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外森林疗养发展历程
目前,不同国家和地方对森林疗养的称谓不同。其中日本和德国称之森林疗法,韩国称之森林休养,我国台湾地区称之森林调养,四川、湖南等地区称之森林康养 [1] - [6] 。森林疗法、森林休养、森林调养和森林康养均属于森林疗养的范畴,但称谓不同,研究重点也不同,森林疗法与按摩、针灸等一样,是一种替代疗法,是森林疗养的手段,而森林休养、森林调养和森林康养是森林疗养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森林疗养的基本含义是以森林医学为理论基础,利用特定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在森林中开展安息、散步等活动,实现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标。森林疗养具有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等属性,其作用机理是当人们在森林里进行活动时,通过感官感受到各个森林环境要素(天空的色彩、远山的轮廓、芬多精、落叶、鸟鸣、溪流声等)对其产生的影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1. 国外森林疗养概括
森林疗养起源于德国,之后推广到日本、俄罗斯、美国和韩国等地。各国为适应各地区的民情和林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森林疗养发展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德国、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特点最具有代表性。20世纪60年代,德国科学家K. Franke首次提出森林中新鲜空气、树干等产生的挥发物质对支气管哮喘、肺部炎症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7] 。80年代开始,德国对公务员实行强制性的森林疗养,促使公费医疗费用下降了30%,且公务员的健康状况得到提高。1982年,日本林野厅首次引进德国的森林疗法,之后将森林浴纳入健康生活方式。截止2013年,日本已经认证了“医疗福祉型森林”、“疗养保养型森林”和“预防生活习惯病森林”3种类型的森林疗养基地57处,还有300余处正在申请认证 [8] 。韩国森林疗养发展非常迅速,从1982年提出自然康养林建设以来,目前已建设158处自然休养林、173处森林浴场、4处森林疗养基地和1148千米林道 [9] 。
1.2. 国内森林疗养概括
森林疗养在我国其实词新意不新,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古人认识并利用。西汉枚乘在《七发》中就写道“游涉于云林,周池于兰泽,弭节于江寻”,可以“陶阳气,荡春心” [10] 。中国古代皇帝长期居住的地方不是皇家园林便是避暑山庄,众多达官贵人也纷纷效仿,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杭州胡雪岩故居等,这些都是我国早期森林疗养的历史物证。这种“疗养”在古代仅流行于权贵之间,不成规模,也不能被普通老百姓享用。从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逐渐推广服务大众的森林疗养产业,其中台湾地区发展较早,1965年以来共建设森林浴场40余处;大陆地区从80年代开始设置森林浴场、森林康养基地,如北京“红螺松林浴园”、浙江天目山“森林康复医院”、四川“玉屏山森林度假区”等 [7] 。近年来,北京、四川、湖南和浙江等地率先开展森林疗养试验,同时国家林业局与地方相关部门携手,积极与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开展国际合作,且已获得初步进展。但我国森林疗养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方面扔处于起步阶段,参与者少,涉及面窄,尚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且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和经济效应。
1.3. 北京森林疗养概括
自2012年,北京市率先推动森林疗养工作以来,已在松山自然保护区、西山公园和八达岭公园开展多项森林疗养项目,建设了多个森林疗养步道和设施,初步形成了北京地区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标准 [6]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累计培训2批次100多名森林讲解员;首届森林疗养师第三次集中培训已结束,第四次培训也在积极筹备中;北京市森林疗养基地认证工作也在松山保护区和密云等地陆续试点,森林疗养推广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森林疗养工作面临的形势已与四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推动森林疗养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如概念不清、发展思路不明、缺乏科学研究数据支撑等各种问题。因此,北京市森林疗养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不断努力。
2.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括
2.1. 基本情况
松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区海坨山南麓,距北京市中心90公里,距延庆县城25公里。该区地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中,总面积4671.36公顷,西、北分别与河北省怀来县和赤城县接壤,东、南分别与延庆区张山营镇佛峪口、水峪等村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3'44''~115˚50'22'',北纬40˚29'9''~40˚33'35''。保护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变化较大,从最低处的627.6 m到最高处的2198.4 m。
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建立较早、地位十分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落叶阔叶林、油松林和珍稀动植物。2000年松山森林旅游区被评为市级风景名胜区,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2. 旅游资源
2.2.1. 自然资源丰富多彩
松山保护区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主要为生物、地质地貌和水体等景观,各具特色。
1) 森林浩瀚,物种多样。松山地带性自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植被基本保持自然状态,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且区内保存着面积达170公顷华北地区唯一的大片天然次生油松林,在北京市生态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北京市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截止2014年统计发现,动物资源中有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8种北京市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北京市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中,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48种北京市二级保护植物。另外,保护区还有大型菌类资源3纲6目23科55种。
2) 峻岭逶逦,峰峦奇特。保护区内以黄岗岩峰丛地貌最为奇特,其独特的地质结构与丰富的森林资源相融,形成了神奇的群峰叠翠景观;构成了类型多样的岩石景观,如三叠水、顶水鲨和鸳鸯岩等景点。
3) 溪泉多姿,热泉细滑。保护区无数山泉溪流喷涌而出,或小溪萦绕,或激流奔荡,或瀑布高悬,皆各成景致,如百瀑泉、松月潭、听乐潭等景点,可赏可玩。松山温泉古今闻名,水温在45摄氏度左右,日出水量2000立方米,泉水中含钾、镁、硫、铁等27种元素,其中氟离子含量高达12毫升/升,对皮肤病、关节炎、类风湿症、局部神经痛等疗效显著。
4) 云蒸霞尉,天象多彩。保护区地势高峻,气候温湿,天象随时而变,四季景观别有韵味。日出绚丽,晚霞灿烂,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彩叶,冬有冰雪。雨过天晴彩虹飞驾,白云似海,仿佛置身于瑶池仙境中一般。
2.2.2. 现代化设施和谐自然
松山森林旅游区资源开发利用定位为亲近绿色、感受自然。30年来,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景区设施规划建设,建立了游客中心、生态厕所、观鸟台、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同时,坚持把弘扬科普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传播科学方法作为科普教育的指导思想,积极完善科普教育设施,建立了标本馆、科普教室、自然讲堂、森林自然讲解标识标牌等。
2.2.3. 生态环境资源得天独厚
松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森林浴场。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2015年北京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且全年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01.5和80.6微克/立方米,全市PM2.5浓度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图1)。在16区中延庆区PM2.5浓度最小(61.0微克/立方米),比最高区域大兴区降低了37%,尤其是位于延庆县西北部松山保护区,PM2.5浓度明显低于延庆城区及其他地区。同时,保护区生态监测点的数据也表明2015年冬天全市PM2.5和PM10浓度较高时,松山保护区两种颗粒物浓度平均为73.38和41.66微克/立方米,均优于北京市年均水平,尤其是PM10浓度低于国家二级标准(70微克/立方米);2016年春天PM2.5浓度下降到43.17微克/立方米,PM10略有上升,为93.44微克/立方米。据测定,北京市四环路以内的市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为300~400个/立方厘米;近郊区林区平均为700~1000个/立方厘米;松山自然保护区三叠水为8000~10,000个/立方厘米。而在山泉、瀑布地带,尤其是茂密的森林中,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10~100万个。
2.3. 森林旅游现状分析
松山森林旅游区由生物、地貌、水体、天像四大景观组成,包括百瀑泉、松月潭、鸳鸯岩、三叠水、听乐潭、雷劈石、回声崖、雄狮饮水、金蟾望月、飞龙壁等30余处景点。随着电视、纸媒、网络等多种方式的宣传,松山旅游区在国内外已有较高的知名度。据统计,旅游区全年旅游人数超3万人(表1),2015年的游客数量已恢复到有五一黄金周时期,与2007年相当。其客源主要来自北京,其次是河北及内蒙周边大中城市、县级城市;游客主要目的是休闲观光度假,而疗养和文教科技的比例较少;出游方式以自
主游为主,其次是旅行社组织和单位组织;大部分游客在松山逗留1天,其次是逗留2天,约占20%;游客消费能力不高,大部分人均总消费在500元以下(表2)。2015 年日平均接待游客数超过300人次;8 月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00人次,周末游客数量突破1000人次。
2.4. 综合评价
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松山成为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作用,而且在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旅游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北京常住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快,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冬奥会、园博园和延庆森林旅游的大力发展,必将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森林疗养正是以优质的森林资源为基础,以充分保持和发挥森林植被和环境功效为前提,以适度的现代化设施为辅助,以科学的医疗监测数据为依据,以健康的衣食住行为保障,以亚健康、老年人和病体康复人群为主要目标群体,以城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松山保护区发展森林疗养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北京松山发展森林疗养产业分析
3.1. 有利条件
3.1.1. 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过去几十年,中国工业文明发展迅速,走过了西方国家二百余年的工业化道路,社会物质财富总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但以此付出沉重代价,面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食品污染

Figure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M2.5 concentration from Beijing in 2015
图1. 2015年北京市PM2.5浓度空间分布图

Table 1. Tourist numbers of Songshan Reserve in recent ten years (Unit: ten thousand people)
表1. 近10年来松山保护区游客数量(单位:万人)

Table 2. Tourist composition of Songshan Reserve in 2015 (Unit: %, people)
表2. 2015年来松山保护区游客组成情况(单位:%和人)
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也唤起全社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身体健康与养生的关注。目前,森林疗养已经成为了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必然产物和必由之路。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森林疗养理念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已努力将森林疗养纳入国家和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森林疗养还将成为我国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的最佳实践,成为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内容,成为壮大林业产业体系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增强林业部门职能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3.1.2. 发展空间广阔
北京已成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正在努力建设世界城市。首先,森林疗养需求高。由于北京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存在着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欠缺、与自然环境割裂等诸多问题,再加上生活成本高、负担重、工作繁忙,给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带来紧张、压抑、烦躁等不健康症状,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患者比例不断增高。北京市有必要充分利用广阔的森林绿地资源,建立森林疗养基地,发展森林疗养产业,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3.1.3. 社会经济基础好
森林疗养社会经济基础好。北京市2015年城镇人均收入达到52,859元,按世界银行对国家的分类标准,已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收入在3976~12,275美元),接近富裕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首超80%,与国际大都市纽约(89.3%)等的距离越来越小。这表明北京市民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升级。据调查,北京市居民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支出用于休闲、娱乐消费,特别是以“走出城市、回归自然”为理念的森林游憩活动增长迅速。
3.1.4. 气候宜人
松山森林旅游区气候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受海拔、地形影响,形成的小气候,气候宜人,是北京低温区之一,年均气温在7℃,比市区气温低4℃~10℃,比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低3℃左右,是北京及周边地区市民夏季避暑的理想圣地。松山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是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3.1.5. 地貌独特
保护区内以黄岗岩形成的群峰叠翠景观,形态各异,包括鸳鸯岩、三叠水、雷劈石、回声崖、雄师饮水、金蟾望月、飞龙璧等多处景点。信步景区,一览大自然风采。山、水、石、林、古;雄、幽、险、奇、秀,给游人提供远望取其势,近视得其质,观形而悟神,怡神以冶性的画境、诗境、意境美的享受。各具特色地貌景观有利于对森林疗养场所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森林疗养线路。
3.1.6. 资源得天独厚
良好的森林资源是森林疗养产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区资源雄厚,独具特色。区内的海坨山海拔2198.39米,为北京市第二高峰。全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水资源充足。松山森林旅游景区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植被保持原始、现代化实施少、有山有水,山上溪流不断的景点。景区远离闹市,免去一切城市噪声,萦绕在耳边的只有鸟声、水声、风声、落叶声等,是一座天然大氧吧。漫步在景区,返璞归真,仿佛进入“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3.2. 待解决问题
3.2.1. 提高社会对森林疗养的认知度
在我国森林疗养尚属新生事物,目前国家就森林疗养方面尚未出台相关的政策,北京市才刚刚引进这一理念,仅在松山保护区进行了初步试点。无论是政府、社会服务机构,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其了解不多,存在社会认知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各地各级旅游局、媒体、医疗保健、林业部门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协作,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引导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更新理念,了解森林疗养在提高市民社会福祉、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引导社会公众了解森林疗养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森林疗养活动 [11] 。
3.2.2. 增加森林疗养功效的实证研究
森林疗养存在着与医学与林学结合不够,缺乏对森林疗养功效的实证研究等问题。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与国外有很大差距,特别森林医学的基础研究十分匮乏。目前全国各地对森林疗养宣传、介绍时,一手数据尚少,大多是借鉴日本、德国等国外的数据。中国要学习德国把森林疗养纳入医保体系,首先应有数据支持。森林疗养研究的是人与森林的关系,研究人员一定要具有综合性,不仅要有林学专业的,还要有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专业的,但最终要以林业部门为主。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实证研究,可尽快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森林疗养系统,推进森林疗养的研究和应用。
3.2.3. 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划
我国当前近乎所有行业的特色是新领域一经发现,一窝蜂而上,造成很长时间的行业混乱。我国森林疗养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需及时制定森林疗养产业发展统一的标准和科学规划,确保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可选择有条件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开展试点示范,建立国家与地区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森林疗养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一是以森林疗养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松山森林疗养基地示范,提出适合北京森林特点的推广模式。二是结合森林疗养基地建设,针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联合卫生部门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三是总结研究和示范成果,尽早出台森林疗养基地建设和森林疗养服务质量的相关标准。
3.2.4. 加大森林疗养资源的开发力度
由于目前松山旅游区景点以观赏为主,虽然旅游区的资源非常丰富,但参与性强的森林疗养项目较少,适合各层次疗养需求的森林疗养主题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森林疗养要适度开发利用,在森林承载范围内,着眼于盘活存量资源,把人为干扰降到最低,做好规划布局,防止大兴土木,尽量避免另起炉灶,这是引领保护区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也是我们发展森林疗养产业的前提。保护区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国内外合作等方式,加大森林疗养基地的道路、高端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投资建设力度。
4. 松山森林疗养基地建设举措
4.1. 准确定位
森林疗养以在森林中的活动、休息为主,辅助各种如饮食、瑜伽、温泉等疗法。发展森林疗养需突出稀缺性和独特性,走特色之路在森林疗养产业发展布局中非常重要,比如中药养生、温泉疗法等 [12] 。由于森林疗养在国内兴起不久,规划与开发相对滞后,需了解国外的开发思路和设计,对森林疗养基地进行准确定位,打造特色品牌是非常必要的 [13] [14] 。
松山保护区森林疗养的发展模式总体定位为“森林文化 + 运动 + 温泉”,在打造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原则。1) 坚持生态优先。在森林疗养产业发展中要始终保护好生态,打造低碳、绿色生活。2) 坚持中医保健。建立一些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中药材基地,将中医药养生与温泉和森林等优质自然资源相结合,开发观赏中药种植园、喝药茶、洗药浴、品药膳等中医疗养旅游项目,推出一些特色体验式项目,如让游客亲自体验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病技法和针灸、推拿疗法等。3) 坚持地方特色为主。把具有民风民俗、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融入到森林疗养产业中,打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4) 坚持高端打造。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端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性、区域影响力的森林疗养最佳目的地。
4.2. 功能分区
森林疗养包含治疗、预防、康复和保健 4个属性,集中在心理疾病、生活习惯病、疾病治疗后的健康恢复和休闲养生人群中。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充分发挥森林疗养4大属性,将松山森林疗养基地划分为2大功能区。1) 森林体验区。在森林里建立森林教师、手工屋、自然学校等场所,让公众参与森林体验活动,一边认识森林一边感受自然之美,身心得到放松。2) 养生保健区。在林间、溪水边建立森林浴的最佳场所,开展运动疗、水疗和温泉疗。运动疗就是森林漫步,可以利用没有铺装过得原始步道、木屑铺装的步道、晒得发烫的大石板步道以及冰冷的泉水步道多种体验方式。水疗包括足部疗、腿部疗和手臂疗等。温泉疗包含药汤疗、鱼疗等。这些疗法不仅能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疲惫,还能美容养颜、保健、预防、缓解疾病。
4.3. 完善设施
森林疗养基地的建立要积极实施综合配套体系,才能保障整个疗养产业体系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互动性。综合配套体系是指在发展森林疗养产业过程中,需始终以打造世界一流森林疗养胜地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居住品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整体配套系统,加强各个配套圈层之间的耦合与协同,从而产生强大的发展驱动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终打造完备的森林疗养产业同心圆体系 [15] 。因此,需要按照圈层布局,合理分配和整合社会各类资源,逐步由主到次确立以森林疗养为核心的完整体系,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一是加快森林步道、休息平台、网络实施、中药植物园等的建设,增进游客的养生体验。二是开展森林讲堂,针对私人定制化,设计压力管理、调节愤怒、自然睡眠治愈等课程。三是与医疗保健单位合作,开展森林自然疗养、亚健康理疗、养老养生等服务。
4.4. 提高服务
发展森林疗养,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森林资源作为基础外,还必须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国外森林疗养的快速发展与其具有熟悉森林疗养的医生、森林理疗师和森林向导等从业人员分不开。因此,需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从业队伍,完成对疗养活动的设计和疗养功能的挖掘。森林疗养基地建设首先应培训森林疗养医生,鼓励医生使用森林疗养作为替代疗法,提高森林疗养效果的权威性;其次是以森林理疗师为目标,培训心理咨询师、瑜伽等个人健身顾问,鼓励在森林中开展业务;最后,将熟悉当地道路、了解当地森林的村民,培养成为能够开展森林讲解的森林向导。
基金项目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森林文化发展技术支撑体系研究与示范”(Z13110000561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