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最早研究完美主义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Alfred Adler认为追求完美是人类最为纯净和最为本质的动机,但如果个体追求完美不是以社会兴趣为目的,就可能导致诸多心理问题。后来的学者都比较关注它的负面影响。Horney认为,完美主义者都有比较强的优越感,当发现生活和自己心中固化的标准不一样时,很容易心理失衡 (訾非,2004) 。以上各位完美主义观点都是单维的,并且局限于临床病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Frost、Hewitt为代表的完美主义研究者分别提出了两个不同维度的完美主义结构,并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完美主义量表。二者对完美主义的看法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特质,都从之前的局限于临床病人扩展到了正常人。
Frost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为成就设置过高的标准,同时伴随严格自我评价的人格倾向。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是最为常用的完美主义测量工具,侧重于完美主义心理的产生原因,Frost等认为完美主义有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父母期望、父母批评、行动的疑虑、条理性 (Frost, Marten, Lahart, & Rosenblate, 1990) 。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能引起一些正面的情绪体验,如期望、高兴、有目标、认真投入等,但也表明完美主义与抑郁、焦虑、强迫症、进食障碍等心理疾病或人格障碍的形成有正相关 (张秀阁,杨丽,臧丽荣,王锃,2008) ,杨宏飞等的研究显示高水平完美主义明显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杨宏飞,张小燕,2004) 。陶琼霞的研究直接表明完美主义与交往焦虑相关显著 (陶琼霞,2009) ,另外,王圆圆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研究也表明七年制医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于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父母期望是影响学生焦虑的主要因素 (王圆圆,2009) ,最近,研究者指出完美主义中的担心出错成分、行为迟疑对个体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 (Chang et al., 2011) 。
网络成瘾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目前网络成瘾的成因还不清楚,不能用单一的因素进行解释,但是归纳起来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者的个性、使用网络动机、精神病理性因素以及家庭环境有高相关。其中,有研究指出完美主义人格是大学生网瘾的重要预测因子,完美主义中担心出错与父母期望对网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个人标准对大学生网瘾并无实质性影响 (纪凌开,2014) 。而网络成瘾与焦虑同样关系紧密 (彭双,2014;王立皓,童辉杰,2003;陈铎,张继明,沈丽莉等,2009;张海涛,苏苓,王美芳,2009) ,并且高职生特质焦虑能显著的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倾向 (张海涛,苏苓,王美芳,2009) 。
综上所述,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人格倾向属于个体内部因素,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完美主义同样对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焦虑更是网络成瘾形成的重要因素,虽然已有文献对完美主义、焦虑、网络成瘾三个变量两两之间都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想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是如何预测网络成瘾的,焦虑是否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这样可以揭示完美主义作用于网络成瘾的机制,进一步为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徐州、北海三地高校中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706份,回收问卷655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629份,有效率为96.0%。选取问卷数据的92.8%作为分析数据。其中男生332人,女生252人,大一到大四人数分别为109、85、235、155人。
2.2. 研究工具
2.2.1. 网络成瘾量表(IAT)
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由美国皮兹堡大学Kinberly Young编制 (Young, 1998) ,共20题,每个题目采用1(几乎没有)~5(总是)的5级计分,题目如:“你觉得你上网的时间比你预计的要长吗?”。总分20~100分,20~49分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总分在50~79分为轻度成瘾者,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80分及以上为重成瘾者。Laura Widyanto等 (Widyanto & McMurran, 2004) 的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2.2. Frost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
Frost多维完美主义心理量表(FMPS)由Frost编制 (Frost, 1990) ,国内杨宏飞翻译 (杨宏飞,2007) ,共35个题目,包含6个分量表,分别是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父母期望、父母批评、行动的疑虑、条理性量表。每个题目采用1(完全不符合)~5(非常符合)的5级计分,题目如“我的父母曾给我定下很高的标准”。量表总分的a系数为0.91,分量表的a系数为0.83~0.93。
2.2.3.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orm Y)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由Spielberger等人编制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2000) ,共40题组成,题目如“我感到心情平静”。每题采用1(完全没有)~4(非常明显)的4级计分方式。前20题为状态焦虑量表,主要用于评定即刻或最近一段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可用于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后20题为特质焦虑量表,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T-AI的重测信度为0.73~0.86,S-AI的重测信度为0.16~0.62。
2.3. 研究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和个别施测的方式。由研究者和清楚实验目的、步骤的同学担任主试,到各学校班级教室、自习室和寝室发放问卷,测试时间为40分钟左右,问卷答完后当场回收。
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输入和分析。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及多重回归分析。以P < 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完美主义的研究结果
3.1.1. 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差异
对完美主义在性别和年级上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表2、表3。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完美主义的6个维度都有显著差异,在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父母期望、父母批评、行动的疑虑这5个维度是

Table 1.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perfectio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差异分析(M ± SD)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Table 2.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perfectio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差异分析(M ± SD)

Table 3.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perfectio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majors
表3. 不同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差异分析(M ± SD)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条理性方面是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只在父母批评维度有显著差异,经LED多重比较发现:四年级及以上显著高于一年级,二年级又显著高于一年级。完美主义的其他维度在年级上均不显著。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担心错误和父母批评维度有显著差异,经LED多重比较发现:理科大学生在担心错误、父母批评维度显著高于文科、工科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其他维度在专业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大学生网瘾的研究结果
3.2.1. 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大学生网瘾的差异
对网瘾在性别和年级和专业上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表5、表6。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瘾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瘾程度结果不显著。不同专业大学生网瘾程度有显著差异,经LED多重比较发现理科专业学生网瘾程度显著高于文科、工科,但文科和工科专业学生网瘾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状态焦虑的研究结果
3.3.1. 大学生状态焦虑的基本现状
大学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统计量如表7,结果显示大学生状态焦虑与常模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特质焦虑显著高于常模。
3.3.2. 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焦虑的差异
对焦虑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8、表9、表10。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焦虑状况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4.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internet addiction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enders
表4. 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瘾得分差异分析

Table 5.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internet addiction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网瘾得分差异分析

Table 6.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internet addiction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majors
表6. 不同专业大学生网瘾得分差异分析

Table 7.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anxiety
表7. 大学生焦虑情况分析
注:表中所用大学生焦虑常模为2009年测得的常模。
3.4. 大学生完美主义、焦虑和网瘾的关系研究
3.4.1. 大学生完美主义、焦虑和网瘾的相关研究
对完美主义各维度、焦虑与网瘾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1。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四个维度与网瘾的相关是显著的。担心出错、父母期望、父母批评和行动的迟疑与网瘾都成显著的正相关。担心出错和父母批评与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成显著正相关。父母期望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与网瘾的相关均不显著。
3.4.2. 大学生完美主义、焦虑和网瘾的回归分析
从表11可知,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各维度与网瘾存在不同程度相关,现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具体判断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各维度对网瘾的影响。
对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各维度、焦虑与网瘾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2、表13所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担心出错和父母批评对网瘾的影响显著,其余维度均不显著。担心出错和父

Table 8.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表8. 不同性别大学生焦虑状况得分差异分析

Table 9.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表9. 不同年级大学生焦虑状况差异分析

Table 10. Differences analysis in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表10. 不同专业大学生焦虑状况差异分析

Table 1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variables
表1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Table 12.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to perfectionism and anxiety
表12. 网络成瘾对完美主义与焦虑的回归分析

Table 13.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nxiety to perfectionism
表13. 焦虑对完美主义的回归分析
母批评对网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担心出错、父母期望和父母批评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影响显著,担心出错和父母批评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父母期望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对网瘾的影响不显著,焦虑在完美主义与网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4. 讨论
4.1. 关于大学生完美主义研究结果的讨论
4.1.1. 大学生完美主义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的讨论
从表1可知,本研究中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在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父母期望、父母批评、行动迟疑维度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完美主义的条理性维度则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与已有研究 (徐君,佟月华,2008) 结果一致,他们认为性别差异存在于完美主义的多个维度上,并且认为这可能与中国社会中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以及社会、家庭对男女个体的学业成就水平期待存在较大差异有关。而同另一项研究结论 (谢玉兰,2004) 不一致,不过关于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一直争议不断。从表2、表3可知,大学生完美主义在年级和专业上差异不显著,这与大部分研究结论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年龄差别不大,故生活阅历基本相似,且受外界影响较之中小学时期更小的缘故。
4.2. 关于大学生网瘾研究结果的讨论
从表4可知,本研究中大学生网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方面与前人研究 (梅松丽,2007;刘思浚,徐济达,2008;赵晓蓉,2009) 结果基本一致。我们认为,男性在实际中比女性更具有探索精神,而网络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技术产物有其吸引人的方面,此外,网上有许多新出的游戏对男性的吸引力也大于女性,另外当男性遇到挫折、焦虑或者其他应激事件时不会像女生那样会倾向与像家人、朋友倾诉,更可能在网络中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因此大多数学者调查结果均为男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从表5可知,大学生网瘾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 赵晓蓉等(2009) 研究表明,大一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吴玉霞等(2009) 研究表明,大四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魏萍等(2007) 研究表明,大二大四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虽然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大四学生网络成瘾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一观点上保持一致。这可能与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学习任务重有关。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各年级的网络成瘾倾向没有显著差异,由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大多是在2009年以前得出的,这可能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网络成瘾倾向,导致网络成瘾在年级方面差异不显著。也可能是在进行调查的时候研究者所用的网络成瘾量表不同所致,因为不同的网络成瘾量表所关注的网络成瘾方面有所不同。
从表6可知,大学生网瘾在专业上差异显著,经LED多重比较发现理科专业学生网瘾程度显著高于文科、工科,但文科和工科专业学生网瘾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对于网络成瘾在不同专业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研究结论不同。有研究表明,文科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低于理科生和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大学生,理科生与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无显著差异 (魏萍,杨爽,于海滨,2007) 。 顾海根(2007) 研究表明,文、理科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杨伊生、侯友等(2007)、梅松丽等(2009) 研究表明,理科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这些结论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我们认为,理科生中男生较多,而文科生中女生较多,由于前面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可以得出理科生在网络成瘾方面显著高于文科生。
4.3. 关于大学生焦虑研究结果的讨论
从表7可知,大学生的状态焦虑与常模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显著高于常模。与以往的研究 (张建人,胡启先,易法建,1998) 结论一致。
从表8可知,本研究中大学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这跟辛自强等 (辛自强,辛素飞,张梅,2011) 的研究结果一致。Spielberger等在成年工作人员、大学生、高中生、新兵的大样本人群中进行现场施测,结果显示焦虑(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张兰君(1998) 对邮电大学生的焦虑状况的研究也表明焦虑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从表9、表10可知,大学生焦虑在年级和专业上均不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都要面临各种不同的环境(学业、就业等)与处理各种关系(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寝室关系等)有关。
4.4. 关于大学生完美主义、焦虑和网瘾的关系的讨论
从表11可知,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4个维度与网瘾均显著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倾向于向网络求助,而产生网瘾。而担心出错和父母批评与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成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在子女心中属于权威型人物,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要在权威型人物面前留下好印象的心理,而自己越担心自己出错和过多的受到父母的批评就不太可能留下好印象,这与自己的期望不同就会产生焦虑(不管是状态焦虑还是特质焦虑)。父母期望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子女想通过自己的表现来赢得父母的表扬或赞许有关,当个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特别低的时候,个体无论做出什么值得骄傲的成绩父母都不会过多的表扬,这使得个体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焦虑于如何获得父母的赞许)。
从表12可知,通过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中的担心出错、父母批评对网瘾的贡献显著,所以对网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中的父母期望和行动迟疑对网瘾的贡献不显著,对网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与网瘾的相关均不显著。这可能是本身焦虑与网瘾相关不大,也可能是本次调查中由于所用问卷中除了本研究所用的问卷外还有其他研究者的问卷,关于焦虑的问卷放在5个量表的最后,被试在做问卷的时候有厌烦心理,并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来答题,导致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5. 结论
1) 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网瘾显著相关,其中担心出错、父母期望、父母批评和行动的迟疑与网瘾显著相关。
2) 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焦虑有显著相关,其中担心出错、父母期望、父母批评与状态焦虑显著相关,担心出错、父母期望、父母批评和行动的迟疑与特质焦虑显著相关。
3) 大学生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对网瘾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担心出错、父母批评对网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父母期望与行动的迟疑对网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4) 大学生焦虑在完美主义与网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