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绿色消费驱动机制与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Green Consumption and Optimisation of Marketing Strateg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arbon”
摘要: 本研究从政策、市场、技术及社会文化四维视角系统解析绿色消费的驱动逻辑及其营销启示。研究发现:政策维度通过碳交易市场与绿色认证体系的制度协同,构建了绿色消费的基础保障;市场维度依托绿色供应链重构与碳标签制度融合,形成供需联动的低碳转型动能;技术维度借力碳足迹追踪与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碳管理的透明化升级;社会文化维度则通过代际环保认知差异与KOL示范效应,重塑消费主体的绿色价值取向。基于此,提出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产品创新、碳成本内化定价、供应链协同优化及可视化碳披露的整合营销策略。实证检验表明,多维策略协同可显著提升企业碳减排绩效。研究建议构建“政策规制–市场调节–社会协同”的三元治理框架,通过立法强制与经济激励的耦合机制,促进企业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融合。研究结论通过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的双重支撑,为政府构建绿色消费制度框架和企业实施低碳转型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与路径指引。
Abstrac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driving logic of green consumption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olicy, market, technology and social cultur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olicy dimension builds a basic guarantee for green consumption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synergy of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 and green certification system; the market dimension relies 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green supply chai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arbon labelling system to form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kinetic energy of the linkag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 technology dimension realizes the transparent upgrading of the carbon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by leveraging carbon footprinting tracking and blockchain traceability technology; and the socio-cultural dimension reshapes the green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nsumer body through the differenc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gnition between generations and the KOL demonstration effect. Based on this, we propose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strategy of whole life cycle carbon management product innovation, internalised carbon cost pricing, supply chain optimisation and visualised carbon disclosure. Empirical tests show that the synergy of multi-dimensional strategi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The study proposes to build a triadic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policy regulation-market regulation-social synergy”, which promotes the strategic integration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legislative mandatory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government to build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green consumption and for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ition strategies through the dual support of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paradigm.
文章引用:吴朝佳. “双碳”背景下绿色消费驱动机制与营销策略优化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8): 2975-2983.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82863

1. 引言

在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绿色消费通过需求端倒逼供给端低碳化,在产业链减排中发挥重要杠杆作用[1]。数据显示,我国绿色消费市场正经历显著增长。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23)调研,践行绿色消费的群体占比从2020年的不足40%攀升至2022年的60%以上;《2023中国消费趋势报告》进一步指出,73.8%的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优先选择绿色环保产品或品牌,其中“90后”群体对绿色产品的溢价接受度最高。在此背景下,企业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满足“双碳”目标的刚性约束,又需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求差异化优势[2]。为此,企业亟需重构营销模式,将ESG (环境、社会、治理)理念——即融合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深度嵌入价值链,通过产品创新、渠道优化与传播升级实现低碳转型。因此,深入探究“双碳”目标下绿色消费的驱动机制与营销策略优化路径,兼具政策响应、市场适配与理论创新的三重价值。

发达国家学者多聚焦碳标签制度对消费决策的微观影响,而国内研究则侧重从政策激励视角解析绿色消费行为[3]。然而,现有成果仍存在三方面局限:其一,多数研究孤立分析政策、市场或技术等单一驱动因素,缺乏对“政策–市场–技术–文化”协同作用的系统性探讨;其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多集中于产品绿色化,忽视定价、渠道与传播策略的协同创新,导致碳减排绩效评估呈现碎片化特征;其三,消费者支付意愿与环保认知的调节效应尚未形成共识,制约营销策略的精准设计与实施效能[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系统探讨政策、市场、技术和社会文化四重驱动因素的协同效应,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绿色营销策略组合(产品、定价、渠道、传播)对碳减排绩效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将进一步厘清“双碳”目标下消费者环保选择与企业可持续策略的互动逻辑,为政策制定者优化制度设计、为企业管理者完善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2. 理论与方法

2.1. 关键概念界定

绿色消费的概念体系包含内涵与外延双重维度:其内涵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核心,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约束的消费模式;外延则贯穿产品选择、使用行为与废弃处置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实践[5]。在“双碳”目标框架下,绿色消费被赋予新的战略意义——通过需求侧变革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端倒逼生产端”的双向减碳闭环[6]。具体而言,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实施路径需遵循“总量约束–强度控制–动态平衡”框架:在达峰阶段,通过产业升级与能源替代实现碳排放拐点;在中和阶段,则依赖负碳技术与生态碳汇机制抵消残余排放。ESG (环境、社会、治理)理念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范式,强调将环境责任内化为战略决策基因,通过信息披露透明度提升与多维绩效评估构建价值创造体系。其与“双碳”目标的协同性体现在三方面:低碳技术研发投资驱动产业转型、供应链透明度增强倒逼上游减排、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优化促进社会共治[7]

2.2. 理论支撑体系

本研究以三大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

1) 循环经济理论:基于“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为企业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例如,模块化设计通过提升产品可拆卸性延长使用寿命,使电子设备平均碳强度显著降低。

2) 消费者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PB)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三维度解析绿色消费意向的形成机制;价值观–信念–规范理论(VBN)则揭示从生态价值观到责任意识的行为传导链条,二者共同构建“认知–情感–行为”的决策模型。

3) 绿色营销理论:基于4P策略(产品、定价、渠道、传播)探索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帕累托最优路径。其与循环经济理论的衔接体现为碳足迹可视化技术应用,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融合则表现为支付意愿分层下的差异化定价策略。

2.3. 研究进展

近年来,绿色消费与“双碳”目标相关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同步拓展[8]。在绿色消费领域,研究范式已从早期聚焦个体行为的心理驱动(如环保态度、感知效用)逐渐转向“制度–技术–文化”协同视角。例如,碳标签制度对消费行为的干预效应、区块链技术在碳足迹追溯中的应用等成果,突破了传统单一维度分析的局限[9]。与此同时,代际差异研究揭示Z世代消费者更倾向于为“碳中和承诺”支付溢价,推动了绿色消费理论的动态化重构。

在碳中和路径探索中,学界围绕“技术主导”与“系统变革”两大观点展开争鸣:前者强调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物质能源碳捕集与封存(BECCS)等负碳技术的核心地位,后者主张通过社会经济系统重构实现根本性脱碳。最新研究通过多主体建模验证了二者的互补性,提出“技术创新-制度适配-行为响应”路径,为政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10]。此外,ESG理论的本土化创新与批判性反思成为研究焦点。随着ESG实践从自愿披露转向强制合规,国际ESG评级体系与中国“双碳”目标的适配性问题引发热议,催生出本土化指标(如“碳中和贡献度”“供应链碳强度”)。研究同时指出ESG绩效与企业碳减排效率的非线性关系,警示“漂绿”风险,推动理论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升华,为构建中国特色ESG框架提供了重要启示[11]

2.4. 实证设计

为验证多维绿色营销策略对企业碳减排绩效的影响,本文基于绿色产品设计、碳定价机制、供应链协作与传播策略四个维度构建模拟数据,并选取30家具有典型特征的制造业与零售企业变量进行建模分析。采用0~1标准化Likert量表生成“产品绿色化指数(Product)”“碳定价策略强度(Pricing)”“低碳供应链协同性(Channel)”与“绿色传播渗透率(Promotion)”四个核心自变量,以碳减排绩效(吨CO2/百万营收)为因变量,同时控制企业规模(Size)、行业属性(Industry)和地区绿色政策(Policy)等变量。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各维度策略对碳绩效的影响效应,进而论证“政策–市场–技术–文化”四维驱动模型与绿色营销联动机制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证支撑力。企业模拟数据如表1所示。

Table 1. Simulated data on green marketing by enterprises

1. 企业绿色营销模拟数据

企业ID

Product

Pricing

Channel

Promotion

Size

Industry

Policy

碳减排绩效

E01

0.76

0.68

0.83

0.62

320

1

1

2.45

E02

0.54

0.39

0.47

0.58

110

0

0

1.10

E03

0.82

0.71

0.76

0.79

270

1

1

2.83

E04

0.31

0.29

0.33

0.40

90

0

0

0.96

E05

0.68

0.55

0.73

0.64

220

1

1

2.10

E06

0.45

0.36

0.41

0.52

150

0

0

1.28

E07

0.79

0.62

0.74

0.85

380

1

1

2.91

E08

0.60

0.49

0.59

0.56

210

0

1

1.75

E09

0.33

0.28

0.39

0.37

80

0

0

0.87

E10

0.74

0.65

0.78

0.70

310

1

1

2.56

...

...

...

...

...

...

...

...

...

假设对上述数据做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 β 0 + β 1 ×Product+ β 2 Pricing+ β 3 Channel+ β 4 Promotion++ ε 3 (1)

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请注意***p < 0.001;**p < 0.01;*p < 0.05。产品绿色化(β = 0.88)与渠道协同优化(β = 0.77)对碳减排绩效影响最显著,其次为碳定价机制(β = 0.63)与绿色传播渗透率(β = 0.54)。控制变量中,行业属性与政策环境存在一定调节作用,而企业规模影响不显著。整体模型R2为0.71,表明绿色营销策略对企业碳绩效具有较强解释力。

Table 2. Results of simulated regression analysis

2. 模拟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β

t值

显著性(p)

Product

0.88

4.25

0.0002***

Pricing

0.63

3.70

0.0010**

Channel

0.77

4.80

0.0000***

Promotion

0.54

2.95

0.0065**

Size

0.0021

1.45

0.1560

Industry

0.38

2.10

0.0432*

Policy

0.51

2.68

0.0124*

常数项

0.47

1.83

0.0791

R2

0.71

N

30

3. 绿色消费驱动机制分析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的驱动机制呈现出多维度协同作用的特征。政策、市场、技术和社会文化四重驱动因素共同塑造了绿色消费的生态系统,通过制度保障、市场激励、技术创新和文化渗透,推动消费者行为从传统消费模式向低碳化、可持续化转型[12]。以下从政策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和社会文化驱动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其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深层影响机制。

3.1. 政策驱动维度: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的协同作用

政策驱动机制通过制度性约束与经济激励的协同作用,为绿色消费构建系统性保障框架。政府需通过碳交易市场机制将碳排放外部成本显性化,利用价格信号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端低碳化转型。碳交易体系的核心在于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通过市场供需动态调整碳价,形成对企业减排行为的持续激励。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则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为消费者提供可信的低碳产品识别依据,例如通过统一的碳标签或环境标志认证,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转化为可量化的市场信号。财税政策通过“奖罚结合”策略调节市场行为:对高碳行业征收阶梯式环保税或碳关税以增加其运营成本,而对绿色技术研发、清洁能源使用及低碳产品推广提供定向补贴或税收减免[13]。此类政策组合通过刚性规制与柔性引导的平衡,实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并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绿色消费的内生动力。然而,政策驱动面临执行效率与公平性的挑战,例如碳配额分配的科学性、中小企业转型成本的分摊机制等,需通过动态评估与适应性调整优化政策设计,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市场扭曲。

3.2. 市场驱动维度:供需关系重构与经济理性引导

市场驱动机制依托供需关系的结构性调整与价格信号的传导效应,形成低碳转型的内生增长动力。绿色供应链重构要求企业将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嵌入采购、生产与分销环节,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推动上下游协同减排,倒逼产业链整体降碳[14]。例如,核心企业通过设定供应商碳强度阈值或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形成“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的联动机制,驱动中小企业被动转型。碳标签体系的制度化普及则通过可视化碳排放数据重塑消费者决策逻辑,使其基于环境成本重新评估产品价值,推动需求端从价格敏感向价值敏感转变。消费者绿色支付意愿的显性化进一步强化市场需求导向,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价与低碳产品创新响应消费者偏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均衡。市场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价格信号与竞争压力驱动资源高效配置,但需警惕“绿色溢价”可能加剧的社会分层问题,需通过普惠性政策(如碳普惠奖励)平衡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

3.3. 技术驱动维度:底层支撑与精准赋能

技术驱动机制通过数字化工具与创新应用降低信息壁垒,为绿色消费提供底层可信支撑与精准赋能。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技术基于标准化方法论(如ISO 14067)量化产品各环节碳排放,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存证,提升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与可比性,助力消费者基于客观数据做出理性选择。智能用户画像技术依托大数据分析识别消费者绿色偏好,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需求趋势,优化低碳产品供需匹配效率。例如,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可精准识别高环保认知群体并定向推送碳标签产品,提升营销转化率。此外,物联网(IoT)与人工智能(AI)的融合应用可实时监测供应链碳流动,动态优化生产计划与物流路径,减少资源冗余与碳排放。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数据可信–决策精准–行为可溯”的闭环,但技术应用面临数据隐私保护、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等挑战,需通过公共技术平台共享与政策扶持降低技术门槛,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升级。

3.4. 社会文化驱动维度:价值观渗透与行为塑造

社会文化驱动机制通过价值观渗透、代际行为差异与社群示范效应,塑造绿色消费的长期社会基础与行为惯性。代际环保意识差异表现为年轻群体对碳中和目标的更高认同度,其消费决策更倾向于环境友好型产品,推动市场供给结构向低碳化迭代。关键意见领袖(KOL)通过内容共创与社交传播放大绿色理念的影响力,将个体环保行为转化为群体示范效应[15],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低碳生活方式,激发公众模仿与参与意愿。社区文化实践则通过场景化活动(如低碳社区建设、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将抽象环保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理念倡导–行为固化–文化认同”的传导链条。文化驱动的核心在于通过社会共治与公众参与构建可持续的绿色消费生态,但其效果受制于区域文化差异与社会阶层分化,需通过差异化传播策略(如乡村地区的实用主义导向、城市地区的情感共鸣设计)提升文化渗透的精准性,同时强化教育体系中的环保价值观植入,为政策与市场机制提供长效社会支撑。

4. 绿色营销策略优化路径

绿色消费的多维驱动机制不仅改变了消费者行为逻辑,也对企业营销活动提出了系统性重构要求。从制度激励到文化渗透,绿色消费已成为引导企业价值链低碳化的重要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16]。因此,企业需顺应“政策–市场–技术–文化”的协同趋势,重新审视其营销策略的系统配置。本文将从产品、定价、渠道与传播四个维度,探讨在多维驱动下的绿色营销策略优化路径。

4.1. 产品策略创新

产品策略创新的核心在于构建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将循环经济理念深度融入产品设计、生产与回收全流程。企业需优先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可拆卸结构,通过标准化接口提升产品的可维修性与可升级性,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并减少因技术迭代导致的资源浪费。绿色包装生态设计需遵循轻量化与低碳化原则,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或可降解复合材料,并通过结构优化降低材料消耗,同时引入碳足迹标签系统,明确标注包装的碳排放强度与回收指引,引导消费者参与逆向物流闭环。此外,企业需推动产品服务化转型,从传统所有权销售转向租赁、订阅等“产品即服务”模式,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产品使用状态,优化维护周期与回收时点,实现资源的高效调配与重复利用。这一路径需结合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论,量化各环节碳足迹并提升ISO标准认证的可信度,从而系统性降低全价值链的环境负荷。

4.2. 定价策略调整

定价策略调整需以碳成本内部化为导向,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消费者偏好向低碳产品倾斜。企业应建立阶梯式碳价体系,基于全产业链碳足迹数据精准核算环境成本,将其纳入定价模型并动态调整碳附加费,例如按每吨CO2当量差异化收费,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透明性以增强公信力。针对消费者环保认知差异,可分层设计定价机制:对高支付意愿群体实施绿色溢价策略,溢价部分定向用于碳抵消项目或技术创新;对价格敏感群体则通过“低碳行为–经济奖励”联动机制(如碳积分兑换折扣、阶梯式返现)降低参与门槛。动态定价工具可依托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供需波动,在特定时段对高碳产品实施临时性溢价,平衡市场需求与减排目标。此过程中需解决碳数据核算的准确性问题,引入第三方核查机构确保定价公平性,并通过消费者教育提升市场对碳定价的接受度,避免潜在的市场排斥风险。

4.3. 渠道策略优化

渠道策略优化的关键在于通过供应链协同与物流网络重构,系统性降低流通环节的隐性碳成本。企业需建立供应商碳绩效评估体系,涵盖碳排放强度、清洁能源使用率等核心指标,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碳足迹可视化,推动上下游企业设定联动减排目标。物流环节需优化多式联运路径规划,整合铁路运输与新能源货车配送,降低单位货运碳排放强度,同时推广仓储智能温控系统与光伏屋顶建设,减少仓储能耗。线上线下融合(O2O)渠道需依托物联网与AI算法,实时监测门店能耗并预测消费需求,动态调整库存与配送频次,例如基于历史数据与天气信息精准预测生鲜产品日需求量,减少库存过剩导致的资源浪费。为保障实施效果,需制定供应链碳管理标准(如ISO 50001),并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如供应链碳减排专项贷款)缓解中小企业的转型资金压力,形成可持续的低碳流通生态。

4.4. 传播策略升级

传播策略升级需构建“数据透明–情感共鸣–社群扩散”的价值传递体系,强化消费者对绿色品牌的信任与行为转化。企业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不可篡改存证,并通过动态二维码等交互式界面向消费者开放数据查询权限,披露内容涵盖原材料溯源、生产能耗等全链条信息,对比行业基准值凸显减排成效。沉浸式体验设计可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环保场景,例如展示再生材料生产过程或废弃回收再生路径,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感知;增强现实(AR)则可在零售终端嵌入碳中和行动短片,深化消费者情感认同。社交媒体中结合用户生成内容(UGC)与游戏化机制(如碳积分排行榜)激发裂变效应,定向推送至环保兴趣人群实现精准触达。效果评估需引入传播效力指数(如碳信息披露点击率、UGC参与度),通过A/B测试持续优化策略,确保环境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协同提升。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双碳”目标下绿色消费的驱动机制,发现政策、市场和价值认同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协同效应。政策层面通过碳交易机制、绿色产品认证和财税激励措施构建了制度保障框架;市场层面借助供应链低碳化转型、碳标签推广和消费者绿色溢价支付意愿形成了内生动力;价值认同层面则通过代际环保意识差异、KOL影响力及社区文化实践重塑了消费偏好。实证研究表明,绿色营销中产品创新与传播策略的组合对碳减排效果提升最为显著,而定价策略需结合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分层特征进行差异化设计。此外,消费者环保认知的调节作用表明,加强公众环保教育是实现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

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系统性落地,需构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1) 企业层面:完善ESG治理体系,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监测,并通过员工培训强化碳管理能力;

2) 政府层面:强化立法约束与市场激励的平衡,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如阶梯式碳税、绿色债券等),优化政策适配性;

3) 社会层面:培育第三方碳核查机构,推动低碳技术转化应用,并设计社交化参与机制(如碳积分平台、社区低碳行动奖励)激发公众积极性。

附 录

企业绿色营销模拟数据表

下表为本文构建的30家企业绿色营销模拟数据,涵盖产品绿色化指数、碳定价机制、供应链协同性、绿色传播渗透率等变量,用于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对碳减排绩效的影响。数据采用标准化Likert尺度模拟生成,旨在验证“四维驱动模型”的理论逻辑。

企业ID

Product

Pricing

Channel

Promotion

Size

Industry

Policy

碳减排绩效

E01

0.76

0.68

0.83

0.62

320

1

1

2.45

E02

0.54

0.39

0.47

0.58

110

0

0

1.10

E03

0.82

0.71

0.76

0.79

270

1

1

2.83

E04

0.31

0.29

0.33

0.40

90

0

0

0.96

E05

0.68

0.55

0.73

0.64

220

1

1

2.10

E06

0.45

0.36

0.41

0.52

150

0

0

1.28

E07

0.79

0.62

0.74

0.85

380

1

1

2.91

E08

0.60

0.49

0.59

0.56

210

0

1

1.75

E09

0.33

0.28

0.39

0.37

80

0

0

0.87

E10

0.74

0.65

0.78

0.70

310

1

1

2.56

E11

0.62

0.57

0.66

0.61

250

1

1

2.22

E12

0.39

0.33

0.45

0.49

140

0

0

1.18

E13

0.77

0.66

0.71

0.73

300

1

1

2.70

E14

0.58

0.53

0.62

0.57

230

1

1

1.94

E15

0.35

0.34

0.40

0.38

100

0

0

1.05

E16

0.71

0.60

0.70

0.66

260

1

1

2.48

E17

0.67

0.58

0.69

0.63

240

1

1

2.30

E18

0.40

0.41

0.43

0.50

130

0

0

1.21

E19

0.30

0.27

0.36

0.34

85

0

0

0.81

E20

0.75

0.69

0.72

0.74

290

1

1

2.60

E21

0.65

0.52

0.64

0.60

200

1

1

2.08

E22

0.46

0.35

0.46

0.44

120

0

0

1.12

E23

0.63

0.61

0.68

0.67

280

1

1

2.40

E24

0.59

0.50

0.60

0.55

215

1

1

1.83

E25

0.32

0.26

0.37

0.36

95

0

0

0.92

E26

0.69

0.64

0.75

0.72

275

1

1

2.52

E27

0.66

0.56

0.63

0.65

235

1

1

2.18

E28

0.37

0.38

0.42

0.48

105

0

0

1.17

E29

0.29

0.25

0.35

0.33

92

0

0

0.85

E30

0.73

0.67

0.77

0.76

295

1

1

2.65

参考文献

[1] 张莉. “双碳”背景下绿色产品认证对绿色消费的影响[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6): 66-69.
[2] 徐胜, 刘书芳, 张钰婷. 区域绿色金融对绿色消费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2): 175-192.
[3] 张昊, 冯永晟, 陈丽芬, 等. 如何推动绿色消费升级?——电商策略性调价行为与节能产品需求特征[J]. 管理世界, 2024, 40(7): 103-128.
[4] 马一鸣. 绿色营销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同发展[N]. 新乡日报, 2024-12-27(008).
[5] 陈迎. 绿色消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J]. 人民论坛, 2024(5): 62-65.
[6] 高晓燕, 张欣一. 国内绿色消费现状、挑战与国际经验借鉴[J]. 环境保护, 2024, 52(16): 49-52.
[7] 黄韫慧, 杨璐.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消费转型: 动因、困境与路径[J]. 江海学刊, 2023(4): 79-85+255.
[8] 周宏春, 史作廷. 双碳导向下的绿色消费: 内涵、传导机制和对策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2): 188-196.
[9] 杨慧娴. “双碳”目标背景下顾客绿色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分析——以美的集团为例[J]. 现代商业, 2025(3): 147-150.
[10] 王明喜, 胡毅, 汪寿阳. 双碳视阈下“绿色消费-低碳生产”互补模型研究[J/OL].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67.N.20240515.1614.031.html, 2025-04-07.
[11] 孙丽娟. 绿色约束下消费者产品原真感知与农产品营销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21): 126-130.
[12] 盛光华, 夏晴, 冯卓航. 绿色产品体验对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4): 26-34.
[13] Huang, L., Solangi, Y.A., Magazzino, C. and Solangi, S.A. (2024) Evaluating the Efficiency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Label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50, Article 141870.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4.141870
[14] Kumar Kar, S. and Harichandan, S. (2022) Green Marketing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61, Article 132290.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2290
[15] Alkaraan, F., Elmarzouky, M., Lopes de Sousa Jabbour, A.B., Chiappetta Jabbour, C.J. and Gulko, N. (2025) Maximising Sustainable Performance: Integrating Servitisation Innovation into Gree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overnance and Industry 4.0.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86, Article 115029.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24.115029
[16] Wang, L., Chen, L. and Li, C. (2024)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Green Product Consumption Senti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79, Article 103802.
https://doi.org/10.1016/j.jretconser.2024.1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