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Pine, B.J. and Gilmore, J.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vard.
|
[2]
|
Richards, G. and Raymond, C. (2000) Creative Tourism. ATLAS News, 23, 16-20.
|
[3]
|
Richards, G. (2005) Creativity: A New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9, 32-43.
|
[4]
|
厉无畏, 王慧敏, 孙洁. 创意旅游: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 旅游科学, 2007, 21(16): 1-5.
|
[5]
|
周钧, 冯学钢. 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9(3): 394-397.
|
[6]
|
蔡培卿. 旅游无边界产业集成的形成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2008.
|
[7]
|
白凯, 原勃. 扎根理论下的印象系列分析[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3(1): 15-20.
|
[8]
|
潘善成.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J].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9): 173-174.
|
[9]
|
王慧敏. 文化创意旅游: 城市特色化的转型之路[J]. 学习与探索, 2010(4): 122-126.
|
[10]
|
王兆峰, 黄喜林.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0(9): 118-122.
|
[11]
|
曹雪稚, 王世亮.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6(7): 34-35.
|
[12]
|
孙刘伟, 伍进. 基于体验经济的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10(10): 9-11.
|
[13]
|
方澜. 试论创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 商业时代, 2010(19): 115-116.
|
[14]
|
原勃, 白凯. 创意旅游理论及实践[J]. 城市问题, 2008, 160(11): 96-101.
|
[15]
|
郑斌, 刘家明, 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 23(9): 49-53.
|
[16]
|
蒋莉莉.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0(31): 52-54.
|
[17]
|
夏小莉, 王兆峰, 谭必四.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1(下): 136-137.
|
[18]
|
卢云亭, 李同德, 周盈. 创意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初探[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1): 31-33.
|
[19]
|
秦其文, 王兆峰, 雷丽蓉.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开发模式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J]. 旅游研究, 2010, 2(1): 40-47.
|
[20]
|
王兆峰. 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9(2): 88-92.
|
[21]
|
王兆峰, 杨琴. 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0(5): 99-104.
|
[22]
|
李永菊.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5): 137-138.
|
[23]
|
王欣. 中国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与思考[J]. 学术交流, 2013(10): 102-105.
|
[24]
|
贾苗苗, 韩雪. 河北旅游创新发展新思路——创意旅游[J]. 学理论, 2010(24): 142.
|
[25]
|
赵立禄, 段文军, 牛洪霞. 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市场论坛, 2010(7): 76-78.
|
[26]
|
廖明星. 张家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5): 76-77.
|
[27]
|
胡永红. 河南省创意旅游发展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3): 64-66.
|
[28]
|
张润. 以文化创意助推毕节旅游业转型升级初探[J]. 乌蒙论坛, 2011(4): 60-63.
|
[29]
|
甘莹, 郭峦, 陈红玲. 广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初探[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6): 72-75.
|
[30]
|
柯涌晖, 赵明, 陈白璧. 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 2011, 32(9): 123-128.
|
[31]
|
任兰存. 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差异化定位及发展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 江苏科技大学, 2012.
|
[32]
|
韩冰. 借鉴西方文化旅游创意, 推进秦皇岛文化旅游发展[J]. 华章, 2012(22): 39.
|
[33]
|
洪燕云, 演克武, 徐燕. 常州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9(3): 77-81.
|
[34]
|
胡晓锋. 赤壁市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10): 107-108.
|
[35]
|
崔艳艳. 驻马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 龙岩学院学报, 2013, 31(3): 73-76.
|
[36]
|
杨娇.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台发展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08.
|
[37]
|
高静, 刘春济. 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提升战略[J]. 旅游科学, 2010, 24(3): 12-19.
|
[38]
|
丁宁. 旅游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大连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
[39]
|
荆艳峰.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模式研究[J]. 学术论坛, 2012, 35(1): 74-76.
|
[40]
|
李洋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0.
|
[41]
|
刘艳兰. 实景演艺: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 对外经贸, 2009(8): 105-111.
|
[42]
|
伍鹏.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刍议[J].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2, 25(1): 76-80.
|
[43]
|
罗清, 王琦, 马欣. 北京市通州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9): 263-264.
|
[44]
|
杨颖. 从业态多样性现象透视旅游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为例[J]. 旅游论坛, 2008, 1(3): 379- 382.
|
[45]
|
李美云. 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 旅游学刊, 2008, 23(1): 56-62.
|
[46]
|
陆晓清. 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1(1): 42-45.
|
[47]
|
杨颖.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基于产业比较视角的研究[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5(1): 67-70.
|
[48]
|
梁福兴. 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几个概念问题[J]. 高教论坛, 2010(4): 126-129.
|
[49]
|
李霞.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13.
|
[50]
|
刘洁.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 155-156.
|
[51]
|
王凯, 唐承财, 刘家明.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9): 36-44.
|
[52]
|
曾琪洁, 吕丽, 陆林, 朱付彪. 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5): 103-111.
|
[53]
|
傅晓.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
[54]
|
王菲. 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初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5): 51-52.
|
[55]
|
程超功. 文化旅游产品评价体系研究——以无锡灵山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7): 13-15.
|
[56]
|
李烨, 陆军. 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研究[J]. 市场论坛, 2010(2): 49-51.
|
[57]
|
粟娟. 基于RMP的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10): 940-943.
|
[58]
|
王艳, 高敏. 论文化创意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必要性[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4): 3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