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促进中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使青少年能够正确、高效的使用媒体,较好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分析和批判能力,有助于他们对海量的媒介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对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及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梳理,找出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2.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媒介参与过程中,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是人们利用媒体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以及运用媒介信息服务自己工作和生活、参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能力 [1]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成为一门新兴的教学科目。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学术界对此依然众说纷纭,相对达成共识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和提高民众媒介素养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和建设性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通过这种教育,使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2] 。
3. 初中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3.1.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有22题,包括媒体知识、媒体接触目的、媒体接触时间、媒体操作能力、媒体信息获取能力、媒体批判能力六个维度。调查随机抽样,选取SZ市三所中学初一、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三所学校共抽取16个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样本容量为650,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38份,剔除填答信息不全和有明显填答不合理倾向的问卷,其中有效问卷620份,有效率为95.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生为326人,占总人数的52.8%,女生为294人,是总人数的47.2%。在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几乎占了半数,其中父亲占48.5%,母亲占59.0%,父母学历在高中层面比例相差不大,占总人数的21%左右,在大专学历层面上母亲所占的比例比父亲的稍高一些,在本科及以上学历层面上,父母相差较大,父亲所占比例为18.6%,母亲所占比例为12.4%,父亲比母亲高出了6%左右,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一些。从调查对象的家庭月收入来看,总体上较为乐观,家庭月收入在8000~10,000元较多,占46.3%,另外高于10000元的也占23.4%,低于6000元的较少,仅占9.8%。
3.2. 初中生媒介素养现状
3.2.1. 初中生媒体知识掌握状况
调查从对电脑的基本构造的了解和对新闻和电视节目的制作的了解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被试的媒体知识。结果显示,在电脑基本构造方面,选择基本了解和很了解的占55.7%,一般了解的占24.1%,而选择不太了解的占16.2%,完全不了解的仅占4%。而对于对新闻和电视节目的制作方面,67.7%的学生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新闻和电视节目的是如何制作的,仅有6.8%的学生基本了解新闻及电视节目的制作。由此可知,中学生对于电脑基本知识方面了解较多,而对于电视节目制作方面的知识基本不了解。之所以产生这种偏向,与SZ市园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学校计算机课的开设有关,一方面,园区经济较为发展,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率较高,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较多。另外,我国现在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学生对电脑基本构造及基本操作在学校计算机课程中都有涉及。
3.2.2. 初中生媒体接触时间
调查表明,约有90%的初中生平均每次接触媒体的时间低于两个小时。从表1中可以看到,有53.6%的学生平均每次接触媒体的时间小于一个小时,超过两个小时的仅占10.9%。另外,初中生课余时间上网频率也较低,仅有6.3%的学生可以天天上网,约有一半的学生一周仅能上网1~2次,甚至有16.6%的初中生课余时间几乎不上网。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家庭拥有媒体较多,初中生拥有良好的家庭媒体环境,但他们每天接触媒体的时却很少。
3.2.3. 初中生媒体接触的目的
初中生使用媒体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休闲娱乐”和“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休闲娱乐”占45.3%,“了解外部世界”占36.1%。同时“学习需要”的目的只占了12.1%,“通讯聊天”的目的仅占6.5%。由此可见,初中生利用媒体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是娱乐游戏方面的信息,这与初中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有关,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将休闲放松放在了首位。虽然媒体是信息的载体,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媒体的娱乐和消费功能
表1. 媒介接触时间
远比媒体的信息功能运用得更多。这也说明了除了媒体的休闲娱乐的基本功能外,初中生利用媒体为自身发展和学习进步方面的运用较少。
3.2.4. 初中生媒体操作能力及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媒体操作能力是媒介素养水平的一个基本指标。总体上看,初中生在媒体操作能力方面的状况较好,其中初中生掌握最熟练的网络技能是“浏览网页及使用各种搜索引擎”,占总人数的93.5%,掌握情况较差的是“网络购物”仅占28% (表2)。
然而,初中生获取和理解信息方面的能力却不是很强。调查显示,能够利用媒体获取到自己所需要信息的学生还不到一半,其中完全能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仅占23.5%,而不太能甚至完全不能利用媒体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学生约有24%。另外,在对媒介信息的理解方面,仅有17.7%的初中生能够完全理解自己所接触到的媒体信息,约有21%的初中生不太能、甚至完全不能理解。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将媒体的休闲娱乐功能放在首位,忽视了媒体获取信息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对于媒体信息的理解上,初中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不够,很难发现隐藏于媒介信息内部的价值观念或目的。
3.2.5. 初中生的媒体批判能力
在信息饱和的时代,对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判断及分析媒体信息的背景和内涵是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对于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上的信息,学生认为其“全部可信”的有0.9%,认为其“基本可信”的有12.1%,较为极端的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全不可信”的学生有11%;另有53.4%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可信度一般,认为要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为22.6%。网络是一个较为开放的世界,很多网络上的信息并没有经过过滤,不少虚假信息和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初中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信息的分辨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
3.3. 初中生媒介素养的差异
3.3.1. 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媒介素养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得出,男生媒介素养的平均分为57.37分,女生的平均分为54.93分,相差不大,且双侧T检验的概率(P值)为0.084,大于0.05。因此,不同性别的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2. 媒体基本操作
表3. 性别与媒介素养
3.3.2.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初中生媒介素养的差异
通过S-N-K法多重比较得出,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学生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学生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05),除此之外,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学生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总体上看,父母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初中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孩子的媒介素养水平也相对较高。
3.3.3. 家庭收入与初中生媒介素养的差异
分析可知,家庭收入不同的学生其媒介素养水平也不同,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月收入在4000~6000元与8001~10,000元,以及10,001以上的同学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经济条件决定了家庭的媒体环境,而处于良好的媒体环境中的同学的媒介素养水平比处于较差媒体环境中的同学要好一些。
4. 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1) 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近些年才受到重视,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外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初步评介。因此,我国在初中生媒介素养方面并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而学校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仅涉及到电脑的基本操作,对于媒介素养的其他方面,如批判能力等涉及较少。
2) 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统计发现,初中生参与的媒体活动较为单一,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媒体教育就是基本的计算机课程和出黑板报两种形式。虽然学校也有其他的一些媒体教育活动,但都是偶尔进行,并且学生参与度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99.1%和93.9%的学生参与过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和出黑板报的活动,只有17.2%的学生听过学校组织的指导初中生如何面对媒体及运用媒体方面的讲座,约有11%的学生上过电影艺术欣赏课,参加过摄影、PPT或短片制作大赛的学生仅有3.8%。
在老师是否会指导学生运用媒体资源方面(表4),有5.2%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未指导过,有22.4%的学生认为老师基本不会指导,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这方面有过指导,认为老师经常会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媒体资源的学生占39.2%。
另外,通过访谈发现,学校和老师在对待初中生接触媒体的问题上往往持一种“保护主义”的观点,认为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不健康的信息,以及网络游戏容易让学生上瘾,初中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都不强,容易受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应该对初中生的媒体接触行为加以限制。
3) 家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家庭教育在初中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较小,虽然学生家庭媒体拥有量较为丰富。一方面,这与家长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薄弱有关。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尚未普遍,家长和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其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另外,应试教育模式也导致了家长和学校只关注与升学考试有关的教育。
表4. 老师的指导状况
4.2. 初中生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中学生媒体功能的片面使用。媒体具有强大的功能,是当代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因此,媒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要。调查显示,我国初中生使用媒体最主要的目的是休闲娱乐,其次才是获取信息。由此可见,对于初中生而言,媒体的娱乐和消费功能远比媒体的信息功能运用得更多。
2) 初中生媒体信息批判能力较弱。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提供大量信息,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因素和危害 [3]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一方面,青少年的自制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商业化广告、综艺节目等大众娱乐的影响,养成非理性的消费观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分辨及批判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判断媒体信息的真假,以及媒体中所隐含的意义,甚至无法区分媒体现实与现实生活的区别,盲目跟风和模仿,从而养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3) 政府部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4]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不高,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较少,这成了阻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缺乏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标准和课程。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目前我国并未制定专门的教育标准,教育标准的缺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材的开发及教学内容的确定等。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信息技术课,而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课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操作和使用电脑上,对于媒介信息的理解、分析批判能力和创作能力等几乎不涉及。
5) 学校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媒介素养是当代青少年必备的素养之一,西方国家都早已认识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许多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媒体。目前媒介素养的研究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许多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甚至有许多学校和老师认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由于这些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错误认识和不重视,导致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许多学校只是一种形式,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5. 我国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对策
1) 社会有关力量要重视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并不只是学校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因此,要促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媒介素养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社会组织加强宣传及与学校的合作,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学校积极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便利等。
2) 制定媒介素养教育标准,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我国目前中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缺乏联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单一、狭窄。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制定媒介素养教育指导准则和标准,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课程中,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3) 引导初中生科学使用媒体。媒体具有传递和获取信息、学习、交流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信息功能是媒体最基本的功能。中学生媒体功能的使用偏差,弱化了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媒体是信息的载体,通过媒体青少年可以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从而对世界形成全面深刻的了解。学校需要关注和重视初中生的媒体运用状况,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和理性的使用各种媒体资源,为青少年构建良好和健康的媒体运用环境。
4) 帮助学生自己制作媒体,培养初中生的媒体批判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媒体分析和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它能加强青少年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加深对媒体的理解和欣赏,敢于挑战陈规和偏见,揭露媒介信息中隐含的不明显的信息,启发人们对媒体信息的影响的思考,从而抵御大众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中小学开设的媒体课程主要是信息技术课,它主要侧重于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和运用,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两方面,忽略了对各类媒介信息的解读、分析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培养,导致很多中小学生批判能力较弱,无法分清媒体现实和实际生活的区别,盲目追星和模仿,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特别是我国网络环境不够纯洁,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广告和信息、以及暴力、色情等内容。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和分辨力,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对于提高其媒介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最佳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制作媒体 [6] 。无论是制作一个音乐视频或纪录片,还是简单的校报或漫画书,通过这种方式都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在做的过程中认识媒介信息的本质,生发出批判意识。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媒介接触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编号:2013SJB880071)的成果之一。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