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但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普遍重知识输入,轻视知识输出,造成“学用分离”,限制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亟待改善。学界一直探索和尝试新的英语教学方法试图解决当前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但效果并不显著。针对高等英语教育“学用分离”的现状,文秋芳提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因此,本研究团队试图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并探讨其有效性,具体的研究问题有:1) POA教学对学生的口语、写作、表演三方面有什么影响?2) 学生和老师对POA教学总体评价如何?
2. 文献综述
“产出导向法”由文秋芳教授团队提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文秋芳阐述了“输出驱动假设”,并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提出一些意见 [1]。2015年“产出导向法”正式提出,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大部分 [2]。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三方面。教学假设包含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三部分。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中介,进行驱动、促成、评价。2018年出现最新版“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升级为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关键能力 [3]。教学假设演变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评为学四部分。在教学流程中,实现驱动、促成、评价的N次循环,同时整体大循环分为若干内部小循坏。驱动是教师创设潜在的交际场景,学生尝试产出。促成是根据产出任务的需要,学生先尝试产出,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内驱力,然后学生选择学习材料,教师提供所需词汇、句子等所需的训练。评价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并将师生合作评价用在延时评价中 [4]。
随着“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起初,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如文秋芳探讨了“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可行性并分析可能面临的问题 [5]。齐品、史晓春探究“产出导向法”学生可选择性输出语言的成效和口语产出能力有何影响 [6]。曾佑琴探究了POA对一名中等写作水平的大学生的影响 [7]。目前,“产出导向法”也逐渐应用于其他领域。朱勇、白雪从参与度、获得感、产品质量三方面,考察POA理论对产出目标的达成性 [8]。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产出导向法”的应用相对较少,所以本研究团队将该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探究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次教学实验研究对象为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某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研究者从中抽取16名学习程度不一且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本次教学实验。学生能够较熟练地运用long,fat,bird等已学词汇和主系表结构对某一动物进行简单书面描述。但在其描述中出现相关词汇匮乏,词汇重复使用,句式单一等现象和主谓搭配等语法错误,写作能力亟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已得到良好发展,但其英语口语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出现发音不准确、无法正确使用语调等问题,并且不愿表达,使其口语陷入恶性循环。学生由于一直接受“填鸭式”英语教学,学习兴趣缺乏,课堂参与度不高。
3.2. 前期准备
3.2.1. 搜集材料
搜集材料包含补充材料和评分标准。
在设计过程中,研究团队结合产出任务,选取介绍老虎、长颈鹿、考拉、熊猫的英文材料并录制讲解员介绍动物园展馆的视频。本次实验所需的补充性文本材料来自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kids. Nationalgeographic.cn)。教师根据学生水平进行词汇和长难句的替换和删减,必要时增加中文注释,例如:由于“A scarcity in bamboo threatens the already limited panda population.”这句话较难理解且与课文中“But 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表达意思有相通之处,用课文所学搭配替换材料中部分表达,修改为“Because there is not enough bamboo, pandas are in great danger.”。本次实验所需的补充性视频材料由本团队成员自行录制。视频内容为一名讲解员向四位观众介绍大象的特征、喜好、能力等内容。
本次实验的口语评分标准由多位初中英语教师共同制定,包含语音、语调、流利度和交互性四个方面。本次实验的写作评分标准是在参考山东省各地市中考英语写作标准以及新课标写作要求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包含内容丰富度、语法、词汇三个方面。
3.2.2. 实施前测评
为检验POA理论对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性,在本次实验前,分别进行一次写作测评和口语测评,话题均为“My favorite animal”。写作测评要求完成一篇小作文(60~80词),限时20分钟。口语测评准备时间为5分钟,教师依次检测全体学生并打分,同时拍摄视频记录并统计测试结果。
3.3. 教学实施
本次教学实验选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Why do you like pandas? Section B,情景设计为美国小朋友参观动物园,总产出任务为学生以“小小解说员”的身份向美国小朋友介绍园内动物,进行了为期1周、6课时的教学实验。本次教学实验设置三次“驱动–促成–评价”循环,分别完成三个子任务:完成动物描写初稿、完成动物描写定稿、完成动物讲解员角色扮演。
3.3.1. 总驱动环节
产出导向法的驱动环节要求场景设置的真实性,使学生在潜在的交际场景中激发自身学习欲望。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一组4人,呈现tiger,koala,panda,giraffe四种动物。教师引入场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动物园解说员,怎么向美国小朋友介绍这四种动物呢?”。引导学生尝试用英文以口语形式产出,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如口语表达缺乏条理、已知表达提取失败、词汇量不足等,从而激起其学习的内驱力。
3.3.2. 驱动-促成-评价的三次循环
1) 第一次循环
驱动部分: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这四种动物呢?”,学生自由发言(可用中文),教师板书总结学生答案如:动物外形、习性等。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英文表达呢?”,学生明显感到困难。教师呈现第一个子任务,引出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的目标:一是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动物;二是可以使用文中哪些英文表达介绍动物。
促成部分:
POA理论强调促成的有效性,本次促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泛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回答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动物,教师补充板书:importance, facts and figures, abilities and how to save them。第二部分,教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以段为单位讲解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课文后,总结可使用的英文表达并尝试应用,教师纠正错误并补充。如学生将课文中“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ailand’s symbols.”这句话,改写成“The panda is one of China’s symbols.”。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动物园讲解员的身份,每组选择一种动物,每人撰写一篇讲解稿,字数为60-80字(注意:允许使用少量中文表达),完成第一次书面产出。
评价部分:
教师采取延时评价,学生完成第一次书面产后,上交作业,教师批改。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搜集并整理补充材料,然后课上反馈,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作文字数不够,已学习的词汇无法正确使用、仅是简单罗列单词短语并未形成完整句子等。
2) 第二次循环
驱动部分:
以第一次循环中评价部分出现的问题驱动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促成部分:
第二次促成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教师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讲解出现的问题,并督促学生改正。其次,教师提供panda,koala,tiger,giraffe四种动物的补充材料,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并做好笔记,以填补词汇和搭配的空白。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型以及作文结构方面进行组内总结和反思,使学生明确哪些英文表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讲解稿。最后,教师选出两组分享讨论结果并点评。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完善讲解稿,要求如下:字数为60~80字、全英表达、句子完整,完成第二次书面产出。
评价部分:
评价方式为延时评价和师生合作评价。教师提出批改要求,组内成员互批作文。完成组内互评后,教师批改并打分,以此作为实验后的写作水平分析依据。批改后下发,学生修改,完成第二次循环。
3) 第三次循环
驱动部分:
学生完成定稿后,教师设置场景进行第三次驱动。教师将四种动物图片贴到教室的四个角落,鼓励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尝试第一次角色扮演。教师请两名学生上台展示。展示完成后,“讲解员”自我反思,其余学生对其表演进行评价。学生意识到自身不足即口语和表演能力欠缺,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完成第三次驱动。
促成部分:
第三次促成分为两个环节。第一,针对学生英语发音的普遍问题,教师进行发音纠正。例如针对受乡音影响导致平翘舌不分的问题,教师示范正确发音,讲解发音部位如[s]与[∫]的不同,最后学生练习。第二,针对表演方面的问题,教师提供视频补充材料,要求学生注意视频中讲解员的仪态举止,并且总结问候语和结束语,例如:Good morning. Thanks for your visiting! 等。观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表演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并进行适当补充。
学生修改完善讲解稿;教师下发角色扮演评分标准,要求学生课下练习。
评价部分:
本次评价采取即时评价和师生合作评价。即教师课上组织产出活动,学生依次完成角色扮演,师生根据其表现即时打分,其中教师评分占比50%并口头评价,其余15名学生打分的平均分占比50%。学生完成总产出任务,教学实验完成。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数据来源包括学生产出资料,研究对象与相关教师问卷调查与访谈内容。学生的产出资料包括影像形式的口语产出资料和文本形式的书面产出资料。调查问卷与教学访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
数据分析以学生产出资料和调查问卷的量性分析和访谈的质性分析为主,对比实施前与实施后学生各项产出的分数,统计问卷相关数据,以及分析访谈的内容,研究POA教学法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增加数据的可信度。
4. 研究结果
本研究团队从过程和结果的主观和客观评价两方面,考察学生口语产出、书面产出、角色表演方面的变化情况,调查学生老师对产出导向法的意见。以Why do you like pandas? Section B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4.1. 英语口语产出的变化
首先我们通过学生分数的变化,分析了POA实施前后学生的口语在语音、语调、流利度和交互性四个方面的变化(表1)。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students’ oral production scores
表1. 学生口语产出分数前后对比表
语音方面,学生平均分值提高五分,单词发音的准确性有所提高,比如单词“interesting”的重音,在实施前学生普遍把“interesting”的重音落在第二个音节,实施后学生能够正确找出“interesting”的重音的位置。语调方面,学生平均分值提高三分。实施前,大部分学生通篇使用降调;实施后,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使用相应的语调进行产出,比如一般疑问句“Do you like pandas?”,学生正确使用声调。流利度方面,学生平均分值提高了七分。学生多次阅读并修改自己的讲解稿,对其内容和相关话题较为熟悉,因此在表达时,一些语气词如“emm”,“ah”,明显减少。交互性方面,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五分。教学实验前,学生无法脱稿,全程无眼神交流;实验后,学生与台下“观众”进行眼神、表情、语言等交流,仪态自然。
整体来看,学生平均分提高三十一分,学生口语表达在实施前后有明显差异。综上,POA教学法实施后,学生的口语输出在语音、语调、流利度和交互性等发面都有所进步,说明POA教学法对口语促成是有效的。
4.2. 书面产出的变化
本研究团队对比了学生POA实施前与实施后在书面产出三个方面的变化(表2)。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students’ written output scores
表2. 学生书面产出分数前后对比表
从内容丰富度来看,学生平均分提高了五分。在实施前,很多学生不能对话题多角度思考,出现描述单一,逻辑混乱等问题。比如描述熊猫时,学生从外貌描写到实施后可以从性格特点、饮食喜好、以及自身对它的态度等多种角度描写。从语法方面来看,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九分,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语法并合理运用。比如,实施后,学生能修改语法错误如“It like bamboo.”。从词汇量来看,学生的平均分提高十二分。POA教学法中的反复修改与写作产出,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本单元的单词,还能对已学单词进行二次学习并且通过补充材料扩充词汇。比如一位同学初次描述老虎时的语句是“Tiger is黄色的,可怕的。”实施后,该生巩固了已学词汇“yellow”,掌握了新授词汇“scary”,做到了词汇的学用结合。
从整体来看,学生平均分提高二十六分,我们发现学生实验前和实验后在写作方面有明显差异。综上,POA教学法实施后,学生的写作输出在内容丰富性、语法和词汇量方面有所进步,说明POA教学法对写作的提高是有效的。
4.3. 角色表演方面的变化
学生在实施前的表演,语言表述简单,几乎无肢体动作。实施后,学生口语表达较为流利,逻辑较为清晰,状态自然且有自信,并伴有肢体动作。比如,班内一名性格内向的同学王小军(化名),平时较为安静,但在实施后,他却能自信地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在描述“考拉”时,做出了模仿考拉抱树的动作。
4.4. 评价
4.4.1. 学生评价
1) 问卷评价
从学生问卷(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学生都对此种教学方式表示肯定,都认为可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口语表达、写作水平和词汇量有帮助。其中89%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兴趣显著提升,67%学生认为此方法能显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拓展词汇量,56%学生认为写作有显著提高。

Table 3.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s for students
表3.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汇总表
2) 访谈评价
在访谈中,学生们肯定该方法对英语学习有积极作用。一些同学过去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学了也用不到”。但是在本次教学实验中,学生们知道了“学了干什么”“自己有哪里学的不好或者不够”,从而想要做得更好,激发了学习兴趣,转变了学习态度。
4.4.2. 老师评价
大多数老师肯定了这一教学方法,认为这是一种初中英语教学法的创新。他们认为此种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某老师评价到“知识的学习在于重复,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是通过一遍一遍灌输,检查,强调实现的。而POA则是让学生在尝试输出的过程中反复重复,效率高,学生学习兴趣高,学起来也高兴”。
一些老师也提出此教学方法相对脱离考试重点、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花费时间较长等问题,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5. 讨论与分析
5.1. 优点
5.1.1. 英语核心知识
POA对学习英语核心知识的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在语音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口语产出出现的问题展开针对性教学,讲解发音规则,督促学生练习,学生在输出活动阶段,有意识的运用教师所输入知识提高语音准确度。在词汇方面,学生词汇量增加。在POA理论下,补充材料的学习使学生词汇量大大增加。在语法方面,在本次教学实验中,学生不仅学习文章中的语法,并且在讲解稿的撰写中使用语法。学生边学边用,做到了学用一体。
5.1.2. 英语核心技能
英语核心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和非语言技能。POA 对英语技能的影响体现在口语和写作的提高,对非语言技能的影响体现在自我表现力方面。
在语言技能方面,由于学生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进步,所以口语表达和写作相较于在传统英语教学法下得到更好地发展。在非语言技能方面,学生自我表现力提高。在促成阶段,教师提供视频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在产出阶段,在组内成员和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能自觉运用适合情景的表情和手势,自信心有所提高。
5.1.3. 英语学习兴趣
产出导向法的实施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使其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以情景驱动,将学生置于潜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在促成阶段,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总结,组内合作,调动学习热情。此外,输出活动的新颖性,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5.2. 局限性
5.2.1. 耗费时间长,教学进度缓慢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初中英语课程一个单元的讲课时间平均为8课时,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仅Section B课文部分就花费6课时,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5.2.2. 部分学生实际英语水平较低,学习压力大
当前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在完成产出活动时,需要教师提供大量帮助。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已比较吃力。在本次教学实验中,又增加了补充材料的学习,他们倍感压力,会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6. 结语
综上所述,“产出导向法”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显而易见。在教学实验中,“产出导向法”将学生的“学”和“用”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其在初中英语教学实施的不足。另外,由于时间和班级人数有限,实验数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研究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在教学实验中,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英语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我们对POA理论中部分环节做出调整,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初中英语教学环境。产出导向法在初中英语教学的推广仍需要不断地实践来累积经验。
致谢
本文是在张立昌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完成的,感谢指导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在论文中被引用或参考的文献的作者。在此,谨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