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探究——以韩素音大赛文本为例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ext Translation Practice Based on Eco-Translatology Theory—A Case Study of Han Suyin Translation Competition Texts
摘要: 本研究基于生态翻译理论,以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文本为案例,探究中华文化外宣文本的英译策略。通过语言、文化、语用三维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选择,验证了四字格、文化负载词以及哲学概念的语用重构的翻译核心策略。本研究以生态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中的中华文化外宣文本案例,系统探讨了中华文化英译的策略。文章从语言、文化、语用三个维度出发,提出“适应性选择”是实现源语文化生态与目标语接受生态之间动态平衡的关键手段。通过对四字格、文化负载词及哲学概念等典型翻译难题的分析,研究验证了“文化核心–生态适配”双轨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保持原文文化核心的同时,通过句式重组、价值普适化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译文在英语文化语境中的传播效果,为中华文化外宣翻译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论框架。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exts through the lens of Eco-translatology, using selected texts from the Han Suyi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ompetition as case studies. By apply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cor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culturally loaded expression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classical idioms. The study proposes a dual-track model—“cultural core-ecological adaptation”—that offers a systematic and replicabl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texts into English.
文章引用:杨雨晴. 生态翻译理论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探究——以韩素音大赛文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0): 18-2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1020

1. 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理论(Eco-Translatology)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种具有跨学科、生态化、系统性特征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为一个多维的生态系统,强调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语境、语用、语言等多重生态要素之间的互动与适应过程。其核心思想,“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文本移植与翻译即生态平衡,越来越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思想之一”[1]

胡庚申将翻译生态系统的三个核心维度定义为:

语言生态(Linguistic ecology):关注源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配性。

文化生态(Cultural ecology):强调翻译中对文化负载词、文化意象、文化价值的适应性处理,实现文化意义的传递与重构。

语用生态(Pragmatic ecology):聚焦翻译文本在语境、语用功能、交际意图等方面与目标语言读者的适应性,确保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与可传播性[2]

生态翻译理论的核心理念是“适应与选择”(Adaptation and Selection),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源语与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及语用生态,做出最有利于信息传递与文化接受的翻译选择。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生态适配性,主张在翻译中实现多维平衡,而非单一的语言转换[3]

当前文本属于中华文化宣传与价值传播类文本,具有高度的文化负载性与语用功能性。在这样的文本中,翻译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意,更要考虑如何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播与接受。因此,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框架为本研究提供了高度适配的理论工具。

2. 原文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外宣文本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包括“尚德”“尚一”“尚化”等维度,展现了中华文化对道德、整体性与变革的推崇。文本中大量使用了四字格、文化负载词以及哲学概念,这些语言现象在翻译中具有高度挑战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进行“适应性选择”,在语言、文化、语用三个维度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3. 案例分析

3.1. 语言生态的适应性选择

3.1.1. 词汇层面

对于统治者,往圣先贤主张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人不能只有王者的权威,还要有圣贤的人格。

译:The ancient sages emphasized the idea of “cultivating oneself, managing the family, governing the state, and harmonizing the world” and “internal sage, external king,” meaning that a leader must not only possess power but also noble character.

分析:在原文中,“修齐治平”和“内圣外王”是两个典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组,它们在中文语境中具有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结构对称的特点,“适应性”是沟通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桥梁,翻译“必须像个人或民族的适应和成长那样,只有适应新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4]

笔者将“修齐治平”四字格拆解为四个并列的动宾短语,使每个短语都具备语法上的主谓一致性,符合英语中并列结构 + 连接词的表达习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四个层面的递进关系;“内圣外王”为对仗式四字格,结构对称,语义互补,属于典型的对比结构。“internal sage, external king”保留了原文的对仗形式,同时将其转换为英语中常见的名词 + 形容词结构,便于读者理解其对比关系。

与机器翻译(如Google Translate)相比,该译文在句式上更符合英语语言生态。如Google Translate的翻译为:For rulers, the ancient sages advocated “self-cultivation, family management, state governance, and world harmony” and “inner sage, outer king,” meaning that people who govern and harmonize the world cannot only have the authority of a king, but also must have the character of a sage.虽然基本语义准确,但句式较为机械,缺乏语义层次与语言节奏的把握。相比之下,本文译文在句式上更自然,逻辑更清晰,体现了语言生态的适应性选择。原文中结构对称性的保留,有助于在英文语篇中再现中文的语言美学[5]

3.1.2. 句子层面

原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道德、天伦、人伦、信仰、理念、存在、自然等都统一起来,古人常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翻译:The concept of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flects the ho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 that integrates morality, human relationships, faith, concepts, existence, and nature.

分析:此句呈现出典型的汉语综合表达方式,通过“把……统一起来”这一结构,将多个抽象概念并列,形成一种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表达。在英语语言中这种表达方式并不符合英语逻辑性与主谓结构明确的语言习惯。因此,译者采取了拆解复杂句结构、使用定语从句以及补充主语等语言适应策略,使译文在语法上通顺、逻辑上清晰,同时在表达上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与哲学意涵。

首先,译者这一句式拆解组合为“the concept of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ity’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这一处理方式将汉语中的两个半句转化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的完整句式,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在熟悉的语言生态中理解原文意图。其次,译文中使用了定语从句来解释“ho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使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化。此外,笔者将“把……统一起来”翻译为“integrates…”,避免了汉语中“把”字句在英语中难以直接对译的语法障碍。译者将“整合”这一动作归于“holistic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使“天人合一”成为该思维的体现而非施动者,从而更准确地传达了文化生态中“天人合一”作为哲学理念的抽象性[6]

3.2. 文化生态层面

3.2.1. 词汇层面

例1

原句“中华文明还彰显实践性,体现为注重经世致用。”

译句:Chinese civilization also highlights practicality, exemplified by the emphasis on worldly application.

分析:“经世致用”强调知识应服务于现实治理与社会改良,是中华文化与西方哲学中“纯粹理性”观念的重要区别之一。译者将其意译为“worldly application”,这种选择体现了文化生态中价值体系的适应性再现。“Worldly application”在英语文化语境中能传达出一种注重现实效果与社会功能的价值导向,与中华文化中“学以致用”的精神相契合。此外,译者在句式上使用了“exemplified by”这一结构,将抽象的文化价值具体化,帮助他们理解中华文明所强调的实践智慧与社会责任,从而实现文化层面的适应与传播。“我们应该要充分挖掘并积极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维认知方式。”[7]

例2

原句:“孔子在古代被视为圣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努力以自己的品格和言行改变社会风气,希望天下归仁’。”

译句:Confucius was revered as a sage in ancient times partly because he actively used his personal conduct and moral example to transform social customs and strive for a harmonious and moral world.

分析:“圣人”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道德的至高境界与理想人格,更强调人格的典范性与社会的引导力。译者选择使用“sage”在英语中虽不完全等同于“圣人”,但其在西方哲学与宗教传统中也常用于形容道德与智慧兼具的智者,因此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可对等性。

此外,“天下归仁”在翻译中被处理为“a harmonious and moral world”,这是对文化意象的适应性重构。在汉语文化中,“天下”指的是国家与社会的整体,“仁”,强调仁爱、和谐与道德治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8]。译者将“天下归仁”转化为“harmonious and moral world”,既保留了“仁”的道德意涵,又将其置于目的语文化可接受的表达框架中,实现了价值导向的再生产。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3.2.2. 句子层面

例1

原句:中华文明彰显积极性,体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Chinese civilization emphasizes positiveness, as reflected in the saying The movement of heaven is healthy and vigorous; therefore, the gentleman should be self-reliant and ceaselessly strive.

分析:该句出自《周易·乾卦》,是对人应效法天道、不断自我提升的精神号召。从文化适应性角度来看,译者采取了文化意象保留与语义显化相结合的策略。其中,“天”在汉语中既是自然现象,也是宇宙秩序与道德法则的象征。机翻为“heaven is healthy”,虽语法上成立,但难以传达“天”在中华文化中的哲学象征意义。因此,译者通过补充“movement”,将“天”从静态的“heaven”转化为动态的宇宙运行机制,更贴近原文中体现的自然运动与道德律动的统一。这一处理方式在文化生态中实现了动态意象的适应性再现,有助于英语读者在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交汇点上理解“天”的文化意义;在文化生态层面,包含了文化适应性选择。英语中的“gentleman”其文化内涵与汉语“君子”的人格理想、道德典范并不完全对等。因此,译者通过保留原文结构与关键词,并在用“should be”强化“gentleman”与“self-reliant”“ceaselessly strive”之间的逻辑关系,使“gentleman”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具备与“君子”相近的道德象征意义。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生态翻译理论中文化适应性转换的核心理念:通过语义显化与语境强化,使文化负载词在目的语文化生态中获得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

3.3. 语用生态的适应性选择

3.3.1. 词汇层面

例1

原句:“中华文明讲求和而不同,强调在多样中求统一。”

翻译:Chinese civilization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 harmony in diversity, advocating for unity amid variety.分析:“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具有哲学深度与语用号召力。在翻译中,译者将其译为“harmony in diversity”,选用介词“in”,而并非直译“而”为while或but,强调其求同存异的理念。这一表达在英语语用生态中具有高度的接受度与文化适配性,尤其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常用于描述多元文化共存与社会和谐。“译者发挥其主体性在转换过程中从多维度考虑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了解英汉读者语言文化及审美情趣的差异并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尽量使译文具有同原文一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9]

例2

原句:“中华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翻译: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the idea of harmony as the highest value, advocating for peaceful means to resolve disputes.

分析:“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其语用功能在于倡导和平、反对冲突。在翻译中,译者将其译为“harmony as the highest value”,这一表达在英语语用生态中具有高度的文化适配性,尤其在国际关系、社会政策等语境中,常用于表达和平与和谐的价值取向。这种翻译策略不仅在语义上忠实于原文,也在语用生态中实现了文化价值的适应性表达,使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理念在英语语境中具备语用上的说服力与文化上的可理解性,有助于在国际交流中传递中国文化的和平主张。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不再是进入西方现代话语体系,也不仅仅是具有中国特色或新,而是要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融通中外”和“产生国际影响力”[10]

3.3.2. 句子层面

原句:“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国家发展。”

翻译:We should draw spiritual strength from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promote national development.

分析:该句的语用功能在于号召性与政策性,强调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动力,并将其服务于国家发展。译者在翻译“汲取精神力量”时,使用“draw spiritual strength from…”这一表达,完全契合英语中“draw from”这一常见搭配,具有语义清晰、语用自然的特点。英语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迅速理解其目的性与行动导向。同时“侧重某些文化术语的译文与原文本的文化涵义等值,以达到解释、宣传和有效交际的目的”。[11]

4. 模型建构:文化核心–生态适配双轨模型

在对多个翻译案例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化核心–生态适配”双轨模型,作为中华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的系统性策略框架。

4.1. 模型构成

该模型由两个核心轨道构成:

文化核心轨道

目标:保留原文的核心文化价值与哲学思想。

策略:采用文化意象保留、语义显化、文化解释等方法,确保关键概念在译文中不被弱化或误读。

示例:“天人合一”“天下归仁”等哲学概念通过意译与解释,保留其文化内核。

生态适配轨道

目标:在目标语文化生态中实现译文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与可传播性。

策略:采用句式重组、术语普适化、语境重构等方法,使译文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示例:“修齐治平”被拆解为并列结构,使逻辑关系更清晰;“君子”被译为“gentleman”,并通过语境强化其道德象征意义。

4.2. 模型运作机制

该模型的运作机制体现在译者在“文化保留”与“语境适配”之间的动态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识别原文中的文化核心要素,然后根据目标语的文化生态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这种“双轨并行”的策略,使得译文既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能为英语读者所理解与接受。

5. 结语

本研究创新性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三维框架,系统揭示了中华文化外宣文本英译的生态适配机制,成功构建“文化核心–生态适配”双轨模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可复用的生态翻译路径,未来可延伸至人工智能驱动的术语动态语料库建设,推动文明互鉴从理论范式向实践体系的深度跃迁。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李素文. 生态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体系的比较研究——再论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 [J]. 中国外语, 2022, 19(1): 98-104.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3] 胡庚申. 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3): 49-52, 65.
[4] Warren, R. (1989) The Art of Translation: Voices from the Field.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5] 李永宏. 英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生态翻译策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2): 236-241.
[6] 袁鑫.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政治理论文本英译研究——以《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为例[J]. 中国翻译, 2021, 42(6): 134-140.
[7] 赵鹏.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典籍翻译——以《论语》翻译为例[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6(2): 120-122.
[8] 列文森.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 郑大华, 等,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9] 贾立平, 李小霞.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告妙语翻译探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1): 101-103.
[10] 陶李春, 胡庚申. 贯中西、适者存: 生态翻译学的兴起与国际化——胡庚申教授访谈录[J]. 中国外语, 2016, 13(5): 92-97.
[11] 兰冬秀.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政治术语翻译研究[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5(4):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