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面对数字经济背景下财务造假技术化、伦理风险复杂化的严峻挑战,本研究立足课程思政建设战略需求,针对当前《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表层植入”、“单向灌输”、“效果虚化”等问题,本文创新性融合OBE理念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突破传统线性归因研究范式,聚焦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四维联动机制,通过江西高校实证调研,揭示多主体协同提升《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关键路径组合,为构建“知信行”一体化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2. 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2.1. OBE理念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预期学习成果为起点,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明确课程在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素养目标,OBE理念引导教学围绕这些成果展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职业素养,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从而确保课程思政有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2.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存在的困境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属于应用伦理学,是理论伦理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与会计职业领域的应用,是一门会计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政元素,导致部分主体对本门课程的误解,认为该课程属于思政课程,并没有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角度深入去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致使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没有有机融合,导致《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上存在困境。
2.2.1. 高校重视程度不足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应该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转变思维,现阶段加强课程思政需要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并给予支持,做好顶层规划并加快落实。现阶段高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问题,学校缺乏专门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难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与有效激励,导致教师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其二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不够,对教师没有提供充足的思政方面的培训及指导,影响教师在思政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及能力的提升。最后,学校普遍面临着学科评估、科研创新等多重压力,很难将资源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使得教学改革停留表面,存在“表演化”和“项目化”的问题[1] [2]。
2.2.2.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同时也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体。但在当前,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落后的问题。一方面,有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认为该课理论意义上属于思政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导致老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的传授[3],忽略了在教学中融入及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同时由于部分商业伦理教师的思政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缺乏思政元素融入能力,授课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内容重创新元素匮乏,导致学生参与度不足,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讨论互动;思政素养薄弱,教学融合能力欠缺以及部分教师缺乏改革自觉,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热点,存在机械灌输现象,未能有效开发身边思政资源等问题[4],从而导致该内容难以深入学生内心,思政效果不明显。
2.2.3. 部分学生认知不足
在大学课程中,部分学生对《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这门课存在误解,认为这门课是一门单纯的政治课程,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被动参与、敷衍了事的现象,缺乏对这门课程深入探究的兴趣,更无法探究该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使得《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的学习与考核过程变得形式化。不仅如此,由于现在的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为主,加上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多数为理论知识,导致教师在传授过程中注重理论的输出,对相关的思政元素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使得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互割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较低,上课效率并不理想,致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5]。
由上述可知,《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的提升并非单一主体能够实现,需要政府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宏观的保障,高校对思政建设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是核心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是最终落脚点。这四个主体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主体。因此,《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提高路径主要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出发进行分析。
首先,从顶层设计而言,政府对课程思政的相关支持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具备的“六大能力”,其中“思政引领力”的首要地位充分表明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引领功能。此外,政府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有利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从而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高校对思政的相关政策重视程度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高校领导通过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思政目标,确保课程思政贯穿教学体系。同时,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6]。高校将思政融入评价体系后,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学校也可以从不同角度的角度了解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程度以及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再者,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完善是提升《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理论 + 案例”教学体系,利用案例贯穿每个章节中,构建“价值引导–认知内化–行为转化”的育人闭环,塑造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认同度。例如,教师在讲授“数字时代会计职业道德”这个章节时,通过引入当下的财务造假事件,引导学生利用大数据对该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识别不同的造假手段;并分析在当下时代,会计人员面临哪些道德困境,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哪些,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会计行业的敏感性及批判性思维。
最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是提升《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老师在章节内容中相关案例的分析,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还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此外,通过《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反思以及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从而反射出《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是否得到了提升。
因此,本文通过对政策影响力、政府资源投入、高校重视程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学生行为七个前因变量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提高路径的影响因素,构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enhancement path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Business Ethics an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图1.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提高路径的影响因素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提升路径是一个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传统的回归分析只能研究单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难以测量影响因素之间的不同组态对结果的不同影响程度。fsQCA是一种兼具定性与定量要求的分析方法,能够得出不同因素的组合对结果的复杂因果机制。同时能够处理大样本案例,并可发现案例相似性与差异性,而本文选取的案例样本量较大,且涉及复杂内容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fsQCA展开分析。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问卷星,问卷对象为江西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7个前因变量和1个结果变量的测度题项。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每个题项进行打分,取各题项的均值作为变量取值开展后续分析。
3.3. 数据校准
fsQCA分析是基于集合的思想,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校准,即将数据转化为0~1的集合隶属度,以便后续进一步的分析。考虑本文变量数据均为离散型变量,其测度较多源于文本分析,校准方式缺乏外部和理论标准,因而采取直接校准法。将基于样本统计的四分位数作为锚点进行校准,25%分位数、均值、75%分位数分别代表完全不隶属、交叉点和完全隶属。具体校准锚点如表1所示。
Table 1. Anchor points of antecedent variables and outcome variables
表1. 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的锚点
变量 |
校准锚点 |
完全隶属 |
交叉点 |
完全不隶属 |
条件变量 |
政府政策支持 |
3.5 |
3.027972028 |
2.5 |
政府资源投入 |
4 |
3.398601399 |
3 |
政策重视程度 |
4 |
3.391608392 |
3 |
教学方法 |
4 |
3.454545455 |
3 |
教学内容 |
4 |
3.629370629 |
3 |
学生认知 |
4 |
3.440559441 |
3 |
学生行为 |
4 |
3.573426573 |
3 |
结果变量 |
课程思政有效性 |
4 |
3.524475524 |
3 |
4. 条件组合分析
4.1. 必要性检验
本次研究在对因素进行组态分析之前,需要对单一的条件变量进行必要性检验,了解单个因素对《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的解释效应,从而进一步判断单一的条件因素是否为条件变量的必要条件。当单一条件变量的一致性高于0.9且覆盖度大于0.5时,该变量为必要条件[7]。如表2所示,无论该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否有效,七个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均低于0.9,说明单个条件变量无法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进行充分的说明。因此,《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的提升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产生的。基于上述,本文对以下变量进行组态分析。
Table 2. Necessity analysis of conditional variables
表2. 条件变量必要性分析
条件变量 |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 |
一致性 |
覆盖度 |
政府影响力(x1) |
0.752182 |
0.754856 |
~政府影响力(~x1) |
0.292726 |
0.360267 |
政府资源投入(x2) |
0.691967 |
0.757094 |
~政府资源投入(~x2) |
0.375711 |
0.419787 |
高校重视程度(x3) |
0.726123 |
0.825899 |
~高校重视程度(~x3) |
0.339026 |
0.364625 |
教学方法(x4) |
0.845541 |
0.794769 |
~教学方法(~x4) |
0.205693 |
0.276061 |
教学内容(x5) |
0.831752 |
0.793603 |
~教学内容(~x5) |
0.217584 |
0.285952 |
学生认知(x6) |
0.762176 |
0.77492 |
~学生认知(~x6) |
0.304238 |
0.368582 |
学生行为(x7) |
0.821632 |
0.809346 |
~学生行为(~x7) |
0.240987 |
0.303586 |
4.2. 条件组态分析
由于本次研究案例样本及变量数量较多,将真值表分析前的频数阈值设定为2,将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运用fsQCA4.1软件构建和调整真值表,然后进行标准化分析,得到条件变量组态的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考虑到简约解和复杂解的优劣势,本研究参照前人做法,以中间解为主、简约解为辅进行组态分析,二者同时包含的条件变量为核心条件,只存在于中间解的条件变量为边缘条件,其余条件不考虑,据此可以划分五种情况:核心条件存在、核心条件缺失、边缘条件存在、边缘条件缺失、条件对结果不产生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总体覆盖度为0.641619,说明六种组态能够解释64.16%的案例。
本文通过比较组态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本研究将六种组态归纳为四种《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提高路径。
首先第一组是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组态1和组态6)。表明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良好,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即使学校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不足,仍能构成“资源投入–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行为”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本身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教师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关键性问题。因此,在《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教师应格外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员不仅面临着专业技能提升的问题,同时面临数字时代的商业伦理困境和会计职业道德困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利用安然事件等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财务造假等事件进行课堂引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不仅在帮助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困境,提高思想素养。此外,教师应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职业道德等方面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阐述理论,讲解底层逻辑,从而提高《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注:●表示核心条件存在;ς表示核心条件缺失;●表示边缘条件存在;ς表示边缘条件缺失;空白表示该变量无关紧要。
Figure 2. Results of configuration analysis
图2. 组态分析结果
其次第二组是政府影响力与政策重视程度双重驱动(组态2和组态3)。这表明,在政府发挥其影响力并高度重视政策导向的背景下,结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是提升《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的关键。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需要通过传统的授课获取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电子资源和社会实践拓宽眼界、丰富经历。政府通过相关颁布相关政策和学校在校园内对课程思政进行宣传可以引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及重视。就《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而言,学校可以引入相关平台,让学生模拟企业全流程财务操作,系统记录决策轨迹并生成伦理风险报告。例如,学生在“确认收入”时,需在系统设定的“业绩压力”“管理层干预”等变量下进行决策,而教师可通过系统的评分进行判断。同时,教师可在平台中设置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财务异常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抉择,之后在教学中结合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职业责任”,从而提高《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然后,第三种是注重学生行为(组态4)。该组态表明,在政府影响力、政策重视程度和教学方法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即使政府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仍可以达到较高的有效性。《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授课不仅是要深化学生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在会计这个职业中,面临着许多利益诱惑,会计人员即使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可能存在因自身利益、外在压力或其它原因做出不符合职业道德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构建“认知–反思–行动”的闭环体系。例如在第七章“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授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经典的财务造假事件,引导学生识别伦理陷阱,探究其中的思政元素;同时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会计、财务总监等角色,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相应的选择,之后根据学生所作出的选择进行课堂讨论,从而深化他们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政,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最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的基础结合(组态5)。该组态表明,即使在政策影响力、政策重视程度不强的条件下,只要这三个基础要素得到有效保障,《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仍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良好行为则是课程思政有效性的直接体现。由于《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被有的学生误解为并不重要,且该课程自身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教师面临如何把课程内容输出良好的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合进去,并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运用的问题。现阶段是大数据时代,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需要老师在讲授时与时代相结合。例如,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时,老师不能单纯地进行内容输出,可以通过AI情景模拟将基本原则与相对应的思政元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以上四组组态均包含了教学方法和学生行为这两个前因变量,表明它们是影响课程思政有效性的普遍性因素。组态2和组态3的覆盖度最高,表明政府影响力、政策重视层度、资源投入、教学方法和学生行为的组合是最常见的有效性路径。组态4的一致性最高,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影响力和政策重视层度的主导作用非常显著。
4.3. 稳健性检验
借鉴前人的做法,若改变一致性水平或调整校准阈值,产生的组态之间具有清晰的子集关系,那么可认为结果是稳健的[8]。本文将一致性阈值调高原始一致性至0.85,保持频数及PRI不变,再次进行组态分析,可以发现新组态与原组态并未发生变化。这一发现表明,此次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其研究结果是相对可靠的。
5. 研究结论
5.1. 结论
本文基于OBE理念,同时运用fsQCA方法从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7个因素(政策影响力、政府资源投入、政策重视程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和学生行为)来研究《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提高路径。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该有效性的提升是受到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不同的因素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路径,最终得到不同因素组成的四条路径。其中教学方法和学生行为是课程思政有效性提高的基础因素,政府影响力、政策重视层度、资源投入、教学方法和学生认知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5.2. 启示
5.2.1.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
政府应继续发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坚实保障。《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案例库,为教师提供实时热点案例、组织“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师资培训等培训帮助老师培养更好的思政逻辑以及联合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地点等措施,让教师、学生不仅仅知识从相关平台上表面了解相关思政,还能从内心及自身的实践行为上深入理解《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关联性,从而提高有效性。
5.2.2. 提高重视程度,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在政府颁布相关课程思政的政策的指导下,应积极与政府进行沟通,持续推动政策的实施,同时还应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确保相关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例如,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学生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对《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高校还可以在课程评估体系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对教师在课程中思政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
5.2.3. 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将枯燥的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并栩栩如生地进行内容输出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如会计职业道德和概念框架规则化、情景化、程序化并深入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在整个教学过程可采用规则导向、问题导向与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但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并非一味地讲理论,让课程听起来比较枯燥无味,也并不一味讲案例,使得课程内容没有内涵,要注重理论与实务的平衡,引导学生了解会计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引发价值观层面的思考。
5.2.4. 加强学生参与与实践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门具有可设计性的课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互动式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并提高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这一章节,可以通过分组将学生分为企业、审计两类,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职业选择,并设定相对应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索发现该行为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从而折射出《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5.3. 局限与展望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政府层面的条件因素。本研究主要是以学生对政策的感知为主,其测量的精度相对不准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通过发放不同的主体来更深入探索政府政策影响力和资源投入组态对《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有效性提高路径。其次,本次研究各个变量的信息均是通过等级量表得到。虽然基于等级量表具有结构性强且易校准的优势,但也存在无法对案例深入剖析的劣势[9]。最后,本研究的样本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次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适当扩大主体,通过收集不同主体的数据,更深入地解释前因变量组态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基金项目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提升有效性的路径研究(XJG-2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