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历史主动性研究
Research on Historical Initi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DOI: 10.12677/acpp.2025.14945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慧敏: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性当代大学生启示Marxism Historical Initiativ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evelation
摘要: 历史主动性体现为人类在认识历史规律基础上能动改造世界的实践特质,其本质是历史主体在具体社会条件下对自身使命的自觉担当。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性理论为核心,阐释了历史主动性的具体内涵是科学性与规律性辩证统一、人民性与阶级性辩证统一以及实践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揭示了其来源于三个维度,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内在动力、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根本基础以及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是保障依托。基于此,本文从树立正确历史观、涵养历史自信、厚植历史情怀、锻造历史担当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其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将历史主动性转化为行动自觉,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Abstract: Historical initiative is manifested as the practical trait of human beings’ a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based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laws. Its essence lies in the conscious assumption of one’s mission by the historical subject under specific social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centered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elaborates on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s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which are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scientificity and regularity,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people-orientedness and class nature, an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practicality and development. It reveals that historical initiative originat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movement of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the guarantee and support.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aspects: establishing a correct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ultivating historical confidence, fostering historical sentiment, and forging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t discusses how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an transform historical initiative into action consciousness, contributing to social progress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while realizing their personal value.
文章引用:郭慧敏.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历史主动性研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9): 13-1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9453

1. 引言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马克思主义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理解历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历史主动性,正是这种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它涵盖了人类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积极主动的实践探索。在当代社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历史主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挑战、新形势,如何充分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引导他们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只有深刻理解历史主动性的内涵与实质,才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2.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历史主动性的内涵

历史主动性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与能动力量。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历史主动性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2.1. 科学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主动性的理解建立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之上。首先,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偶然的、无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发展规律。人们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任意创造历史,违背客观规律的“主动”行为,最终都会被历史所否定。其次,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把握历史主动性的前提。历史主动性并非对规律的否定,而是对规律的自觉运用。人类无法超越所处的物质条件凭空创造历史,任何能动活动都要以既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为基础。与此同时,历史规律也为历史主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当人类认识并掌握历史规律时,就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后,人可以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历史不是由“绝对精神”或偶然事件决定的,而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创造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被动无为。具备历史主动性的人,不是盲目行动或被动适应,而是能够通过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在坚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用所拥有的主动性和历史选择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判断和选择,使历史发展朝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前进。

2.2. 人民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历史主动性的主体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社会群体与组织,其中人民群众是根本主体,先进阶级是引领力量,二者在实践中形成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主动性的创造者与承载者。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及其历史性作用,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的发展规律就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当中[1]。需要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并非个体意志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集体行动。其次,历史主动性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自觉能动性。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消极地受制于历史条件,而是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历史。这种自觉能动性的发挥,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掌控,也为历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最后,马克思主义承认先进阶级及其政党在历史主动性中的引领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基于自身的物质利益形成不同的历史诉求,而先进阶级由于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致性,能够集中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此外,先进政党的引领力本质上是历史主动性的“催化剂”,其有效性取决于是否与人民群众的实践需求相契合。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能够通过科学理论武装和组织动员,将人民群众的自发力量转化为自觉行动,推动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

2.3. 实践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唯心主义将历史动力归结为少数英雄的意志或“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马克思主义则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了历史主动性的客观根基与规律属性。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主动性的现实源泉。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物质生产实践对历史主动性的规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历史主动性的实现程度,这种程度会随生产力发展递进式提升;另一方面,生产实践的社会形式制约着历史主动性的主体范围。正是在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中,人类突破了自然本能的限制,形成了主动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其次,实践活动是理解历史主动性的钥匙。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运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更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使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和创造性。因此,人们在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改变了外部世界,也塑造了自身的能力与本质,从而获得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量。最后,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历史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过程,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历史主动性的最终价值目标,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历史主动性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断拓展,它的每一次提升,都意味着人在摆脱自然和社会束缚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历史主动性的来源探析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历史主动性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些来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主动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3.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历史主动性产生的内在根源。首先,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历史主动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具体的社会条件[4]。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会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阻碍。此时,社会就会产生变革生产关系的需求,这种需求会推动人们主动进行社会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正是历史主动性在社会制度层面的体现。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并非自发进行,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这种变革可能是改良,也可能是革命,都是人类主动调整社会结构、推动历史进步的体现。最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客观过程。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变革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变革的需求和行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认识这一基本规律。当我们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就能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种思潮冲击时,主动应对挑战,推动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2.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根本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精神创造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更塑造了人的本质,是历史主动性得以产生的根本前提。与此同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合作、分工等关系,使得个体的力量汇聚成群体的力量,这种群体性的实践活动突破了个体能力的局限,形成了更强大的历史主动力量。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无论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理论,其根源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这些精神财富反过来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历史主动性。最后,在社会变革中,人民群众更是历史主动性的直接体现者。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是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摧毁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力量。总之,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础,需求和愿望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历史进程中,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使得历史主动性得以充分展现。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历史主动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3. 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是保障依托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更自觉、更有效地发挥历史主动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历史主动性的理论结晶。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站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立场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更是对历史主动性的理论升华,激励着无数人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其次,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历史主动性的生动展现。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从19世纪欧洲的工人运动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再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无产阶级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积极争取自身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无产阶级政党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历史主动性。最后,理论指导实践是历史主动性质的飞跃。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会形成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上升为理论后,也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工人运动往往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斗争多以失败告终。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帮助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斗争规律,从而由自发斗争走向自觉斗争。

4.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历史主动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历史主动性不仅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也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认识到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责任和使命。

4.1. 树立正确历史观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基础,也是青年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前提[5]。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激发历史主动性的基石。大学生应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首先,明确历史主动性的内涵。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明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不被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所迷惑,以更从容的心态、更积极的姿态顺应历史大势,主动作为。其次,要以客观、全面、辩证的态度看待历史。大学生可以把研究和学习历史作为兴趣,主动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培养辨别信息的能力,既不排斥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增量,也能理性过滤其中低质和错误的信息,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观。并努力传承历史智慧,以历史的经验指导实践,主动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最后,增强媒介素养。了解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明白很多碎片化历史内容是为了吸引流量而简化、娱乐化甚至歪曲历史的。一些短视频为了博眼球,可能用夸张的语言、片面的案例解读历史,要认清其背后的商业目的,不被情绪所带偏。总之,正确的历史观是传承历史智慧的桥梁,犹如明亮的灯塔,指引当代大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辨明方向,并以高度的自觉与坚定的行动,投身于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4.2. 涵养历史自信

在新征程上,大学生应深入学习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增强历史自信,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要求大学生在历史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历史、把握现实、开拓未来。因此,我们应运用历史意识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在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深层原因和根源,从而能够知所从来,明其所趋。其次,深化史学研究。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的繁荣富强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繁荣先进的文化作为重要的支撑。时代发展呼吁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推动时代发展[6]。当代青年要坚定文化自信,使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效能,为提高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最后,拓宽文化创新的途径。历史进化的规律性和历史斗争的复杂性,迫使我们要有历史主动性和历史创造性[7]。青年学生应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利用科技的发展让传统文化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此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力[8]。青年还应努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3. 厚植历史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学生应在历史成就中树立历史自信,厚植历史情怀。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历史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大学生应主动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通过持续的深度学习和积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始终保持知识结构的先进性和能力素质的适应性。其次,主动参与深度思考与交流。在课堂讨论、社团活动中,积极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倾听他人的观点,通过思想碰撞完善自己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尝试自主梳理历史线索,自己动手整理时间轴、关键战役、重要人物事迹等,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对历史全貌的理解。最后,踊跃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才能将头脑中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活动,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9]。大学生可以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时,利用活动载体与网络传媒载体拓宽自己的视野,在游览遗址遗迹和阅读党史资料的同时,借助多种形式将红色遗址遗迹这种硬性承载物与党史资料这种软性承载物相结合,联通不同时空的革命人物,激发代际相隔之间情感的共鸣,在学习实践与情感融通中迸发爱国情感,坚定历史自信,激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执着追求。

4.4. 锻造历史担当

学习历史,一方面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更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10]。当代大学生应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首先,坚定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的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未来。作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自身应主动强化对现有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组织的认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为困难和挫折所动摇。其次,敢于挑战自己。历史思维作为一种尊重历史、总结经验和汲取智慧的方式,对指导现实和未来行动至关重要[11]。青年应敢于走出舒适区,在学校,可以主动学习编程与计算机技术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自觉参与社区宣讲以提升表达力;毕业后,不盲目扎堆“热门行业”,而是考虑去基层、去西部、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哪怕起点平凡,也是在书写属于这代人的历史。最后,积极主动创新。历史上的伟大成就都是通过人们的努力追求取得的,历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发扬这种精神,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等国家发展需要开展的前瞻性的研究,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历史主动性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概念。历史主动性既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又始终为先进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所激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历史进程中的生动统一。历史主动性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深刻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行动;不是个体利益的盲目追逐,而是融入时代洪流的使命担当,为当代大学生锚定人生坐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历史主动性的研究、发扬和培育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理论学习中筑牢根基,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品格,在时代考验中坚定信念。新时代大学生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既抬头看路把握历史大势,又低头做事深耕具体实践,努力成为历史进程中的见证者和创造者,让青春在主动担当、自觉奋斗中绽放时代光芒,这既是历史赋予青年的机遇,更是青年回馈历史的方式。

基金项目

202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24R406C090。

参考文献

[1] 孙超, 王昕萌, 蒋东亮. 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的重要论述: 方法、价值与实践[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3(1): 8-14.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4] 梅岚.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历史主动”问题探析[J]. 理论学刊, 2025(3): 79-85.
[5] 钟惠妃, 秦晓华. 历史主动精神涵育青年责任意识的时代价值及实践进路[J].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5, 26(2): 16-22.
[6] 聂家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主动精神意蕴[J]. 泰山学刊, 2025(2): 32-42.
[7] 刘国皇. “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政课教学价值及其实现[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20): 77-81.
[8] 张晓婧, 陈玉芳. 论历史主动精神涵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向度[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5(2): 95-102.
[9] 张悦. 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4.
[10] 吴宏政, 罗媛媛. “学史方法论”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大意义[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4, 10(5): 5-11.
[11] 饶先发, 肖遵钰, 蔡虔. 以历史主动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的价值蕴意与实践路径[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5, 34(3): 1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