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时代,学校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美育体系强调美育,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强调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数字技术赋能美育资源建设。内蒙古学校美育在政策完善、团队建设、育人导向、智慧赋能、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学校美育要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美育理念,借鉴典型地区经验,在创新美育实践、优化美育评价机制、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乡村美育发展等方面优化策略,逐步建立一个全新的美育生态系统。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all-around talents. The school’s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emphasizes aesthetic educ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esthetic literacy,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 empower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schools’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policy improvement, team building, education orientation, wisdom empowerment, brand building, etc. Based o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ypical regions, optimize strategies in innova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optimizing aesthetic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s, promoting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new aesthetic education ecosystem.
1. 引言
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传统育人观,到王国维、蔡元培等学者倡导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形成了深厚的美育理论积淀。新时代以来,《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确立了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大中小幼全程推进,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同的美育体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的现代化特征和实践路径发展成为研究热点。李吉品等将学校美育的中国特色概括为“肇端于温润心灵的情感体验”“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审美实践”“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精准反映了我国学校美育的本质属性。白宏宽提出构建包含课程、社团、活动、环境美育的大美育体系[2]。曹之文则强调构建探索型、拓展型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类课程的多元化、校本化和常态化[3]。针对当前学校美育地位边缘化等问题,上述研究为深化学校美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民族地区的典范,其美育实践为研究中国特色学校美育体系提供了典型样本。本文在归纳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内蒙古学校美育的实践经验及其推广路径,希望能推动我国学校美育向更高标准、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 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的中国特色
2.1. 美育与人文素养培养同向同行
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美育不只是艺术技能的培养,更是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与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美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故而可以相互渗透,同向而行。范迪安通过《一堂好课》担任主讲人等美育实践,展现了美的形象塑造与文化理想,以及美的创造与美的想象力培养之间的联系。相关单位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节目,更实现了党史、美术与观众之间的融合互动[4]。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认知维度,通过水墨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发展脉络;二是审美维度,借助诗词等经典作品培养学生多元审美视角;三是价值维度,依托戏曲等艺术载体传承中正仁和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传统陶艺等非遗项目的现代创新,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赋予了时代内涵,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生命力。
2.3. 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
综合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既包含对美的感受与鉴赏能力,也涵盖审美文化的鉴别与创造能力。新时代学校美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从满足人的生理与本能、社会生存、生命存在的审美需要出发,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的素朴审美力作为抓手,努力实现从素朴审美力到生活艺术家的跨越,达成学校美育从个体小美到万物至美的超越[6]。新时代美育强调构建“三位一体”的审美素养培养模式:在认知层面打破艺术门类界限,推行主题式跨艺术教学。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仅是孤立地教授绘画、音乐、舞蹈等单一艺术形式,而是将它们相互融合。在一个主题式美育课程单元中,学生可能既会欣赏以诗歌为蓝本创作的绘画作品,又会聆听根据绘画意境谱写的音乐;在实践层面强化学科融合。例如某中学以“古建筑之美”开展项目式学习: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写生飞檐斗拱等细节,历史教师解析建筑风格演变的文化脉络,物理教师阐释榫卯结构的力学原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制作模型、撰写报告,在实践中深化审美理解与综合素养;在价值层面注重从个体审美到社会审美的升华。例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学生在乡村墙面进行绘制,将地区的历史故事、传统习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这些艺术作品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还增强了居民对当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这种体系既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审美需求,又培养了其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
2.4. 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
在现代化学校的美育教育中,美育不仅是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7]。中国特色美育坚持“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艺术选修课等多样化课程促进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这种模式既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综合能力培养要求,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的艺术发展空间,实现了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
2.5. 数字技术赋能美育资源建设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带来丰富的数字艺术资源平台、多媒体教材与课程资源。数字技术为美育资源建设提供了三大支撑:一是构建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共享体系,促进了教育公平;二是开发了多媒体教材等新型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效果;三是创新了线上展览等美育形式,拓展了教育空间。《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通知》启动了“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中国特色学校美育体系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美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标志着我国美育已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
3. 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体系在内蒙古的实践
3.1. 学校美育政策不断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制定《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系统化的美育制度框架。特别是2024年推出的《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以“八大行动”为抓手,推动美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以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为例,通过建立从教学常规到评价激励的完整制度体系,形成了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通识化的美育发展路径。
3.2. 教育组织和团队建设逐步加强
新时代美育需要一批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和优秀的专业教师,相关组织和团队建设是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构建专业支持体系推进美育师资建设,成效显著。一方面成立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美育名师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举办高校美育学术年会,组织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专家团队为学校美育工作提供研究、评估与指导服务,形成多层次的专业支持网络,有效提升了全区美育师资队伍水平,为美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3.3. 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导向
为了应对粗野和懒散等问题,席勒在论著《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审美教育”概念,强调“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8]。美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艺术技能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与自由发展。在内蒙古学校美育实践中,以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为导向,开展各类民俗活动和艺术教育,正是对席勒观点的一种实践回应。自治区将美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体验活动、红色主题艺术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如组织学生参与制作桦树皮工艺品、搭建撮罗子等实践活动,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爱国主义主题艺术活动,强化了学生的价值引领。
3.4. 智慧教育赋能美育创新
教育主管部门鼓励教师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美育教学方法。依托国家和自治区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美育教学、展演展示、互动体验等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9]。自治区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开发优质数字美育资源,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艺术作品、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等方式,拓展了美育的实施路径。如将古诗词与音乐、美术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3.5. 北疆美育品牌正在形成
内蒙古以北疆文化建设为契机,持续举办全区中小学美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各类美术书法展览活动,带动全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蒙古马精神——内蒙古美术摄影作品展”主办方精选130余件优秀作品,分3个板块展现了蒙古马精神。兴安盟举办的中小学生弘扬“蒙古马精神”美术作品展,在全盟各旗县市做巡回展出。一系列美术作品展、艺术展演说明以蒙古马精神为特色的北疆美育品牌正在形成。同时,内蒙古还同时,鼓励学校发展特色项目,形成了“校校有品牌”的美育格局。康巴什区中小学开发的36项特色美育项目,就是这一实践的典型代表。
4. 优化中国特色学校美育体系的策略建议
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学校美育应立足人民需求,通过提升审美素养丰富精神生活。这既体现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美育课程设计需把握“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核心问题,在艺术鉴赏、创作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是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文明[10]。在美育课程设计中,既要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的思想内涵与美学价值,又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例如将传统书法教学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开发交互式临摹系统,既保留了笔墨韵味,又增强趣味性。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既避免了文化传承的形式化,又回应了新时代的审美诉求。
学校美育将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行动,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美育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所以,创新美育实践形式,优化美育评价机制,成为当下推动学校美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4.2. 创新美育实践,优化美育评价机制
内蒙古自治区在学校美育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其经验对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具有示范意义。该地区通过构建“展演–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将群体性艺术活动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青春集结 唱响北疆”等品牌项目的持续开展,以及美育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美育质量。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非遗馆等社会文化场所,拓展了美育的实施空间。
《内蒙古自治区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中小学艺术评价改革、完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估机制、完善美育教师评价机制。借鉴有关经验,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化改革:一要树立综合评价观念,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日常课程、艺术活动中的参与度、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11];二要把美育评价拓展到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等多个维度;三要形成多样化评价方法,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创新成长记录袋评价模式,为每个学生建立美育成长记录袋等模式,激励学生在向美向善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四要拓展评价主体,引入艺术专业人士、家长等多方评价主体,形成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然而,要实现美育的全面覆盖与均衡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不可或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12]。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必须关注到偏远地区、弱势群体等,着力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保障每个人都能接受基本的美育教育。
4.3. 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乡村美育提质发展
乡村美育师资短缺、美育资源开发不足是各地美育的短板。由于缺乏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尤其是缺少家庭艺术氛围、与学校主流文化的脱轨、底层文化的失效,容易使寒门学子在艺术的赛道中落后,丧失艺考的选择权,难以通过艺术教育实现阶层突破[13]。
内蒙古实施“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探索建立美育教师共享机制,推进高校美育帮扶行动,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在实践层面,内蒙古建立了多元协同的美育资源共享机制。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教育局与专业协会合作开展的“行走的艺术课堂”,以及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呼铁一中共建的美育实践基地,都体现了校地合作、资源共享的创新模式。这些实践不仅弥补了乡村美育资源的不足,更构建了城乡互动的美育生态。
从发展路径来看,乡村美育需要构建四个维度的支持体系,即通过硬件投入与数字技术应用改善基础条件,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提升专业水平,立足乡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最后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系统支持网络。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这种本土化路径既能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又能增强文化认同。
内蒙古的实践表明,破解乡村美育困境需要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统筹、校地合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将城市优质资源向乡村辐射,同时激活乡村本土文化资源,才能实现美育的均衡优质发展。这一探索为新时代乡村美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5. 结论与展望
学校美育体系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系统,涵盖多个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从教育导向、教学实践、资源建设、评价机制等维度展开了讨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具有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实践与创新等主要特征。内蒙古在学校美育实践中,通过完善政策、强化组织、创新形式、智慧赋能和品牌创建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西部地区构建更加完善的学校美育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在今后的学校美育工作中,应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美育理念,结合地区实际,不断探索创新美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以美的理想塑造人、以美的情操陶冶人、以美的品格磨砺人、以美的素养提升人”[14]。展望未来,现代化学校美育将通过美育载体智慧化、美育实践创新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协作机制社会化,逐步建立一个全新的美育生态系统,为培养新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时代内蒙古高校美育的实践困境与应对策略”(NGJGH2023548)研究成果;乌兰察布绘画研究所(jskypt2422)资助项目成果;集宁师范学院博士创新科研基金项目“基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背景下的美育文创设计商业路径研究”(jsbsjj24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