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把军事职业教育摆到了与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同等重要的地位 [1] [2] 。军事职业教育作为院校教育、部队训练的补充和拓展,是加快培育生成新型作战能力的有力支撑。但是,如何借助军队改革之际,结合军事职业教育自身规律,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军事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拓展军事职业教育途径,使军事职业教育形成与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相互协同的良好共同育人生态系统,是军事职业教育发展迫切要求。
2. 军事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与特点
2.1. 军事职业教育的群体异质化与多样化日益凸显
从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看,其受教育的群体层次多、任务广。教育对象既包括刚入伍士兵、士官、刚完成基础学历教育的实习军官和在职军官,也包括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军官学员,同时还包括文职人员。如何使军事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岗位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军人的需求,是军事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 [4] [5] 。
2.2. 军事职业教育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
部队的任务是“打仗”,军事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打胜仗”其培养人才目标非常明确。军事职业教育既包括军队院校教育又包括部队的教育训练,既包括学历教育又包括非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和提升职业岗位的任职能力,侧重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课程和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核心是培养军事岗位任职能力 [6] ,最终要满足学校到部队的|“课堂教学–战场需求”无缝对接的目的。
2.3. 军事职业教育具有内容更新快,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
军事职业教育是贯穿于军人职业生涯全程的教育,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应用性、终身性等多种特征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内容更新速度快。但是现行的许多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适应部队实际需要,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信息量不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发现和解决军事岗位现实问题的能力不够。目前,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技术和装备的更新速度加快,军事职业教育必须与军队建设发展同步,教育过程要与信息化作战要求相适应,广泛运用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进一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2.4. 军事职业教育具有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学制多样的特点
由于军事职业教育的对象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也具有培养周期长、素质提升慢的特征,这两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需要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多样的学制,满足不同教学类型和课程的需求 [7] [8] 。
3. 基于“互联网+”的军事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新发展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战争形态。因此,军事职业教育的理念、方法、渠道必须要变革。建构主义理论为“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设计提供坚实的教学理论基础 [9] [10] [11] [12] 。传统教学理论以“教”为主,而网络教学理论以“学”为主,这是由网络教学的时空无限性、协同性和个别化的特点决定的。“互联网+”教学平台,体现了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对学习环境的重新设计,提倡以“学”为中心,强调以学员为主,突出学员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员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自主预约课程,而且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在线学习。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和远程教育资源,为官兵学习创建一个稳定、高效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教学平台具有覆盖面广、传播手段灵活多样,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给官兵以更大的自主权,官兵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去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给学员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4. 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拓展军事职业教育途径的措施
由于军事职业教育岗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种类形式和专业层次繁多,结构复杂。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适应部队建设和科学技术及装备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各类部队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还要兼顾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和科学规范性。军事职业教育应紧紧围绕部队“缺什么补什么”,“需求什么学什么”的目的。紧贴军事斗争前沿,紧贴培养对象在作战中担负的职责和任务,依据培训时间的长短,科学编排课程,精选教学内容,针对性设置学习科目。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时时、处处、人人的开放学习理念,以学习者的自由与发展为核心,借助网络平台优势拓展军事职业教育途径。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包含网络课程、虚拟实验、教学资源、交流互动、考核评价等栏目,教学平台的结构和功能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
图1. “互联网+”教学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4.1. “互联网 + 课程”
课程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质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还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互联网 + 课程”包括课程介绍、教员管理、课程预约、学员登录、上传作业等在线课程和公开课。学员可全天24小时进行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络下载相关学习内容、向教员请教与同学讨论,充分发挥网络课程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
4.2. “互联网 + 虚拟实验”
虚拟实验教学借助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换、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操作环节的模拟和仿真。虚拟仿真实验可以突破实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实验,具有可靠、安全和经济的优势,经济成本低、可重复性强,还可以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可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层次学员对课程教学的需求,突破时间、空间和装备数量的限制,并能防止装备损坏。
4.3. “互联网 +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经典案例、学员论坛等模块供学员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互联网高速的发展,为慕课和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可录制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用。平台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军内各高校的特长优势,特别是在计算机、通信、高科技武器装备等方面有特长的专家教授,制作更多、更好的、符合部队实际的授课课件和教学视频,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成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平台。
4.4. “互联网 + 交流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还可以开设“在线答疑”等交流互动专栏,官兵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学习、交流、答疑和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强大的服务功能,为学员和教员在网上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其良好的交互功能,可及时、有效地加强教员与学员的沟通,提高教学与实践的效果。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队伍数量和能力不能满足军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
4.5. “互联网 + 考核评价”
军事职业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必要加强教学组织的过程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多重、动态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学员的考评体系定位在综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上。军事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应重点考察学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选择适合相应课程和课程标准的考核形式。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化考评的建设,建立基础知识、练习、测试和考核一体的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不定时”和“不定点”的考评形式,构建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开放、创新的考评模式,还可以建设边学、边考的远程开放考核评价模式。
5. 营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生态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环境是个人或群体一起学习或相互支持的空间,学习者从这样的空间中控制学习活动,并且运用信息资源和知识建构工具来解决问题,学习环境是指以帮助学员学习为目的,师生互动时他们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13] 。学习环境既包含“物理空间”,又包含“信息空间”,既包含学员成长、成才的绿色生态环境,又包含教员教学、科研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浓厚的学术氛围会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一个课堂授课、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的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模型,如图2所示。营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实战化学习环境。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搭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为不同课程、不同专业教学提供技术资源的充分共享,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可以基于多种教学方法,设立学员之间和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助学习,强调学员为主体的教学观,形成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生态学习环境。

Figure 2. Open and sha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model
图2. 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模型
营造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让资源实现共享,学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学习,丰富学员的实践经验,熟悉专业岗位的职责要求。构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选择、学习资源开放几个方面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开放共享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变为一种习惯,让学习变为一种乐趣,使学员自由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实验室和网络环境教学过程中增加部队元素,营造实战氛围,让课堂变为战场,拓宽军事职业教育途径。
6. 结语
军事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概念,在强调军事人才基本特性的同时,着重突出新型的特质,也就是说应该为军事人才提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渠道和方式,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为军事人才能力素质的强化和提高提供必要条件。“互联网+”教学平台在提高军事职业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学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营造了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军事职业教育的途径。有助于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和军事职业教育整体设计、统筹建设,形成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