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劲松, 张旭东, 袁星, 王晶.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特性与环境意义[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14(1): 126-130.
|
[2]
|
吴才武, 夏建新, 段峥嵘.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述评与展望[J]. 土壤, 2015, 47(3): 453-460.
|
[3]
|
于彬, 郭彦青, 杨乐苏. 化学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研究进展[J]. 广东林业科技, 2007, 23(1): 100-103.
|
[4]
|
陈丽琼, 胡勇. 硫酸银对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技, 2011, 24增刊(1): 69-70.
|
[5]
|
郝冠军, 黄懿珍, 赵晓艺, 奚有为, 方海兰. 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不确定度评定[J]. 上海农业学报, 2011, 27(3): 103-109.
|
[6]
|
季天委. 重铬酸钾容量法中不同加热方式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比较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2005, 17(5): 311-313.
|
[7]
|
郎松岩, 张福金, 李秀萍, 任超, 骆洪. 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不同消解方式的比较[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1): 57-59.
|
[8]
|
邵则瑶, 黄业海, 李酉开. 水合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研究[J]. 土壤通报, 1980(3): 29-31.
|
[9]
|
王雪征, 茜晓哲, 庞建周, 陈淑萍, 张文英. 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性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14, 18(5): 100-104.
|
[10]
|
李林, 李捷, 陈俊英, 蔡耀辉. 灼烧法与化学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对比与拟合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7(26): 81-83.
|
[11]
|
刘云香. 土壤有机质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J]. 农村科技, 2007(6): 27-28.
|
[12]
|
王玲欣. 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应注意事项[J]. 北京农业, 2012(4): 41-42.
|
[13]
|
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62-263.
|
[14]
|
王多加, 周向阳, 金同铭, 胡祥娜, 钟娇娥, 吴启堂.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分析上的应用[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4, 24(4): 447-450.
|
[15]
|
袁天军, 王家俊, 者为, 段焰青, 李伟, 侯英, 杨式华, 赵艳丽, 张金渝. 近红外光谱法的应用及相关标准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 190-195.
|
[16]
|
韩春亮, 郑利宇, 崔凤霞. 近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8(4): 19-21.
|
[17]
|
熊英. 近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2013, 34(2): 17-19.
|
[18]
|
于飞建, 闵顺耕, 巨晓棠, 张福锁. 近红外光谱法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素[J]. 分析实验室, 2002, 21(3): 49- 51.
|
[19]
|
韩瑞珍, 宋韬, 何勇.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J].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2010, 40(1): 111- 116.
|
[20]
|
岑益郎, 宋韬, 何勇, 鲍一丹. 基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方法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 2010, 37(3): 300-302.
|
[21]
|
贾生尧, 唐旭, 杨祥龙, 李光, 张建明. 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递归变量选择算法对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测定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 34(8): 2071-2075.
|
[22]
|
王洪涛.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4: 24-35.
|
[23]
|
杨海清, 祝旻.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波长选择的土壤有机质快速检测研究[J]. 红外, 2015, 36(2): 42-48.
|
[24]
|
邱雁. 漫反射光谱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同济大学, 2007: 3-4.
|
[25]
|
李民赞, 潘娈, 郑立华, 安晓飞. 基于近红外漫反射测量的便携式土壤有机质测定的开发[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30(4): 1146-1149.
|
[26]
|
王淼, 解宪丽, 周睿, 王宝良, 王昌昆, 刘娅, 潘剑君, 沈润平, 潘贤章. 基于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红壤有质预测及最优波段选择[J]. 土壤学报, 2011, 48(5): 1084-1089.
|
[27]
|
刘雪梅, 章海亮.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不同建模方法检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含量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4): 53-56.
|
[28]
|
黄红英, 尹齐和.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的原理与应用进展[J]. 中山大学研究生期刊(自然科学, 医学版), 2011, 32(1): 21-27.
|
[29]
|
徐琳, 王乃岩, 霸书红, 王云龙.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的应用与进展[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4, 24(3): 318-319.
|
[30]
|
陶丽珍, 潘志娟, 蒋耀兴, 秦大可.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在纤维鉴别中的应用[J]. 上海纺织科技, 2009, 37(9): 17-19.
|
[31]
|
邵艳秋, 杜昌文, 申亚珍, 马菲, 周健民. 基于中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的氮同位素标记硝态氮的快速测定[J]. 分析化学研究报告, 2014, 42(5): 747-752.
|
[32]
|
孙跃春, 王堃. 光谱技术在草地土壤检测中的应用和展望[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7, 27(10): 2017-2021.
|
[33]
|
马连刚, 肖保华, 唐婷. 胡敏酸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J]. 地球与环境, 2014, 42(1): 5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