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我国电力设计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统计,作为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国家队,电力设计央企承接的项目规模持续扩大,合同金额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保函管理作为合同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保函不仅能够保障合同双方的权益,还能有效降低交易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然而,当前电力设计央企在保函管理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国际工程项目中的高额保函需求导致企业资金占用量剧增;另一方面,传统纸质保函处理周期长、风险识别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管理效能提升。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密集出台政策推动保函电子化转型。2020年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函证数字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电子保函领域的应用。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央企合规管理深化行动,特别强调对担保、保函等高风险业务的精细管控,这些政策为保函管理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电力设计央企保函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为提高电力设计央企合同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保函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企业保函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 保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电力设计央企中的应用
2.1. 保函的核心功能与分类体系
保函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应申请人要求,向受益人出具的书面承诺,保证在申请人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由担保人按照约定向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1]。根据用途和性质的不同,保函主要分为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和质量保函等类型。投标保函用于保证投标人中标后签订合同;履约保函确保承包商履行合同义务;预付款保函保障预付款的安全;质量保函则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
2.2. 行业应用现状与转型趋势
在电力设计项目中,保函的应用贯穿项目全过程。在投标阶段,企业需要出具投标保函以证明投标诚意;中标后,需提供履约保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3];收到预付款时,要开具预付款保函;项目完工后,还需提供质量保函。电力设计央企由于其特殊的行业地位和项目特点,保函使用具有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征。同时,央企通常拥有较好的银行信用,能够获得相对优惠的保函条件,但也面临着严格的监管要求和复杂的审批程序[4]-[6]。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领先企业已开始探索保函管理电子化转型。国网新疆电力于2021年率先上线基于区块链的电力交易电子履约保函系统,实现售电公司、银行、交易中心的跨链协同,将保函处理时间从传统模式的15天压缩至48小时以内。国网上海电力则创新构建“区块链 + 智能合约”担保管理平台,实现保函核算自动化,每年减少纸质文件两吨以上,碳减排量达四吨,这些实践标志着保函管理正从传统手工操作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演进。
3. 电力设计央企保函管理问题深度剖析
3.1. 制度体系缺陷:碎片化与标准缺失
当前多数电力设计央企尚未建立统一的保函管理制度体系,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现象。一是重业务轻风控:业务部门为满足项目进度要求,常规避风控流程。二是重开具轻释放:忽视保函减额与释放机制。三是重形式轻评估:对合作银行缺乏系统评估,某企业因选择国际评级不足的银行开立保函,项目所在国拒绝接受,导致投标失败。
3.2. 流程效率低下:线性串联与人为阻滞
保函管理普遍采用线性串联式审批,成为效率提升的瓶颈。目前央企投标保函申请流程:项目部门填表(1天)→法务审核(2天)→财务复核(1天)→领导会签(3天)→银行对接(2天)。整个流程平均耗时7个工作日,而国际项目投标窗口期通常仅72小时,极大程度导致海外项目流失。更严重的是,跨部门协同梗阻问题突出。财务部门关注资金成本,法务部门聚焦条款风险,业务部门追求办理速度,目标冲突导致流程空转。
3.3. 风险防控薄弱:被动响应与工具缺失
风险防控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大盲区。一是索赔预警缺位:未建立保函触发监测机制,某企业遭遇业主索赔时,直至银行扣款才知晓,错失15天抗辩期。二是汇率避险空白:外汇保函未做套期保值,某项目因卢比贬值导致额外损失。三是银行风险忽视:过度依赖单一银行,在无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存在潜在风险。风险量化工具的缺失尤为明显。多数企业仍采用静态台账管理,缺乏对保函期限、金额、条款等要素的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
3.4. 技术赋能不足:数据孤岛与系统割裂
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管理效能低下,集中表现为“三无困境”。一是无系统支撑:保函管理依赖Excel手工台账,关键信息漏填致保函过期未止付。二是无数据贯通:与财务系统、合同管理系统隔离,无法实时获取项目进度触发保函释放。三是无智能分析:保函组合优化依赖人工经验。
4. 保函管理优化策略:构建“四位一体”解决方案
4.1. 制度体系优化:标准化与全周期管控
构建三层级制度框架是优化基础。顶层纲领文件《保函管理办法》明确“集中管控、分类授权”原则,划分保函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审批;中层操作规范《电子保函业务指南》规定区块链保函的技术标准与法律效力,采用智能合约模板确保条款合规;底层执行工具,开发《保函风险评估矩阵》,量化国别风险(政局稳定性指数)、银行风险(评级变动率)、项目风险(业主偿付能力)三维度评分,指导风控决策。
推行“全生命周期管控”模式,重点强化三个机制。动态释放机制:预付款保函随工程进度自动递减。熔断机制:设置风险阈值,自动触发保函替换。闭环管理机制:保函终止后72小时内完成核销与授信释放。
4.2. 流程再造:并联式与数字化革命
实施“三并一串”流程再造。并联审批:法务条款审核、财务资金安排、业务需求确认等同步进行,消除部门间等待。智能预审:引入AI文本识别,自动比对保函条款与合同关键条目(如索赔条件、管辖法律),标记差异点供法务重点审核。电子签批:移动端审批结合数字证书,可10分钟完成电子会签。
4.3. 智能风控体系:数据驱动与主动防御
构建“三层防御”风控模型。事前预防层:接入央行征信、标准普尔等20+数据源,构建银行风险画像,对合作银行实施红黄蓝三色管理(红色:1年内禁止合作;黄色:限额监控;绿色:优先合作)。事中监控层:部署“保函风险雷达”系统,实时抓取项目所在国政治风险指数(如EIU国别风险评分)、汇率波动率(如USD/INR隐含波动率)、业主信用变化(如标普评级变动)等关键指标。事后应急层:建立标准化索赔响应流程,设置黄金72小时应对机制(24小时完成事实核查、48小时提交抗辩证据、72小时启动法律程序)。
创新风险缓释工具应用。保函保险组合:通过国网山西物资公司推广的“保险 + 保函”模式,向再保险公司购买保函违约保险,将极端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降低自有资本占用。数字人民币保函:在跨境保函中试点数字货币智能合约,实现条件触发式自动支付,规避汇率风险与结算延迟。
4.4. 信息化建设:区块链与生态链协同
打造“一链三平台”技术架构核心链:基于“国网链”构建保函联盟链,链接金融机构(银行、保险)、业主单位、监管机构等关键节点,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业务平台:保函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支持从开立到终止的11个关键环节线上化。风控平台:整合大数据风险预警(国别风险、银行风险、项目风险)、智能合约管理(自动递减、到期释放)、数字驾驶舱(保函组合分析、资金占用优化)功能。生态平台:对接银行核心系统(直开保函)、供应链金融平台(保函资产证券化)、电子签章系统(法律效力保障)。
5. 案例研究:行业创新实践深度解析
5.1.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全流程电子化重构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设计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简称中能建)的保函管理优化具有标杆意义。制度重构:发布《保函与保证金精益化管理规范》[7],将46类保函业务整合为4大标准模板,统一法律条款表述。流程再造:在“e能建”平台上线保函管理模块,实现从申请到释放的9个环节线上化,支持手机端紧急审批。风控升级:开发“保函健康度”评估模型,通过风险敞口(保函余额/净资产)、银行集中度(最大三家银行占比)、国别风险(IMF风险评级)三维指标预警。技术赋能:与工行、建行建立直连系统,支持7 × 24小时电子保函开立,处理时效从5天压缩至8小时。
5.2. 中电工程西北院:国际项目风控创新
面对复杂的国际工程环境,中电工程西北院(简称西北院)构建了全链条保函风控体系。国别风险应对:在巴基斯坦胡布电站项目中,针对政局不稳定区域,采用多银行分额度开立策略,规避单一银行风险。索赔预防机制:建立“双签双验”制度——业主工程师与项目经理联合确认才可触发索赔。成本优化创新:在约旦光伏项目中,利用母公司授信额度为当地子公司开立保函,避免在当地缴纳高额保证金。
西北院的管理智慧体现在“三个一体化”:保函管理与合同管理一体化(保函条款与主合同联动更新)、与财务管理一体化(保函费用按项目精确分摊)、与风险管理一体化(保函风险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5.3. 国网上海电力:区块链技术深度应用
国网上海电力的区块链保函平台代表了技术赋能的未来方向,其架构创新包括跨链整合:打通财务系统(用友NC)、银行系统(招行区块链平台)、合同系统(远光GRIS),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全网共享。智能合约:预设37个业务规则(如工程进度达80%自动触发保函减额),减少人工干预。生态协同:接入多家金融机构、供应商、审计机构,构建保函服务生态圈。该平台创造了显著效益:效率提升:保函开立时间从5天→2小时,变更处理时间从3天→30分钟;成本降低:纸质文件减少,人工成本下降;风险控制:实现100%条款标准化,索赔响应时间压缩至24小时;尤为重要的是,该平台通过数字指纹上链与时间戳认证,解决了电子保函的法律效力问题,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电力设计央企保函管理问题,提出并验证了优化方案,得出三项核心结论。
1) 制度标准化是管理根基。构建覆盖保函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通过分级授权、动态释放、熔断机制等创新设计,可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中能建的实践表明,标准化的制度框架能使保函管理效率提升35%以上,管理成本下降40%。
2) 流程再造释放效能瓶颈。打破传统线性审批模式,实施并联审批、智能预审、电子签批等创新流程,可显著压缩处理时间。国网河北物资公司的“双通道机制”将保函处理时间从7天压缩至24小时,证明流程优化对业务支撑的关键价值[8] [9]。
3) 技术赋能重构管理范式。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保函管理从“人防”向“技防”转变。国网上海电力的实践显示,区块链平台可实现保函开立2小时完成、错误率降低,同时带来显著的环保效益[9]。
6.2. 未来展望
面向“十四五”规划数字化转型与“双碳”目标,电力设计央企保函管理将呈现三大趋势:
1) 绿色保函成为新赛道。随着ESG理念深入,电子保函的碳减排效益将纳入企业碳中和战略。预计到2025年,电力行业电子保函渗透率将超80% [10]。
2) 智能风控加速升级。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将推动风控模式变革。预测性风控:基于项目履约数据构建索赔风险预测模型,提前90天预警潜在风险;自适应保函:根据项目实时风险状态动态调整保函条款与额度,实现“风险–担保”动态匹配;跨境区块链:依托央行数字货币构建跨境保函直通系统,解决时差与汇率风险[11]。
3) 生态协同深化发展。构建“保函即服务”生态平台,整合银行、保险、物流、认证等多元主体,提供一站式保函服务。国网链的实践已初步验证生态协同价值,未来将进一步扩展至碳担保、绿电保函等创新领域[12]。
中能建应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将保函管理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价值创造中心。通过制度、流程、技术的系统创新,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保函管理体系,为企业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国际市场竞争中提供坚实保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