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eaching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珍稀的财富,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与价值观念丰富多彩,将这份遗产渗透至教学实践当中,针对提高学习者的文化归属意识以及道德品性和综合素质形成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本文剖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教学中为何有必要,而后讨论涉及如何在不同的学科范围和教育层面上进行实施,比如调整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式和培训师资等。并用实际操作中的案例试图展现施行的方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一番持续深入该工作的设想,目标指向促进优秀文化能代际相传接连繁荣,从而教学质量得以整体提高的目标努力尝试。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 precious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aining rich ideological essences and values. Integrating this heritage into teaching practice is of undeniable importance for enhancing learners’ sense of cultural belonging, as well as fostering their moral character and overall q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ncorpo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eaching, and then discusses how to implement it across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educational levels, such as adjusting curriculum setting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teachers. It also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effects through practical cases. On this basis, it looks forward to the vision of continuing to deepen this work, aiming to promo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continuous prosperity of excellent culture, thereby striv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ing.
文章引用:张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679-168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629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深远且内涵饱满,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长久地为民族延续与发展注入重要养分。在全球化的冲击与多元文化交织影响的今天,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具备文化自主认知的新时代学生具有重大作用。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天然媒介,将其嵌入教学系统后,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唤醒文化精髓,逐步确立人生目标与价值观,生成身份认同感。

从理论脉络看,文化教育与身份认同建构的研究已形成丰富积淀。国外学界中,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揭示了文化符号对群体认知模式的塑造作用,强调文化传承对个体身份锚定的意义;詹姆斯·Banks的“多元文化课程整合理论”提出,文化融入教学需突破表层符号传递,实现对学科知识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在课程整合领域,拉尔夫・泰勒的“课程原理”指出,课程设计需围绕“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大要素,为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设置提供了框架指引;而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即生活、即生长”,主张通过实践体验建构知识,这与传统文化教学中“实践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的理念高度契合。

国内研究中,叶澜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提出,教育应关注个体生命成长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关系,为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提供了本土化理论支撑;孙培青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梳理显示,古代“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理念与现代教育理论存在内在呼应,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杜威的“做中学”均强调实践对知识内化的关键作用。

在身份认同层面,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揭示,文化符号的共享是群体认同形成的核心机制,而学校教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与活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共享符号”,助力学生构建文化认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究建构知识意义,这为传统文化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情境探究”等路径提供了学理依据——学生在探索传统科技、艺术、哲学的过程中,不仅习得知识,更通过“发现”生成对文化的深层理解。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实践,既是对国内外文化教育理论的回应,也是对“文化传承与个体成长共生”这一命题的当代探索[1]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必要性

(一) 传承民族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哲学思想与道德规范,还有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内容,构成了民族特有的精神符号。将这类内容引入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更为深入地接触学习这些精神内核,承续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促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并有所拓展。借由古诗词及文言文等经典文学篇目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美韵,也能感悟古人的睿智与情感,从而实现对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二) 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主体性

全球化进程中,诸多外来文化不断渗入日常生活,青少年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辉煌的文化成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特有的价值与魅力,这类举措对于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当学生潜心探究诸如四大发明等古代科技成果时,内心会油然而生对民族智慧及创新能力的钦佩,而这种钦佩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接纳,进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认知。

(三)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众多道德教育相关的资源,“仁、义、礼、智、信”这类价值理念只是其中一部分,把这些传统要素整合进教学中,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的确立能得到助力,良好道德素养的塑造也受到推动,儒家“仁爱”思想如果被学生所学习,关爱他人以及尊重他人的意识就会被他们领会;要是将“诚信”这一概念传授给他们,诚实守信的品德就会逐渐形成。

(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众多领域的知识内容,将其融入教学里面,学生的知识视野被拓宽的同时,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培育,学习书法、绘画抑或是音乐等传统艺术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增强其艺术修养;而若去探究传统武术或者中医养生相关方面的东西,那在对学生整体身体机能状态的增强及健康理念意识的完善上都可起到帮助作用。

(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与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单一、静态的文化集合,而是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断积淀、演变的复杂体系,既包含“仁、义、礼、智、信”等跨越时代的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存在部分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内容,如封建等级观念、性别歧视遗存等。这种复杂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秉持辩证思维,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复古,而需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所谓“取其精华”,是要提炼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核。例如,对“孝”文化的教学,需区分“愚孝”与“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现代伦理,引导学生理解孝道中“感恩”“责任”的当代意义;对“和而不同”的解读,可结合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理念,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态。而“去其糟粕”,则需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批判过时内容,如通过对比“三从四德”与现代性别平等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礼教对个体的束缚,进而认同“男女平等”的现代价值。

创造性转化更需立足时代需求。例如,将“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教育结合,引导学生以实证思维探索传统科技;用数字技术复原传统礼仪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礼”的本质是“尊重”而非形式;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这种转化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赋予其新时代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认同中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 优化课程设置

1、学科课程渗透

在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有必要深入探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内容,并且巧妙将其融入到课程教育里面,在语文课堂之中,适量提高经典诗词同文言文学习的比重,借助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细细咀嚼来使学生体会到传统之美的独特韵味;还有在历史课堂上,要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这些范围取得的成果,这的确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于美术课教学状况下,应该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加上传统剪纸等方式引进去,并让孩子对于掌握传统技艺的方法和美学理念进行了解。

2、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开发具有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统手工艺制作”这样的课程能被开设出来,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就更显多样丰富,这也让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变得可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地方戏曲、民俗文化之类的往往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起来,这使学生在与本地文化的紧密接触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认知和理解度。

3、跨学科融合课程

打破学科的界限,摸索着搞点跨学科融合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个学科搅合到一起,比如将传统文化掺进科学课,分析古代那些科技发明后面藏着的工作机理及其实际应用场景,要是在体育课上搞这么一套也能成,就拿传统武术与太极拳这种项目来说,既能对学生进行体质训练,同时还能传扬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 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构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同真正进入那样去体会其中的氛围,就好比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播放古典乐曲或者是展示古代绘画等元素,这样把契合诗词意境的氛围营造出来,学生理解诗词自身的含义还有里面包含的情感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2、项目式学习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项目式学习活动得以展开,学生们采取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期间一个具体的实例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究”项目的组织,学生要大量搜集相关信息,还需要亲自制作手抄报,再通过主题班会这种形式搞一次活动,这么一个过程让人逐渐更加深入认识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习俗风情。

3、实践教学法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算是不错的选择,就像去博物馆看看展览、到文化遗址转一转、再到传统手工艺作坊逛逛这样的经历,学生们能亲身体会并且体会到传统文化蕴含的别样吸引力,与此同时开办一些相关的社团活动也是可行之道,不论是书法社、国画社还是茶艺社都可以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里学到东西并且能够传扬传统文化。

(三) 加强师资培养

1、培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学校得定期安排教师去参加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课程,为的是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教学水平,这类培训所涵盖的内容包含传统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掺杂着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掺进日常教学之中的方法和技巧。

2、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推动教师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尝试寻找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此期间经验不断被积累,教学质量随之获得提高的机会,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资参考和借鉴的内容及依据,留下了可供沿袭的经验痕迹,这一切皆在无意间得以显现。

3、建立教师交流平台

构建教师互动平台,像教学研讨或者经验分享这样的场合,被给予老师们述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心得与成果的契机,在此过程中还共同思考教书时遇到的困境及其应对之策,教学期间发生的疑难杂症被集中探讨,大家也一块寻求合理的应对方式,就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收获悄然传递并分享开来。

(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1、多媒体教学资源

制作与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视频以及动画这样的东西,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模样展现在学生眼前,好比借助精美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或者播放历史纪录片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这算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些方式让文化传播更具感染力。

2、在线学习平台

开发并运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材料,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展开学习进程,这无形中拓宽了学习的通路,且学习效率明显被提升,在线学习平台还能促成师生间的互动往来,也会存在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协作情形,这种状态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

3、VR与AR技术

运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能给学生构建沉浸式的求学感受,例如靠着VR技术能够使学子彷如置身古代文化遗址现场那样体验一番,AR技术,则把一些虚拟的传统文化标识跟眼前的实景结合起来,这么一搞,就可以促使学习过程变得富有乐趣同时更加具有互动性[2]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实践创新案例

一所小学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悄然揉进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推出了各式各样且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程布置方面,除了语文、美术还有音乐等等科目会融入传统特色元素之外,“经典诵读”这般特色的校本课程还被精细地琢磨了出来,每天有指定的时间安排学生们大声读着古诗词和文言篇章,希望以此去增强他们的语言敏锐度以及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剪纸”“陶艺”和“中国结编织”等关于民间手工艺的特色学习内容也渐渐进入校园生活,在动手动脑中学生们体会那种深厚的传统韵味。

教学手段方面,情境式教学法和项目制学习相融合被用了起来,如在讲授古诗《望庐山瀑布》之时,教师利用播放庐山瀑布视频的手段,让学生好像进入那场景感受瀑布的宏伟壮阔画面随后就让他们去参加“诗配画”活动,他们要依据诗句所绘意境各自完成绘图任务,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加入到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中去,像是到博物馆或者历史古迹等地方进行参观游览,好在真实的生活中去触及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文化素养出现显著改善,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渐渐生发出浓厚兴趣,学校的总体文化氛围被改变,独属于这所校园的文化形态逐渐形成,并且这种变化不显唐突,在平凡细节中一点点浮现。

在一所中学的教学工作中,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学科教学中这件事备受重视,在数学课上老师引入中国古代的数学成果,譬如《九章算术》里的部分题目展现出来,学生们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轨迹及其卓越成就方面能有所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热情却也是其中一部分。英语课堂上则鼓励学生讲解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习俗等一系列内容,用英文进行这种表达,目的不只是为了锻炼他们的那种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在于促使孩子们更深切去认同本土风俗文化之类的内容[3]

学校另外开设了诸如汉服社、国学社以及书法社这类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流传统文化的场地,在这些社团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得以提升,在此之外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

某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当中,该校与本地文化公司、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机构构建起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实践活动的空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地方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与生产事务,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工艺碰撞融合以后,便产生了一些带着文化印迹的作品[4]

同时学校也对学生参与各类与传统文化沾边的竞赛以及活动给予鼓励,好比大学生书法比赛、诗词大会还有传统武术较量这样的内容,在诸如此类实践活动进行之时,学生们不单单是在自身专业领域的能力上有提升,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及传承想法同样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加深和强化。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 取得的成效

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在如今的教育领域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正呈现诸多积极成果,比较明显的是学生文化素养逐渐上升,在传统元素如泉水般慢慢渗入日常教学后,学生们犹如进入了富有宝藏的文化殿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非停滞于表面,而是朝向其核心深度探求。学习经典诗词的时候,起初只是单纯地凭借韵律来朗读背诵几句,到后来便感受到那背后隐含的诗人情感、年代背景和深远意涵似乎正在被一层层解开;而在接触历史故事时,感觉就像回到遥远的时代,与古人对话一般,仿佛可以看到一幅幅波涛起伏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并了解到了古人们杰出的智慧伴随高尚品性带来的深刻启迪。传统艺术不管是剪纸那样精妙绝伦、戏曲那样韵味十足,抑或书法绘画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全都激发了学生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的所在,当他们深入钻研经典文化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时,其思维能力也会在无形中被带动发展起来,同时还能依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展创新性尝试,展现出富有个性的创造力,文化素养便在如此全面的熏陶下实现了实质提升。

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属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场合,进行一系列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后,独特且浓厚的文化气氛便在此处悄然生发了出来,漫步校园当中,几乎各个角落都可以察觉到传统文化因子释放出来的特别吸引力,诗词长廊宛如一根文化飘带,徘徊于学校之内,廊柱或者墙壁之上嵌有一首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学子们当在闲暇时光里在其间穿行时,不经意间就能吟诵出几句,尽情沉浸在诗词构建的妙趣横生的世界里,领略它的美好之所在。文化展板如同一扇扇知识的窗口,展示着各个时代的历史掌故、民俗风情等内容,学生们总被吸引而停住脚步细细观赏与思考,校园广播里时而传来悠扬的古典乐曲或是讲述传统故事的声音,整所学校沉浸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处这样的环境,学生们每天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而传统文化的种子便慢慢在他们内心扎根且开始生出枝叶来。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时,教师同样得到自我成长与转变的契机,为了更有效地把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就毅然走上了一条不断学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之路,从古代经典书籍到民间传统习俗,从传统哲学观念到艺术呈现形式等等,教师都是积极汲取营养,其文化修养随之得到了大幅的增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结束,他们甚至在寻求新颖的教学办法或是手法,尝试着在课程里加入各种媒体类型的资源,播放有趣的动画短片去讲述历史中的精彩往事,或者是借助各类网上社群帮助同学们来探讨古往今来的诗歌理解等创新教学做法,在极大丰富了课程内容的同时,让授课更加容易被接受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最终帮助学生们成长成才的同时也实现个人专业技能及经验层次性的飞跃提升。

(二) 存在的问题

师资力量不足:各学校目前确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投入不少关注,只是实际上这种关注并没能避开教学师资能力短缺的困境,并且一些教师在传统文化素养上也不够深邃,虽然拥有零散的基础了解,但却并未经历系统性知识熏陶,而且也缺少正规又有结构的传统文化专门训练,致使上课时仅能停留在一般表面性的介绍上,至于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内容就变得力不从心,再进一步通过直白有趣又充满吸引力的方式将这种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加有难度。这样子的现状从侧面钳制了传统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深度及广度的脚步推进,同时也不可能实现预期最佳的教学成果达到最好目的发挥。

教学资源有限:当前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处于一种短缺状态,这也算得上是阻挡教学持续推进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优质资源进行分配的时候,想要照顾到每个年纪的学生和各类学科多样化需求,显得十分困难,对于年龄不同的学生而言,低年级的小朋友应该接触更为生动形象并具有趣味特点的材料达到打底的启蒙效果,至于高龄段学生成了需要深度足,思维能发散的学习支撑条件的局面,事实上符合实际的这些东西简直太稀缺,仿佛稀罕之物一样可遇不可求的状态就形成,特征性的资源居然如此少见真是有些遗憾。从学科角度去看,各门学科将传统文化加入进来时都要与之匹配的教材和教具等东西,像美术课要是混入一些传统的绘画内容就很可能会遇到缺乏专属性质的相关书籍或者恰当的作画设备的尴尬情况,并且实践场地的匮乏也是一种普遍的问题,比如学生想要动手制作那些传统工艺品往往找不到足够适宜的地方进行体验操作,这无疑会令文化传授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效力大大削弱。

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大多侧重在学业分数上,这种情况使得传统文化类的能力考核被摆在了不那么显眼的位置,按照老派的做法卷面分数往往是评判学生学习成就的主要标准,但对他们的文化审美塑造、文脉继承意识以及拓展思维等能力方面的提升却缺少合适的检验手段和办法,没有个完善的评估架构时几乎就不能切实把握学生成长的深度与宽度,教师无法准确知道其课程的实施程度也就没可能来个性化调整自己的策略或教材,这显然对文化的传授活动有着相当消极的影响[5]

6. 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培训力度

教育部门和学校得更加关注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工作才行,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带有专业性的培训课程以及学术类的交流活动,这样一来教师的文化底蕴会逐步增强,教学本事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一些,而把传统文化这块儿有研究的专家或者学者请到学校来做讲座并提供指导,也能达成教师这方面教学的额外帮助目的。

2、鼓励教师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就可逐步提高,在这期间学校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与条件,这样就能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研究工作方面自主行动起来。

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受到表彰并给予奖励,归为构建教师激励机制的一项内容,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使他们投身教学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并鼓励他们在教学中产生创造性思维。

(二) 丰富教学资源

1、开发优质教材

专业人员被集合起来,负责编写面向不同年龄段以及学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被认为应该兼顾科学性、趣味性及实用性,还需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数字化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这种努力显然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学习辅助工具。

2、整合社会资源

学校得主动把社会上的资源整合起来,与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文化机构搭起合作桥梁,将这些资源纳入麾下用作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比如安排学生参与文化讲座或者组织去参观博物馆之类的内容,为学生们的学习开辟出更多的蹊径。

3、鼓励教师创作

教师受到鼓励根据自身的教学状况与学生的真实需求,制作优质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具材料,这些材料也许是课件或者是教案又或者是教学视频等等,适当的条件下学校将会给予教师们的创作成果相应的奖励并提供帮助,类似的举措能够提升传统文化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教师们更多的热情与创造积极性,而这种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们去探索传统知识的魅力,教学的成果便能更直观更具体更有实际用途地展现在学生面前[6]

(三) 完善评价体系

1、制定评价标准

教育部门有必要制定科学且合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标准,这里面评价内容与具体方法都得明确下来,该套标准特别要留意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把握状况、能力上培育取得的效果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成型的过程,顺着这般思路对学习成果全面又客观地考量评估,才能体现其价值。

2、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考试这种方法,再加上作业、实践活动以及作品展示这样的方式,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把握,甚至还可以把学生自己打分这种、互相评分以及家长掺和评分等多种模式加进去,评价全过程中这样做的结果能够促成一种更加客观而且公平的氛围。

3、将评价结果融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把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的表现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里,这会成为学生升学与评优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这样一来可以引导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而去。

7.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这件事从长远看来很有深意,并在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主体性以及道德品质塑造这些方面都起到很重大的作用,这事特别重要,要把它做好且做实,像是改变现有的课时计划,探索新型的教学形式,强调师资力量的提升与培养,还得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这些途径,好把传统优秀的文化内涵加在教育 教学中的不同部分,虽说实施起来也有了一点儿成果呈现,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地上,这些问题还是应该思考思考如何去解决的,才能真正做好。

在未来方向上,必须持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研究及实践操作环节,还得不断尝试挖掘路径和方法上的新可能,这会让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性丰富化处理,如此教学质量以及最终效果才有机会提升,还需建立更完善的体系加以支撑,这种保障是让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往更深一步延展的关键要素,事情只有这样推进,才能有可能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框架中处于更优化的传承发展环境,从而让更多具文化认同与文化主体性姿态的学生出现。

参考文献

[1] 羊二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以第三章“中国精神”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9): 227-229.
[2] 李佳. 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 中国军转民, 2025(6): 193-195.
[3] 王文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研究[J]. 英语教师, 2025, 25(6): 146-149.
[4] 陈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依据和路径研究[J]. 才智, 2025(9): 21-24.
[5] 易丽娟, 陈显忠, 凌志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中式面点课程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食品工业, 2024(24): 146-149.
[6] 黄湘楠, 杨兴雨. 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少儿钢琴基础教学的路径探索与实践[J]. 才智, 2024(26):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