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新视角——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为例
A New Perspective on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aking the Inheritance of Filigree Inlay Skill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5.1591782, PDF, HTML, XML,   
作者: 张会利: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劳动教育花丝镶嵌教学实践美育教育Labor Education Filigree Inlay Teaching Practice Aesthetic Education
摘要: 在高等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劳动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独特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本文以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非遗实训项目花丝镶嵌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如何在这一领域进行劳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花丝镶嵌课程的特点,探讨将劳动教育和花丝镶嵌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与创新,为我校学生增加丰富的劳动体验课程,进行美育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Abstract: In the vast world of highe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is integrating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a new way, becoming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as a cultural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ovides rich materials and inspiration for labor education with its unique skills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filigree inlay cours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ining center of Jiang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universities can explore and practice labor courses in this field.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ligree inlay cour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bin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filigree inlay courses, explores and innovates teaching practices, and adds rich labor experience courses for our students. While conduc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t also cultivates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文章引用:张会利. 高校劳动教育新视角——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9): 1111-111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782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标志着劳动教育进入了全面加强的新阶段[1]。2023年11月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宣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的重要位置,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划了2027年的目标,目标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美育活动的参与面和受益面能够真正达到全面覆盖、全员受益[2]。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非遗保护工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3]。花丝镶嵌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劳动实践深化文化认同,深化非遗保护理念,学习用非遗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

2. 国内高校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关于非遗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有:王蕊冉以“非遗文化”、“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围绕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之中,提出了优化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平台、加强社会合作、培养志愿队伍、加强社会推广[4]。赵守卿基于劳动教育要求,进行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提出建立非遗校本课程,非遗校本课程的管理、实施、评价中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依托校本课程,探索非遗进校园的长效机制[5]。唐嘉通过分析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提出有效实施路径,通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劳动教育效果评估体系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6]。吴远征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陶艺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将陶艺与劳动教育相结合[7]。综上所述,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许多高校融合区域文化,开展特色非遗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西北工业大学开设的非遗课程——掐丝珐琅,依托该课程申报多项课题,取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并受到媒体的多方报道宣传,为西安这座古都增添了一方色彩;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开展的剪纸等项目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引来省内众多院校的学习和交流。

本文所探讨的花丝镶嵌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课程,在CNKI以关键词“花丝镶嵌”搜索,共计文献338篇,在高级检索中,输入关键词“花丝镶嵌”、劳动教育、高校教育,检索结果为0篇。截至目前,案例极少,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开展难度较大,对师资等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劳动教育与花丝镶嵌相融合,其实践路径仍需探索。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花丝镶嵌非遗课程中,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非遗课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3. 花丝镶嵌课程的劳动价值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它融合花丝、錾刻、银蓝和镶嵌等工艺于一体,与景泰蓝等同属“燕京八绝”,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8]。高校开展花丝镶嵌课程,是将传统技艺进行现代演绎。在高校劳动教育的舞台上,花丝镶嵌作为一门手工艺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其独特的劳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花丝镶嵌技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

2) 花丝镶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复刻、借鉴、创新,创作独一无二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其艺术创作修养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3) 学生在动手花丝镶嵌实践中逐渐提升劳动技能素养。这种技艺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耐心和细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通过课程的培训,熟练掌握花丝镶嵌的各项技能,包括融料、搓丝、掐丝、垒丝、焊接等,从而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

4) 花丝镶嵌作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花丝镶嵌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项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从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发扬者。这种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5) 花丝镶嵌课程的学习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课程的培训,能够制作出精美的花丝镶嵌作品,这些作品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学生可以将这些作品出售给消费者或用于珠宝首饰的定制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4.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花丝镶嵌课程的创新路径探索

新时代工程实践创新劳动教育建设必须结合工程实践创新专业背景,彰显学科特色,切实发挥劳动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让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劳动教育中提升工程素养,强化质量意识,培养系统思维,五育并举,知行合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本研究的探索聚焦于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非遗平台,为探索创新路径,开设非遗劳动教育课程,尝试探索劳动教育新视角,开展花丝镶嵌技艺传承课程,这一课程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与乐趣,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为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从理论讲解到实践操作,从历史文化背景到现代设计应用,在课程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创新。

1) 师资安排上,花丝镶嵌课程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我校选派骨干教师前往非遗传承基地进行沉浸式学习,通过师徒传授制,系统掌握花丝镶嵌的技法与教学要点,并完成资格认证。返校后,组建花丝镶嵌技艺小组,开发校本教程,通过社团“第二课堂”、公选课、工作坊等开展。

2)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我们将花丝镶嵌课程分为临摹、打散重组两个层次。临摹层次的课程主要包含了解花丝镶嵌工艺一般制作方法,如搓丝、掐丝、攒活、焊接等基础简单工艺,同时掌握现代加工技术激光加工的基本操作流程,参照图纸或实物制作作品,共计12学时。打散重组层次的课程则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花丝镶嵌的基本技法,分析案例中所使用的技法,将各案例中的花丝镶嵌元素进行重组,完成一件新的作品,共计16学时。

3) 教学方法上,花丝镶嵌课程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集合,首先通过展示作品和介绍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详细讲解所需的工具、材料及制作工艺,接着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期间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此外,还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创新设计,提升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审美能力。最后课程结束时,需对学生作品进行总结回顾并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便对后续课程进行改进。

4) 利用课余时间,举办花丝镶嵌展览、讲座、工坊活动等,邀请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

5)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展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做市场调研,将自己所需技艺转化为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工艺品,并获得经济收益。

5. 花丝镶嵌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也为我们的课程发展提出明确的方向。花丝镶嵌这一精湛的技艺,需要当代青年做好传承,但传统的花丝镶嵌中,部分技法陈旧耗时,基于此,我们将先进制造设备与AI融入课程中,例如,花丝镶嵌的元素构造,可借助AI智能辅助,花丝镶嵌的图案绘制,运用激光打标快速生成,代替传统手绘,大大提高效率。“守正创新”坚持用于高校非遗劳动教育课程,这一要求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承,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花丝镶嵌作品。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也为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6. 花丝镶嵌劳动课程案例分析

本案例以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目前所开设的项目,见图1“花丝蝴蝶戒指”为例,该作品为临摹阶段作品,这一阶段,授课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蝴蝶戒指的图案,使用激光设备,雕刻出蝴蝶翅膀和身体,见图2;然后进行掐丝,见图3;完成所示的焊接与部分攒活,见图4图5;由于花丝镶嵌课程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与文艺类学生,他们在审美倾向、方式及表达上各有特色,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可借助AI自动生成图形,以方便后续的实践操作。

Figure 1. Butterfly ring example

1. 蝴蝶戒指示例

Figure 2. Laser engraving patterns

2. 激光雕刻图案

Figure 3. Filigree

3. 掐丝

Figure 4. Weld

4. 焊接

Figure 5. Partly saved

5. 部分攒活

打散重组阶段,给学生很大的设计空间,通过查阅花丝镶嵌系列作品库,从中找出喜欢的元素,重新设计并制作新的作品,见图6,由学生设计的胸针,由三种元素组成,由两组叶片、蝴蝶翅膀、花蕊组成。这一作品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Figure 6. Example of a brooch

6. 胸针示例

7. 高校非遗劳动教育之花丝镶嵌技艺传承的深远意义

高校非遗劳动教育——花丝镶嵌技艺传承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丰富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加大花丝镶嵌课程在校园的影响力,让更多学生了解花丝镶嵌并关注非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花丝镶嵌能在更多元的场合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随着高校非遗劳动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他们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非遗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非遗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7/content_5496170.htm, 2020-03-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 教体艺[2023]5号[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2023-12-22.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8/t20210813_550918.html, 2021-08-12.
[4] 王蕊冉, 管志远, 蒲吴霞, 等. “三全育人”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 畅谈, 2023(24): 199-201.
[5] 赵守卿. 劳动教育视域下非遗系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 现代教育, 2021(10): 31-35.
[6] 唐嘉. 应用型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及实施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 11(1): 123-126.
[7] 吴远征, 李强.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陶艺特色课程的实践与创新路径研究[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4, 58(7): 26-27.
[8] 陈汝健. 千载金丝承古韵万锤银錾叩新声[N]. 科技日报, 2025-04-09(003).
[9] 李昕, 罗龙君, 霍肖, 等.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工程实践创新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J]. 高教学刊, 2025, 11(18):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