵州[10]等省份的地理标志产品的整体状况,也有学者从农业经济学角度研究了水果[11]、茶叶[12]、药材[13]等类别的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生产质量控制行为、消费者溢价支付意愿、产权保护现状。
1.2. 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中国具有重要价值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地理标志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是茶叶大国,种茶的历史悠久,拥有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名副其实的“茶的故乡”。目前,我国有四大茶产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14] (表1)。
Table 1. The four major tea-producing regions in China
表1. 中国茶叶的四大产区
茶区 |
地域 |
茶叶类型 |
华南茶区 |
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及台湾等 |
青茶(乌龙茶)、红茶、绿茶等 |
西南茶区 |
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及西藏等 |
绿茶、黑茶、红茶 |
江南茶区 |
湖北、湖南、浙江、安徽、江苏及江西等 |
绿茶、红茶、青茶 |
江北茶区 |
甘肃、陕西、河南及山东等 |
绿茶 |
中国是土地面积广阔的国家,土壤类型和分布十分丰富多样,56个民族也造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基于茶叶资源的多元化,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积极组织申报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塑造地方个性品牌,激活民族特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特色农业。目前我国正实现从农业资源大国向现代农业强国和特色产业大国转变,壮大地方特色优势茶产业,创新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可提高茶叶附加值和溢价能力,将地方特色茶叶产品推向全世界。作为农业大国和旅游大国,可深入挖掘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潜在的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促进当地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15]。
2. 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茶叶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类,关于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我国针对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仍然匮乏,尚未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体系。因此,本研究以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研究对象,统计整理各省的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类别及数量,弥补全国各省缺少准确详细的茶叶地理标志名单的不足,为其他学者后续进行其他研究奠定基础。
2.2. 实践意义
中国是茶叶大国,茶叶种类繁多,产业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既是茶叶生产大国也是茶叶出口大国,茶区分布辽阔,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培育和发展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揭示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分布对优化其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等多重效益,进而提升我国茶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茶叶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促进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
3.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1) 中国茶叶历史
中国种茶的历史悠久,拥有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名副其实的“茶的故乡”。我国是最先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叶的利用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氏时期。在商周时期,茶叶被当作祭品与药用植物,西南地区(今云南、四川)的野生茶树被初步利用。汉代,云南、四川等地开始人工栽培茶树,茶叶从野生过渡到人工管理,王褒《僮约》(公元前59年)提到“烹茶尽具”,证实四川地区已有饮茶习俗。唐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茶叶生产与饮用方法,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唐宋时期,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推动茶叶贸易国际化,茶叶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商品。明清时期,六大茶类基本成型,茶叶出口量激增(如武夷红茶远销欧洲)。近现代,中国茶业经历工业化转型,茶园管理、加工技术逐步现代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茶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茶叶集自然馈赠、历史积淀与现代创新于一体,既是传统产业的支柱,也是文化自信的象征。
2) 中国茶叶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茶叶产区覆盖20余省份,主要集中于华南、西南、江南和江北四大茶产区。华南茶区,高温多雨,茶树品种以大叶种为主,盛产青茶、红茶、绿茶等,范围: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及中国台湾地区。西南茶区,海拔高、多云雾,茶叶生长周期长,绿茶、黑茶、红茶品质优异。范围: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及西藏自治区。江南茶区,气候湿润,多丘陵山地,是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主产区,名茶云集,范围: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及湖北省。江北茶区气候较干燥,以绿茶为主,茶树耐寒性强。范围: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和山东省。
3) 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中国是茶叶大省和地理标志保护大省,我国对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既是维护传统工艺与生态智慧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国际竞争的战略路径。我国相继颁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等,很多省市和地方也都积极出台了地方性规章保护地理标志[16]。目前,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品牌战略的双重驱动下,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3.2. 数据来源
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名称、数量、所属省份等信息来源于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查询系统(http://www.0755axecom.com.cn/Home/Search)、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公告(https://www.cnipa.gov.cn/col/col1400/index.html)、地理标志产品检索(https://cpgi.org.cn/)、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https://wsgg.sbj.cnipa.gov.cn:9443/tmann/annInfoView/homePage.html)、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http://www.cagibrand.com/#/openAnimation)。此部分数据搜集截至于2024年5月31日,共搜集到636个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据。
3.3. 研究方法
1) 空间格局分析
利用ArcGIS绘制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图。通过观察、阅读和定性分析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情况,归纳出不同种类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揭示其存在的具体问题[17]。
2) 不均衡指数与洛伦兹曲线
不均衡指数可以反映地理要素在空间上分布的均衡性。本研究采用洛伦兹曲线方法中计算集中指数的方法来计算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不均衡指数S,计算公式如下[18]:
式中:S为不均衡指数;Yi为第i个省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累计百分比;n为省份的数量。S的取值范围为[0, 1],取值越大,说明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分布越不均衡。
4. 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分布探析
4.1. 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统计
1) 截止2024年5月31日全国共有636个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47个,地理标志商标29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88个,地理标志集体商标8个),其中既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又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27个,既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又是地理标志商标的有13个,既是农产品地理标志又是地理标志商标的有14个,有6个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同时认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商标(详见图1)。
Figure 1.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of Chinese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s
图1. 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
2) 图2中可以看到,1998~2018年这20年间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每年的增长数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在2019年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增长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形,在2020年有所上升,之后又出现持续下降,这可能与相关政策的发布有关,同时也受疫情影响。2019年原相关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废止,原标志使用过渡期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发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2022年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71中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发布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了地理标志的申报审批工作。
Figure 2. The growth of national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rom 1998 to 2024
图2. 1998~2024年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增长量
每年全国各省份申请到地理标志证明的茶叶农产品具体数量情况如表2所示。从图3可知,全国拥有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24个省份中,湖北、福建、浙江、四川、湖南、安徽、云南和贵州是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的前八名,共有449个,占总量的70.60%,后八名的13个省份共有103个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占总量的16.19%,各省间数量分布不均衡。
Table 2. Provincial distribu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24
表2. 1998~2024年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的省域分布
年份 |
湖北 |
福建 |
浙江 |
四川 |
湖南 |
安徽 |
云南 |
贵州 |
广西 |
山东 |
广东 |
江西 |
江苏 |
陕西 |
重庆 |
河南 |
甘肃 |
海南 |
新疆 |
山西 |
西藏 |
河北 |
青海 |
台湾 |
总计 |
1998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999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00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2001 |
0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4 |
2002 |
0 |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3 |
2003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 |
2004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3 |
2005 |
0 |
0 |
1 |
1 |
2 |
0 |
0 |
2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7 |
2006 |
2 |
4 |
0 |
0 |
0 |
1 |
0 |
0 |
2 |
2 |
1 |
0 |
0 |
1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15 |
2007 |
3 |
3 |
1 |
0 |
2 |
1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4 |
2008 |
3 |
0 |
3 |
4 |
1 |
1 |
1 |
0 |
0 |
0 |
0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5 |
2009 |
1 |
9 |
0 |
8 |
3 |
1 |
0 |
1 |
1 |
0 |
1 |
0 |
1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28 |
2010 |
2 |
3 |
7 |
5 |
2 |
4 |
1 |
2 |
2 |
5 |
2 |
2 |
3 |
1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43 |
2011 |
4 |
1 |
5 |
4 |
1 |
3 |
2 |
2 |
2 |
1 |
0 |
3 |
2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32 |
2012 |
8 |
11 |
3 |
2 |
1 |
3 |
0 |
1 |
1 |
2 |
0 |
2 |
0 |
0 |
4 |
2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41 |
2013 |
6 |
1 |
1 |
3 |
1 |
2 |
3 |
3 |
1 |
2 |
2 |
2 |
0 |
1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30 |
2014 |
8 |
4 |
5 |
2 |
2 |
1 |
1 |
5 |
7 |
1 |
3 |
2 |
0 |
1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46 |
2015 |
10 |
4 |
1 |
1 |
2 |
3 |
2 |
3 |
2 |
3 |
2 |
1 |
0 |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36 |
2016 |
2 |
3 |
3 |
4 |
5 |
4 |
7 |
3 |
2 |
1 |
2 |
1 |
0 |
2 |
1 |
1 |
1 |
0 |
1 |
0 |
0 |
1 |
0 |
0 |
44 |
2017 |
9 |
11 |
4 |
7 |
3 |
3 |
2 |
6 |
0 |
3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52 |
2018 |
4 |
5 |
3 |
2 |
4 |
9 |
16 |
5 |
0 |
1 |
3 |
3 |
0 |
1 |
2 |
0 |
0 |
0 |
1 |
1 |
1 |
0 |
1 |
0 |
62 |
2019 |
2 |
4 |
3 |
0 |
6 |
1 |
0 |
2 |
1 |
1 |
0 |
2 |
1 |
2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26 |
2020 |
8 |
3 |
8 |
2 |
7 |
5 |
2 |
2 |
4 |
1 |
1 |
2 |
3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49 |
2021 |
7 |
5 |
2 |
4 |
3 |
0 |
0 |
2 |
1 |
1 |
5 |
0 |
2 |
1 |
1 |
0 |
0 |
1 |
0 |
2 |
1 |
0 |
0 |
0 |
38 |
2022 |
2 |
3 |
0 |
1 |
2 |
1 |
2 |
0 |
2 |
2 |
1 |
1 |
1 |
2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22 |
2023 |
3 |
0 |
1 |
2 |
1 |
2 |
1 |
1 |
0 |
0 |
2 |
0 |
1 |
0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6 |
2024 |
0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6 |
总计 |
84 |
78 |
56 |
54 |
49 |
46 |
42 |
40 |
30 |
28 |
26 |
25 |
17 |
17 |
13 |
8 |
6 |
4 |
4 |
3 |
3 |
1 |
1 |
1 |
636 |
![]()
Figure 3. Provin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图3. 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的省域分布
3) 根据宛晓春教授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本研究对全国的636个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分类,共分为“6 + 1”类:绿茶(394个)、白茶(28个)、黄茶(16个)、青茶(49个)、红茶(91个)、黑茶(51个)和其它茶类(包括花茶、养生茶、代用茶等未归属于2023《茶叶分类》) (56个)。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在各省份的分布如图4所示。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quant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various types of tea in China
图4. 中国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分布
4) 利用ArcGIS绘制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图(图5)。可见,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省域尺度上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上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位于中国中部内陆地区的湖北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是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最多的地方,分别为84个和78个;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较多的省份主要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华中地区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较少;中国北部的内蒙古、宁夏、北京、天津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无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
注:图5、图6均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4)00650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s across the country
图5. 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空间分布
5) 为甄别不同类别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统计各省份同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数量后绘制成图6。从图中可知,全国绿茶类地理标志主要集聚于西南和中部地区;白茶类地理标志数量不多,仅有10个省份拥有白茶类地理标志,福建数量最多为9个;有7个省拥有黄茶类地理标志且数量不多,湖南和四川分别有4个;青茶类地理标志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地区的8个省份;红茶类地理标志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的17个省份,最多的是福建有17个;黑茶类地理标志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数量最多的云南省拥有25个;其它茶类地理标志广泛分布于18个省份,且每个省份拥有的数量较少,其中,数量最多的四川有10个,湖南和山东次之,均为6个。
Figure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various types of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country
图6. 全国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空间分布
4.2. 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均衡性分析
为研究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非均衡分布态势,将全国各省份的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按数量百分比大小进行排序,逐次计算出累计百分比,并绘制洛伦兹曲线(图7),同样的方法绘制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洛伦兹曲线(图8)。从图7中可知,洛伦兹曲线呈现明显的上凸形式,未呈现线性关系,表明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存在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特征,并且根据不均衡指数公式计算出不均衡指数为0.67,再一次证明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各省份分布呈非均衡态势。从图8中可知,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洛伦兹曲线也均呈现明显的上凸形式,表明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也都存在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特征,并且根据不均衡指数公式计算出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不均衡指数均大于0.60 (见表3),进一步证明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呈非均衡态势。
Figure 7. National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Lorenz curve
图7. 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洛伦兹曲线
Figure 8. Lorenz curve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or various types of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country
图8. 全国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洛伦兹曲线
Table 3. Unevenness index of various type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tea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country
表3. 全国各类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不均衡指数
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类型 |
不均衡指数 |
绿茶 |
0.69 |
白茶 |
0.85 |
黄茶 |
0.88 |
青茶 |
0.95 |
红茶 |
0.75 |
黑茶 |
0.91 |
其它茶类 |
0.71 |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按照国际标准ISO20715:2023《茶叶分类》,将636个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分类,对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和其它茶类空间分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不仅体现在全国整体层面,也普遍存在于各个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类别中。从省域尺度看,地理标志高度集中于湖北、福建、浙江等八个省份,相比之下,中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多个省份拥有量极少,甚至如内蒙古、宁夏尚无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差异极为明显。
在空间格局上,全国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整体表现为“北冷南热”的分布态势,即南方省份数量远多于北方省份。进一步分析不同茶类的地理标志分布,发现绿茶、白茶、黄茶、青茶和红茶这五类也基本遵循“南多北少”的格局。然而,黑茶与其他茶类则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表现为“西多东少”的趋势。
5.2. 建议
1) 政策应聚焦区域协调与制度创新。针对西北、华北及东北等地理标志地理标志空白的地区,可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通过资金倾斜、技术援助和品牌申报绿色通道,挖掘地方特色茶叶资源潜力,如优选内蒙古赤峰、辽宁丹东等气候潜力区,通过耐寒品种培育,设立气候保险基金,开通地理标志绿色通道。
2) 深化产业融合是释放多重价值的关键路径。在湖北、福建等地理标志密集区,可依托茶文化资源打造主题旅游线路,开发茶器、茶点等衍生商品,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针对黑茶“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实施东西双向赋能,重点支持云南普洱、湖南安化等核心产区联动西部民族地区,将空间分布差异转化为特色竞争优势。建立“西料东制”协作链和期货平台,同步构建溯源防伪体系,将空间差异转化为产业链优势。
3) 品牌保护与市场规范需双管齐下。一方面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地理标志产品行为。另一方面建立中国地理标志茶品的分级认证制度,明晰“核心产区”与“扩展产区”的保护边界,防止品牌泛化导致的品质贬值。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