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直面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危机,探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体系建设。当前干预工作存在两大核心问题:缺乏统筹规划,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不足,存在沟通壁垒;干预措施精细化和有效性不足,存在识别晚、参与人员单一、缺乏全程追踪等短板。本文通过“三阶段、三主体”的整合性服务体系框架,从“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入手,贯穿“家庭养育–学校教育–社会共育”三个维度。通过危机前加强宣传预防,建立预警机制;危机中凝聚家庭、学校与社会机构合力,进行专业疏导;危机后完善追踪与防御机制,巩固干预成效。旨在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新格局,有效预防和缓解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促进其健康成长,为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践提供参考体系。
Abstract: This paper faces the mental health crisi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at is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current society,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ervice system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re are two cor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tervention work: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lack of coordination among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the refine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measures are insufficient, and there are shortcomings such as late identification, single participants, and lack of full tracking. Through the “three-stage, three-subject” integrated service system framework,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hree stages of “pre-crisis—crisis—post-crisis” and runs through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family upbringing-school education-social co-education”.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prevention through pre-crisis prevention and establish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in the crisis,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after the crisis, improve the tracking and defense mechanism and conso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This aim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new patter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alleviate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mote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system for the practice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schools.
1. 引言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席明静,刘毅玮,2025)。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全社会关注,教育部等部门2023年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全国各地中小学长期重视学生们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积极构建平安校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有待构建更科学、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及时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精准支持与有效干预,这不仅是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本文采用政策分析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直面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危机,探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建设。
2.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意义
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心理危机的诱因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新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因此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明确其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对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提升干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1.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个体突然遭受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出现超出了现有应对能力且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姚玉红,2008)。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中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心理危机现象,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及时识别、评估、介入并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平衡,预防极端事件发生的系统性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及时性,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干预工作必须在危机发生后的关键时间段内迅速开展,避免危机进一步发展而危害更深;二是专业性,干预过程需要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手段,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三是协同性,心理危机的产生往往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有关,因此干预工作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合作的体系;四是发展性,干预不仅要解决当前的危机问题,更要关注中小学生长远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助力其建立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2.2.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自身的成长和未来,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个体层面来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摆脱心理困境,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同时,干预过程中提升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家庭层面来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往往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影响家庭关系和谐。通过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减少家庭矛盾,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帮助父母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科学教养方式(赵同友,金秀贞,2023)。从学校层面来看,营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必然选择(吴禹春,2004)。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到关怀和支持,提高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从传统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矛盾,逐渐扩展到网络成瘾、虚拟社交影响等多元领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心理危机干预的即时效果,而且影响着服务体系的长效性与系统性,亟需从根源上进行剖析,为构建科学干预模式提供针对性依据。
3.1. 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体系缺少统筹规划管理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项资源需要统筹整合,各部门之间配合才能获得“1 + 1 > 2”的效果。反观当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不难发现各部门主体配合度较低,无法打通彼此之间的沟通壁垒。首先,家庭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营,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心理状态(王挺,李甜甜,蒋凌玮,徐光兴,2023),缓解心理危机。有研究指出,家长的教育权存在一定缺失的情况,部分家长教育知识贫瘠,教育主体之间存在失衡现象。家长无法客观、及时地跟进孩子的成长教育,在教育中存在焦虑、盲目“鸡娃”、投诉甚至出现抵制教育改革的情况(赵同友,金秀贞,2023)。其次,学校被家长寄予厚望,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工作扩大化,职责边界越来越模糊,导致教师团队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等情况。同时,教师也面临着自身职业成长困境,职业倦怠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另外,网络媒体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抖音”“快手”等热门网络应用的影响下,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社交选择,在面对心理危机出现的情况时陷入难以对外倾诉和倾向于自我处理的局面,不利于其通过外部手段来化解心理危机。
3.2. 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体系缺乏精细有效管理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通力合作,达成全成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维度参与,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细致化、长效性实施。当前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体系中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出现干预阶段和干预措施不匹配等问题,难以精准识别并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家庭中,家长对心理危机的认识不足,无法通过学生的情绪、言语、动作等表现判断其心理健康情况,错失第一时间发现孩子心理危机的时机,影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整体效能;第二,在学校中,参与干预的人员以班主任、心理教师为主,尚未形成全成员参与干预的系统;第三,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工作重点主要是解决问题、减小心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缺乏对中小学生后续心理健康的观察记录、实时动态检测等有效关注,即全过程参与干预不足;第四,在心理危机干预前、中、后阶段,场景的变更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各个维度中尽力拓展、纵向延伸,以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广度和纵深性。
4.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的建构
中小学生产生心理状态的不良变化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干预,将会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严重将会演变为心理危机。如今危机干预已经发展为包括危机前的预防,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追踪(朱美燕,2011)。因此,对于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有必要分阶段建立完善的干预服务体系,以保障中小学生顺利应对心理危机。
4.1. 心理危机前干预:加强宣传与预防,筑牢心理防线
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环境影响因素增多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辅助全方位开展在心理危机发生前的宣传与预防工作。第一,考虑到家长自我感知和理解存在偏差,可以采用线上讲座或者根据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宣传平台,引导家长客观看待孩子成长,从孩子实际出发关注其心理状态。第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各学科交叉渗透,在生物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或者通过校园隐性文化,系统普及和宣传心理危机的识别方法与应对常识,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防护能力。第三,建立完善的预警制度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形成发展性评价记录,及时捕捉心理异常信号,对此类学生建立重点心理档案,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应为危机干预中的所有人员进行隐私保密(谢四元,胡小兰,邵海,聂恒,2023),为后续学校及心理健康中心的有效干预提供依据,从源头降低危机发生概率。
4.2. 心理危机中干预:全方位、多角度疏导,凝聚干预合力
在心理危机发生时需凝聚合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问题疏导,保证中小学生战胜危机,更好地适应生活(孙艳,2012)。第一,家庭是可持续教育主体,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蔡丽丽,2024),家校要做到及时沟通与配合,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提高沟通效率,破除偏见,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第二,学校内部要明确分工,心理教师负责牵头、班主任密切配合,结合各学科教师渗透的心理支持,形成校内干预网络。考虑到存在一定的教师职责边界模糊、工作压力大等情况,学校应优化教师工作安排。对于出现危机的学生,先由专业人员快速评估,依据严重程度采取校内疏导或者专业心理机构与医院咨询的不同措施。第三,社会心理机构应重视心理危机的干预,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确保多角度各地区协作落地。
4.3. 心理危机后干预:完善追踪与防御,巩固干预成效
为避免心理危机反复,心理危机消除后需建立长效追踪与防御机制。第一,家长根据学生特点,给予积极的教养方式,珍惜转化亲子信任的契机。家长要持续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第一时间与学校沟通,而非自行判断或选择忽视。第二,学校要对危机干预后的学生进行长期关注,心理教师定期回访,班主任跟踪观察,记录其心理状态变化,及时调整辅导策略。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共享危机后干预技巧,提升教师识别心理危机复发信号的能力。第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难落实、保障弱的问题,推动学校配备足量心理教师,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与干预能力,此外进一步加强网络媒体监管,确保干预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5.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的提升策略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升策略,从维度出发主要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需要贯彻落实育人目标,形成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新格局。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心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Shaffer & Kipp, 2009)。
5.1. 家庭养育:探寻养育理念,回归家庭教育的本质
家长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和意义,但近年来,社会上“家长执照”“家长学校”等层出不穷(高德胜,2022),我们需要探寻家庭养育的教育理念,保持家庭教育的独特性,使家庭教育回归本质。对于家长自身来说,首先,家长需要端正教育意识,了解并积极学习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减少教育内耗,从孩子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客观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同时,当孩子出现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时,家长应采取积极的行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积极接受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干预有助于孩子应对心理危机。当中小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细致观察,不逃避、不推脱,使家庭教育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发挥最佳作用。此外,应当积极寻求学校班主任老师、心理老师或者社会心理健康机构等的帮助,以家庭教育为支撑,延伸家庭教育的边界,通过合理的途径或渠道探索化解心理危机的多种方式。心理危机后采取的相关干预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乎到孩子今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评价家庭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父母的角色包含着对子女养育和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单位,应当突出强调家庭的教育权利,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权利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及时给予家庭帮助和支撑。比如,提供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拓展家庭的社会网络,使家庭获得亲人、社区、社会等在心理、情绪情感、经济方面的有效支撑(扶长青,张大均,刘衍玲,2009)。除此之外,全方位提升父母教育质量也是当务之急。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高质量”的父母,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自我教育也十分重要。教育能力的提升关乎着育人的时效性,家长的自我教育意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正面的示范行为。在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中,家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需要重视家庭养育的重要性,探寻较新的发展养育理念,使家长的教育权利回归家庭自身,家庭教育回归本质,不断培育家长的教育能力,增强家长的教育信心。
5.2. 学校教育:转变育人方法,积极开展建设性行动
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突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强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健全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充分施行“心理育人”的方针,建立学生心理发展长效机制,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追踪记录,打造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的新格局。
中小学可以根据具体工作情况,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的工作职责。比如,中小学应当明确工作领导小组,梳理各项工作开展的条件保障、发生机制,由主要责任人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进行顶层指导,组织相关心理、教育知识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整体专业度,从而形成一级干预;其次是二级干预,主要由中小学生德育部门负责人指导具体教师展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三级干预主要指班主任、心理教师、任课教师、班级的心理委员、班长及时对学生进行安慰和疏导;四级干预主要指其他部门、组织或机构如医院等,及时建立转介通道,开展应急处理。
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难度高、任务量重、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应当帮助教师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提升班主任老师业务水平和能力,努力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效率。其次,教师应设立班级预警制度,可以采用“成长档案袋”来及时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班主任老师还可以构建以心理学课堂、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为主,各学科知识渗透为辅的方式,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预防中小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为教师减负,未来可以配备专职班主任老师,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双线并行,积极为教师创造职业发展空间,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5.3. 社会共育:突出塑造价值共识,构建协同共育机制
为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首先,应当宣传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提高大众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尤其是心理危机对中小学生群体的危害,增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性的认知。其次,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比如虚拟现实技术(AI)模拟场景、人工智能算法预测心理危机产生、生物反馈技术等创新性手段(李婷婷,章玲玲,2025)。面对诸多社会资源,我们应当扩宽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渠道,充分挖掘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资源,通过对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等方式,切实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当地的宣传窗口、特色产业、智慧平台等媒介,及时调整和优化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策略和方法,及时探讨前沿问题,推广典型个案、先进经验,宣传各地区优秀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情况,打通地区之间的壁垒,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全社会对心理危机预防的重视。
6. 结语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是一项全过程、长周期、多维度的工程,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工作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大胆尝试新的技术手段,健全并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体系,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基金项目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23-JCXK-04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