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对维系生态环境稳定、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意义深远。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动态演变,本质上反映着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转型过程[1]。对ESV的合理性评估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人类干扰不断加强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ESV发生了显著变化,与其相关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为此,国内外学者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韩伟等人对哈尔滨市2005~2020年的研究显示,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减少,ESV呈下降趋势[2]。刘志涛等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现,2000~2015年研究范围ESV减速下降,下降区域集中在城市快速扩张区,不同时期变化存在空间分异[3]。Gashaw T等人以青尼罗河上游流域安达萨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分类和马尔可夫模型,分析198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并预测2045年的ESV变化,结果显示流域内ESV总量从1985年到2015年持续下降,且预计到2045年还会进一步降低[4]。
哈尔滨都市圈承载着黑龙江省经济转型与生态安全的双重使命,其寒地平原、松花江流域、黑土资源等独特自然条件,使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显著的区域特性。然而,随着城市化加速,区域生态系统面临土地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挑战,这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粮食安全、水资源供给和气候调节功能,故量化评估其范围内ESV的动态变化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基于2005~2020年哈尔滨都市圈土地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系统地探究区域ESV时空演变特征。以期填补寒地城市圈ESV的研究空白,为寒地城市圈的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哈尔滨都市圈位于黑龙江省(图1),将哈尔滨主城区与绥化市区等22个区县级行政单元整合,总面积为84,430平方公里[5]。研究区位于松嫩平原东缘,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与张广才岭西缘交汇带,地势呈弯月状向西延展,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境内地貌丰富多样,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季节差异显著,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炎热短促,年均温4.9℃,降水集中于夏季,春秋两季降水较少。
图片来源:图片由ArcGIS 10.2软件制图。
Figure 1.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area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s://www.gscloud.cn/),采用ArcGIS 10.2软件对DEM数据进行镶嵌与裁剪。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s://www.resdc.cn/Default.aspx),运用ArcGIS 10.2进行重分类,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6类:草地、水域、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6]。除此之外,本研究构建哈尔滨都市圈单位面积ESV修正系数时,采用2006、2011、2016、2021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及《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中的权威统计数据作为校准依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是表征土地利用类型动态演变程度的指标,涵盖单一与综合两种测算维度,能够直观展现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在特定时段的变化特征[7],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K表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Ua为研究初期该类型土地面积,Ub是研究末期对应面积,T代表研究周期时长。
(2)
式中:LC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Ui为初始时刻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大小,∆LUi−j为特定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其他类型时面积的绝对变化量,T代表研究周期。
2.3.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通过构建时空对应关系,系统性量化研究时段内地类单元的动态演变过程,精确揭示不同地类的转换特征与空间重构规律[8],公式如下:
(3)
式中:K代表面积,n代表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a、b表示初始时期和结束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Kab表示的是开始时a类土地转变为结束时b类土地的面积[9]。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
本研究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模型,以谢高地等构建的ESV当量因子表为基础依据[10],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地物类型确定ESV当量因子,公式如下:
(4)
式中,Ea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i是主要的农产品作物种类;其中,pi为全国i类作物平均价格,qi表示i类作物单位面积产量,mi是i类作物种植面积,M为主要农产品作物种植总面积。
结合研究区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粮食平均价格与产量数据,测算出ESV当量因子,并最终计算得到ESV系数[11],公式如下:
(5)
式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ESV表示,LUCi用于表征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VCi则代表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ESV系数。
3. 结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如图2所示,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林地,两者占比超过80%。耕地和林地总面积整体显示出下降趋势;草地面积从2005年的2964.77 km2增至2015年的3825.87 km2,呈增加趋势,而后于2020年下降至3130.76 km2;水域面积自2005~2015年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6503.97 km2减至2015年的5577.88 km2,至2020年增至6714.63 km2;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在2005~2020年稳定在3.22%~3.68%之间。
图片来源:图片由ArcGIS 10.2软件制图。
Figure 2. Land use types in the Harbin metropolitan area from 2005 to 2020
图2.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草地变化最为剧烈,2005~2010年增长5.89%,2015~2020年则下降3.63%;水域在2015~2020年增幅达4.08%。研究期内,2005~2010年为整体土地利用变化最快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0.19%,此期间建设用地、草地及其他土地面积呈扩张态势,而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出现缩减。
Table 1. Statistics on land use dynamics in the Harbin metropolitan area from 2005 to 2020 (Unit: %)
表1.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土地利用动态度统计表(单位:%)
时间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水域 |
建设用地 |
其他土地 |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
2005~2010 |
−0.03 |
−0.23 |
5.89 |
−2.65 |
2.57 |
1.41 |
0.19 |
2010~2015 |
0.02 |
0.00 |
−0.07 |
−0.23 |
0.25 |
−0.02 |
0.01 |
2015~2020 |
−0.07 |
−0.06 |
−3.63 |
4.08 |
−1.13 |
−1.52 |
0.15 |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如图3及表2所示,该时段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显著调整,林地、其他土地及耕地面积缩减,草地、水域与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其中,耕地转出规模最大,达1557.37 km2,489.55 km2转化为水域;同时,耕地也是转入面积最大的类型,1390.08 km2的转入量主要源自水域(429.25 km2)与林地(518.35 km2)。利用ArcGIS 10.2对2005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开展计算,生成变化图谱,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区域集中分布于水域与耕地周边。
图片来源:图片由Origin软件制图。
Figure 3. Sankey diagram showing changes in land use types in the Harbin metropolitan area from 2005 to 2020
图3.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桑基图
Table 2. Land use conversion matrix for the Harbin Metropolitan area, from 2005 to 2020 (Unit: km²)
表2.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土地类型转移矩阵表(单位:km2)
土地利用类型 |
耕地 |
林地 |
草地 |
水域 |
建设用地 |
其他土地 |
转出面积 |
耕地 |
- |
444.46 |
194.61 |
489.55 |
415.06 |
13.68 |
1557.36 |
林地 |
518.35 |
- |
210.05 |
298.36 |
10.74 |
2.49 |
1040.00 |
草地 |
191.44 |
107.65 |
- |
39.81 |
15.80 |
5.87 |
360.58 |
水域 |
429.25 |
66.33 |
112.05 |
- |
17.76 |
0.42 |
625.82 |
建设用地 |
235.54 |
5.66 |
4.59 |
7.97 |
- |
0.42 |
254.18 |
其他土地 |
15.49 |
0.30 |
5.16 |
1.39 |
6.47 |
- |
28.81 |
转入面积 |
1390.08 |
624.40 |
526.47 |
837.09 |
465.84 |
22.89 |
- |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由哈尔滨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统计表(表3)所示,研究区2005~2020年ESV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增长幅度为0.95%。草地和水域是使得哈尔滨都市圈ESV增加的地类,其中水域对ESV的正向贡献最为显著;耕地、林地是ESV减少的主要地类,其中,林地是最主要的负向贡献因子。从年际变化来看,2015~2020年ESV的年际变化幅度最大,增加了257.29亿元,这与同一时期水域面积的增加有关。
Table 3. Statistics on changes of ESV in the Harbin metropolitan area
表3. 哈尔滨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统计表
土地利用 类型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108元 |
平均占比/% |
变化量ESV/108元 |
2005 |
2010 |
2015 |
2020 |
2005~2010 |
2010~2015 |
2015~2020 |
耕地 |
332.16 |
331.61 |
331.97 |
330.88 |
9.84 |
−0.55 |
0.36 |
−1.09 |
林地 |
1472.02 |
1455.24 |
1454.88 |
1450.68 |
43.26 |
−16.78 |
−0.36 |
−4.20 |
草地 |
69.88 |
90.47 |
90.17 |
73.79 |
2.40 |
20.59 |
−0.30 |
−16.38 |
水域 |
1596.19 |
1385.06 |
1368.92 |
1647.89 |
44.49 |
−211.13 |
−16.14 |
278.97 |
其他土地 |
0.20 |
0.21 |
0.21 |
0.20 |
0.01 |
0.01 |
0.00 |
−0.01 |
总计 |
3470.45 |
3262.59 |
3246.15 |
3503.44 |
100.00 |
−207.86 |
−16.44 |
257.29 |
哈尔滨都市圈不同服务功能ESV如表4所示,调节服务在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占据主导,占价值总量的76.86%,支持服务、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依次居后。2005~2020年,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演变趋势与哈尔滨都市圈整体ESV变化一致,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变动最为突出。
Table 4. Statistical table of ESV for different service functions in the Harbin metropolitan area
表4. 哈尔滨都市圈不同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统计表
服务功能类型 |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108元 |
2005~2020 |
2005 |
2010 |
2015 |
2020 |
平均占比/% |
变化量ESV/108元 |
供给服务 |
211.29 |
195.96 |
194.73 |
214.14 |
6.05 |
2.85 |
调节服务 |
2678.09 |
2493.55 |
2479.15 |
2711.16 |
76.86 |
33.07 |
支持服务 |
478.01 |
472.98 |
472.44 |
475.14 |
14.08 |
−2.87 |
文化服务 |
103.06 |
100.10 |
99.83 |
103.00 |
3.01 |
−0.06 |
本研究通过在ArcGIS软件中按研究区范围创建5 km × 5 km格网作为研究单元,以分析哈尔滨都市圈ESV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完成各格网单元ESV测算后,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将研究区ESV划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五个等级。经重分类处理,形成2005~2020年该区域ESV总体空间分布状况(图4)。
图片来源:图片由ArcGIS 10.2软件制图。
Figure 4.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map of ESV in the Harbin metropolitan area from 2005 to 2020
图4.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ESV时空分布图
研究区ESV存在中部偏高,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中部ESV高等级地区主要为水域和林地,西部低等级和较低等级地区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ESV高等级地区沿松花江流域分布;对哈尔滨都市圈除松花江流域以外地区进行分析得出,研究区西部ESV主要为低等级,东部ESV主要为中等级,北部为ESV较高等级集中分布区。
4. 结论
本研究聚焦哈尔滨都市圈,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法,全面剖析研究区ESV时空分异规律,揭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和ESV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 研究期内,哈尔滨都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出现明显转变。耕地与林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水域面积先升后降,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相对稳定。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差异显著,草地变化最为剧烈,水域变化速度次之。土地类型转换以耕地、林地转出为主,同时存在其他土地类型向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的转入现象。
(2) 哈尔滨都市圈2005~2020年ESV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区ESV累计增长0.95%,增长的主要贡献类型包括草地和水域,其中水域的贡献度最高;而耕地和林地则是导致ESV减少的主要因素。从服务功能构成看,调节服务占据核心地位,各服务功能价值与ESV总量变化呈现高度同步性,调节服务价值波动幅度最为显著。在空间分布上,ESV呈现中部偏高、西部较低的特点,高等级区域主要集中在松花江流域的水域和林地,低等级和较低等级区域主要为西部的耕地和建设用地。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2JYE462),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HSDSSCX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