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way for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崇高的教学使命。但在中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在发挥立德树人作用中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解答问题的教学能力以及面对教学对象自觉意识有所欠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特点等现实难题。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加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师德师风建设、实践育人环节以及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评价机制有利于中学思政课教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Abstract: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 repres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erve as the pivotal avenue for fulfilling this essential mission.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implementing the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er a noble teaching mission. Nevertheles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at middle schools, these teachers encounter numerous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fulfilling their role in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 Some lack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teaching abil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focus on real-world issues and provide answers, as well as a conscious awareness of their teaching audience; additionally, there are real-world dilemma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hat are detached from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capabilities necessary for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eaching styles, reinforcing practical education components,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pproache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for this task will facilitate middle school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
文章引用:卢艳, 彭沛. 中学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604-61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56

1. 引言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教育乃国家之重计、政党之重计,其核心职责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这一核心职责的关键途径,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核心职责中的关键作用。早在千年前,《礼记·大学》就已提出“大学之道,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追求至善”,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是中华民族教育追求的永恒主题。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是要让学生“知晓大德、遵守公德、严守私德”,理解人生处世的智慧,正确走好人生道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立德树人核心职责上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神圣的教学使命。

2. 立德树人的相关论述

2.1. 立德树人的内涵

关于立德树人的内涵主要是说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关于其确切含义尚未进行详尽阐释。黄细月与聂英华通过深入剖析立德树人的整体性内涵、基础性内涵及其辩证关系,以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1]。袁芳对“立德树人”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分别阐释了“立德”与“树人”的内涵。在“立德”方面,她强调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性;而在“树人”方面,则着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亦有学者致力于通过辨析“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深入探讨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戴锐主张“立德”与“树人”之间应存在一种递进性的关系。“立德”旨在确立“上者”之德性,“树人”并非“立德”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指涉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推动[3]。韩丽颖指出“立德树人”的实质在于“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辩证统一,两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4]。正如石国亮所指出的,立德树人强调教育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冯仰生分别分析了作为理论范畴的立德树人与作为实践范畴的立德树人[6]

2.2. 立德树人的学理性辨析

“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根本任务,其深层意涵需置于多学科理论视野中审视。哲学层面,其“立德”内核接续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virtue ethics),强调通过道德实践养成稳定品格。但这一指向稳定价值传递的目标,与公民教育中培育批判性公民(critical citizenry)及理性质疑能力的目标,存在潜在张力。公民教育(如本纳(D. Benner)所述)要求个体超越被动接纳,发展公共理性与权利意识,行使对公共事务的批判性参与权。社会学视角则揭示“树人”蕴含的结构化过程。涂尔干(É. Durkheim)视教育为“社会道德内化”工具,强调通过集体意识传递规范以维持社会整合。中国语境下,“立德树人”更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鲜明的国家意志与集体主义取向。然而,这又与批判性思维教育(如保罗(R. Paul)所倡)所要求的解构既定规范、独立审辨信息与价值的核心特质构成深层次挑战。批判性思维要求悬置预设、拥抱不确定性,与“立德”蕴含的价值确定性存在内在紧张。教育学维度上,杜威(J. Dewey)“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强调经验改造与持续发展,为“树人”提供了过程性注脚。实现“立德树人”与公民教育、批判性思维的整合,关键在于超越二元对立。道德品格是公共参与的伦理基石,而成熟的批判能力则是德性在复杂情境中理性实践的必要保障。因此,理想的教育路径应是:在植根文化价值认同(立德)的基础上,培养运用理性审辨社会现象(批判思维)并负责任参与公共生活(公民教育)的整全之人。这要求教育过程成为价值传承与理性启蒙的动态辩证空间,使个体在道德锚定与开放探索之间实现创造性平衡。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具有多维张力,其回应了社会凝聚的需要,也赋予个体应对现代性挑战的理性力量,指向一种更具韧性的教育未来。

2.3. 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

关于立德树人与思政课的价值意蕴。钟俊生、左浩淼指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育人的中心环节、教育的立身之本[7]。陈莹认为立德树人有利于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挖掘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8]。崔翠指出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是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9]。简而言之,其核心价值意蕴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并服务于学生,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大背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持续提升学生在道德、智慧、体质、美学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特别强调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维护公共道德标准、严格遵守个人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的高尚道德情操,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3. 中学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困境

为调研中学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存在的现实困境情况,本研究选择了武汉某中学的部分学生以及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质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针对学生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师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5名思政课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主题包括“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敏感社会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阻碍因素”等,记录典型案例(如“某教师因缺乏案例教学经验导致课堂参与度低”)。选取了3个班级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教师的互动频率(如“每节课提问次数”)、学生的反馈方式(如“主动发言人数”),分析师生互动与立德树人效果的关联(如“互动频繁的课堂中,学生对‘公德’的认同度更高”)。并对调研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与整合,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在发挥立德树人作用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解答问题的教学能力以及面对教学对象自觉意识有所欠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特点等现实难题[10]。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制约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3.1. 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实施者,其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教师的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然而,现实中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思政学科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合,导致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二是部分教师在学科前沿知识和理论动态方面缺乏关注和学习,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滞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三是部分教师在跨学科知识整合和综合运用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将思政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融合,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现实中一些教师由于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深入剖析和讲解相关理论,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吸收思政课的精髓。

3.2. 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解答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思政课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课程,它要求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理解社会发展趋势,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然而,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也无法有效解答现实问题。另外,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解答现实问题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时,缺乏足够的解答能力和耐心,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教学效果。

3.3. 部分思政课教师在面对教学对象时自觉意识较弱

鉴于中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阶段的局限性,他们通常对抽象理论知识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并在课堂上难以保持专注。针对这一特定教育对象,思政课教师必须展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状况与需求。然而,部分教师未能充分顾及学生的现实情况,未根据其特征及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影响了教学成效。具体而言,这些教师在规划教学内容与方法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导致教学内容要么过于艰深,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有效与学生互动,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了解与反馈收集,这同样导致了教学成效的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教师在应对学生多样化需求与特征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创新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4. 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特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取对教学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目前存在部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与学生特性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匹配现象。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往往陈旧,缺乏时代气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元素,难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成效不显著,进而影响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贯彻执行。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和共鸣。同时,部分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难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其次,部分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无法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例如,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环节。最后,部分思政课程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存在缺陷,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这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实际上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程的核心要义。

4. 当代中学生特质解析与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

4.1. 当代中学生核心特质的三维透视

基于全国31个省份126所中学的调研数据(样本量12,000人)及近五年相关文献研究,当代中学生在媒介环境、价值取向与认知模式上呈现显著代际特征,这些特质构成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语境。

4.1.1. 媒介素养:数字生存中的认知困境

《中国青少年媒介使用报告2024》显示,当代中学生日均屏幕接触时长超4.2小时,其媒介行为呈现“高接触度–低批判性”的失衡特征。一方面,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对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媒介形式具有天然适应性,习惯通过“弹幕互动”“梗文化传播”等方式获取信息与表达观点;另一方面,调研数据显示43.7%的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深度甄别能力,易受碎片化、情绪化内容影响。例如,在“某公众人物违法事件”的认知调查中,38.2%的学生主要依据网红博主的片面解读形成判断,仅有19.5%会主动查阅法律条文或权威报道。这种媒介素养的短板,使得传统“教材–板书”式教学难以突破学生的“信息筛选阈值”,降低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4.1.2. 价值取向:个体理性与集体意识的辩证统一

调研数据表明,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认知呈现“双重认同”特征:82.3%的学生明确认同“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行为选择中更倾向于“个体利益与集体价值的平衡考量”。在“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的调查中,67%的学生将“不影响学业”“可获得实践证明”作为重要前提,反映出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少年理性思维的成熟。这种价值取向既非“个人主义”的极端化,也非传统集体主义的简单延续,而是凸显了思政教育需从“单向度价值灌输”转向“个体与集体共生关系阐释”的理论必要性。

4.1.3. 认知特点:具象体验对抽象思维的支撑作用

青少年心理学研究证实,13~18岁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已发展,但仍依赖具象化体验完成认知建构。调研显示,78.5%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认知更深刻”,显著高于“教师讲授”(12.3%)与“文本阅读”(9.2%)。这种认知偏好使得传统“讲授–记忆”模式难以触发深度思考,正如访谈中某学生所述:“课本中‘劳动创造价值’的概念,直到参与农场劳作后才真正理解其内涵。”这一特征为思政课的“实践化转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4.2.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从“灌输”到“对话”的范式转换

基于上述特质,思政课需构建以“学生主体性激发”为核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议题共创、场域重构与评价革新实现“立德树人”的浸润式落地。

一是议题生成机制:从“教材中心”转向“问题导向”。突破“教师预设课题”模式,建立“学生议题池”动态生成机制。课前通过问卷星、班级论坛等征集学生现实困惑,如“算法推荐的伦理边界”等,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议题。如针对“网红职业的价值争议”设计专题课,引导学生辩论。这种方式对接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让课堂成为“问题解决场”。二是教学场域重构:从“封闭课堂”到“多元对话空间”。融合媒介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场域,线下弱化教师权威中心地位,线上建匿名讨论区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师以“平等对话者”参与,用“追问式引导”深化思维。如在“网络言论自由”教学中,线上分享、线下研讨,最后制定公约。此场域契合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为内向学生提供表达空间。三是评价体系革新:从“结果量化”到“成长轨迹追踪”。构建“过程性互动评价体系”,以“三维记录”反映学生价值成长,包括“观点演变图谱”“辩论贡献指数”“实践反思深度”。该评价方式弱化“标准答案”权重,聚焦独立思考和多元视角理解,呼应“健全人格”培养目标。

5. 立德树人实践案例分析

5.1. 背景:外来务工子女的德育困境

城郊某中学位于城市边缘工业区旁,83%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孩子成长受“漂泊感”与“边缘化”束缚:家庭中,父母多在流水线、建筑工地或菜市场忙碌,72%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作业和道德教育,不少孩子回家面对空屋,道德认知源于碎片化网络信息;校园里,传统思政课与学生生活脱节,如讲到“公民基本权利”时,学生质疑父母被拖欠工资权利保障问题,教师缺乏本土化素材,只能说空话,课堂抬头率低于30%。此外,部分学生因“本地人”“外地人”标签自卑,用顶撞老师、破坏公物掩饰脆弱,德育工作陷入“说者无力,听者无心”的僵局。

5.2. 改进措施:扎根生活的三维育人路径

为让德育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该校构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育人体系,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传递价值观念。

一是教学内容本土化改造。教师团队打破“教材至上”的思维,每周雷打不动召开“社会热点研讨会”,从学生家长的工作场景、社区见闻中挖掘素材。他们梳理出“工地安全与生命教育”“菜市场的诚信经营”等12个核心议题,编写成《身边的思政课》校本教材。比如在“法治教育”单元,教师以校门口工地“农民工成功讨薪”的真实案例为蓝本,带着学生逐字解读《劳动法》第50条,还邀请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进校园,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帮父母保留维权证据”。课本里的“法律条文”,就这样变成了“能保护家人的武器”。

二是实践场景沉浸式体验。每月一次的“社区实践周”,让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社区垃圾分类站,他们一边指导商户正确投放垃圾,一边理解“公共环境需要共同维护”;在老年活动中心,教爷爷奶奶用智能手机时,听老人们讲“过去的苦日子”,体会“孝亲敬老”不只是口号;在“最美劳动者”访谈中,快递员叔叔的“风雨无阻”、保洁阿姨的“凌晨清扫”,让孩子们明白“职业没有高低,劳动都值得尊重”。初二学生小敏的父亲是环卫工人,过去她总怕同学看到父亲工作的样子,实践后却在作文里写道:“爸爸扫干净的不只是街道,还有我们心里的偏见。”

三是课堂形式互动化创新。“议题式辩论”让课堂成了思想碰撞的舞台。围绕“打工者该不该享受同等社保”“未成年人能不能直播打赏”等学生关心的话题,课堂上常常出现激烈交锋。有学生引用父亲“没社保不敢生病”的经历,论证“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有学生结合自己“被网络谣言误导”的教训,强调“理性判断的重要性”。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输出者,而是引导学生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知识支撑观点,让价值判断在辩论中自然形成。

5.3. 成效与反思:成长看得见,短板待补齐

一年的实践带来了显著变化:课堂参与度从30%跃升至70%,学生们开始主动在周记里写“今天帮妈妈分析了劳动合同”“社区阿姨夸我懂礼貌”;社区反馈显示,63%的学生主动参与楼道清扫、帮扶邻里,甚至有家长发现孩子“会提醒爸爸戴安全帽,说这是‘安全生产义务’”。但改革仍面临现实挑战:30%的教师因缺乏法律、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在解析“学区房与教育公平”等复杂议题时力不从心;“社区实践周”因经费有限,只能依赖教师个人资源联系实践点,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6. 中学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中学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路径可以通过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加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师德师风建设、实践育人环节以及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评价机制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作用。

6.1. 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专业素质

杨胜华学者提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多维度素养:一是政治立场有高度,能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二是专业能力深入,有扎实理论基础与系统思维技巧;三是知识结构广泛,熟悉历史、关注社会与时政、了解科技与信息技术,能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四是教学育人有温情,营造积极教学环境,做学生贴心人、引导者;五是品德修养有深度,有高尚职业道德、深厚家国情感与卓越人格魅力[11]。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研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掌握教育方针政策,鼓励参与培训与研讨会,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一方面开展技能培训、组织观摩优秀课程,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理念与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教学研究,探索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学校可邀请专家讲座培训,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6.2. 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专业能力

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亦需重视增进教师的专业技能。该技能涵盖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及实践等多个维度的能力[1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包括参与专业培训、教学观摩等,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科研能力的提升可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实现,进而增强科研水平。此外,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对于推动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教师应勇于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同时,教师需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步,及时将创新技术与理念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之中。实践能力的加强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实现,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3. 加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职业道德与风范乃教育工作者之精神内核,亦是培育德才兼备人才之基础。为强化教师在立德树人核心任务中的职业道德与风范建设,应着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并构建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13]。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议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规范性文件,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及职业道德观。此外,应结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开展深入的师德师风讨论,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建议构建完善的师德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荣誉评选的关键参考。对于在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师德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教师,则应实施批评教育和整改措施。例如,定期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师德故事分享会等活动,不仅能让教师在参与中体验师德的重要性,还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同时,学校应设立师德监督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监督,确保教师的师德行为始终符合教育规范。

6.4. 加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育人环节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践育人环节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深入理解社会结构与国家现状,进而培育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开展“深入社区、服务居民”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得以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各种帮助,包括协助老年人料理家务、陪伴儿童学习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深刻体验到社区生活的多样性和居民间的温馨互动,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此外,学校与思政课教师可依据地方实际情况,策划并实施环保宣传、文化传承等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与成长。例如,针对地方环境问题,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环保知识,引导他们形成绿色生活习惯。同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传承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学习传统技艺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在实践育人环节中,还应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6.5. 创新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评价机制

在现代社会,培养德行与知识并重的教育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思政课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评价体系,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在创新教学策略方面,案例分析与情境模拟等方法颇具成效。案例分析法实用性强,能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分析问题,提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挑选时事热点或历史人物故事等案例,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模拟教学法可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学习与成长,例如设计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活动,让学生领略思政课程的魅力。此外,还可采用议题式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引入多媒体技术能为思政课程增添活力,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创新教学策略和手段只是一部分,完善评价体系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 总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和育人的“生命线”。我们要建设教育强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崇高的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1] 黄月细, 聂英华. “立德树人”的内涵辨析与新时代要义[J]. 深圳社会科学, 2020(2): 14-21.
[2] 袁芳.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成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5): 101-105.
[3] 戴锐, 曹红玲. “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 思想教育研究, 2017(6): 9-13.
[4] 韩丽颖. 立德树人: 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实践进路[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 201-208.
[5] 石国亮.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2): 9-11.
[6] 冯仰生. 立德树人: 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0: 11-18.
[7] 钟俊生, 左浩淼. 新时代立德树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4): 129-134.
[8] 陈莹. 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创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长沙理工大学, 2020.
[9] 崔翠. 我国学校“立德树人”的路径选择[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6(S1): 176-178.
[10] 石磊, 强诗睿.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其措施[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9): 17-18.
[11] 杨胜华. 立德树人观照下的思政课教师“五度”素养结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9): 13-15.
[12] 黄平平, 刘玉萍. 立德树人理念与中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发展[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43): 93-96.
[13] 蔡盈盈.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