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0月27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秉持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政治举措。国家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育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如何不仅关系着他们在校期间的发展情况,而且关系着他们能否顺利的融入社会[1]。
我国于1985年开始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在经济发达省份以及100多所重点高校招收大中专各类型少数民族学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宁波作为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深入贯彻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响应这一政策,宁波工程学院自2020年起,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招生,现已成为浙江重要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基地。
然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适应内地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时会面临诸多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是关乎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关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成长,更是关乎中华民族之间交融和团结、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重要议题。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赴外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其社会适应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学界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一焦点不仅折射出多元文化交融进程中少数民族青年群体的成长困境,更是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的深层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 文献综述
社会适应一词最早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指个体逐渐地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反应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2],并且社会适应对个体有着重要意义[3]。
大部分学者都引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适应概念来讨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只有少部分学者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概念加以界定。笪学军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是指高校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走入社会阶段,通过社会互动,努力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角色转换过程[4]。这种转变既是一种角色转变,也是一种心理转变。杨光平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就是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以顺应时代潮流和环境的变化,并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5]。施永清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就是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积极应对,及时改变自身的属性和功能,主动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6]。吕新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就是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7]。方丛慧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就是大学生对社会要求变化了的学习方式、人际关系和外部环境等作出反应,并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心理和行为调整,以便顺利圆满地完成学业,并为将来走进社会创造最佳的准备状态[8]。这些定义虽视角各异,但共同揭示了社会适应的动态性、互动性和多维性特征,为本研究构建多维动态适应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基础。
关于少数民族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不同的维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分析[9]。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学者主要依据社会适应的内容和影响因素来划分维度[10]。在国内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大部分采用郑日昌,卢谢峰,方从慧三位学者各自编制的量表。三位学者的量表都经过了良好的信效度检验,且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实现了较好的测量效果。郑日昌的社会适应量表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大学生社会适应分为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三个维度进行测量[11]。卢谢峰将大学生适应性分为学习,生活,人际,职业,身心症状,环境评价七个维度,主要侧重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测量[12]。从研究角度来看,这两位学者更多从心理学的学科视野出发,以关照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要研究目的,而方从慧则主要立足于社会学的学科基础运用因素分析将五类因子分别命名为学习适应,未来适应,心理适应,人际适应和心理适应[8]。
通过对国内社会适应研究的系统性梳理发现,现有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研究对象多聚焦于某一高校的全体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或某一特定区域内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研究1。研究内容则多集中于社会适应的某一具体方面。相比之下,聚焦单一少数民族群体在特定地域环境(宁波)下的综合社会适应研究较为缺乏。
对既有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尽管已有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研究多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的描述,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相对较少。其次,研究方法多以问卷调查为主,缺乏对个体深入的质性研究。
本文以在甬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他们作为跨文化跨地区的计划性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面临巨大社会生活差异的社会流动中经历着怎样的社会适应实践。为此,本研究以“多维动态理论”为核心框架,并引入流动人口研究的“融入递进说”作为参照点进行检验。该框架充分吸纳了前述学者关于社会适应多维性和动态性的核心观点,旨在构建一个更贴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流动特征且强调维度间非线性交互的适应模型,并采用数理统计法厘清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借助个案研究法描述其社会适应现状,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3. 研究设计
(一) 测量指标
社会适应是一个多维度且动态的概念,涉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适应。国内学界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基于其理论成果可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划分为生活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维度,并存在交互关系。然而,由于学者研究视角、案例选择及理论框架的差异,对四者演进顺序的界定存在多元解读。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在内地高校可能面临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宗教习俗不同等问题。所以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难以形成一套适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研究指标体系。
本项目根据国内外现有理论成果,兼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以多维动态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引入“融入递进说”来检验其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适用性,试图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来界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结构。在选取具体指标时,既考虑了一般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通用测量指标,也考虑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中面临的特殊社会环境。具体指标的操作化测量如下:
1. 日常饮食满意度,操作化问题:“您对当前日常饮食的满意度如何?”分为:非常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
2. 交通出行便利性,操作化问题:“您认为校园周边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如何?”分为:非常不便(1分)、较不便(2分)、一般(3分)、较便利(4分)、非常便利(5分)
3. 气候变化感知度,操作化问题:“您对宁波当地的气候变化的习惯程度”分为:非常不习惯(1分)、比较不习惯(2分)、一般(3分)、比较习惯(4分)、非常习惯(5分)
4. 专业满意度,操作化问题:“您对本专业的整体满意度如何?”分为:非常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
5. 职业规划清晰度,操作化问题:“您对自己未来3年的职业规划是否清晰?”分为:完全模糊(1分)、较模糊(2分)、有一定方向(3分)、较清晰(4分)、非常清晰(5分)
6. 学习成绩自我评价,操作化问题:“您认为自己的学业成绩怎么样?”分为:非常差(1分)、较差(2分)、一般(3分)、较好(4分)、非常好(5分)
7. 风俗习惯遵从度,操作化问题:“您在日常生活中遵从传统风俗习惯的频率如何?”分为:从不遵从(1分)、偶尔遵从(2分)、一般(3分)、经常遵从(4分)、总是遵从(5分)
8. 历史文化学习投入度,操作化问题:“您参与历史文化相关课程/活动的积极程度如何?”分为:从不参与(1分)、被动参与(2分)、一般(3分)、主动参与(4分)、非常积极(5分)
9. 能力自我怀疑频率,操作化问题:“您在学习生活中是否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分为:总是怀疑(1分)、经常怀疑(2分)、有时怀疑(3分)、偶尔怀疑(4分)、从不怀疑(5分)
10. 获得学校帮助,操作化问题:“您是否接受学校提供的心理帮助?”分为:非常不愿意(1分)、不愿意(2分)、视情况而定(3分)、愿意(4分)、非常愿意(5分)
11. 入学选择后悔度,操作化问题:“您是否曾后悔选择本校就读?”分为:非常后悔(1分)、比较后悔(2分)、偶有后悔(3分)、不太后悔(4分)、从不后悔(5分)
12. 职业发展前景预期,操作化问题:“您认为本专业毕业后的发展前景如何?”分为:非常悲观(1分)、较悲观(2分)、不确定(3分)、较乐观(4分)、非常乐观(5分)
(二) 研究数据
近年来,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快速提高,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加强,国家接连提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以及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进入内地高校学习。为深入贯彻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响应这一政策,宁波工程学院自2020年起,面向西藏地区开始招生。自2020年至今已有205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学习。
本项目研究对象为全体宁波工程学院少数民族学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0份。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Tabl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sample basic variables
表1. 样本基本变量的描述分析
项目 |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性别 |
男 |
66 |
47.14 |
47.14 |
女 |
74 |
52.86 |
100 |
年龄 |
17~19 |
63 |
45 |
45 |
20~23 |
76 |
54.3 |
99.3 |
23以上 |
1 |
0.7 |
100 |
年级 |
大一 |
49 |
35 |
35 |
大二 |
58 |
41.43 |
76.43 |
大三 |
22 |
15.71 |
92.14 |
大四及以上 |
11 |
7.86 |
100 |
政治面貌 |
共青团员 |
43 |
30.71 |
30.71 |
群众 |
97 |
69.28 |
100 |
身体状况 |
非常不健康 |
3 |
2.14 |
2.14 |
一般 |
25 |
17.86 |
20 |
比较健康 |
65 |
46.43 |
66.43 |
非常健康 |
47 |
33.57 |
100 |
是否为独生子女 |
是 |
30 |
21.43 |
21.43 |
否 |
110 |
78.57 |
100 |
家庭所在地类型 |
城市 |
29 |
20.71 |
20.71 |
农村 |
111 |
79.29 |
100 |
家庭所在地是否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
是 |
133 |
95 |
95 |
否 |
7 |
5 |
100 |
父亲学历 |
文盲 |
58 |
41.43 |
41.43 |
小学 |
49 |
35 |
76.43 |
初中 |
14 |
10 |
86.43 |
高中(包括中专技校) |
10 |
7.14 |
93.57 |
大专 |
1 |
0.71 |
94.29 |
本科 |
8 |
5.71 |
100 |
母亲学历 |
文盲 |
75 |
53.57 |
53.57 |
小学 |
34 |
24.29 |
77.86 |
初中 |
17 |
12.14 |
90 |
高中(包括中专技校) |
5 |
3.57 |
93.57 |
大专 |
2 |
1.43 |
95 |
本科 |
7 |
5 |
100 |
家庭收入来源 |
工资薪金 |
23 |
16.43 |
16.43 |
农业生产 |
80 |
57.14 |
73.57 |
个体经营 |
15 |
10.71 |
84.29 |
其他收入 |
22 |
15.71 |
100 |
家庭平均年收入 |
5万元以下 |
107 |
76.43 |
76.43 |
5~10万元 |
16 |
11.43 |
87.86 |
10~20万元 |
13 |
9.29 |
97.14 |
20~50万元 |
4 |
2.86 |
100 |
是否申请过助学贷款 |
是 |
24 |
17.14 |
17.14 |
否 |
116 |
82.86 |
100 |
4. 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结构
本项目使用spss软件,对前述的12项社会适应指标进行相关关系的矩阵分析,分析发现除了气候变化感知度与职业发展前景预期之间呈不显著且负相关外,其他社会适应指标在相关矩阵上大多呈现正相关。但考虑到样本数大小的影响以及绝大部分指标间的正相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在下一步的因子分析中对这13项指标全部保留。接下来,我们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以上13项社会融入指标进行主成分法分析,采用方差极大化方法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旋转。从得到的碎石图(图1)可以看到,有4个主要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分别用F1、F2、F3和F4来表示(见表2)。从表2可以看到,4个新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0.256%。KMO检验值为0.675,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值达到353.675 (P < 0.001),说明这些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Figure 1. Scree plot
图1. 碎石图
Table 2.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表2.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子分析结果
旋转成份矩阵 |
自变量 |
新命名因子 |
F1生活适应 |
F2文化适应 |
F3心理适应 |
F4学习适应 |
日常饮食 |
0.856 |
0.080 |
0.070 |
0.188 |
交通出行 |
0.652 |
0.310 |
−0.095 |
0.336 |
气候变化 |
0.810 |
0.003 |
0.091 |
−0.094 |
专业满意度 |
0.117 |
0.054 |
0.058 |
0.780 |
职业规划 |
0.158 |
0.071 |
0.043 |
0.753 |
学习成绩 |
−0.062 |
−0.044 |
0.323 |
0.539 |
遵从风俗习惯 |
0.115 |
0.814 |
0.135 |
0.010 |
学习历史文化 |
0.080 |
0.832 |
0.239 |
0.071 |
怀疑自己能力 |
0.100 |
0.442 |
−0.606 |
0.035 |
学校帮助 |
0.140 |
0.221 |
0.631 |
0.127 |
后悔入校 |
0.274 |
0.237 |
0.592 |
0.043 |
发展前景 |
−0.147 |
0.191 |
0.630 |
0.246 |
特征值 |
2.002 |
1.803 |
1.719 |
1.706 |
方差贡献的% |
16.685 |
15.027 |
14.326 |
14.218 |
方差累计贡献率% |
16.685 |
31.712 |
46.038 |
60.256 |
“日常饮食”、“交通出行”和“气候变化”3项指标对F1的负荷值最高,分别达到了0.856、0.652、和0.810,说明这3项指标较好地代表了F1。从指标所涉及内容来看,饮食、交通和气候都是生活中的典型内容,因此我们将F1命名为“生活适应”因子(见表2)。
F2主要由“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2项指标来代表,其负荷值分别为0.814、和0.832。这2项指标主要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宁波当地文化的适应程度,我们将此因子命名为“文化适应”(见表2)。
F3主要由“怀疑自己能力”、“学校帮助”、“后悔入校”和“发展前景”4项指标来代表,其负荷值分别为0.606、0.631、0.592和0.630。这4项指标主要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中的心理适应程度,我们将此因子命名为“心理适应”(见表2)。
F4主要由“专业满意度”、“职业规划”和“学习成绩”3项指标来代表,其负荷值分别为0.780、0.753和0.539。这3项指标主要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适应程度,我们将此因子命名为“学习适应”(见表2)。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现状
在确定4项新因子的指标构成情况后,首先依据1至5分的答案赋值计算各指标答案选项的平均数值,数值结果越大,则表示“适应程度”越高;然后再对各新因子所含指标选项“适应程度均值”取平均值,计算结果为“新因子”的适应程度;最后,以4项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4项新因子的适应程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总的社会适应程度,基本情况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为中等偏上的水平(Mean = 3.1926, S.D = 0.40334),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3]。其中生活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学习适应的适应程度分别为3.1 (S.D = 0.7444)、3.5 (S.D = 0.60865)、3.4 (S.D = 0.4629)和2.8 (S.D = 0.57871)。这一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的情况比较好,而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的程度较低,总体社会适应的差异性最低,四个适应维度的离散型比较大。
Table 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Five-point scale)
表3.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表(五分制)
融入维度 |
具体指标 |
极小值 |
极大值 |
均值 |
标准差 |
融入程度 |
标准差 |
F1
生活适应 |
日常饮食 |
1 |
5 |
3.04 |
0.92 |
3.0786 |
0.7444 |
交通出行 |
1 |
5 |
3.51 |
0.877 |
气候变化 |
1 |
5 |
2.68 |
0.969 |
F2
文化适应 |
遵从风俗习惯 |
2 |
5 |
3.41 |
0.71 |
3.4929 |
0.60865 |
学习历史文化 |
2 |
5 |
3.57 |
0.648 |
F3
心理适应 |
怀疑自己能力 |
1 |
5 |
3.17 |
0.804 |
3.3607 |
0.4629 |
学校帮助 |
1 |
5 |
3.48 |
0.8 |
后悔入校 |
1 |
5 |
3.36 |
0.899 |
发展前景 |
1 |
5 |
3.43 |
0.75 |
F4
学习适应 |
专业满意度 |
1 |
5 |
3.06 |
0.807 |
2.8381 |
0.57871 |
职业规划 |
1 |
5 |
2.85 |
0.795 |
学习成绩 |
1 |
4 |
2.6 |
0.776 |
社会总适应度 |
|
|
|
|
|
3.1926 |
0.40334 |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地求学的社会适应与融入过程,与其他流动人口的适应和融入递进学说契合,但因其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融入路径。虽然少数民族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面临学费、生活费压力,但通过内地民族班及其他补助政策支持下,经济压力得以缓解。所以与其他流动人口所面临的经济适应不尽相符。
当前理论界对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维度与测量方方面,未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量表[14]。所以在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个更小的概念时,我们借用流动人口学的理论来进行研究。
现今国内学者普遍接受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多维动态理论,所以本项目便以此理论为框架,并引入流动人口学说的融入递进说,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研究中的内在逻辑。
从数据上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在四个不同维度上并没有表现出“连续性”和“递进性”特征,而表现出的是非线性。整体社会适应度的平均分是3.19,标准差0.40,说明整体适应度中等,个体差异不大,其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较好,而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相对滞后。如果各维度之间存在连续性,那么较高的维度应该支持后续维度的发展。但在实验数据上可以发现,文化适应均值最高,而心理适应次之,生活适应较低,学习适应最低。这并不符合典型的融入递进模型,文化适应的程度高并没有带动学习适应提高,所以存在断裂。并且在生活适应维度中各具体指标的差值比较高,达到了0.8,存在着显著差异。还能够发现高阶需求(文化、心理)得分高于基础需求(生活),所以也不存在“递进性”。而社会总融入度(3.19)介于心理适应(3.36)与生活适应(3.08)之间,和维度间得分差异显著,表明总社会适应度并非单一维度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维度的综合结果。所以在依据多维动态理论,这一综合结果与多维动态理论强调的“多维度动态交互”高度契合,即不同适应领域存在非线性关联。而这一独特的非线性关联表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状况与其他流动人口所表现的特征不一样。
(三)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融入现状的具体因素,本文将性别、年级、政治面貌、身体状况、独生子女、收入来源、经济条件、所在地类型、非藏区居住三月以上经历等9个变量分别引入总体社会适应及其各适应因子的线性回归方程(见表4)。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如表4所示),自变量对总体社会融合程度的解释力达到了显著水平(R2 = 0.181, P < 0.01)。从具体因子模型来看,对学习适应因子的解释力最大(R2 = 0.2, P < 0.001),而对文化适应因子,从数据上来看在本项目中不进行讨论(因为其F的检验值未达到显著水平),对心理适应和生活适应的解释力分别为0.132 (P < 0.01)和0.135 (P < 0.01)。
由于本项目样本量不足,导致线性回归分析中,有因素对各类适应因子及总社会适应的影响未能呈现出较高的显著性。
从具体变量的影响作用来看,在总社会适应上看,主要影响总社会适应度的是年级,并且在年级越高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社会适应变强,所以说明了年级对于总社会适应存在正向影响。
在学习适应上看,年级、收入来源、非藏区居住三月以上经历对学习适应有显著影响,其余因素无显著影响。年级对于学习适应是呈正向提高的。而收入来源呈现负向效益,这在问卷收集当中对于收入来源的解释是工资薪金、农业生产、个体经营,投资所得,能发现在倾向于工资薪金、农业生产的时候,对于学习适应是变强的。同时非藏区居住三月以上经历对于学习适应也是负向的,所以发现在有非藏区居住三月以上的情况时对于学习适应能够提高。
在心理适应上看,只有独生子女因素对于心理适应是呈现显著性,并且是正向的,所以发现在为独生子女时,对于心理适应的能力是比非独生子女更强的。
在生活适应上看,发现经济条件是主要影响生活适应的因素,并且呈正向。所以能认定在经济条件更好的情况之下,对于生活适应也就更强。
Table 4. OL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ocial adapt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表4.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OLS线性回归分析
|
总社会适应度 |
文化适应 |
学习适应 |
心理适应 |
生活适应 |
|
B |
SE |
B |
SE |
B |
SE |
B |
SE |
B |
SE |
常数项 |
2.433 |
0.435 |
3.351 |
0.695 |
2.501 |
0.617 |
2.931 |
0.514 |
0.949 |
0.825 |
性别1 |
0.04 |
0.066 |
0.054 |
0.106 |
0.06 |
0.094 |
0.105 |
0.078 |
−0.059 |
0.126 |
年级 |
0.123** |
0.036 |
0.144* |
0.057 |
0.143** |
0.051 |
0.075 |
0.042 |
0.131 |
0.068 |
政治面貌2 |
0.018 |
0.067 |
−0.074 |
0.108 |
0.032 |
0.096 |
−0.103 |
0.08 |
0.215 |
0.128 |
身体状况 |
0.062 |
0.04 |
−0.043 |
0.064 |
0.1 |
0.057 |
0.088 |
0.047 |
0.103 |
0.076 |
独生子女3 |
0.117 |
0.082 |
0.21 |
0.131 |
−0.118 |
0.116 |
0.224* |
0.097 |
0.153 |
0.155 |
收入来源 |
−0.041 |
0.027 |
−0.009 |
0.043 |
−0.097* |
0.038 |
−0.038 |
0.032 |
−0.021 |
0.051 |
经济条件 |
0.064 |
0.037 |
−0.026 |
0.06 |
0.092 |
0.053 |
0.009 |
0.044 |
0.181* |
0.071 |
所在地类型 |
0.028 |
0.086 |
0.049 |
0.138 |
−0.013 |
0.122 |
−0.016 |
0.102 |
0.092 |
0.164 |
非少聚区居住4 |
−0.113 |
0.071 |
−0.048 |
0.114 |
−0.205* |
0.101 |
−0.033 |
0.084 |
−0.167 |
0.135 |
F的检验值 |
3.197** |
1.282 |
3.6*** |
2.19* |
2.251* |
R² |
0.181 |
0.082 |
0.2 |
0.132 |
0.135 |
注:*、**、***分别表示p < 0.05、p < 0.01、p < 0.001。1:以女性作为参照;2:以群众作为参照;3:以家中有同胞作为参照;4:以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三月以上为参照。
5. 结论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四维度结构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在结构上由4个维度因子:生活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学习适应构成。首先在生活适应方面上,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内地环境有极大差别,所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去内地求学的过程中,生活适应是第一步需要适应的。而根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适应受到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15],所以生活适应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基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不同于其他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他们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语言差异及地域环境等因素。所以,除了生活适应以外,我们的结构还包含了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学习适应。本项目所构建的四维度结构与多维动态理论强调的“多维度动态交互”高度契合。文化适应是少数民族文化群体脱离本土文化群体融入到汉文化群体时两个文化群体之间发生的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和文化改变[16],是根据Berry的文化适应双维度模型[17],并且对于我们研究文化适应提供了研究框架。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中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势必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并且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以达到新的和谐的过程[18]。所以我们将心理适应也加入我们的研究。而学习适应是能直接表现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因为身为大学生仍是学生中的一员,而学习情况能极大表现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的适应情况。因此,在借鉴吸收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结构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本文将生活适应、文化适应、心理适应和学习适应整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社会融入的四个结构维度。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社会适应的现状与特征
从数据上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为中等偏上的水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的情况比较好,而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的程度较低,总体社会适应的差异性最低,四个融入因子表现出的是非线性,这与典型的社会融入模型不相符,并且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所以接下来我们探究造成这种社会适应情况的原因:
第一点,少数民族学生赴内地求学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并且所求学的学校也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少数民族学子的利益。所以,虽然在生活环境、语言等问题上,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适应,但在总体上,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适应仍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与谢海霞的调查结果相同) [16]。
第二点,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组成成分呈不断增加趋势,而不同民族成员势必会具有不同的文化,从而也使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更加凸显[19]。在有这基础之上,在少数民族学子在求学路上面对新文化就会有一定抗性,有文化适应弹性,能更加从容地去适应新文化。并且文化适应越高,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更加充分的认同感,必将带动心理适应的加强,所以社会文化适应较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比较好[20]。
第三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相比于内地教育不足,并且在内地的课程上大多为汉语教育,虽有民族班的存在,但总体而言,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压力大就可能会产生学习焦虑,学习焦虑会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21]。
第四点,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特征(如西藏、新疆等)是独一无二的,这与宁波的气候特征有极大差别,并且在出行、饮食等方面也有差别和差距。所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赴内地求学的时候,会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出现难题,所以出现生活适应较低的情况。
第五点,在学习适应因子当中的职业规划得分为2.85分,而心理适应中的发展前景3.43分,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但在现实中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缺少准备。所以乐观预期与规划缺失的矛盾,这也是影响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汉族大学生多来自内地高压竞争环境,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则成长于人口较少、压力较小的环境。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深入接触以后,就会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之前就业和未来发展的认识产生矛盾和困惑心理[1]。
第六点,社会适应维度的非线性特征,呈现出基础性的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反而低于高阶的文化适应、心理适应。此特征的出现是因为政策强力干预、生源地特殊背景、个体心理预期与现实准备落差、以及宁波本地具体环境挑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 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具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年级对于总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反映更高年级的少数民族同学普遍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从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看,大学生进入校园处于分离——个体化的阶段已具备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随时间推移其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增强[22]。高年级学生通过在宁波工程学院更长时间的学习与生活,积累更丰富的跨文化经验,熟悉了校园及周边环境,建立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并逐渐掌握了应对学业和生活挑战的策略,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更好的社会融入。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心理适应的显著性强,表明了身为独生子女在心理适应上没有非独生子女的适应好,家中的情感支持相较于独生子女会更好,所以在家庭中有兄弟姐妹的支持能缓解心理适应的压力。收入来源对于学习适应有显著性影响,倾向于工资薪金、农业生产的时候,对于学习适应是变强的,对于这种偏向于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背景培养出的务实态度、计划性以及对教育投入的重视,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保持专注和韧性。
非藏区居住对学习适应也是显著的,表现出了在有非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经历的学生,其学习适应更好,而提前接触和适应非藏区的生活与文化环境,能够有效降低进入宁波后的文化冲击强度,缩短学业适应期,使学生能更快地将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同时,经济条件对于生活适应是显著影响的,表现出的是经济条件越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生活适应方面会适应得更好,经济条件方面的富裕,能够带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日常生活。
本研究还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发现高阶适应先于基础适应,和维度因子之间的断裂。从而表现出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是一种特殊的适应机制,是一种以文化适应为锚点,心理适应为保障,生活和学习适应异步跟进的多维适应模式。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由生活、文化、学习和心理4个维度构成,其总体社会适应度处于中等水平。从不同维度的融入水平来看,体现出非线性。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水平较高,而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程度较低,四个融入维度之间在融入水平上没有表现出依次递进的连续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为中等水平,反映出在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保持在一个不错的状态下,但要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还是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宁波。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水平较高,表现出了西藏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给少数民族学生去适应宁波生活带来了便利。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程度较低,则表现出了,宁波当地的人文环境、学习场景给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带来了现实困境。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社会适应的独特性,需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主动性,还要有国家和学校的继续支持,两者合一,才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高。
具体上来说,首要聚焦生活与学习适应两大薄弱环节,着力改善饮食住宿条件、提供气候适应支持以缓解物质环境挑战,在学业压力上,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年级不同采取不同教育对策,学生进校之后加大入学教育力度,使少数民族学生克服文化冲突,适应内地教育发展[23]。其次是构建双重驱动机制,一方面持续强化国家与学校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并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主动探索与融入新环境;再者善用生源地赋予的优势资源,充分认识西藏多元文化背景对学生文化适应弹性的积极塑造作用,将其转化为促进全面适应的有利条件;最后精准关注关键群体需求,为低年级学生提供系统性入学适应指导,完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保障体系,针对性强化对独生子女的心理支持网络,并鼓励学生积累跨文化经历以提升前期适应能力。唯有多措并举,方能切实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甬的社会融合与全面发展。
致 谢
本研究得以顺利完成,首先衷心感谢宁波工程学院少数民族同学们的真诚参与和宝贵分享,你们的真实经历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感谢指导老师郑军在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上给予的悉心指导,以及同课题组伙伴在数据分析和文献梳理中的协作。
愿本研究能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贡献微薄之力,助力民族团结与教育公平事业的深化发展。
基金项目
创新训练项目:202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汉藏一家亲’:在甬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结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202411058002)。
NOTES
1有谷亚华、张贵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困境、成因及其教育对策——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有黄丽三峡大学西北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调查;有陈晓光的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