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邵东方言属湘语娄邵片,其熟语系统是当地居民日常交际的鲜活载体,也是地方历史与农耕文明的活态见证,在地域文化保护与汉语方言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邵东境内主要有两市塘、九龙、简家垅、廉桥、流光岭、佘田桥、灵官殿等七个方言片区[1]。本研究选取廉桥片区的廉桥镇和斫曹乡为主要调查点,通过田野调查以及观察法,收集到81条极具地方语言特色的方言熟语;其后采用胡裕树分类方法,将邵东方言熟语分为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俗成语[2]等四类进行研究,其中谚语共有44条,歇后语21条,惯用语10条,俗成语6条。
2. 常用熟语汇释
本节主要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邵东常用熟语展开阐释,以点带面,集中呈现邵东方言熟语的文化价值。
(一) 谚语
(1) 医不到廉桥不灵,药不到廉桥不香。
邵东廉桥及周边地区特别适合中药材生长,盛产玉竹、丹皮等药材,形成了独特的药材种植传统。而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廉桥也逐渐发展为邵东中药材集散中心,药材在此汇集,加工后辐射全国。该谚语深刻体现了廉桥作为“南国药都”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地位。
(2) 要么入围子,要么入雷子。
邵东方言中,“围子”指带围墙的宅院,是财富的象征;“雷子”为江湖隐语,方言中专指犯罪分子对警察的讳称。该谚语以“围子”隐喻富贵之家,以“雷子”代指牢狱之灾,形成“要么显贵,要么入狱”的极端对照。其语义色彩也历经了由早期多含褒义、倡导冒险精神到如今则侧重警示、劝诫遵纪守法的演变过程。
(二) 歇后语
(1) 蛇拱竹筒——自寻死路
南方多竹,竹筒内部笔直且光滑,一节又一节的竹节如同天然的屏障。蛇类生性喜钻洞寻隙,在竹林穿梭游走时,有时会将竹筒错认为是理想的藏身之所或狩猎通道,一旦误入,容易因体型受卡;再加之受竹节的阻隔,进退维谷,最终致窒息或困毙。此歇后语喻指实施者主动陷入绝境的自毁行为,其语义近似歇后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 三百斤个野猪——是只嘴子
在邵东方言中,“嘴子”特指言语强势而行动力匮乏的人。该歇后语以野猪体型硕大(能到三百斤)与其进食能力的关联为隐喻基础,揭示野猪生存依赖口腔(进食)的生物特性,进而转喻重言语而轻实践的社会行为模式。与其语义相近的邵东歇后语还有“九斤四两的烟袋——嘴上点劲气”。两者均通过对口腔意象的强化来达成对行为能力弱化的对比,批判言语表达与实际能力失衡的负面人格特质。
(三) 惯用语
(1) 冇奈其何
在邵东方言中,“奈何”存在双重语义功能。单独使用时表处置疑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怎么办/怎么样”,如:“咯件事奈何搞?(这件事情怎么办?)”与否定副词“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有”)构成“冇奈X何”的结构时,表示主体对持续性压力或高强度行为的耐受力已经失效。“冇奈其何”作为固化结构,特指身心疲惫、承受不住。如:“日日到咯里跑那里,我也冇奈其何。(连日奔波,我真的承受不住了。)”构成持续性动作导致主体耐受失效的因果链。
(2) 胞衣地头
“胞衣”在邵东方言中专指胎盘。在传统中医认知中,胎盘被视为生命本源载体。“地头”在邵东方言中特指田埂、宅基地边缘,突出根基性。从字面义上看,“胞衣地头”为胎盘埋藏之地。该惯用语通过生命隐喻与空间锚定,将出生地与生命根源进行关联,其深层语义反映出农耕文明的“安土重迁”地域伦理认知。
(四) 俗成语
(1) 泥起杂味
该俗成语由三个邵东方言语素复合构成。其中的“泥”具有性状隐喻功能,特指思维或行为的僵化固执(如称顽固者为“泥古佬”);“起杂”作补语成分,常用于描述状态;“味”字泛化,从味觉域转向体态域,含“刻意展现的样态”的意思。所以,“泥起杂味”的核心语义可解析为“基于(错误)自我认知而呈现出炫耀性的姿态”。
(2) 水唧寡哒
“唧”和“哒”在邵东方言中属于状态形容词派生语素,具有形态标记功能。“水唧寡哒”通过“唧”(含柔软、液态性质)加语气词“哒”(含贬低性质)的复合派生,用以描述食物因含水量过多而导致尝起来味觉寡淡,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语内容空洞贫瘠,缺乏实质内容,如:“他讲话水唧寡哒,大家都不爱听。”俗成语“蔫唧寡哒”派生逻辑与之相同,用表示植物萎蔫的“蔫”来形容生命体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
3. 语言特色分析
(一) 语音特征
根据鲍厚星对湘方言的分区,邵东方言隶属于老湘语娄邵片的武邵小片[3]。其熟语语音特征具有鲜明的湘语特色,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古汉语语音痕迹。
(1) 声母
邵东方言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一共有29个。其声母系统中保留了古浊声母[b] [v] [d] [ŋ] [ɣ] [dz] [ʥ] [z] [ʑ]。这些声母在普通话中已完全清化。邵东熟语中常保留浊音残留的现象,形成了独特的音感。如“偷油婆(蟑螂)”中的“婆”中古音读並母戈韵[buɑ],邵东话读[bɔ],普通话读清化不送气[pʰo]声;“同花顺(扑克术语)”中的“同”中古音读定母东韵[duŋ],邵东话读[doŋ],普通话的清化为送气[tʰʊŋ]声。
(2) 韵母
邵东方言韵母含自成音节在内,共38个,整体呈现出以下音系简化与元音鼻化特征。邵东方言古入声韵尾([-k/-t])已完全脱落,古入声字归入舒声调类,形成入声舒化的典型简化特征,如脸皮薄[bɔ] (古铎韵)、白[pɛ] (古陌韵);古阳声韵([-m/-n/-ŋ])合并为鼻化韵或纯元音韵,如熟语“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中的“天”读[thĩ] (山摄开口四等先韵)鼻化元音。
(3) 声调
邵东方言中不包括轻声在内共有5个声调,分别是阴平、次阳平、阳去、上声和阴去。“台”“曹”“旁”等字在邵东方言中读次阳平,比普通话的阳平要低。“士”“保”“起”等字为上声,调值只降不升。邵东方言的阴去、阳去的调值均为上升调型,与普通话中的51调相反,如“报(35)”“互(24)”等。此外,邵东方言轻声发音随意,部分人发音保留原调色彩,部分人发音相对短促一点,如惯用语“打摆子”中的“子”[tsə32],“懵哩懵懂”中的“哩”[li]。
(二) 词汇特征
邵东方言词汇系统呈现出双重特质,既有古楚语基因的延续,承袭古楚语的核心词项,也发展出自洽的词法机制,彰显了方言类型的创新。
(1) 古楚语低层词汇
邵东春秋属楚地,楚文化深刻塑造方言词汇系统,存留若干典型古楚语词项。如“打鼓沕”源自《吊屈原赋》“沕深潜以自珍”之“沕”(潜游义)。邵东方言以“打鼓沕”指游泳,与湖北“沕水”同源,完整保留了“浮行水中”的上古本义。
又“薮泽”一词指称沼泽地貌。“薮”承《尔雅》“水草交厝名薮”之义,指草木丰茂的湿地;“泽”依“水决之泽为汧”表水聚洼地,二者复合精准对应沼泽生态特征。
(2) 词法系统特性
邵东方言中,存在强势代词结构和否定范畴二分系统。如总称代词“大势/大齐个”具有三项句法特权:其一,独立性强,可脱离语境单独使用;其二,可直接修饰名词表群体属性(如“大势意见”);其三,与人称代词构成同位结构(如“我大势”)。该用法延续古楚语零标记语法特征,具有类型学价值。
邵东方言中的否定副词“唔”与“冇”构成互补性功能对立:从语义上讲,“唔”否定主观意愿、性质状态及判断(如“衫唔红”),“冇”否定事物存现、领有及动作完成状态(如“冇吃饭”);从句法功能上讲,“唔”限饰能愿动词、心理动词、形容词及判断动词“是”,拒饰名词,“冇”饰名词(如“冇钱”)及完成态动词,拒饰形容词。该二分系统精确映射普通话“不”“没”的分工,凸显方言词法机制的精密性与历史连续性。
(三) 句法特征
蒋遐在其研究中对邵阳方言熟语句法进行了详细论述[4],但对其中的谚语句法研究尚存不足。邵东方言谚语结构以复句型为主,单句型仅零星存在(如主谓式“六月落雨隔座墙”)。据此,本节聚焦邵东方言谚语复句类型,结合具体句例对其复句结构进行解析。
(1) 并列复合型
邵东方言中并列型谚语多以意合法构造,用近/反义词语进行关联,分句之间平等并列(无主次关系)。如“不插立夏田,不种立夏棉”中,以否定词加近义动词“插”“种”的平行结构来强化农时禁忌;又“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中,以反义动词“有”“无”的对举来揭示天气的变化规律。
(2) 递进复合型
在邵东方言递进型谚语中,往往隐含着事理升级的逻辑链条结构,后一分句所呈现的语义程度得到深化。如“一针唔补,炮针难缝”中,以小破损不及时修补会造成大破损(炮针——方言量词,指十针宽度)难以修补的因果递进关系,强调微瑕失治可能会酿成大患。
(3) 选择复合型
在邵东方言选择型谚语中,存在鲜明的选项呈现与决断标记。如方言中的“宁……冇……”结构强化了避害取向,“宁与千人好,冇与一人仇”中益害相权取其益,“宁睡孤坟,冇睡空庙”中两害相权取其轻,均构成了价值抉择的二元对立。
(4) 转折复合型
在邵东方言转折型谚语中,设置矛盾要素是反预期认知框架建构的主要方式,其逆向关联理据通常需要依赖语境来补全。如“困难九十九,难唔到两只手”中,前分句设置了极端化的压抑语境,后分句用“难唔到”进行强制中断,强调人的劳动意志对困境的逆向征服。
(5) 因果复合型
邵东方言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谚语,常以结果来反溯原因,并高度依赖语用经验进行逻辑补全,其结构上缺乏显性的因果关联词作为形式标记。如“爱得俏,冻得叫”这一谚语隐含了“为求外表俏丽而穿着单薄”这一环节,最终导致“受冻叫苦”的结果,其因果链条的完整性依赖生活经验补全。又“扁担冇抓,两头失塌”,是通过“冇抓”这一否定前提条件,直述必然的失败后果,隐含了工具使用不当与失败之间的必然关系。两例均体现了隐含的、意合式的因果推理逻辑。
(6) 假设复合型
邵东方言中的假设型谚语的推理依赖分句间的时序、事理逻辑传递隐含假设,结论多具经验性、预测性或警示性,部分谚语会使用显性关联词。如“雷公老子先唱歌,有雨也唔多”中无显性关联词,该句以“先打雷”为因自然推导“少雨”的结果,对民间气象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又“若要口腹康,上床萝卜下床姜”中有显性关联词“若”,以“若要”明示健康目标,借对仗指令凸显“遵方达效”的必然性,兼具了养生指南与行为警示的双重功能。
(四) 修辞特征
邵东方言会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表现力,其熟语普遍运用比喻、比拟、类比、对偶、夸张、双关等手法,形成风趣幽默、通俗生动的表达特色。
(1) 比喻
该类修辞根据本体与喻体的呈现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使用比喻词的明喻类,如“兴家犹如手绣花,败家胜过水推沙”,以“绣花”喻持家之艰,“水推沙”喻败家之易,强调兴废反差;二是隐去比喻词,直接建立喻指关系的暗喻类,如“人情是把锯,你有来哩我有去”,用“锯”的往复运动隐喻礼尚往来的必然性;三是仅出现喻体的借喻类,如“湿泥巴扶唔上壁”,以“湿泥巴”具象化类比借指无能者,暗喻外力难改其本质。
(2) 比拟
该类修辞侧重以拟人化实现对事理的讽喻。如“老虫借羊——有借无还”,将老虎的掠夺本性拟作“借贷”,揭露强行霸占的行径;又“麻雀子欢喜打烂蛋”,借鸟类的“乐极生悲”来警示人的行为当有分寸。
(3) 类比
该类修辞主要通过相似性来建立事理关联。如“犁田冇省工,养崽冇省饭”,以农耕不可省工类比养育必需投入;又“狗唔嫌家贫,人唔嫌母丑”,用犬类忠诚反衬人应守本分。
(4) 对偶
该类修辞以工整的结构来凸显逻辑。如“好事唔出门,丑事传千里”,以正反对比揭示传播规律;又“水大漫唔过船,手大遮唔住天”,以同义双句正对来强化能力的局限性。
(5) 夸张
该类修辞以极端化扩大特征来强化认知。如“棺材里伸出手——死要钱”,以超现实场景讽刺人的贪婪本性;又“药不到廉桥不香”,借地域特色化来突显廉桥药材的声誉。
(6) 双关
该类修辞利用音义条件的叠加来构建双重解读。如“老鼠子上秤钩——自家称自家”,以谐音双关,“称”兼指用量器“秤”称重与自我夸赞双重行为;又“年三十夜里的砧板——冇得空”,以语义双关,“冇得空”既指砧板使用频繁,也喻人之忙碌。
4. 文化阐释
语言是文化的传递工具,文化是语言的传递内蕴。每种地域性语言都会因当地独有的文化背景而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5]。方言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其词汇系统始终记录着社会生活并反映出不同地域群体文化认知情况[6]。邵东方言熟语系统凝结着邵东人民的集体智慧,在田间地头、市井街巷等生活生产场域口耳相传,具有浓厚的乡土性和文化力,是邵东人民精神气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 邵东方言熟语与气象文化
邵东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世代生活于此的劳动人民“靠天吃饭”。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通过观察云雨或物象变化等来预判天气,指导农事。如:
①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② 黄昏星,雨淋淋;半夜星,大天晴。
例①是邵东先民基于长期对云层厚度、位置与光线互动的观察的半段而形成的谚语,体现了古人将自然现象与天气变化关联的朴素科学思维;例②折射农耕文明对天象的精准把握,当地居民通过观察星辰的(黄昏星象模糊预示水汽积聚,子夜星辉清晰标志气流稳定)可见度来预测天气。
(二) 邵东方言熟语与农耕文化
邵东市境内溪河密布,再加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在数千年来的农业实践中,当地产生了丰富的农事熟语。例如:
① 春肥一勺,不如腊肥一滴。
② 七藠、八蒜、九油、十麦。
例①是农耕文化中养护地力的具体体现,凝练了中国传统施肥智慧,即冬季深耕埋肥较春季追肥更利土壤保育和农作物生长,体现传统农业注重顺应天时、藏肥于地的生态农法思想。例②则是对农作物物候期[7]的凝练,以数字加作物的方式将七月种藠头、八月播大蒜的时序指令清楚展示出来,体现出农民对作物生长周期的深刻把握。
(三) 邵东方言熟语与衣食文化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放眼中的衣食熟语映射出邵东人生存哲学。邵东丘陵地貌的稻作传统、邵东人气候适应的饮食习惯在此获得生动诠释。例如:
① 千补万补,还是两粒饭补。
② 冬吃萝卜夏吃姜,唔劳医生开处方。
中国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食,例①通过对主食的敬畏折射出农业社会“以食为天”的集体记忆;冬季萝卜清热润燥,夏日生姜驱湿温中,例②则体现了邵东人结合本地经济作物优势抵抗不宜气候的独特乡土饮食记忆。
(四) 邵东方言熟语与家庭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邵东方言中的很多熟语,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讲究伦理道德、注重家庭关系的观念,成为邵东人的精神锚点。例如:
① 肥田先肥身,催子先催娘。
② 兴家犹如手绣花,败家胜过水推沙。
例①借农事双关,体现了邵东人民对家庭教育、特别是“母教”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地位;例②则借以工艺灾难喻示治家之道的不易——家庭建设需投入细腻情感与长期经营才能兴盛,而家庭衰败却可以似沙堡遇潮般顷刻瓦解,反面论述了家庭经营的重要性。
(五) 邵东方言熟语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乡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俗语是民俗的表现工具[8]。邵东熟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承担了文化传输功能,传递了地方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例如:
① 年三十夜里的砧板——冇得空
② 天上无云唔落雨,地下无媒唔成亲。
例①以砧板的除夕“无休”状态反衬家族团聚时筹备年食的繁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地的除夕生活场景。例②则以自然伴生的云雨之象类比传统婚聘中“无媒不婚”的媒亲现象,彰显了礼俗规范对自然法则的象征性移植。
(六) 邵东方言熟语与思想文化
“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9]儒学思想一直是中国人民笃行的价值观,邵东方言熟语的语义系统与儒家思想存在着深层的文化互构。这种方言化实践,是在地域文化土壤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例如:
① 爷娘讲话要听得进,茅草搭桥过得了。
② 人情是把锯,你有来哩我有去。
③ 屋檐水,点点滴,点点滴在现窝里。
例①中的茅草桥象征长幼秩序不可挑战,是儒家长幼尊卑思想、孝道思想的具象化。例②用锯子的往复运动来具象化儒家人际交往核心法则——“礼尚往来”互惠性的社会契约形式[10]。例③则借“屋檐水持续滴落现窝”来喻示代际传承的必然性,同时亦昭示父母身教如润物之水,在持续浸润中完成对子女人格的深层形塑。
5. 总结
作为地域文化的历时性载体,方言这一语言现象折射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生态。本研究基于田野调查与语料分析,系统梳理了邵东熟语类型,深入解码与民众物质精神生活深度互嵌的气象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维文化内涵,为邵东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深耕该领域,既是对濒危语言遗产的抢救性存续,也可为地方文化“根脉”的现代性转化与表达提供实践路径。还需指出,当前调查以廉桥镇为核心采样点,存在覆盖半径有限、语料丰度不足等局限。面对邵东方言熟语文化的博深体系,后期可以通过开展全域系统性的语音、词汇、语法田野采集来拓展研究维度,通过对比研究来厘清跨片区的共性特征与内部差异;还可以通过运用高清影音技术构建方言数字档案,夯实后续研究的数据基石等。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汉字与文化’课程的‘学研一体’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