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eVTOL,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以其环保、高效、低噪音等优势,成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eVTOL在未来的广泛应用对航空气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航空气象系统如何应对eVTOL的发展趋势,确保其安全和高效运行。
2. eVTOL的发展趋势
eVTOL技术在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预计在2025~2026年将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市场预测显示,到2035年,中国eVTOL市场规模将达到5292.8亿元[2]。eVTOL主要应用于城市客运、物流运输、医疗急救等领域。其运行高度通常在100~1000米之间,主要覆盖城市中心及城郊区域。eVTOL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积极参与研发和测试。美国、德国等国家在eVTOL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eVTOL研发也不落后,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显著优势。eVTOL的广泛应用面临着多重技术挑战,包括电池能量密度、智能驾驶系统、航路规划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低空飞行环境中,eVTOL需要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气象条件,这对航空气象服务提出了诸多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以推动eVTOL产业的健康发展。美国在eVTOL气象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NASA开展了相关项目,研究利用高精度激光雷达和多普勒雷达等组成三维气象监测网络,对低空复杂气象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建模,同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气象风险评估系统。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如Weather Underground,利用其观测站网络和预报模型,为eVTOL运营企业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清华大学建立城市街区尺度气象模型,开发气象监测系统和预报平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基于风险评估的eVTOL气象适航标准体系框架。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用航空分会组织制定eVTOL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草案。
3. eVTOL发展对航空气象服务的挑战
3.1. 受低空气象条件的影响显著
eVTOL的低空运行特性使其面临独特的气象挑战。低空区域的气象条件变化迅速且复杂,如风切变、湍流、低云、雾和降水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eVTOL的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显著影响。例如,风切变可能导致飞行器突然失去升力或遭遇意外的侧向力,增加飞行控制的难度。湍流则可能引起飞行器的剧烈颠簸,影响乘客的舒适度和飞行安全。此外,低空的能见度问题,如雾和低云,可能限制飞行员的视线,增加起降和导航的难度。因此,对这些低空气象现象的准确监测和预警对于保障eVTOL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3.2. 对气象预报需求提升
eVTOL的运营模式要求气象预报服务具备更高的时效性和精细化水平。由于eVTOL飞行路径短、起降频繁,对气象条件的实时变化极为敏感。这就要求气象预报不仅要准确预测天气的整体趋势,还要能够提供局部区域、短时间内的详细气象信息。例如,预报系统需要能够及时更新低空风速、风向、温度和湿度等数据,以及可能影响飞行的降水、云层和能见度等信息。此外,预报服务还需具备快速响应能力,以便在气象条件发生突变时,能够立即通知eVTOL运营商和飞行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3. 对创新气象监测技术需求迫切
为了满足eVTOL对气象监测的高要求,需要开发和部署更加先进的监测技术。传统的气象监测站和雷达系统主要针对高空气象条件设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低空气象数据。因此,需要引入如激光雷达(LIDAR)、无人机、固定翼飞机、气球等新型监测工具,以实现对低空气象条件的实时、高分辨率监测。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风速、风向、温度和湿度等数据,帮助预测和监测风切变、湍流等影响飞行安全的关键气象因素。同时,通过集成这些监测数据到气象预报模型中,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4. 更高的气象数据的集成与应用要求
通过各类方式收集到的低空气象数据需要被有效集成和应用于eVTOL的飞行决策支持系统中,这要求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的数据平台,能够实时接收、处理和分析来自各种监测源的数据,并将其转化为飞行员和空管人员易于理解的格式。此外,这些数据还应与eVTOL的飞行管理系统和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相结合,实现对飞行路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
3.5. 飞行员对气象相关培训的需求增加
鉴于低空气象条件的复杂性,飞行员需要接受专门的气象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对这些条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对低空气象现象的理解、飞行中的气象数据解读,以及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时的应急操作程序。此外,飞行员还应熟悉使用先进的气象监测和预报工具,以提高他们的飞行决策能力。
3.6. 新的政策法规亟待制定
为了确保eVTOL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安全运行,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气象服务标准、飞行安全标准,以及飞行员培训标准等进行规范。这些政策和法规应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考虑到eVTOL运行的特殊性和地区性气象特点,以实现不同地域条件范围内eVTOL运行的安全与高效运行。
为了确保eVTOL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安全运行,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气象服务标准、飞行安全标准,以及飞行员培训标准等进行规范。这些政策和法规应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考虑到eVTOL运行的特殊性和地区性气象特点,以实现不同地域条件范围内eVTOL运行的安全与高效运行。然而,目前eVTOL相关管理法规滞后,专项法规缺位[3]。低空空域管理缺少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各地区之间缺乏整体谋划和协调,存在发展不统一、资源利用不高效等现象。
4. 空管气象系统的应对策略
4.1. 布控精细化气象监测网
建立覆盖城市及城郊区域的高密度气象观测站点,形成全面的观测网络,以实现对关键气象参数的连续监测。在机场附近、主要航线和气象敏感区域增设观测点,提高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eVTOL的飞行特点和城市及城郊区域的地理环境,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气象观测站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综合考虑飞行航线、起降点分布、地形地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等因素,确定监测站点的具体位置和数量,确保监测网络能够全面覆盖eVTOL的主要活动区域,并对关键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进行高精度的风速、风向和大气湍流监测,为低空飞行提供关键数据支持,提升气象数据的时空分辨率[4]。
4.2. 发展智能化气象预报
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针对eVTOL的智能气象预报系统,提供局部区域的高分辨率预报,满足eVTOL起降和航线的精确气象需求。此外,还应专注于短期预报的准确性,为eVTOL提供临近起飞和降落的即时气象信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模拟复杂的气象现象,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通过收集大量的历史气象数据和eVTOL飞行数据,包括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数据,运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针对eVTOL的智能化气象预报模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低空气象要素的特点和eVTOL的飞行特性,对模型进行反复的训练、验证和优化,不断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分辨率。例如,采用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与机器学习算法相融合的方式,对低空风切变、湍流等复杂气象现象进行精细模拟和预报,为eVTOL的起降和飞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4.3. 建立eVTOL气象服务平台
建立一个综合性的eVTOL气象服务平台,该平台将作为航空气象信息的中心枢纽,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实时气象数据、精确预报、即时预警和专业飞行建议等多元化服务。eVTOL气象服务平台应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利用5G、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平台能够实现气象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分发功能,并提供气象预报、预警、飞行建议等核心服务,确保飞行员和空管人员能够实时获取到最新、最准确的气象数据。通过与飞行计划系统、飞行管理系统和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无缝集成,气象服务平台能够自动调整和优化飞行路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飞行安全和效率。
4.4. 强化多部门协同合作
为有效应对eVTOL运营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气象挑战,强化多部门协同合作策略至关重要。这涉及空管气象及管制部门以及eVTOL运营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各方能够实时交换关键数据和情报,确保在气象信息、飞行计划和运营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和一致性。此外,通过定期的联合演习,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4.5. 制定政策和标准
在eVTOL气象服务领域,制定针对eVTOL的气象服务标准和政策,是确保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关键。这些政策和标准将为气象服务的各个方面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包括但不限于气象监测、预报准确性、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以及数据共享的安全性。通过这些政策和标准,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气象服务管理体系,从而为eVTOL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支撑。
5. 结论
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人工智能、电池技术和通讯导航等领域的进步,eVTOL的性能和安全性预期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将为其在旅游观光、物流运输、医疗急救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铺平道路。展望未来,eVTOL市场的巨大潜力预示着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迎来其快速增长期,特别是在城市客运和物流运输方面,eVTOL有潜力成为替代部分传统交通工具的主要交通方式。eVTOL的发展为城市空中交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对航空气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航空气象系统需要通过精细化监测、智能化预报、信息化服务和多部门协同合作,全面提升应对eVTOL发展趋势的能力,确保其安全、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