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现代化实践呈现出独特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本文立足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要求,探讨其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并将其相关理念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分析,研究阐述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包括文化自觉的培育、文化交流互鉴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并论证其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的深度契合。再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提出“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跨文化交流拓展”四位一体的教学实践探索,旨在培养兼具文化主体性,跨文化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实践探索方案。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modernization practice presents uniqu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In this contex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has been given a new mission of the time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its in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s its related concepts into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demonstrates its deep fit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Taking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ur-in-one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ment of evaluation system and expans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iming a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cultural subjectivity, cross-cultural 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schem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1. 引言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路径,也是其本质要求和首要任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为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1]。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覆盖广泛、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课程,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教育背景下,探索如何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相关理念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阐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意涵,探究其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在契合性,并提出系统的教学实践方案,为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
2.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意涵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化核心理念强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秉持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并融合了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2.1. 培育文化自觉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道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与创新转化,因此培育文化自觉对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这种自觉既是对文明根脉的坚守,又是推动实践的内生动力。首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是民族的根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的智慧源泉和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汉服复兴、国学热、非遗保护传承等实践,展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其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要求中华优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与时代要求相呼应,这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塑造新的现代化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价值滋养。这种内生型创新既彰显了文化生命力的自信,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最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展现了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它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构建发展路径,突破了单一现代化模式的局限,彰显了不同文明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2.2. 提倡文明互鉴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倡导文明互鉴,以平等多样为前提、开放包容为基础、互惠共赢为目标[3]。一方面,中国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科技、管理等领域的借鉴与创新有力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能够博采众长,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另一方面通过孔子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等平台,中国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平台不仅传播了传统文化精髓也向国际社会呈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中国形象。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既丰富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的内涵,也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渠道。
2.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价值引领,对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首先,它为社会主义锚定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分别界定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确保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推进并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其次,它也强化了“四个自信”认同。作为“四个自信”的价值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高度契合。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深化“四个自信”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4]。最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整合凝练了不同群体和地域的文化,形成全民价值共识,为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内在认同基础。其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构成了提升国际话语权和促进世界理解中国的重要基础。
3.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契合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4]。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载体,它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在多方面,多维度深度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文化传播与文化自觉的契合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强调在保持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战略定位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着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特别是通过系统的“中译外”训练,使学生掌握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精髓的语言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融入中外文化对比和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差异的根源和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也深刻认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以纪录片《习近平的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的教学应用为例,通过国际视角展现当代中国发展成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更培养了其在国际交往中主动传播中国声音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自觉培育的有机统一,为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所需的文化传播人才奠定了基础。
3.2. 全球视野与文明互鉴的契合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既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又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既积极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又通过自身发展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合作。这一发展理念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形成深度呼应。在具体实施中,课程通过系统的语言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译),培养学生获取国际资讯、开展跨文化对话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多元文化素材,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不同文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又提升了其文明对话的能力。例如,通过“一带一路”专题研讨,学生既能提升专业英语水平,又能深入理解中国方案的全球意义。这种教学设计既服务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人才需求,又培养了学生文明互鉴的意识和能力,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人才支撑。
3.3. 价值观引领与立德树人的契合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强调将社会价值理念融入各领域发展[2],这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在《Asia’s Recovery Highlights China’s Ascendancy》课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三个维度实现价值引导:一是解读文本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二是组织国际议题研讨,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三是开展跨文化对比分析,深化学生的价值认知。这种教学实践突破了传统的说教模式,使价值观教育在语言训练中自然渗透。二者的内在联系体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确立了基本价值导向,而课程思政则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共同促进这些价值理念的认知内化与行为外显。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嵌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通过跨文化、比较、思辨、职场涉外沟通等活动,使大学英语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价值取向、国际视野、文化自觉乃至全球协作意识的课程思政过程和文化话语实践过程,同时也成为促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文化功能实现的一座“桥梁”。
4.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当前,学界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合已展开多维度探索。本研究将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跨文化交流四个方面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的相关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进行教学探索。
4.1. 重构教学内容: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活动
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第一步便是深耕教材,挖掘相关思政元素[5]。以四川文化职业学院所使用的教材《卓越英语1》为例。第六单元“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通过引入全球极端气候案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而理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同时衔接全球化背景下的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全球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七单元的《Asia’s Recovery Highlights China’s Ascendancy》教学则创新设计了“中西方文化发展路径”主题辩论活动,教学观察显示,通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能够辩证看待不同文明发展模式,认识到中西方发展路径各具特色。这种教学设计将发展理念有机融入语言技能培养过程,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其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实现了语言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协同发展。
4.2. 创新教学方法:多维路径提升融合深度
在教学方法实践中,我们采用了“项目驱动 + 情境体验”的双轨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入。在项目式学习方面,以“文化理解”为主题设计系列研究任务,指导学生系统开展文献研究(平均每组查阅中外文献15篇)和深度访谈(访谈专家10人次),最终形成高质量研究报告和双语宣传视频(平均时长5分钟)。这一过程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后测提升35%)和文化认同感(认同度达92%)。在情境教学方面,创新开展“文化传播大使”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深入挖掘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制作英文解说视频(平均点击量500+),并通过“双重匿名评审”机制(学生互评50% + 教师评价50%)进行考核,将优秀作品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占比20%) [4]。数据显示,这种沉浸式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28%,跨文化传播意识提升40%,团队协作能力提升33%,实现了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教学评估显示,该模式获得91%的学生满意度,任务完成率达95%,有效突破了传统语言教学中价值引领的瓶颈。
4.3. 完善评价体系: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大部分聚焦于语言知识和技能,而要引导学生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的重视,还应该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思政内容的学习成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例如每学期出一个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相关内容的问卷(满分100),问卷分数按照10%纳入平时成绩。以下是笔者所带班级本学期问卷分数段人数及占比。
Table 1. Score statistic by rang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Modernization)
表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代化)各分数段人数统计
分数 |
人数 |
占比 |
小于60 |
33 |
17% |
60~70 |
24 |
12% |
70~80 |
52 |
27% |
80~90 |
62 |
32% |
90~100 |
23 |
12% |
表1数据表明,83%学生合格,80分以上占比达到了44%。多数学生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好。除此以外,评价方式也应当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加大过程性评价占比。比如通过课堂观察、小组互评等过程性评价,同时结合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相关意识[6]。通过这种以结果为导向,深化学生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的学习。
4.4. 强化跨文化交流:拓展国际实践平台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建立了“引进来 + 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通过与国际院校(如泰国西那瓦大学)的合作项目,每年选派多名学生参与海外交流,在沉浸式环境中提升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定期邀请外国师生来访,组织“文化使者”活动,指导学生用英语讲解三星堆、武侯祠等文化遗址,并开展中秋节文化体验等特色活动。这种实践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既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口语流利度提升40%),又增强了文化传播自信(参与学生文化认知度达90%),有效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者。
本研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验证,构建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融合不仅创新了外语教学模式,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跨文化能力,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拓展国际平台,持续完善这一育人体系。
5. 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在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理念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和改进。
5.1. 教学实践中的主要挑战
教学内容融合方面,在思政元素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上仍显生硬,存在简单植入的现象。教学方法创新中,项目式学习对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适应性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在深度文化课题研究中参与度不足。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现有评估工具对价值观内化程度的测量还不够精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收获。跨文化交流实践中,资源分配不均衡限制了更多学生获得直接体验的机会。
5.2. 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首先,应加强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系统培训,通过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提升思政元素融入的自然性和有效性。其次,需要探索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再次,要构建更加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全面考察教学效果。最后,应积极拓展虚拟交流平台,创新跨文化体验的形式和载体。
5.3.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成效评估机制,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构建校企协同的实践育人平台等。这些探索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融合效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觉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有效的路径。
基金项目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2024年度资助项目: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CMSZ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