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成立于2008年,球队成立之初即提出“回归教育、排球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球队赢得了集体竞技成绩和运动员个人发展共同成长的双促进。在比赛成绩方面,运动队稳步发展,囊括过北京市教委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排球分会设置的所有中学生排球比赛的冠军,成为国内少有的获得中学生联赛、锦标赛双料冠军的男排队伍;在运动员个人成长方面,为国内外一流高校输送了综合素养全面的优秀排球后备人才。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回归教育、排球育人”理念的指导,对该理念进行研究,解读其内涵并探讨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贯彻该理念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对我国中学生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人才培养理念探析
2.1. “回归教育、排球育人”人才培养理念的内涵解读
首先,回归教育是指将运动员的培养置于学校教育的优良环境中,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系统全面地对运动员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运动技能培养和身心发展培育,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普通中学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作为“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充分利用其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国家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任务,服务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
其次,排球育人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育”为核心,通过排球运动这一载体式达到“育人”的目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第一身份是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运动员的培养问题。这里的“育”,是“育人”的核心。第一,明确“育”的目标是什么。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排球育人”的目标应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第二,育人的实现途径是通过学校教育与体育运动相结合,以排球运动为载体达到“排球育人”的目的。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回归教育”与“排球育人”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发展。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置于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方向,而通过排球运动这一具体的运动手段和形式,达到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育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育人”的本质。
2.2. “双目标”定位的人才培养思路
依据“回归教育,排球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北师大二附中的实际情况,排球队确定了运动队建设和个人发展的“双目标”定位:即全队竞赛目标“北京第一,全国前列,世界知名”和个人发展目标“特长突出,学习优秀,人品高尚”。“双目标”作为排球队独特的人才培养思路,具有前瞻性,对运动队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定位,两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首先,排球队的健康发展为运动员个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是运动员发展的前提,只有运动队取得较好的成绩,才能为运动员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其次,运动员个人目标的实现促进了运动队的健康发展。排球队的主体是“人”,是学校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实现“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排球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做学习中打球最好的人,做打球中学习最好的人”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
依据“特长突出,学习优秀,人品高尚”的个人发展目标,排球队提出了“做学习中打球最好的人,做打球中学习最好的人”的目标,形象具体地说明了“回归教育,排球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排球队的人才培养,顺应了我国教育的目的。为此,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培养,应回归学校教育的阵地,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他们运动技能的提高。自建队以来,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队员始终坚持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的精神,“做学习中打球最好的人、做打球中学习最好的人。”
3. “回归教育,排球育人”人才培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3.1. 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该理念的理论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作为对人的培养活动,必须建立在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人”,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各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学校教育在提升学生知识与智力水平、促使学生形成相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学校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社会需求的运动员是知识丰富、运动技能突出、个性完善和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因此,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北师大二附中始终坚持“回归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种资源优势,在学校教育的沃土中培养了“全面发展”的运动员。
3.2. 心理学关于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是该理念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4]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员的培养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水平等综合评定,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学校教育的阶段划分和年级设置,本身就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为此,北师大二附中将运动员的培养置于学校教育的环境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安排训练,避免了“拔苗助长”、“早期专项化”等现象的出现。
3.3. “体教结合”是该理念的现实依据
“体教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实践、改革和完善,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近年来,参加世界学生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均由在校学生组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体教结合”成功的典范。作为“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实践者,北师大二附中排球队始终以“回归教育、排球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坚持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技能的均衡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体教结合”,成为“体教结合”的典范。
3.4. 学校深厚的人文教育文化,是该理念生成的现实沃土
北师大二附中深厚的人文教育文化,为校排球队“回归教育、排球育人”理念的提出,提供了现实的“育人”沃土。北师大二附中成立于1953年,是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的普通高中示范校之一。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优良的“育人”条件。学校将“人文、自主”作为学校文化,提出“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的教育理念,并形成“人文素质教育和自主性发展”的育人特色,构建了学校浓厚的人文教育文化氛围 [5] 。为此,校排球队自组建以来就植根于学校优良的文化沃土中,吸收人文气息为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4. 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人才培养理念的实施过程
4.1. 人文管理:自上而下树立“育人”的理念
“人文管理”是北师大二附中学校管理的特色,其具体表现是学校管理要“目中有人”,重视观念的定向和指导作用,发挥情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营造博爱思想的高品味文化氛围。二附中男子排球队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学校整体发展需要,更好的突显学校特色,因此,在排球队的管理上,也秉承了学校“人文管理”的特色,在管理中体现“人本”、“和谐”等核心思想。此外,排球队作为学校主打的特色项目,领导高度重视、机构明确、制度完善,由一名副分管,体美处具体实施,体美处主任兼排球队领队,负责球队运行管理。做到“管理到位、协调到位、保障到位、资金到位”,为排球队的科学管理、有效训练、成绩提升给予了有力支持,同时为排球队的长期建设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专时专用: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北师大二附中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提倡“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北师大二附中成功办学的经验总结。校排球队将“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入排球队的训练中,提出“专时专用”的训练思路,科学制定训练计划,严格控制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训练时间内达到训练效果,训练不占用学习时间,学习不挤占训练时间,达到训练高效、学习高效,同时,为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排球队以学校自身教练为主,特聘符合学生运动员发展的高水平专业教练,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分别制定出假期集训计划、学段训练及单元训练计划,并在具体的训练工作中加以落实、改进和完善,有效促进了学校排球队的发展。
4.3. 单独补习:解决学训矛盾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兼顾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技能提升,一直是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一周训练6次,每次训练2个小时,训练安排尽量避开主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但训练和比赛的安排无疑会占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为弥补学生文化课学习的缺失,排球队每周利用3~4次体育大课间,请任课教师给学生进行专门的补习和辅导,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训矛盾”的问题。
4.4. 完善人格:多举措培养和塑造运动员的品格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6]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也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北师大二附中排球队提出的“双目标”定位中的个人发展目标,即“特长突出,学习优秀,人品高尚”的学生运动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中,培养“人品高尚”的运动员,就是要加强运动员的品德教育,塑造运动员的完美品格。排球队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先锋队,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笃志杯”一二九纪念活动、“博学杯”人文知识竞赛、“质朴杯”青年志愿者项目、“方正杯”法律知识竞赛、主体远足、成人仪式、升旗仪式和毕业典礼等活动,同时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多举措培养和完善运动员的人格。
4.5. 目标引领:以“榜样力量”提升运动员的积极性
自排球队提出“双目标”培养定位以来,在球队建设和运动员的培养中,始终以“双目标”为发展动力,以“双目标”的定位来引领运动员的成长。近年来,球队取得了较好的运动成绩,运动员也有较好的发展。为提高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排球队会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文化讲坛、德育教育等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目标定位。同时,还会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到母校,为队员讲述个人成长历程、学习心得、训练体会和大学校园文化等内容,为运动员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榜样力量”,提升运动员的积极性。
5. 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人才培养理念的实施效果
在“回归教育、排球育人”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在运动成绩和个人发展两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双目标”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回归教育、排球育人”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刻内涵。
5.1. 运动队取得的成绩
从表1得知,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自建队以来,屡次获得北京市中学生排球联赛和传统校排球赛的冠军;在全国比赛中的成绩也是稳步提升,在2014年和2016年,问鼎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和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的冠军,初步实现了“北京第一、全国领先,国际知名”这一目标,完成了球队制定的“双目标”定位中的球队发展目标。
5.2. 学生毕业去向情况分析
截止2017年7月,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招收的40名高水平运动员,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文化学习、运动技能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40名毕业生全部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完全实现了球队“双目标”定位的个人发展目标。另外,毕业的40名学生中,有6人次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局设立的“银帆奖”和“铜帆奖”,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球队坚持“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6. 小结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应贯彻和实施较为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北师大二附中男子排球队以“回归教育、排球育人”为人才培养理念,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规律,并以发展的眼光,不断实践和丰富其内涵。排球队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教育环境,在运动队的各项工作中,深入贯彻该理念,完成了球队确立的“双目标”定位。“回归教育、排球

Table 1. The competition result list of 2008 to 2016
表1. 2008~2016比赛成绩一览表

Table 2. The enrollment situation list of 2008 to 2017
表2. 2008~2017升学情况统计表
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我国中学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