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矛盾分析与应对策略
Analysi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Connec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思政课程教学衔接成为热议话题,以矛盾研究为突破口,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凸显矛盾,具体表现为教学难度和吸收水平、课堂形式和专注程度、入门教学和思维训练的衔接阻碍,这造成学生在认知进步、兴趣养成及思维转换方面的衔接困境,面对当前状况,针对思政课内容的层层递进与梯度设置,创新教学手段,重点提升互动和实践效果,相关举措聚焦教学衔接环节改善,提升思政教学前后连贯性和实践转化力,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mary,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the teaching conn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aking contradiction research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he teaching connec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ighlights contradictions, which are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in the obstacles in the connection of teaching difficulty and absorption level, classroom forms and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introductory teaching and thinking training. These lead to connection dilemmas for students in terms of cognitive progress,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thinking transform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iming at the progressive and gradual setting of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shoul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 and practice. Relevant measures focus on improving the links between teaching connections, enhancing the coherence, and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黄月萍.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矛盾分析与应对策略[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9): 616-62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9738

1. 引言

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是关键一环,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和思维发展至关重要,初高中思政课是思政教育体系重要部分,有前后连贯作用,然而从教学操作看,初高中思政课程衔接有明显断层。因此,从矛盾分析入手,探究问题背后矛盾运动规律,能掌握衔接潜在法则,采取可行办法让思政教育体系连贯。

2. 理论基础

2.1. 认知发展理论:解释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段性差异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形式运算阶段是指十一到十五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的思维能力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1]。11~15岁初中生大多处于形式运算初始阶段,有初步抽象思维但靠实际经验辅助,对可视化案例和实际场景感知更强烈。初中思政课教学应运用具体的知识载体,契合其思维发展阶段;而高中思政课可在理论上适当拓展,但要适应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缩小理论难度和认知的距离,即教学内容需呈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渐进演变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协调。

2.2. 道德发展理论:支撑价值观教育的阶梯式推进

“三水平六阶段是科尔伯格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划分。”[2]三水平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初中时期是习俗道德水平容易出现的时段,学生道德认知以社会准则、师长要求和同伴认同为依托,可通过“思想启蒙”促使他们形成基本道德规范和团队认同感,高中生正慢慢向“后习俗水平”靠近,会主动思索规则背后的哲学依据和社会公平的理论内涵,要借助“思想深化”过程促进其自主价值思考能力的提升。此分析揭示了“启蒙与深化矛盾”的本质,说明初高中思政目标构成完整体系,是道德成长的层级递变,防止初中只做表面的说理工作,或高中越过必要准备直接讲解专业理论的衔接问题。

2.3.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难度与方法的适配性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最近发展区’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教学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由现有的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3]。这说明教学策略要和学生当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着重于“能实现的成长范围”,通过阶梯式的引领实现水平的提升。该理论对解决“教学实践和兴趣维持的难题”也有指导意义,即学生思维模式还处于依赖实物的经验阶段,因此,可通过案例互动与情境体验构建发展的阶梯。考虑到教育对象现阶段思维以初步抽象为主要特点,采用“问题链”引导配合“案例研讨”,促使学生向潜在水平迈进,维持学理的厚重,以分阶段能达成的目标来保持学习动力,由此形成“教学衔接”的方法论依据,也就是高中课程要充分利用初中阶段的知识积累,用“旧知”搭建通往“新知”的通道。

2.4. 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理论:明确衔接的政策与育人逻辑

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思政课发展的重要导向。并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4]。其核心要义是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育人体系,避免相邻学段知识重复以及衔接有漏洞。因此,要从教学内容梯度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改进和思维能力培养提升等方面,搭建“初中夯实基础、高中深入拓展”的有机衔接体系,实现价值引导和思维训练的渐进强化。

3.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矛盾分析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给学生的思政素养的连贯性提升带来了诸多阻碍。深入分析这些矛盾,对于优化思政课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1. 内容深度与认知能力的矛盾

在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主要担负着价值观引领、思维培养的双重任务。而初高中思政课内容深度跟学生认知能力不匹配,是课程过渡阶段的明显挑战。

初中时期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始阶段,他们认知理解能力有限,逻辑思维才起步,现阶段思政课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要方式,采用形象事例和生活常识,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规则认知、道德认同和国情把握能力。例如,讲诚信原则时,教师常用“狼来了”故事当教学材料,让学生直接认识诚信重要性和失信的不良影响。高中起始时期,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有增强,但成熟尚需过程,高中思政课教学要求提高,既涵盖哲学范畴阐释,像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等,也涉及经济政治方面的复杂学说,如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变等,学生面对抽象概念常采用死记硬背方式,难以将日常经验和初中知识关联,导致认知存在阻碍。

这种差异直接引发初高中思政教学内容衔接的不连贯,就法治教育方面,高中阶段深入剖析法治的实际内容、理念核心以及司法领域的难题,如宪法实施监督制度等专业法律表述;而初中阶段重点传授基础法律知识,如交通管理条例、未成年保护相关法律里跟学生日常相关的部分,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法律认知和基础守法行为习惯但过渡环节缺乏平稳性,学生难以把初中法律常识和高中理论剖析衔接起来,这会出现认知模糊,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2. 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的矛盾

在初高中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思政课常常把案例教学和互动环节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汲取基础知识,这与初中生思维具体、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相符,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初步理解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在规则认知教学方面,教师会着眼于校园里的规则事例,像课间行为规范、就餐文明标准等,选取图片及视频片段,形象地表现规则遵守程度各异的行为差异,之后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表达面对类似场景的个人观点,这样的课堂设计既生动又有成效,课堂互动气氛热烈。

“高中阶段则更重视理论性教学,教师多采用知识讲授、读书指导等方法,但这些方法缺少生活化、趣味性。”[5]进入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学方法发生明显调整,高中强化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理论依据,高中思政课要求学生理解并吸收哲学、经济管理以及政治学等抽象知识体系,并且教学实施主要依赖教师课堂讲解。虽然可以实现知识的连贯传授,但容易使学生学习热情减退,出现厌学现象。例如,讲解“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原理时,教师一般会围绕概念核心内容、适用边界和呈现方式做细致分析,借助哲学原典的理论来辅助解读,但对于心理成熟度不足的高中生,这种教学形式容易显得枯燥无味,难以实现有效的互动,阻碍知识的吸收。教学手段和学生兴趣的矛盾关系,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投入热情下降,制约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高中思政教学中兼顾深度知识与趣味展现,成了要面对的挑战。

3.3. 思想启蒙与思想深化的矛盾

在思政课程体系逐步推进时,初高中在育人功能上呈阶梯分布,交接处存在启蒙与深刻的矛盾,高中思政课起基础支撑作用,要给青少年播下爱国、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种子,培养他们对社会规则和道德的初步认知,让他们掌握群体相处规范,初中阶段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思政教育需用贴近实际方式。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后,思政课教学维度大幅上扬,着重深化思想内涵和引导独立思考,高中思政课就像一片充满活力的森林区域,理论框架越来越精密且相互衔接,推动学生突破简单对立的认知范围,基于辩证原理分析社会现象,从综合视角审视国家政策设计的逻辑脉络,全面把握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外部联系。思维能力提高需要长期累积,高中生价值判断还存有初中思维的特征,应对高中思政课深度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思维进阶与深度认知的差异便暴露出来。例如,对于社会公平主题教学,初中会运用学校“三好学生”考核公正要求这类基础案例,让学生直观把握公平的核心要义。但到了高中阶段,思政课教学会探讨各学派对公平概念的理论剖析,寻找资源有限时的分配方式,考虑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公平内涵的差异情况,要是认知提升不及时,在理论内化阶段很容易陷入认知困境和思维错乱,甚至讨厌思政课,若这类矛盾处理不好,会破坏思政课教学的连贯进行和实际成效,妨碍学生从浅层价值认同迈向高阶思维和自主评判。

4.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矛盾的应对策略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至关重要,关乎学生道德素养、价值观念的连贯塑造。目前,教学中存在初高中教材内容深度与学生认知能力、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思想启蒙与思想深化等多方面的矛盾。为应对这些矛盾,从强化思政课内容的衔接与递进性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性与实践性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1. 强化思政课内容的衔接与递进性设计

从现阶段的教育系统来看,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聚焦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深化社会认知。“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衔接与共同之处,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旧知带动新知,在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提升知识层次,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和能力培养。”[6]为充分彰显思政课的教育价值,强化其内容的连贯性和梯度设计是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考察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过渡期,对世界的认识从直接体验向抽象分析转变,但仍停留在对实际事物的初步理解和表面剖析层面。因此,教材体系需以基础理论为支撑,通过具体案例和生活场景设定,提升学生对思政概念的感性认识,帮助其掌握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评判。以“社会公平”主题为例,选取学生日常接触的“三好学生”评选作为案例,在教学中采用模拟评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分别说明各班实施的评选办法后,让学生分组体验并记录过程中的感受;并让学生围绕不同标准体系下的公平性判断、唯成绩论评选的局限性分析、不公平现象导致的班级矛盾演变等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着重分析学生能否结合情境案例表达对公平的初级理解,以及是否明白公平对维系集体团结的积极影响,借此完成对“社会公平”概念的入门级认知,把抽象理念具象化为日常可接触的实际经验。

进入高中阶段,青少年的逻辑构建、抽象综合和多维度分析能力显著提升,思政教学需在初中内容基础上进行梯度式深化,将具体知识提升至理论分析和价值引导层面。在“社会公平”主题的衔接上,可从初中阶段的“三好学生”评选拓展到宏观社会层面,诸如教育资源的分布、就业市场的平等性,陪伴学生探究:班级评选的公平规则与社会分配是否匹配?进而依托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命题进行探讨,在实施课堂理论交流活动中安排各小组对《正义论》片段展开合作解读,基于无知之幕的预设条件,系统评估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现象;接着深化两组命题:“罗尔斯(1971)最大化最不利者利益原则的制度化启示”及“基于中国经验的公平效率协同发展策略探讨”;考核时主要观察学生是否能把初中对公平的感性体会深化为逻辑推演,是否具备运用罗尔斯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着重检验其构建公平推进方案的实际有效性,从而协助学生形成逻辑自洽的社会公平理解范式,提高运用理论应对现实挑战的水平,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探讨社会公正内涵,增强思政概念的领悟与运用水平。

通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有机衔接与递进,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在知识过渡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感和困惑。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在思政课程的引导下逐步成长,既能避免重复学习导致的厌倦情绪,又能防止知识难度跳跃过大带来的学习挫败感。

4.2. 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性与实践性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进入明显转变期,正从具体思维迈向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思政课教学要注重采用图文结合、互动性佳的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注重体验式教学,基于课内与课外的丰富活动深化认知体验与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社会、感知道理,从而实现对于本阶段思政课的知识与情感建构。”[7]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教学,用视频搭配图片,把思政理论里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让学生快速掌握核心概念。例如,在学习法治核心要义时,挑选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配图素材,选取拒不归还借用文具、教室零花钱丢失等生活片段,呈现校园场景中财物管理与矛盾化解的规则运作,配合学生参与班级公约拟定及校规学习的实操案例,引导学生剖析生活场景里规则和秩序的实际表现形态。此外,团队协作学习方式实用性强。教师可实施小组学习,融入法治要点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安排分组针对班级图书借阅规则的公平性设计进行探讨。各组采用互动研讨、依据校规等手段,概括核心主张,依托课堂呈现环节开展观点辩论与整合。采用该协作模式可明显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度,让其初步把握规则与秩序的因果关系,强化守规理念及团队配合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呈现质的飞跃,学生已能运用逻辑思维深入分析法治理论抽象概念,持续的理论灌输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宜采用互动引导、案例教学、头脑风暴等组合策略,实施法治理论教学的深化阶段,可与初中规则认知相呼应,从学生日常延伸到社会治理案例,筛选青少年网络消费争议、住宅区维权事件等典型实例,探讨法律规范在实践中的执行逻辑与法治精神实质。教师可安排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模式研讨案例,各成员从不同视角切入,协作解析案例的法律关系与核心争议点,依托《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在师生研讨互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安排各小组呈现研讨结论,及时给予观点回应和路径指引,进而深化对法律协调多元诉求的路径、程序正义在法治中的定位等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法治理论的基本内涵。由此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成长铺就坚实的道路。

4.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在初中思政课教学实施中,需顺应初中生认知特性,其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正在构建,“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8]。要以“启发引导”为教学核心,把思维培育渗透进生活情景和教学步骤。例如,在网络生活这一课题教学时,可借助学生熟知的网络情形,选取在线游戏语言攻击应对策略选择、教育软件抄答案是否正当等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加入合适的多媒体呈现内容,以“网络事件应对模拟场地”为课堂形式,将学生分组,各小组抽取典型网络状况,通过角色代入展现应对差别,记录模拟中的体会。并讨论“在刚才的情境中,哪些网络行为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为什么?”“网络让我们的学习、交友更方便了,但有没有让你觉得困扰的时刻?举个例子说说”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从个人体验出发,梳理网络的便捷性与潜在风险,理解网络生活并非“非黑即白”,初步形成对网络影响的辩证认知。并让学生下周课堂分享“如何让网络更好地帮助自己学习”,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合理使用网络的意义,为高中时期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深入提升奠定基础。

就高中思政课而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思维能力相当重要,学生借助批判性思维,可对社会现实和理论命题做深度探究,有利于其在学习中自主发觉、锻炼思辨能力,然后顺利进入理论性更强的知识学习阶段。例如教师要以“网络舆论与社会正义”这一热点主题开展教学互动交流,可在高中课程初始阶段,凭借初中网络认知的现有基础,沿着网络舆情的线索深入钻研,强化学生的辩证分析与多角度思考能力,以“网络舆情案例分析会”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热点事件,整合事件全周期的档案、多平台新闻文本和典型网络评论案例。对学生开展从内容制作者、社交平台环境、广大网民朋友、管理部门等不同角度的分组工作,探究该事件舆情形成的因素、发展趋势以及认知影响方面,随后进入“观点辩论”环节,针对“网络舆论和社会正义的必然关系”这一议题,辩论双方用实际例子支撑论点,正方以网络舆论推动社会问题公开化的效能为例,反方要指出谣言传播和网络暴力对个人权利的危害。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研究舆情与社会现实的辩证联系,观察学生对舆情多维度影响的理解情况,讨论过程中是否能做到观点有事实依据,并且冷静回应反对意见,表现出批判思维的初步迹象。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其舆论态势,写一篇关于提高网民媒介素养途径的简要评说,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对当下网络生态进行现象层面的深度解读,优化思维路径,更精准地把握网络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

5. 策略实施的现实挑战与应对

在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实践中教师面临两个实操难题,一是应试型考评体系的影响,中学思政课必须兼顾升学考试压力,课堂资源大量投入在考点突破和习题训练上,系统化过渡教学活动推进缓慢;二是教学资源配套不够完善,不同学段教研衔接不紧密、高质量衔接样本不足、教师发展资源紧张,导致整体转型推进有困难。教师要结合课堂实际,构建“低消耗、强适应”的微创新体系,兼顾应试规范和育人价值。

5.1. 将衔接目标嵌入应试环节

考试压力下,衔接策略需与考点训练深度融合,避免成为“额外负担”。教师可以制作简易表格,梳理初高中对应主题能力考查的进阶脉络,例如,“公平”主题上初中主要探讨“校园公平的实际案例情况”,高中需掌握“公平的多重属性和理论探讨内容”,同时标记出不同学段思维过渡的关键点,围绕高中“效率与公平”这一核心考点,教案要具体展示初中“小组任务公平分配”的实践案例。开讲前让学生回想初中实操的情况,进而导入“社会资源分配”的理论研讨,无需额外教学时间,备考时学生能自动把知识点贯通,也可对现有题目进行改造,整合过渡内容,每节课穿插两道左右初中基础题型,让学生答题时实现从现象分析到本质认识的思维深化,与应试安排进行衔接,进一步提升衔接能力。

5.2. 挖掘日常场景的衔接价值

若教学资源有限,将教学场景与简易协作框架联合起来,能够成为过渡的“天然资料库”。一方面,运用教学情境快速转换的手段,结合课间纪律管控、班级事务处置和校园特色活动等日常情形,实施“3分钟碎片化微研讨”,以初中讨论“规则”为例,根据“自习课讨论行为边界”的争执,开展规则灵活性的教学引导;高中解读对立统一时继续使用这个情境,探究“绝对安静”和“适度讨论”既对立又统一的内在关联,让学生明确了解两个学段的视角差异。此类现成素材不增加负担,能让教学衔接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可跟本校初、高中老师一块打造简单的共享文档,建设“多功能案例”共享资源库,对于“班级评优”,高中教学着重“形式与实质公平的辩证探究”,初中教学突出“公平的实践属性”,定期挑选3~5个优质案例并标注适用教学环节,教师能直接使用,这种低消耗的合作方式,能有效填补案例资源的空白,形成衔接的实体保障。

5.3. 轻量化互动设计

课堂改良可依托简约互动架构来开展,高中课堂运用2~3分钟“回忆初中体验”导入方式,让学生用问答形式回顾初中相关主题经历,以“初中觉得班级座位分配公平合理吗?为什么”引出社会公平讨论,教师趁势分析,高效唤起旧经验,可创建阶梯状问题卡片系列,针对同一主题设置初中和高中两个水准的问题。对于“规则”主题,初中水准问题是“课堂纪律是否必须维持当前状态”,高中水准问题是“规则变通的绝对限制条件是什么”,课堂交流先处理初中水准问题,再延伸到高中水准问题,卡片能多次使用,减轻设计负担的同时呈现思考的梯度,教学改进不强调系统性路径,而是将衔接目标拆分成教学常规中的实施要点,通过考核的“间接引导”和教学情境的“灵活调整”,达成从“思想启蒙到思想深化”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 周姣术, 朱华. 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J]. 学理论, 2017(8): 172-173.
[2] 陈妍.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分析——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J]. 现代交际, 2020(7): 142-143.
[3] 阳思思, 陶志琼. 基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研究[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3(7): 93-96.
[4]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16): 6.
[5] 杨鹏, 麻小芬.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11): 84-87.
[6] 孙辉, 杨立冬. 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构困境与第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25): 73-75.
[7] 冉智浩, 代豫军. 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的本质特征、现实困境与基本靶向[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27): 57-59.
[8] 陈华. 实现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五维探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1):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