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mpetency Model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Security Personn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Safety Governance
摘要: 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保卫干部能力素质是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石,综合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并通过实证调研对其效度加以验证。研究发现高校保卫干部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跨部门协调能力等多维度仍存在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理论–实践–评估”三维联动培养策略,旨在为高校安全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前瞻性参考。
Abstract: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university security governance, the competence of security personnel is a crucial factor in ensuring campus safety and stability. This study, grounded in competency theory, comprehensively employs the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develop a competency model for university security personnel, and validates its efficacy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e findings reveal an urgent need for these personnel to enhance their capabilities across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emergency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and cross-departmental coordination abiliti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y-Practice-Assessment” tripartite linkage cultivation strategy, aiming to provide forward-looking reference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security governance.
文章引用:梁桁, 李勇, 李志强. 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576-58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840

1. 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与保卫干部能力重构的紧迫性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形成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复杂,校园开放程度持续提高,使得高校面临的安全风险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对高校保卫干部能力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传统的以经验为导向的保卫干部管理模式,在面对校园开放带来的人员流动复杂、风险多元化导致的安全隐患增多以及技术智能化引发的管理方式变革等问题时,逐渐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工具,已在多个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安全治理现代化理论视角下,本文基于胜任力理论,结合德尔菲法、访谈法及层次分析法,科学构建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并以此为根据提出“理论–实践–评估”三维联动培养策略,以提升高校保卫干部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安全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前瞻性参考。

2. 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内涵逻辑

2.1. 胜任力理论基础与应用

胜任力理论(Competency Theory)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核心观点是区分高绩效者与普通者的关键因素并非传统智力或知识,而是深层次的个人特质与能力组合。该理论将胜任力分为表层能力、中层特质及深层特质,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与自我概念以及个性与内驱力。当今胜任力维度划分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模型为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将胜任力类比为冰山,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二者共同决定岗位绩效。其中显性知识技能(水面之上)主要包括可见的知识与技能,易被测量但预测性较弱,隐性动机特质(水面之下)包括自我认知、社会动机等潜在特质,虽难以直接观察,却是行为差异的核心驱动因素。博亚特兹(Boyatzis)基于冰山模型深化提出的洋葱模型则以“洋葱”分层结构体现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将胜任力类比为洋葱,分为易改变的外层,包括可通过训练强化的知识、技能等;过渡的中层,包括受组织环境影响的态度和社会角色;以及稳定的核心层,包括需长期干预才能调整的个性与动机。相较于冰山模型,洋葱模型更加强调层次间相互作用,认为外层能力积累可能激发内层动机变化。

如今胜任力理论已在高校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探索高校教师培养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李秋实等从系统内外多因素联动效应出发,剖析高校图书馆馆员数字胜任力形成的组态路径,并总结出价值感知型、需求导向型、社群影响型和环境支持型四条高校图书馆馆员数字胜任力形成路径,据此提出高校图书馆馆员数字胜任力提升策略[1]。谭诚通过研究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视野中,高校教师核心胜任力则涵盖面向未来知识管理的学术能力、面向现代高校治理的组织能力、面向多种样态教学的混融能力、面向世界教育理解的开放能力、面向中国现代教育的培智能力等复合型能力要素[2]。王振宇等将教师发展群体画像研究范式引入对高校新任思政课教师的分析,分析其教学胜任力优势和提升困境,认为高校必须对标“六个要”要求,贯通“知马–懂马–信马–研马–行马”全过程培育逻辑,助力新任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提升[3]。而在高校安全治理领域,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针对高校保卫干部的胜任力模型构建相关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索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研究,以期为解决保卫干部能力建设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内涵

高校保卫工作兼具常规管理与危机应对双重属性,要求干部在相关知识储备、技能应用与心理素质间实现动态平衡。在知识储备方面,高校保卫干部需要熟悉各类与校园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例如《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确保在工作中能够依法依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在技能应用上,随着智能化技术在校园安防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人脸识别系统、智能监控设备等),要求保卫干部必须熟练掌握智能安防设备操作技能,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而在心理素质方面,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和高压工作环境,保卫干部需具备良好的情绪稳定性和抗压能力,能够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决策。

因此,本文基于胜任力理论,将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界定为在当今校园安全管理形势挑战下能将安全治理理念、专业技能与现代化管理手段有机结合,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安全风险的综合能力体系。这一能力体系既包含传统安全保卫所需的显性技能,更强调适应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隐性素质。

3. 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

本文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混合研究设计,充分发挥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势,通过访谈法、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

3.1. 质性研究阶段——胜任力要素提取

在质性研究阶段,本文基于访谈法展开研究,选取了北京、上海、四川的6所“双一流”高校,对20名保卫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向这些保卫干部请教其专业认知中当今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保卫干部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本研究选取的高校在规模、学科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财经类高校、综合类高校、政法类高校、外语类高校等,能够涵盖不同类型高校保卫工作的特点。通过深入的访谈,本研究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从中提取出了一系列关键能力描述符,为后续的模型构建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关键事件法”引导受访者描述典型工作场景中的能力表现,访谈问题包括:(1) 您认为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今的保卫干部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和素养?(2) 在您的工作经历中,您认为哪些能力和特质对干好保卫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3) 请回顾您的保卫工作从业生涯中令您印象深刻的表现优异或者遗憾的事件。(4) 在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您认为当前保卫工作的核心职责与传统时期相比发生了哪些关键性变化?请结合具体案例说明。(5) 学校近年来引入了哪些智慧安防系统(如人脸识别、舆情监测)?在实际操作中您遇到过哪些技术应用难点?如何解决的?(6) 根据您的观察,当前高校保卫干部队伍最亟待提升哪三类能力?这些能力缺失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经过对20名高校保卫干部的访谈记录整理,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运用NVivo 12质性分析工具对访谈资料进行系统处理。研究过程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流程:首先进行开放式编码,通过对访谈文本的逐句解析,共提取出84个初始标签;随后进入关联式编码阶段,通过概念聚类将初始标签整合为29个主题范畴;最后通过核心式编码的提炼与验证,确立了6个关键性主题范畴。通过理论对话环节发现,这些主题范畴与组织行为学中的胜任力模型具有显著的理论呼应,最终形成由6个核心维度及其下属24个具体指标构成的胜任力框架体系,具体包含:智慧治理技术应用能力(智能安防系统操作与维护、大数据风险预警平台应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物联网设备管理能力)、法治化治理能力(校园安全法规政策执行力、突发事件处置程序规范性、学生权益保障法律意识、电子证据采集与保全能力)、现代化危机应对能力(智慧应急预案动态编制、数字化指挥调度水平、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分析、心理危机AI辅助干预)、协同共治能力(多部门数据共享协调、“校警企”联动机制建、师生安全自治组织培育、家校数字化沟通效能)、育人服务能力(安全教育智慧化教学设计、安全文化新媒体传播、学生安全大数据画像应用、服务流程数字化改造),以及专业发展能力(智能技术持续学习、行业前沿动态追踪、治理创新项目实践、数字伦理素养水平)。这一编码过程不仅深化了研究者对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保卫干部能力要求的认识,更通过与胜任力理论、治理现代化理论等现有理论体系的对话,验证了研究发现的理论适切性。特别是将智慧治理、法治化、协同共治等现代化治理理念与传统安保能力要求有机融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安全治理人才能力标准体系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该模型既反映了当前高校安全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需求,也为后续开发针对性的培训体系和评价工具奠定了概念框架。

3.2. 量化验证阶段——胜任力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改良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通过结构化问卷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初步构建的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指标体系进行验证与优化。专家组成员构成严格遵循异质性原则,涵盖高校安全管理实践层(6名高校资深保卫干部)、理论层(2名公共安全领域教授)及政策执行层(2名公安高校内保专家),所有专家从业年限均超过15年,专业权威系数经计算达0.82,显著高于0.7的有效阈值。

本研究编制的《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初始指标咨询问卷》包含5个一级维度(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应急处突、数字治理、协同创新)、17项二级指标及42条具体行为描述。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设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双维度评估,并预留开放式修改建议栏。本研究通过加密邮件系统发放问卷,由10位专家独立完成评估。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各指标的算术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为胜任力模型优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第一轮咨询阶段,发放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100%。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以计算各指标的算术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结果显示17项指标均值 < 3.5 (满分5)且变异系数 > 0.25,针对指标设置专家提出23条具体修改建议,主要涉及“智慧安防系统运维能力”等数字化指标的细化。因此本研究根据专家反馈实施三重筛选:删除共识度低的3项冗余指标(如“传统消防器材操作”)、合并重叠的2项应急管理指标,并且新增“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多部门协同演练设计”等5项现代化治理指标。

第二轮专家咨询优化阶段,将完善修改后的问卷再次发放至相关专家,发放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100%。重新发放的第二轮问卷形成包含5个一级维度、16项二级指标及44条行为描述的改进体系,附第一轮统计结果与修订说明,重点要求专家对新增指标和调整项进行复核。第二轮咨询数据显示:所有指标均值提升至4.2以上、变异系数均 < 0.15 (Kendall协调系数W = 0.316,p < 0.01),同时专家对“政治判断力”“舆情引导能力”等核心指标权重分配达成高度一致,表明专家意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通过两轮咨询,最终模型既保留“突发事件现场管控”等传统核心能力(权重0.187),又突出“校园大数据分析应用”等现代化要求(权重0.156),符合高校安全治理数字化转型趋势。

3.3. 胜任力模型概述

本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通过德尔菲法两轮专家咨询,形成的最终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见图1),系统整合了传统安全管控能力与现代化治理要求,形成包含5个一级维度、16项二级指标及44条行为描述的胜任力模型,具体结构如下:

Figure 1. Competency model for college security offic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safety governance

1. 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

一级要素包括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应急处突、数字治理以及协同创新五大维度。其中,政治素养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灵魂维度,强调在复杂环境中坚守政治立场、贯彻国家意志的定力与担当,其核心是确保校园安全治理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包括政治判断力、政策执行力以及廉洁自律性这三个二级指标。专业能力体现保卫干部运用系统化知识解决安全问题的职业化水平,反映从经验型管理向专业技术支撑转型的现代职业特征,构成安全管理的技术基础,包括法规运用能力、安全教育设计以及隐患排查技术这三个二级指标。应急处突能力衡量组织在不确定性风险中的韧性建设水平,重点关注“预防–响应–恢复”全链条中的动态决策与资源调配效能,体现危机管理的全流程处置水平,包含现场管控能力、舆情引导能力以及事后复盘能力这三个二级指标。数字治理能力表征保卫工作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度,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安全治理的精准化与前瞻性,代表现代化治理的核心转型方向,包含大数据分析应用、智慧安防运维以及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这三个二级指标。协同创新能力要求突破部门壁垒,通过资源整合与校地联动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反映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协作要求,包含多部门协作、校地联动以及资源整合能力这三个二级指标。

基于冰山模型理论,本研究对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维度进行深层剖析,结果显示政治素养维度中的政治判断力和廉洁自律性属于深层动机特质,需通过招聘选拔中的心理测评、压力情境测试等方式筛选;应急处突能力中的现场管控与数字治理能力中的大数据分析应用作为中层过渡性特质,可通过“VR模拟 + 实战拉练”的混合培养模式提升;而专业能力中的法规运用与智慧安防运维等显性技能,适合采用微证书认证体系进行标准化培训。

总体而言,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应急处突、数字治理和协同创新这五大维度构建的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系统性地涵盖了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的核心要求。该模型不仅强调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专业技术的扎实性,更突出数字化治理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为高校保卫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框架既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又能有效应对校园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对提升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4. 高校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高校保卫干部能力提升:“理论–实践–评估” 三维联动培养策略

4.1. 理论赋能:构建“T型”知识结构

在高等教育开放化、社会风险复杂化的背景下,高校保卫干部需要建立兼具专业深度与学科宽度的知识体系。为了提升高校保卫干部的理论水平,构建“T型”知识结构是关键,即纵向深化专业知识,横向拓展相关领域知识。

纵向维度方面,应重点强化“校园安全法学”课程建设,系统讲解《高等教育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在校园场景中的适用性,特别要注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新兴领域法律条文的案例教学。此外,应同步开设“危机传播管理”专题课程,涵盖舆情演化规律分析、新闻发布会模拟、新媒体平台响应等模块,培养保卫干部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把关能力与媒介素养。

横向知识拓展方面,公安院校在安防技术领域具有专业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为保卫干部提供系统的智能安防技术培训。应与公安院校等机构合作开发三级“智能安防技术认证体系”,明确不同层次的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激励保卫干部不断提升个人掌握智能安防技术能力,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类先进的安防设备,例如基础级要求掌握人脸识别系统运维、消防物联网设备检修等技能;进阶级培养大数据预警平台操作、网络攻防演练等能力;专家级侧重AI行为识别算法调优、跨系统数据融合分析等前沿技术应用。该体系实行学分累积制,要求保卫干部每年度完成不少于32学时的跨学科研修,其中必须包含4学时的心理健康干预课程。

4.2. 实践强化:打造虚实融合训练场景

实践是提升保卫干部能力的重要途径,打造虚实融合的训练场景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其实际应对能力。

虚拟训练模块可采用“情境认知–决策推演–效能评估”三段式VR实训体系。例如在踩踏事件模拟系统中,VR技术具有高度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能够为保卫干部创造出逼真的踩踏事件场景,设置人群密度预警阈值识别、应急通道智能开启、多语种广播引导等23个关键决策点,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处置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规律,生成战术优化建议报告。通过反复虚拟演练,保卫干部可以熟悉踩踏事件的应对流程,提高应对此类事件的熟练度和自信心。

实体演练应实施“双盲测试 + 压力注入”机制。每学期组织两次不提前预告的综合拉练,随机引入医疗资源短缺、通讯中断等突发变量。跨部门的实战演练能够加强保卫干部与消防、医疗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在拉练过程中,设置各种复杂的情景,模拟真实的安全事件,考验保卫干部在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状态下的综合应对能力。例如在最近某高校演练中,特别测试了保卫干部在台风天气下协调无人机投送急救物资、地震情况下运用高吊机运送被困宿舍学生的场景。演练后需完成“四维复盘”,包括技术装备可靠性评估、处置流程时效性分析、跨部门协作顺畅度评价以及成本效益比测算。通过实战演练不仅可以提高保卫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还可以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在实际发生安全事件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4.3. 评估优化:建立动态能力档案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是促进保卫干部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建立动态能力档案可以实现对保卫干部能力的全面、动态评估。

量化评估层面,应采用“三维雷达图”模型,包括专业素养维度包含法律知识测试成绩、技术认证等级等硬指标;应急处置维度考核VR实训评分、拉练任务完成度等动态数据;服务效能维度整合师生满意度调查、安全隐患整改率等结果性指标。引入区块链技术存证评估过程,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且可追溯。

反馈应用层面,应构建“能力发展树状图”,例如当评估显示某干部在智能安防技术应用存在短板时,系统自动推送三项提升路径,例如参加公安院校组织的“AI + 安防”专题研修班、参与校企联合技术攻关项目、赴智慧校园示范点跟岗学习。对连续两个评估周期表现优异的干部,启动“双导师制”培养计划,配备高校安全管理专家与公安系统业务骨干联合指导。通过个性化的成长路径规划,帮助保卫干部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实现能力的快速提升。

基于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关键能力项与培养策略的针对性对应关系分析,可将权重最高的政治素养维度中的政治判断力通过“理论赋能”中的校园安全法学课程强化政策解读训练,结合“评估优化”环节的区块链存证式政治立场追踪系统实现动态监测;应急处突能力中的现场管控对应“实践强化”模块的VR踩踏事件模拟系统,设置多个决策点并进行眼动追踪分析;数字治理能力中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则匹配三级智能安防认证体系中的进阶级课程,要求完成跨系统数据融合分析等前沿技术实操;协同创新中的多部门协作通过“双盲测试 + 压力注入”机制进行校警企联合演练验证,最终在动态能力档案中以“三维雷达图”量化呈现各维度提升效果,形成“能力短板识别–精准培训介入–成效验证反馈”的闭环培养链路。

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保卫干部能力需求研究未来展望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安全治理体系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本研究从动态演进、文化适应与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对胜任力模型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系统性思考。

5.1.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至关重要

随着元宇宙、生成式AI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到校园领域,高校安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将发生变革。数字技术的迭代对安全治理能力提出持续性要求,因此应定期更新胜任力模型中“数字素养”维度的指标,重点强化元宇宙安全防护、生成式AI伦理治理等新兴领域的专项能力指标,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5.2. 增加跨文化沟通能力评估势在必行

在跨文化适配方面,随着高校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留学生比例超过15%的高校,需要增加跨文化沟通能力评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会引发新的安全问题。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需求,应在现有模型中增设文化敏感性、多语言沟通、冲突调解等二级指标。建议采用情境模拟测试与跨文化适应量表相结合的方式,量化评估保卫干部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应急处置效能,为国际化校园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5.3. 纳入规范职能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在政策衔接方面,需推动胜任力标准与《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评估指标》的有机衔接,形成“培训–考核–晋升”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将数字治理能力、跨文化沟通等核心指标纳入干部聘任条件与绩效考核体系,实现政策引导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保卫干部队伍建设,还能够提高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未来研究应从纵向追踪和横向比较两个方向展开深入探索。在纵向追踪方面,关注能力培养的滞后效应,即研究对保卫干部进行能力培养后,其能力提升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对校园安全治理效果的长期影响。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能力培养的效果,为优化培养策略提供依据。在横向比较方面,未来应进一步研究中外高校保卫模式的差异,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安全治理人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我国高校安全治理工作的国际化发展。

6.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高校保卫干部胜任力模型,为高校保卫干部能力建设提供系统性的框架,明确了各维度的能力要求和权重,为选拔、培训和评估保卫干部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当前研究虽覆盖北京、上海、四川等地6所“双一流”高校,但样本总量仅20名保卫干部,且未充分纳入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等异质性样本。受限于数据可得性,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及特殊类型院校(如军事院校、艺术类院校)的保卫干部特征未被充分捕捉,可能影响模型的普适性。此外,虽然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并验证了内容效度,但尚未进行预测效度的实证检验。现有验证主要依赖专家主观评估,缺乏对实际工作绩效的追踪数据支持。未来研究中应扩大样本至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并通过分层抽样确保区域均衡性,同时未来研究应采用纵向研究设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胜任力指标与绩效考核的相关性(如安全隐患整改率、突发事件处置成功率等硬性指标),以期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胜任力模型。

高校保卫干部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适应高校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中国特色高校安全治理人才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24年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重点研究课题“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安全格局下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及新质战斗力培育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秋实, 李雯. 面向数智化转型的高校图书馆馆员数字胜任力形成路径及提升策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4, 68(14): 45-57.
[2] 谭诚. 嬗变与提升: “双一流”建设视野下高校教师核心胜任力建构的理路与进路[J]. 江苏高教, 2024(4): 63-71.
[3] 王振宇, 曹爱琴. 基于群体画像的高校新任思政课教师胜任力培育逻辑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