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心理差异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Innovative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摘要: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高度重视个体心理差异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影响。大学生成长背景各异,心理差异显著,其多样化呈现深刻影响着思政教育实效。然而,当前思政教育对学生心理差异重视不足: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同质化明显,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因此,构建基于个体心理差异的思政教育创新策略,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与实效的核心路径,更能有力支撑学生个性发展,有效适应多元化教学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度契合。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key impact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verse growth backgrounds and significant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hose diversified manifestations profoundl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ufficiently emphasize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teaching content lacks pertinenc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obviously homogeneou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meet students’ personalized needs and restri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refore,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is not only a core pat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but also can strongl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ies, effectively adapt to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s,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文章引用:曹金凤. 基于个体心理差异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83-8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780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与此同时,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工作要求与战略部署。因此,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均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构建,教师需以此为核心进行教学,学生亦需以此为导向进行学习。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注重个体心理差异,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也保障了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实现有效教学。学生则应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彰显个性特质,树立并践行正确价值观,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贡献才智。

2. 新时代大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客观特征上,还表现在他们的主观倾向上。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1. 客观特征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客观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能力、气质与性格三个层面。这些特征构成了他们外在表现的基础,并使得每个大学生都独一无二[2]。首先,能力是大学生最为外在的表现之一。能力差异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对于提升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它主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环境也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不同气质的学生在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等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最后,大学生性格主要受到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性格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体现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根据大学生客观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能力、气质以及独特的性格特点,精心设计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确保他们在学业、情感以及个性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2.2. 主观倾向的多元化

除了客观特征外,大学生的心理差异还表现在主观倾向上。这些倾向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它们会影响学生的判断、选择和行为[4]。首先,兴趣爱好是大学生主观倾向的重要体现之一。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受到性别、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次,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理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学生对人生、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需立足学生思想倾向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其形成积极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育工作者还需细心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据此精心策划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旨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3. 基于个体心理差异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忽视的问题

3.1. 实行统一的教学目标

当前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普遍采取统一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虽然明确且标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可能忽视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个性发展。思政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大学生,他们应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不同领域展现其独特的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多样和灵活,对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也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然而,当大学生陷入这种统一教学目标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时,他们的个体心理差异被忽视,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从而难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3.2. 实行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往往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手段,这虽然便利了教学者,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大学生因其独特的心理差异,在学习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习惯和方法的迥异。其中,最为显著地影响他们学习效果的,是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教学方法的改变几乎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但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一旦脱离了他们习惯的教学方式,他们的学习效果便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难以达到预期。这种情况导致这些学生学习受挫、停滞不前,进而削弱了其思政课的学习动力。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思政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

3.3.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当代教学中,教师常居于主导地位,以传统权威身份施教,却易忽视学生的需求与反馈。这种缺乏平等交流的态度导致教师未能以引导者和沟通者的身份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更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主动沟通回应冷淡,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心理差异,教师的行为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对于意志坚定的学生,教师的冷漠行为可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对于心理敏感且脆弱的学生而言,教师的忽视可能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在学习上产生消极态度,最终引发厌学心理。这显然背离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初衷。

4. 基于个体心理差异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因此,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上进行反思与改革,向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前进。

4.1.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为回应社会转型、培养创新人才,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须精准把握学生心理特征与兴趣倾向。根据这些了解,教育工作者可以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还能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充实和满足。因此,在保持教学目标明确性的同时,也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培育出兼具鲜明个性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国家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4.2. 丰富教学方式

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期囿于传统单一模式,制约了学习体验与成效提升。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并切合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与个体差异,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根本性创新。关键在于打造包容、灵活的教学范式,使所有学生,无论其学习能力高低,都能从中获益并取得实质性进步。为此,教育者须主动融合现代教学手段,深挖互联网平台优势,构建多维立体教学体系,以顺应时代发展、提升育人实效。

同时,亟需增强教学趣味性。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内容枯燥”问题,应强化教学的实践性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主研究成果与思考过程,通过小组研讨、全班交流等形式促进思想碰撞,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宽思维视野、深化认知深度。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更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此外,需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点,设计个性化探究任务。例如,对经济学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特点”;对社会问题关注度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个性化教学既能精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创新精神,最终实现思政教育效能的全面提升。

4.3. 确保双方平等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展现出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平等诉求,这一趋势对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构建法治社会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政教育承载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为培育具备平等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需要摒弃传统的师生等级观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5]。在双方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培养学生平等的权利观念至关重要。同时,教师须主动构建开放坦诚的沟通渠道,以朋友姿态倾听学生心声,精准把握其心理动态与价值观念。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引导策略:对内向或缺乏自信者,重点给予鼓励,助其建立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在互动中,教师应通过深度倾听与敏锐观察,捕捉学生性格多样性,精准识别需求,提供靶向指导。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深化师生互信,更能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5. 结语

在新时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应更加关注个体间的心理差异,确保教育能够精准地触及每个学生的内心需求。通过分析个体心理差异,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 2024-09-11(001).
[2] 杨静.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个体心理差异创新对策[J]. 现代交际, 2019(17): 147-148.
[3] 郭聪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 刘增伟, 汪欣华. 个体心理差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 商, 2015(52): 82.
[5] 湛玲. 个体心理差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12): 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